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感悟故事

現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讀誦《金剛經》來祈求消災、增福、延壽,甚至有人亡故後想超度他,也誦《金剛經》作爲度亡之用。下面是金剛經感悟故事,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金剛經感悟故事

兩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覺者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向衆生講經說法;揭示了宇宙及生命的真相。金剛經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尊者親耳聽聞講述並與其他弟子集結而成。

當時,佛在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道場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有德僧衆,追隨佛陀學習,求真修道。每天上午,世尊身着法衣,手中託鉢,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內不分貧富,依次乞食。得到適量的供養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鉢,洗淨雙腳;然後鋪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佛每天的行住坐臥、動靜之間以身垂範,處處體現如來清靜平等慈悲之意境。這是佛不開口的講法。

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脫一切衆生,而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此時,長老須菩提尊者體悟此義,於是在大衆之中,即刻從座位上起來;按禮儀習俗坦露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恭敬讚歎並向佛請法:“如來教化的善巧方便真是太稀有了!世尊。您能夠最完善地護念着菩薩們,並且最完善地咐囑着菩薩們。請問世尊,如果有一心向善的男子或者女人,發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那麼,他們的心應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呢?”

佛陀回答道:“問得好!問得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如來是在最完善地護念着菩薩;並且最完善地囑託着菩薩。你要專心諦聽,如來應當爲大家講說。

“發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應當如你領悟那樣讓心如此安住,如此降伏。”

須菩提回答:“是這樣,世尊。大衆非常期待聽您講法。”

於是,佛這樣告訴須菩提:“諸位發心求道者及開悟的大菩薩,應按這樣的方法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種類的衆生,不論是卵生,胎生,溼生,還是幻化而生;不論有形相的、無形相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不能說有思想的,也不能說無思想的;我都應當幫助他們徹底解脫而圓滿自在。雖然這樣度化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卻不認爲有什麼衆生被我滅度。爲什麼呢?因爲如果菩薩還有能度之心、所度之人;既有對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執着。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不僅是度人類,而是度所有一切種類的衆生。其心量之大,必然將執着我相的自私自利的煩惱妄心所降服所化掉。佛首先回答了云何降伏其心。

“再有,須菩提,菩薩應當以無所住心行於佈施。也就是說,既不要執着於事物的形態佈施;也不要執着於事物的聲音、氣息、味道、觸覺或者法理來進行佈施。須菩提,菩薩們應當這樣佈施,不住於事物的任何現象。即菩薩爲衆生服務,不受外部環境影響而心無所住。佛又鄭重回答了須菩提應云何住之問。

“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菩薩不住相佈施,所顯現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想想看?東方虛空你能思量出來有多大嗎?”

“不可以的,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周、上方和下方的虛空,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以的,世尊。”

“須菩提,菩薩因不住相佈施所顯現的福德,也和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與修行人定要遵從如來所教導的:心就應如此安住。”即解脫一切衆生,又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而福慧雙修。

二、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不應當執取事理法相,也不應執取否認事理法相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可以通過佛的身相來認知如來嗎?”“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過身體相貌認知如來。”“爲什麼呢?”“您所講的身相,並不是如來真實的法身相。”

對此回答,佛進一步開示,不只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有人面對所有相狀時,完全清楚體悟這是虛妄的幻相而不着相,就會見到如來根本真實的法身相。

於是須菩提向佛請問:“世尊,如果有一些衆生,聽到了您這樣的言語開示,能踏實的生起信心嗎?”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有此疑問!不止現在、即使如來涅槃滅度以後,甚至在如來滅度後,到末法時代最後的五百年,仍有持戒修福的佛弟子,對於這樣開示,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相信此法義是最真實的。你應當知道像這樣的人,他們在過去世,絕不僅僅在一位佛,兩位佛,或者三,四,五位佛那裏培植了自己的善根;而是在數不清的佛那裏培植了自己的善根。就如這樣的人,聽到如來這樣的言語開示,哪怕只生起了一念間的純淨信心;須菩提,如來完全知道,完全明瞭。這些衆生,將得到如虛空一樣無可估量的福德。

“爲什麼呢?因爲這樣的衆生在一念純淨信心當中,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不但無四相,心中也不執着法的概念,還不執着非法的概念。爲什麼是這樣呢?倘若衆生用心執取事物的相狀,那就說明執着了我,人,衆生和壽者的錯誤想法;倘若執取了法相,也說明他們心中有我,人,衆生和壽者的錯誤想法;倘若對法相執取空無的話,那還說明他們心中有我,人 ,衆生 和壽者相的錯誤想法。

“因此,即不應當執取事理法相,也不應執取否認事理法相;所以如來經常告訴諸位弟子,即使如來所說之法,也像渡河所需筏子那樣;過河後就不再用筏子了。徹悟佛法真義後也應捨棄佛所言說之法而不可執着,更何況佛法以外的各種法呢!”

爲加深領會對法與非法並不可執取,如來問道;“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真的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真的有法可說嗎?”

