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國成語故事

成語,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小編收集了幼兒必讀的成語故事,供大家欣賞。

幼兒國成語故事

不遠千里

“不遠千里”這則成語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

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着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

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爲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得過且過

五臺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飛翔。每當夏季來臨時,寒號鳥就渾身長滿色彩斑斕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它每天都唱着,卻不知道搭窩。等到深冬來臨的時候,它雖然很冷,但還是不搭窩,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脫落了。

當寒風襲來的時候,這光禿禿的肉鳥無可柰何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讀後:目光短淺的人,面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只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去就不努力。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垂頭喪氣,消極悲觀。

爲了將來的美好,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正確地分析,作個計劃,現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屬於勤奮者。

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鬆緩,孩子們的潛能是要開發的,今天呢,小編就爲大家推薦幼兒必讀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爲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爲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爲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爲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萬死不辭

成語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爲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成語解釋:意思是雖然有一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朝政大權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驕橫跋扈,出入宮廷用皇帝的儀仗,並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一律封爲列侯。他還徵二十五萬民夫爲自己修築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着遠古的社會,認爲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拔山舉鼎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今騅(zhui)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着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吳王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吳王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吳王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吳王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吳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爲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吳王罷兵。吳王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隊伍打敗了叛軍。吳王吳王被殺。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wu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爲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爲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爲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爲,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衆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bai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爲,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爲。

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態度極爲恭敬,後來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

這個成語來源於《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罹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bai。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餚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爲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麼盜寇,讓你們辛苦了!”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爲王后;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爲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裏。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已的心情。

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由於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隊伍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隊伍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後來演化爲“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