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爲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着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爲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的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二、說教學思路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地學習。在這一課時爲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抓住了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採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去探究、去發現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以及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再採用填空的形式加深體會,然後通過讓學生板書直觀感受課文的條理性,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恐龍演化的過程,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三、說教學設計

(一)、初步感知

1、導入: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並欣賞老師收集的各種恐龍和小鳥的圖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爲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板書、齊讀課題,學生質疑:恐龍爲什麼飛上藍天?他們是怎樣飛上藍天的?有哪些恐龍飛上了藍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聽課文範讀,同時讓學生思考:課文分爲幾個部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爲下面的自主學習做準備。

4、檢查預習:讀詞語、猜詞語

(二)、自主學習

1、自學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這兩個步驟讓學生知道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以及這一假說隨着遼西恐龍化石的發現得到了證實。

3、教師展示“中華龍鳥”的資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

2、彙報學習情況

3、根據恐龍演化過程填空。

4、恐龍經過幾次大的變化?學生板書

5、根據板書複述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6、“這一歷史進程”是什麼?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上,我採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恐龍經過三次大的演化逐步變成了鳥類。再通過填空、學生板書進一步加深印象。最後讓學生根據板書內容複述演化進程。最後一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僅僅是科學家根據現有資料的推測,我們希望這一歷史進程能早日實現。

(四)、積累語言

通過回顧課文,讓學生找一些句子,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表達特點。

(五)、課外延伸

做一份關於恐龍知識的手抄報

爲了預習本課,學生們在課下蒐集了大量關於恐龍的資料,但課堂上僅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佈置手抄報的作業,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課外,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毫不相干

恐龍——————鳥類

第一種恐龍———形態各異的龐大恐龍家族————獵食性恐龍

《飛向藍天的恐龍》說課稿2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陳述現象—展示發現—希冀將來”的文路,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文章脈絡清晰,文質兼美,和單元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電腦住宅》、《飛船上的特殊乘客》等科普類課文聯繫緊密,主題突出,並與第七組學習專題“立志成長”互爲呼應,傳遞科技的神奇,歌頌人類的智慧,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文;倡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開放的、有活力的學習。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兼顧學生學情,我確定了“讀文識字學詞、品文積累語言、賞文提高認知”的教學目標,圍繞“恐龍飛向藍天”這條主線,走“談話導趣——析字導學——品句導讀——歸納導思”的教學思路。力求在閱讀的同時,淡化訓練的痕跡,達到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具體的教學過程是:

一、談話導趣,悄然走進文本

完美的閱讀課堂絕非“江船火獨明”式的“教師一言堂”。她應該是:師生根據知識情感和生活閱歷對作品進行理解的過程。如何真正引導學生自主地進入文本,感受文字,進而推開一扇窗,品讀文本,感悟文理,看到更美的風景,是我們重點探索的課題。

我在教學中,一是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輕鬆開課:在共享了各自對恐龍的認識後,以趣啓思:“誰會想到,兇猛龐大的恐龍竟然會與靈活輕巧的飛鳥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呢?”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探究的情境,這種情境不僅喚醒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也爲接下來的學習鋪墊了情感和認知的基礎。

二是引導學生隨老師板書課題,並讀題質疑:“讀課題,你產生了什麼問題?”學貴有“疑”!此時不失時機的導疑,讓學生思維“動”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起來,讓語文學習從“無疑”到“有疑”再到“釋疑”,也就是我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二、析字導學,欣然感受文字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主識字後,展開生動活潑的鞏固訓練:演一演、寫一寫、看圖片說詞意、讀句子談理解。藉助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感受,孩子們當然在快樂中掌握方法,習得“描繪”、“輕盈”、“敏捷”等生詞,初步感受恐龍之奇和文字之妙。

字詞句段的學習應貫穿中年級的閱讀教學。因此,我接着引導學生把生字詞送回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讀中鞏固字詞、品析語言;在讀中思考自己針對課題所提出的問題、感悟文本。

如此,引導學生潛心默讀,解答疑問。這是學生理解課文、運用新知、形成技能的一種方式,是溝通讀者與文本的橋樑。它使得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三、品句導讀,怡然欣賞文采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裏說的“相機誘導”,即“導讀”,是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深入思考,以求發掘問題,主動領悟,提高能力。

由此,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

提煉主線——請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句話用心讀,讀後談感受,並通過朗讀來表達內心所想,爲聚焦主題導航;

抓住矛盾——課文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們指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句中的“很”表示強調肯定,“可能”表示猜測推斷,爲什麼這樣寫?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得出答案,再感情朗讀,爲理性分析護航。

探微究細——讀詞語“點睛之筆”,讀詞組“漫長的演化”,讀句子“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嬌子——鳥類,它們飛向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來一番“咬文嚼字”:“什麼是點睛之筆,爲什麼這樣說?漫長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毋庸置疑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文字,爲剖析中心正航。

然後,鼓勵學生討論:如果你是科學家,如何重現恐龍的飛向藍天?要求小組交流,寫出思路,推舉代表發言。藉此聯繫已有認知,引發思考新知,爲提練方法奠基。

接着,回到課文,圖文結合,引讀美文,讓教師、學生、文本乃至編者融爲一體。

四、歸納導思,暢然讚美文意

在師生共創的美好境界裏,我憑藉兩段導語和學生往下讀文。

一是以“置身在這神奇的世界裏,科學家無比自豪,他們驕傲地告訴我們:()”引讀: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大家族。

一是以:“得出這些了不起的結論,科學家更加自信,他們有理由相信:()”引讀:隨着越來越多精美化石的發現,他們離這一願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並相機展示文末“資料袋”,鼓勵學生暢談體會,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板書設計是課文內容的主線,是作品主題的昇華。本課板書利用學生收集的圖片,藉助所歸納的詞語,圖文並茂,再次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奇妙和語言文字的美妙,繼而欣然地接受課外作業:查找關於恐龍的資料,讀一讀,在第二課時交流。

以上教學設計,將單元訓練重點融進課堂教學,把“讀課文,品詞句,悟感情”的學習方法春風化雨般地教給學生,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知內容,在重點品讀中感悟內涵,在激發創造中昇華情感,從而真正達到掌握知識,激發潛能、彰顯個性的多維目標。正是:情由景生,我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