須菩提這樣回答說:“如按照我理解佛所說的法義,並沒有一定的事物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什麼一定的法義如來可以宣說。爲什麼呢?因爲如來所開示的法理,對不同根基的人而言都是不一樣的。不可以定取,也不可以定說。它們既不是確定的法,也不是虛無沒有法。所以可以明白,一切解脫成就的賢者和聖人對一切事物理法都是不執取,都是行無爲法、自在隨緣而已。他們於此也證悟到不同境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不可住相;對佛法也不可執取不可住法相、亦不可住非法相。佛以世間的`寶物對比來說明覺悟不住相之珍貴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倘若有人用遍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等七種寶物來進行佈施,這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如何看呢?因爲這種福德是有相佈施的福德,並不是不可稱量的福德自性。因此如來方便地說這種福德很多。”

“須菩提,倘若還有一個人,能夠在這部經當中,接受所說義理並按此修持,甚至只接受一個四句偈語的內容,並隨緣爲別人解說。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將勝過前面的人。爲什麼呢?須菩提,因爲一切諸佛,及其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依此經義理修持而產生。須菩提,你仍要注意,所說的佛與佛法,並不是真有個佛與佛法。

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成就最了不起的第一稀有妙法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初果須陀洹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證得了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因爲須陀洹這個果位是入賢聖之流的意思,然而他卻心無所入。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只是稱作須陀洹。”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二果斯陀含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證得了斯陀含果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呢?”“因爲斯陀含雖然是一往來的意思,也就是命終先昇天一次,再回到人間就能夠證得斯陀含果。而實際上,他的心已沒有往來之念,所以只是稱作斯陀含。”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三果阿那含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證得了阿那含果。他會這樣想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呢?”“因爲阿那含雖然是不來的意思,說是不必來人間。而實際上,他的心不住相,根本就沒有不來之念,所以只是稱作阿那含。”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阿羅漢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得道了,證得阿羅漢果位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爲什麼呢?”“實在沒有具體人或事叫做阿羅漢。世尊,倘若阿羅漢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得道成爲阿羅漢。他就已經執着了我,人,衆生和壽者相,就不配叫做阿羅漢了!

“世尊,您稱讚我證得了沒有爭勝的無諍定境,在諸弟子中最了不起;是解空第一,名列第一的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卻沒有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倘若我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得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世尊就不會稱讚說:須菩提是自在的寂靜行者。正因爲須菩提確實沒有住相執取,只是證悟了空相而樂於寂靜修行。”

四果羅漢都是不住相不起念而行無爲法,菩薩又是如何呢?佛向須菩提問道:“你想一想,如來過去世行菩薩道、在然燈佛那裏,確實得到了什麼法嗎?”

“沒有,世尊!您在然燈佛那裏,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你想一想,菩薩求證佛道是不是在莊嚴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這樣。世尊!爲什麼呢?對你所說的莊嚴佛土,菩薩並沒有莊嚴佛土這樣的念頭,不過是稱作莊嚴佛土。”

通過行無爲法阿羅漢、菩薩的無相無住的心念,佛進一步開示:

“正因如此,須菩提,諸位發心求道者、悟道的大菩薩應當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當住着萬物相狀而生心;也不應當住着各種聲音、氣息、味道、觸覺和法理而生心。應當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則無牽掛,坦坦蕩蕩、明明瞭了、生起無住清淨心。無所住則本性真心必然生起,而不同的因緣修持會證悟到不同境界。對不同境界佛再次提醒不可着相:

“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怎麼看呢?他的身體算不算高大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高大,世尊。爲什麼呢?因爲以如來無相之說,這身體並非真實的,只是方便地稱此身高大罷了。”

爲進一步加深領會無住生心法理的意義,佛又以世間的寶物來對比。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粒的數量,有這些數量的恆河;你想一想,這些數量恆河中的沙子、數量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真的很多。世尊,就這些恆河都多的無可計數,更何況無數恆河中的沙子。”

“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用全部像恆河沙子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來佈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另外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夠接受如此法義;在這部經當中,哪怕只信受持誦任何一個四句偈等內容,並能爲他人解說;這樣所獲得的福德,就勝過前面用那麼多七寶佈施所獲的福德。”

佛又進一步講說:“須菩提,只要有人隨緣在任何地方宣講這部經,哪怕只講其中四句偈等內容。你要知道,講經的這個地方,理應受到一切世人和天人諸神的恭敬供養,就像供養佛塔佛寺一樣。更何況有人能夠完整地受持讀誦這部經。須菩提,你要知道,這個人將成就最了不起的第一稀有妙法。正因爲如此,倘若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在,大家應當像弟子敬佛一樣尊重此處。”

四、金剛般若波羅密

——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釋迦牟尼佛層層深入的宣講了殊勝法義。這個時候須菩提尊者向佛請問道:“世尊,應當怎樣稱呼這部經呢?如何供奉、修持此經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字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就如金剛這個名字所表達的堅固、光明、銳利之意,你們以此奉行、修持,可破除一切虛妄之相。如何這樣做?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按般若法義理解般若波羅密本身也不是實有的,也要破除其虛妄之名相。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真的有法可說嗎?”

前面須菩提尊者理解到無有定法可說,現在肯定的回答:“世尊,如來無法可說。”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