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語故事大全

有空的時候多看看勵志成語故事,這樣有利於我們真正理解這個成語,那麼勵志成語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成語故事大全

 勵志成語故事:婦人之仁

歷史上著名的大將韓信在楚漢相爭時曾經投奔過項羽。由於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於是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他投奔劉邦以後,開始也未被重用,也想過要走。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把他追了回來。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爲大將。韓信被拜爲大將以後,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我想,將軍一定有擊破項羽的妙計,請將軍指教。”

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大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被他嚇倒,你看他多麼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對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愛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時,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

接着,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好幾條,而項羽喜歡殺戮以至於喪失天下民心,吝於賞賜而不獲將士擁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語釋義

形容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故事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出處譯文

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愛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

 勵志成語故事:心懷叵測

東漢末年,曹操準備率兵南征,於是他召集大臣們商議。謀士荀攸說:“周瑜剛死,可先打東吳,再打劉備。”曹操說:“如果大軍南下,涼州的馬騰來襲擊許都怎麼辦?”

荀攸說:“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馬騰爲徵南將軍,派他去征討孫權,將他引進京來,然後消滅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張,當即派人去涼州召馬騰進京。馬騰接到詔書以後,和幾個子侄商量去還是不去。

兒子馬超主張去。侄子馬岱不主張去。馬岱說:“曹操這個傢伙,陰險毒辣,心懷叵測,叔父如果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馬騰沒有聽從馬岱的話,帶着五千涼州兵來到京都,後來果然被曹操所殺。

◎成語釋義

指人心存險惡,不可推測。

◎故事出處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處譯文

馬岱(對馬騰)說:“曹操這個人,陰險毒辣,不可推測,叔父如果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

 勵志成語故事:拔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總是擔心田裏的禾苗長得不快,每天到田邊去看,急得抓耳撓腮。可是幾天過去了,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這下可把他急壞了,他在田邊着急地來回踱步,自己對自己說:“我必須想辦法讓它們長得再高點,再高點。”

於是,他回到家中苦思冥想,要拿個主意出來。有一天,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慌忙跑到田邊,將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他從早上開始拔,一直忙到黃昏,累得直喘粗氣。幹完活後,他非常疲憊地回到家中,說:“今天可把我累着了!但總算沒白花工夫,禾苗都被我拔高了。”

他兒子聽了,感到大事不好,急忙跑到田間細看,想找個補救辦法。可是等到他趕到田邊時,禾苗已經枯死了。

◎成語釋義

原意是把禾苗拔高幫助它生長。用來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味追求迅速成功,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故事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出處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看到他種的禾苗總是長不高,於是到田裏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裏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感覺大事不好,跑到田裏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勵志成語故事:揚揚自得

晏子是齊國的宰相,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行爲穩重,態度很謙虛。晏子坐車出門,他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裏暗中觀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駕車,上面遮着大傘蓋,揮鞭駕馭四匹馬,神氣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駕車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離去。駕車人詢問緣故,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擔任齊國宰相,在諸侯中名聲傳揚。今天我看他出門,神思深沉,常常表現出自謙的樣子。你身高八尺,纔不過當人家的駕車人,可是你的心裏自以爲很滿足,所以我提出離去。”

經過這件事以後,駕車人的態度變得謙卑起來。晏子覺得奇怪,就詢問他,駕車人把事情告訴了晏子,晏子就推薦他擔任大夫的官職。

◎成語釋義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故事出處

《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出處譯文

她丈夫替宰相駕車,上面遮着大傘蓋,揮鞭駕馭四匹馬,神氣揚揚,非常得意。

 勵志成語故事:猶豫不決

戰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泄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軍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軍隊百戰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於湯陰,不再向前進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爲秦王想稱帝,成爲天下之主,並不是爲了趙國的土地。爲今之計,趙王應當派使臣求和,表示情願尊秦王爲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於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纔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遊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爲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尺,繼續欺負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成語釋義

遲疑不能決定,拿不定主意。猶豫:遲疑的樣子。

◎故事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爲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