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什麼是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2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爲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爲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說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 “°”表示”;“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x度,記作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說,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

(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

(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說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說,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

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爲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角的度量》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教材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繫,注重引導學生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從不同的學習角度認識角的度量。

爲了講授《角的度量》這節課,講課之前我自己空講了好幾遍。然而,每一次空講過後都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然後就進行整改,一次一次的整改之後,我發覺這節課並不是越來越好了,而是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講了。原因是爲了使這節課講得精彩,每一次的空講都在試圖改變設計思路。總覺得教學設計並不是那麼得完美,思路不是那麼得清晰,啓發的方法並不是那麼得到位。

究竟是什麼樣的設計思路纔是最合適的?什麼樣的講授方法才能啓發學生的思維?怎麼樣才能達到課堂的高效?最終,在今天我找到了答案。

今天我講授了《角的度量》這一節課。講課的時候邀請了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去聽課。結合聽課老師的評課,以及學生的課堂反饋情況,對自己的教學反思如下。

導入:本節課的引入是通過兩個角,比較∠1和∠2的大小,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舉手回答這個問題的是我們班程度弱的學生,我表示很欣慰。他的舉手發言使我意識到,恰當的導入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自信,特別是學困生的自信,可以讓他們勇於舉手發言,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

目標出示:通過導入引出今天的課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生齊讀的方式來學習,在齊讀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還是很投入的、狀態很好。但通過聽課老師瞭解到,有個別學生在齊讀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表現很隨意,有的學生並沒有開口讀。這是我所忽視的,我只關注了學生整體的一個情況,並沒有關注到個別學生。而且還反應出本班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針對此情況我會多關注,對個別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

自學1:本環節的自學設計讓學自學生自學課本40頁回答兩個問題:一、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二、認真觀察量角器,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自學時能夠安靜地根據老師的提示開始自學,自學過程中,巡視後發現學生自學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有些學生只單單是看課本上的內容,並沒有動手圈出找到的答案。還有些學生第一個問題解決之後知道接着思考第2個問題,觀察量角器;而有些學生一味的停留在第一個問題上,自學時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自學完成後第2個問題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最後,在展示反饋的時候表現出“分化現象”。有的學生信心滿滿,第1題中答案找的很準確,第2題中觀察得也很仔細;而另外的學生顯得不自信,不知所措。這個問題反應出有些學生現在還不會自學,不知道怎樣自學,不知道自學時採用什麼方法。

我在想我應該採取一些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

首先,我覺得自學指導的制定應該更清晰、更明瞭一些,讓學生藉助自學提示的描述完成自學。再次,應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自學時間。先讓學生明確需要解決幾個問題。較簡單的問題,迅速完成;需要觀察和思考的問題,藉助書本內容完成。讓學生知道在自學的時間內完成老師所出示的所有問題。切忌不要一直停留在第一個問題上,如果真的覺得有難度,可以先解答下面的題,把難題留到最後解答。最後,加強自學方面的培養。學生的自學不但需要教師的引導,還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多次練習來加強。

自學2:結合例1,自己用量角器試量作業紙∠1的度數。

先自學,自學完成之後,小組內討論你是怎麼量角的。

學生在動手量角時,經巡視後,發現大部分學生可以按照書本上提示的操作步驟測量出角1的度數。但有的學生測量角的時候不知道量角器怎麼放,讀數的時候讀刻度線上的哪個度數。

小組合作:學生自學完之後,小組開始合作。我觀察了一些小組,會量角的同學跟其他成員講述了自己的操作方法,不會量角的同學聽過他人的講解後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我覺得小組合作非常的有必要。一方面優生之間通過交流可以檢測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差生可以通過傾聽,對不懂的知識有所瞭解。

展示反饋:展示反饋時,學生闡述量角的步驟時,發現學生會測量出角的大小,但是用語言描述操作的步驟時,語言不完善,不嚴謹。我想:在以後的數學課堂上應該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收穫總結: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通過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真的是有自己的收穫。但是往往總結的時候只是說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並沒有具體闡述出重點知識的具體內容。這些都表明了我們班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欠缺。爲了同學們能更好地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覺得老師有必要帶領學生一起來總結一遍。

總得來說,如果這節課有好的地方的話,個人覺得本節課的優點在於:

(1)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和練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本節課的目標基本達成,學生認識了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並能準確讀出角的度數。

(2)課程設計的環節都一一完整的呈現了。本節課共分爲導入示標、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反饋展示、課堂練習、收穫總結六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所展示。

(3)本節課我能一直保持着自信,對於學生的回答能應對。我認爲只有老師自身具備了自信,才能帶動學生。整個課堂上我覺得學生的表現不錯,氣氛活躍。針對這些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

但本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本節課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掌控得不好,小組討論的時間稍短,學生討論時間不充分。

(2)還有自主學習時學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時候步驟方法不夠到位,學生反饋展示時語言表達不完整、不嚴謹。

(3)優生髮表比較積極,學困生不敢於舉手發言。

(4)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少。

針對我的不足,我想到以下方法幫助改進:

