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感應

《金剛經》是一切諸佛的祕訣,哪裏有此經典,哪裏就如同有佛住世,有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駐錫。下面是《金剛經》感應,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宋時,範文正公(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母親去世後三七(21天)時,夢見母親哭泣告知:“我因在陽世造業,被泰山府君拘押,日夜受苦難言。你素來孝順,請爲我念誦《功德經》一藏,救拔我的罪業,幸莫遲疑,以免我永墮地獄。”離開時又回頭囑咐說:“《功德經》,就是《金剛經》。”範公驚哭而醒,馬上沐浴齋戒,親自到玄墓禪林,延請僧人唸經七天。到第六夜,又夢見母親說:“因你至誠禮懺,感得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降臨凡間,爲我念經半卷。我現在不但消除了罪業,還將生天,都是佛力啊。明天早晨,你進經堂詢問,自然就知道了。”範公等法事完畢時,厚酬答謝衆僧,問道:“第六天有位師傅只念經半卷,請問是誰呢?”衆僧都失色答道:“我們如數誦經,豈有隻念半卷的道理?”旁邊有一位僧人,從容告知:“昨天大衆誦經時,山僧我倚立默看,到第十六分,忽然大人您來到拈香,我便回廚房做事去了。今承您問,所以直對。”範公立即下拜磕頭,僧人說:“莫!莫!”忽然騰空不見了,在場僧俗,無不瞻仰。範公因此建了一座“莫莫堂”,以志靈異。(“莫莫堂”現仍存江西波陽縣——譯者注)《金剛持驗》

唐朝大曆十一年,衛州(今河南衛輝)別駕(官名)周伯玉,每天念《金剛經》,未曾間斷。一天,忽然看見梵僧來。他問:“是哪位尊者?”答道:“我是般若會上的須菩提。你誦經數年,可惜未斷肉食。如果真正至心求佛,非長齋不可。”伯玉從此素食誦經。後來,他能夠預知未來的事,到九十歲時坐化。《金剛持驗》

隋時,益州(今四川成都)新繁縣西四十里的王李村,有一個書生姓荀,善長書法,而別人不知道。曾在村東向空中四面書寫《金剛經》,準備寫給各天人讀誦,當地人開始不知道。後來,正逢雷雨,放牛的小兒,站在書生寫經的地方,而身上不會被雨水沾溼,地上乾燥,方圓約有一丈餘,村人感到很奇怪。以後每當下雨,小兒們常彙集到那裏,衣服不溼。到唐朝武德年間,有位異僧對村裏人說:“這地方天空中有《金剛經》,諸天神在上面設寶蓋覆蓋着,不可輕易冒犯。”從此,在四周設了欄杆,用以阻止人畜踐踏。每到齋日,村人和四面遠來的人,就在那裏設齋供佛,經常可聽到天樂,紛繁滿耳。《三寶感通錄》

唐時,李廷光,任山東德州司馬,持齋、唸誦《金剛經》。每當誦經時,就有圓光出現在面前。如果用心誠懇,則圓光漸漸增大;如果稍懷懈惰,則圓光漸小漸暗。廷光以此勉勵自己,更加精進。《太平廣記》

唐朝開元年間,呂文展,任四川閬(音浪)中縣丞,唸誦《金剛經》到三萬多遍,靈應奇異。他年紀大了,三顆牙一同脫落,便唸經懇請,牙齒重生如舊。當時天大旱,刺史劉浚請他念經求雨,僅唸誦一遍,天就下起大雨來。後來又苦於雨水太多,別駕請他求天晴,應時便天晴了。《太平廣記》

唐時,僧人釋文照,常到曇(音談)延法師畫像前,頂禮出家。但他不滿自己智慧昏濁,無法理解。一夜,夢見曇延身高一丈多,對他說:“我有聰明經一卷,虔誠持誦,感應就像拾芥子那麼容易。”他答應受持,就是《金剛經》。夢裏讀了七遍,醒來後,從此聰明過人。《宋高僧傳》

唐時,僧人釋清虛,常唸誦《金剛經》。一天,鄰家失火,而他的房屋沒有受到任何焦灼。賢首國師法藏,特請他祈求泉水,他誦經三晝夜,恍然看見三位玉女,在山腰上用刀挖地出水,清虛默記住那個地方,挖得甘泉。《金剛靈應》

唐時,少林寺的山頂上,有座佛室,很寬敞,但人們沒有敢去的。釋清虛聽說後,就去念誦《金剛經》。夜晚,聽到有聲音很尖厲,就念十一面觀音咒。又聽到好像兩頭牛相鬥的聲音,佛像都被震動了,他便仍持念《金剛經》。剛念一卷,聲響斷絕,此後居住的人都沒有遇到問題。《金剛靈應》

宋時,楊炎,夢見他的父母,就哭泣問雙親:“佛道功德及冥資金帛,真的有用嗎?”父母回答:“有用。但陰間最重《金剛經》,你爲我們印送一千卷,這是第一要緊的事情。”楊炎於是遵囑印送。《圖書集成》

