內經與陰陽

知道者必須要效法陰陽,陰陽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中醫的一個大問題,實際上也是傳統文化的問題。陰陽是什麼?可以說陰陽包羅萬象。所以《內經》裏面談到了“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講的是天地之道。所以中醫爲什麼要效法天地,爲什麼老子要講道法自然,就是因爲古人認識到了我們跟天地跟自然乃至跟日月是息息相通的。

如果談中醫的基本特性或者定位,我覺得現代科學對中醫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提出了中醫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就是整體觀念。什麼是整體觀念?不是說人是一個整體,人是一個整體西醫也是這樣認爲的,沒有說西醫不認爲人是一個整體。像內分泌、神經系統揭示的人就是一個整體。

所以這個整體觀念並不是人身是一個整體,而是人與宇宙、人與自然、人與天地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裏面人必須順從、效法這個整體的變化。也就是我們都要服從中央的領導,都要與中央保持一致,至少你與中央保持一致你的政治纔有前途,政治又決定經濟,你的經濟纔有前途,你的身家性命纔有前途,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跟天地保持一致。這就是法於陰陽,我們的健康纔有保障。所以對天地要有一個認識、對自然要有一個認識。

拓展閱讀:養生 《黃帝內經》中的至理天規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在黃老道家的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着我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

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爲萬物之中最爲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着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中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纔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並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氣”(“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認爲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鈃、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爲“氣”。

《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爲“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着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於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着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

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不能過於讓身體疲勞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體內的元氣就得到了養頤,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歲。

而如今的人,對養生不已爲然,飲酒無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體爲正。有人經常醉酒行房,爲所欲爲,無節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氣。性慾無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節制性慾,固精保氣,爲養生之道。當今的人不顧身體得狀況,過分使用精力,滿足一時之快,尋歡作樂的方式都是有悖於養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歲便提前衰老了。

清靜內守,調和情緒

道教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爲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認爲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養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祕”,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於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裏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於淤積而衝開河堤氾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

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黃帝內經》認爲,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複雜的因素構成。除了天時氣候、地理環境等外界因素外,人的精神狀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等內在因素也十分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