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篇1

聽了樊老師的一節《飛向藍天的恐龍》課,我受益匪淺,我被樊老師那動聽的語言所感染,被她那流暢的教學思路所折服。我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想:

1、樊老師能夠將讀、寫、思有機結合,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如:在教學恐龍的演變過程時,樊老師用四個練習帶出問題,讓學生查找第一種恐龍是什麼樣的,數千年後又怎樣變化,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又怎樣……,思路清晰,學生容易接受。

2、注重詞語的積累與運用。如文中寫恐龍演變時有一個排比句:有些恐龍……有些恐龍……有些恐龍……,樊老師巧妙地運用仿寫形式,讓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學生用排比形式表達:春天來了,盛開在校園裏的花最多呀:有些花......有些花......有些花......

3、讀的形式比較多樣,有老師讀,分角色讀等。

這些都是樊老師優秀的`課堂教學帶來的效果,但本人有幾點建議: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合作探究機會較少,如果激勵學生多交流,對演變過程會更感興趣些。這節課讀中感悟落實不是很到位,老師只着重將句子讀一讀,而沒真正將讀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

以上僅是本人一些反思,如有不當敬請指正。

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篇2

《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篇幅較長,重點難點明晰,不像其他文本那樣蘊涵的情感豐富。恐龍雖然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事物,畢竟沒有直觀的認識,尤其演化過程年代久遠漫長,要把文字梳理出來,理成一條明晰的線索,加以想象理解,僅靠常規教學手段效率低,效果差,有較大難度。老師很容易步入一個誤區,就是上成科學課。李國海老師能抓住這種文本特點,既揚“科普”特色,又凸顯“語文味”,在把握說明文的特點上爲我們做了很好的詮釋。

李老師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學法教授,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一些,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學到方法,鍛鍊交際能力,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的能力目標。

一、詞語教學落實有效設計。

在詞語教學這個環節,李老師有針對性地分行呈現,落實各個訓練點。結合當地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分的語音缺陷,適時糾正學生的平翹舌音,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並指導書寫。在這個教學環節,李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在重點正音的同時,不忘兼顧理解詞語意思

二、致力於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準確性。

課文中向我們介紹的科學知識,學生讀讀說說就能明白,不難理解,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樣準確介紹科學知識,這兩者互相依存,相互促進。也就是我們不僅要關注“說什麼”,更要關注“怎麼說”的問題。李老師在這節課中對語言的捕捉和敲打的例子很多。如:“漫長”使用與否中,感受科普說明文的用詞的準確,語言的魅力。這樣,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把握,又提升了語文素養。其中一處,老師出示了“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這兩句話,讓學生對比朗讀,從中不僅體會到“一支、漫長、最終”三個詞語不能省略,在語言實踐中體現出科普文章語言的準確性,讓學生學習錘鍊語言。

三、讀寫鏈接,有效仿寫。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李老師抓住“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這個重點句。讓學生關注這兩個分句在表達方式上的相同點。深刻體會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用詞。在這個教學點上,凸顯了“語文味”,有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以上這些亮點給我們今後的教學樹立了榜樣。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每堂課下來,難免會有缺憾。

一是上課的語言比較平淡,沒有激情,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二是語言有點重複。對於提的問題也不應該重複,要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這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 篇3

聽了何畏老師執教的《飛向藍天的恐龍》感觸多多,課堂中有許多亮點都值得我們借鑑。

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而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何老師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點,遊刃有餘地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學習表格,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通過填一填、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等多種方法,邊交流邊滲透學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並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如在交流“龐大家族”環節中,老師讓學生在書中尋找這龐大家族裏的恐龍都有哪些形態?隨後老師出示打亂“有些XXXXXXXXXX有些XXXXXXXXXX有些XXXXXXXXXX”的句子,讓學生與課本比較,進行交流:①概括“生活習性、身體形態、飲食性情”:每個分句都在講同一個意思;②概括“對比”的寫作手法:有些用兩足奔跑,有些用四足奔跑;有些兇猛,有些卻溫順。在體會到了寫法和句段的精彩後,再進行男女合作讀,再去掉一些詞語嘗試背誦。這樣層層深入,從而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背中內化。

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而何老師正是通過填一填、說一說、背一背等多種讀書的方法,既使學生了解恐龍的演化過程,又體會到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在多種讀書的形式中培養了語感。

聽了這節課,感覺何老師的課猶如一面鏡子,折射了我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和關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