唐朝大曆年間,太原有個偷馬賊,誣陷王孝廉,王被拷打,非常酷毒。孝廉只念《金剛經》,晝夜不停。忽然有一天,有兩節竹子落到監獄中。獄卒懷疑中間藏刀,破開一看,有兩行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字跡非常工整。賊頭心中懺悔,全部坦白了自己誣陷之罪,孝廉的冤情得以昭雪。《續酉陽雜俎》

唐時,內臣楊某,是楊復恭的弟弟,陷在秦宗權賊黨內二十餘年,但唸誦《金剛經》。後來,秦宗權的兒子做襄陽節度使,楊做監軍使,就誘使屬下殺掉宗權的兒子而取代他,百姓得以恢復舊業。楊曾經在牙門外柳樹下焚香唸誦,忽然有金字《金剛經》一卷,從空中飛下來,大概是精誠所致吧。《太平廣記》

唐時,廖等觀,任善化知縣時,有位老婆婆,白天唸誦《金剛經》,在市上要飯,夜晚則歸宿到山腳下。忽然數天不見她,羣鴉噪集在她的住處。人們爭相前去觀看,見她已經抱着經書而逝去了,羣鴉銜泥土覆蓋她,於是人們叫她“鴉葬婆”。這件事,出自《湖廣通志》。《金剛持驗》

唐時,嘉州(今四川樂山)的任自信,經常持念《金剛經》。貞元十五年,他去湖南,經洞庭湖,湖中有東西像雲一樣冒到船上,船中便不見了自信。自信踏着波濤離去,到了龍宮,拜見龍王。龍王命他升殿唸誦《金剛經》,給了他珠寶數十件。二位僧人送他出龍宮,一爲僧人託他帶信給衡嶽(南嶽衡山)觀音堂的紹真法師,說:“是和尚寄來,叫唸誦《金剛經》。”自信到南嶽尋訪僧人,果然見到了紹真,紹真說:“和尚圓寂已經五六年了。” 《太平廣記》

唐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孔目(職掌文書事務的官吏)陳昭,看見一個人到牀前說:“趙判官叫你。”陳昭到了陰間,趙判官說:“你知道自己的罪錯嗎?竇懸殺牛,你要了牛頭。”經檢核,應杖打一百,壽命五十歲。就對陳昭說:“你有什麼功德?”陳昭說:“曾借表兄家的《金剛經》持誦。”叫他合掌祈請,有一隻黃巾包裹的經箱,從天上降下來,停在陳昭面前。一看,就是表兄所借的經本,經上燒灼的痕跡還在。趙判官說:“這足以免你的罪。”便放他回陽。《續酉陽雜俎》

元時,杭州的周縉,每天唸誦《金剛經》。有個童子,碰翻了佛前油燈,經書染上了油污。周縉就用紅緞把經書紮起來,投到江水中。過了三年,經書忽然回到了投江的老地方,外層被潮沙包裹,紅緞如故。周縉很高興,請寺廟裏的高僧題字紀念。後來過了八十一年,到明朝洪武庚申年,宋文憲公濂,還爲此寫了贊文。《護法錄》

唐時,原州(今甘肅鎮原)龍興寺,因舉辦大齋會,寺主臘高宿德,坐在麗賓頭盧的位置下。有位小僧,從外面歸來,因後到沒有座位,於是想靠近寺主下坐。寺主喝叱他,他離開又來,這樣反覆兩次,寺主非常惱怒,倚着柱子想用手掌打他。正要舉手,寺主的大袖被殿堂大柱子壓住了,不能取出,全堂驚駭。衆人議論,恐怕是小僧道德所致,小僧自己說自己並無道行,從小到現在,二十年只念誦《金剛經》。衆人都讚歎,說是金剛護法的神力。於是就在柱子前焚香頂禮,寺主的衣袖隨即抽了出來。《廣異記》

唐時,李惟燕,唸誦《金剛經》,族人也仿效他。正遇安祿山之亂,他潛伏在荒草中。賊寇將到,他正想如能有一雙鞋就可以走了。不一會,有東西落在他背上,驚奇一看,是一雙新鞋。《廣異記》

唐時,隴西(甘肅西部)的李觀,父親去世,他刺自己身上的血,書寫《金剛經》、《心經》等各一卷。從此後,院中常有異香,鄰居都聞到了。《法苑珠林》

唐朝永徽年間,揚州司戶曹(官名)司馬喬卿,母親去世,他刺血書寫《金剛經》二卷超度母親。不久,母親的墓廬邊,生出芝草兩株。到第九天時,就長到了一尺八寸高。綠莖、紅蓋,每天流汁一升,喝下,味道甘甜像蜂蜜,取完又生。喬卿的同僚都親眼看到了。《法苑珠林》

