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評課稿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評課稿1

本節課,張老師認真分析、把握教材,對概念的生成富有技巧,有效落實。如,實踐的含義,利用一組具體的情境,水到渠成地去演繹、歸納實踐的含義,利於學生理解。

一、教材、學情分析、教學資源與策略、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張老師全面梳理了教材內容,分析了這節課內容的地位和重要性,準確分析了高二學生已具備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選用了適合政治學科和高二學生、體現學生自主感悟的教學策略,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供了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資源,提出了具體、明確、具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準確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和容量設計合理安排得當。張老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將教學目標明確地貫穿於每一教學環節當中,教學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教學環節完整、清晰、詳細:通過設問,開門見山地導入新課,設置五個情境,完成了實踐的含義、特徵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學習;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和引導思考、感悟,引導學生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和板書

教學反思簡單分析了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板書設計目的.明確,內容主次分明。

四、建議

張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環環相扣,目標明確,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有些環節還有些小問題:一、教材分析應該分析本節內容期望達到的廣度和深度,與其他哪些內容有內在聯繫;二、學情分析應該分析高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已具備的學習方法;三、重難點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以及自己已有教學經驗或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或學生的理解水平加以具體分析,教學過程中如何突破重難點;四、教學評價應該分析教學過程中採取什麼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評課稿2

研究的目的:

選擇恰當案例,引導學生探究

上課:

本課教學容量大,要落實實踐的含義、形式、特徵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兩大部分知識,如果按知識點逐一講解,感覺時間比較倉促,內容不容易講清、講透。所以我把重點放在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部分知識上,難點放在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於標準以及實踐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係上。要解決重難點問題,就需要適切案例。在解決本課的重點問題時,我選取《徐霞客志在天下》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直觀的事例,去理解哲學中抽象的知識點。

評課:

授課教師具備一定的新課程理念,教學資料選用豐富,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尊重學生,體現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本課的知識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注重知識的前後銜接與過渡。教師素養較好,語言流利,教態自然、大方,親切。多媒體運用熟練。

本次研討課活動很成功,課題組成員在聽課及研討後感覺有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一,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基於教材,同時又要超越教材。第二,教學的重點要突出。第三,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形神兼具。第四,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要廣泛。第五,應從新舊知識的聯繫中鞏固理解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