唐時,楊旬持念《金剛經》。兒子參加考試,夜晚夢見金剛神說:“你兒子楊椿考中第六名。”參加省試時,又夢見金剛神說:“試題是《行王道而王》,考中第九十六名。”殿試出來,又夢見金剛神說:“你兒子楊策,沒有切中主文意思,放在第三甲,我在御榻上換成第一名了。這是你念經積德的報應啊。”《金剛持驗》

晉時,揚州江畔有一個亭湖,湖神很嚴峻,非常兇惡。西域僧人法藏師徒,善於持咒。他的徒弟故意到亭湖神廟中住宿,死了。師傅去住,又死了。同寺有位僧人,一直持誦《金剛經》,聽說那師徒二人都死了,就到湖神處,夜誦《金剛經》。到半夜裏,聽到風聲,看見一個東西,高大壅聳,長牙,眼光如電。忽然帶着威勢,來至僧人面前,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聽唸經完畢,僧人問他:“什麼神?”答:“湖神,信敬經師。”又問:“爲什麼要打死此前來的二位法師?”答:“他們不持誦大乘經典,懷着瞋心誦咒,想降服我,我不服氣。他們看見我形象兇惡,自然嚇死了,不是我故意殺死他們。”僧把這些告訴他人,不少人便開始受持讀誦《金剛經》。《法苑珠林》

拓展閱讀:如何運用《金剛經》於生活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研究《金剛經》中佛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上面我已經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逐漸在心中佔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來,我總覺得這個觀念對人類沒有好處。我的疑問是:如果大家都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妄不真,沒有永久性的存在和價值,那麼人爲什麼要努力、要奮鬥、要爭取上進呢?不但生活變成了沒有意義,而且人類也不會有進步。

真如本性的顯現

那天,我突然發現,我的問題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的問題是沒有將接下去佛說的兩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連起來一同思維或觀想。因此,我一直將重心放在“虛妄”、“不真實”、空無所有的“空”上,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和我現實生活中的積極個性發生了矛盾衝突。

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須將此四句連在一起,不能斷章取義,而且在理論上統一了“虛妄”和“真實”的矛盾。

爲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講一講我對了解“則見如來”的意義的過程,這是一個重要關鍵。而後談一談這次突破前與突破後思想上的區別。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親身體悟,所以聞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貢獻給各位的,只能說是一個引子。

我在年輕的時候,常聽人講,如來即是佛,是佛的一種名號。所以初讀《金剛經》的時候,我把“則見如來”解釋成“就看見佛了”。後來看大德們的註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後,方纔曉得這種解釋並不確當。

“如來”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譯名。tatha 是清淨不動的本性。中國古代的譯經大德找不出一箇中國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義相同,很善巧的選用了一個“如”字,所以這清淨不動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來去的來。所以,“如來”的意義是說佛從清淨不動的真如本性中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功德,將這名詞用來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這個名詞來稱呼佛。

這樣一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則見如來”並不是用肉眼看見佛,而是顯現清淨不動的真如本性。所以,這個“則見如來”的“見”字,讀作“現”,其意義也是顯現的現。

什麼叫做清淨不動呢?《心經》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清淨不動的描寫。換句話說,在清淨不動的'本性中,沒有相對比較或對待的觀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覺到的一切相對比較的物質和觀念,都是虛妄的;但如果我們了悟了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加執着,我們的清淨不動的真如本性,即時顯現;這清淨不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久長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語來表達,它是真實的。所以,這四句要一氣呵成。

有了理論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難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後的區別。

虛妄、真實都是假名

簡單的講,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滿着虛妄和真實的矛盾,突破後,是虛妄與真實的統一。

在突破前,虛妄和真實是對立的。是虛妄即非真實,是真實即非虛妄。在突破後,瞭解“虛妄”“真實”都是人定的名詞。虛妄即是真實,因爲萬法(虛妄)都是本性(真實)的顯現;真實即是虛妄,因爲自性(真實)能生萬法(虛妄)。

在突破前,以“我”爲中心,以“希望”爲心的形態。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歡喜這些,我的心就希望這些都是虛妄;如果我得意,我滿意,我歡喜這些,我的心就產生貪戀,而希望這些都是真實。

在突破後,仍以“我”爲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歡喜這些,我明白這些都是我清淨不動的本性中顯現出來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實的,我一切承當。在佛法的術語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滿意,我歡喜這些,我明白這一切也都是我清淨不動的本性中顯現出來的因因果果,它們是不真實的,虛妄的,我不再貪戀。在佛法的術語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煩心這是虛妄呢?還是真實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剛經》中所說的“如所教住”。住什麼“所教”呢?“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應無所住”在佛法的術語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於佈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這第二次的突破,還只能說是在理論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還在嘗試中,自知所差尚遠,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紹的轉變習氣來得切實可行。總之,我和各位一樣,雖都已經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還在學習如何划船,還在摸索方向。幾次的突破,只能說方向正確了一些,划船的技術純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進,還希望各位多多給我指導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