(1)學生的自學和小組討論需要加強培養和練習,教給學生自學和合作的方法幫助學生更高效的學習。

(2)平時的課堂多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困生樹立起信心,讓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

(3)在數學的課堂中,儘量給予學生多次的表達機會。當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時,教師不能急於換另一個學生來回答,而應該多加引導,讓學生嘗試說完整。通過多次的嘗試表達,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4)對於學生的回答,正確的回答應該及時的給予讚揚評價,錯誤的回答不應急於作出評價,應做延時評價。這樣做,可以給學生以肯定,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樹立學習的自信。

在以後的教育道路上,我會一步步改進教學,希望教學之路越走越遠。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小學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課堂上我首先通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麼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可以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

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說如何量角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4

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對小學生來講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上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一開始出現兩個角,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問能具體知道這兩個角有多大嗎?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裏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

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課前我想象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學生的表現一點而也不活躍,舉手發言的只有幾個。在量並說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層次來學習的:

(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

(2)在量角器上讀出兩個角的度數。

因爲讀角時學生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學生通過這兩個角的認讀,深有體會地說: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題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注意,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我用嘗試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而且講量的方法時學生也講得很不好。在此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學的並不透徹,還有部分學生不懂。但我引導的也不夠就匆匆收場。課前備課時只想着教學過程的設計,並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5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爲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纔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爲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爲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爲應採取"變靜態爲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爲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纔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爲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爲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爲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爲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爲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爲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爲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爲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

《角的度量》的教學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爲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課題的引進。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爲角1大,有人認爲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其次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一節課下來我發現還是有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畫角和讀角的大小的時候讀錯讀數。還應再加強畫角和讀角的練習。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二課時,主要學習第37~38的例1以及做一做和相關練習。

【教材分析】

在第一課時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認識的基礎上,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個層次,是介紹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首先,藉助兩個學生比較角的大小的情境圖,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計量單位是度,再拿半圓分成180等分說明1°角有多大,並配以1°角的直觀圖示,使學生形成1°角的正確表象。接着讓學生討論用量角器兩角的方法。第二個層次,讓學生通過對兩組角的度量,進一步明確:角的大小要看兩邊叉開的大小,與所畫的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設計思路】

1、情景設疑,激趣導入。首先,在課前三分鐘,我展示一個用硬紙板做成的一個活動角,複習有關角的知識,接着,再展示另外一個同樣的活動角,分別做出兩個大小不同的活動角,設疑,哪一個角比較大。學生回答後,追問,那要知道具體大多少,需要知道哪些數據呢?學生的學習求知慾激發了,很自然的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與認識以及角的度量知識。

2、認真觀察,獲取知識。在量角器的認識環節,因爲學生的量角器五花八門,形狀大小不一,所以我並不急於讓學生擺弄自己的量角器,而是在多媒體投影上展示一個標準的量角器,全班學生一起觀察,並說出自己的發現,然後我進行知識的歸納與整理,學生對照自己的量角器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梳理。

3、小組合作,總結方法。在量角的教學環節中,我不急於進行示範操作,而是先同桌兩人進行小組合作,嘗試量一個60°和120°的角的大小,並請學生進行板演操作。通過60°和120°角的度量比較,總結量角的方法並適時板書。

4、大膽放手,自主實踐。在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教學中,我大膽放手,先把例題當做練習給學生進行角的度量,並進行比較發現知識規律。

5、鞏固知識,整理反饋。在課堂的練習環節,我採用自主完成,集體訂正的方法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整理,通過不同類型的角的度量,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即使糾正。

【第一次研課實況】

在第一次研課前,我進行了教具與學具的設計與準備,認真研讀教材,備好課,設計好課堂知識的板書與呈現時間與順序,結合教材知識的結構,認真做好並多次修改教學課件。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例如在導入的環節,我先是設計了遊戲導入,讓學生到講臺藉助投影操作電腦進行大炮打氣球的遊戲,目的是讓學生調整大炮的角度打中氣球,引出角的大小變化的表象。但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在遊戲上,到新課的學習環節,還有學生在討論剛纔的遊戲,學習精神沒有很好的集中,並且在遊戲操作時,學生耗了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後面的教學環節時間很緊,節奏很快,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量角器內外刻度圈的時候,學生提出了爲什麼要有兩個刻度圈的問題時,我沒有及時進行解析就進入了下一個知識的學習,從而在內外刻度圈的認識與應用上有個別同學弄不懂,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外刻度圈,什麼時候用內刻度圈。還有就是語言的組織不夠完善,比較囉嗦,一些沒有提問價值的問題都提問,並指名回答,這樣,既耗時間,學生的思維也比較分散,達不到有效地思維訓練。縱觀整節課,雖然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全部的教學環節,但時間掌握的不是太好,前鬆後緊,離預定的教學效果還有一定的差距。

【課程組成員第一次教學建議】

第一次研課後,課程組成員就本節課出現的問題以及整改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1)新課的導入環節,利用原來的遊戲導入,既耗時間也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建議改用活動角比較大小進行導入,既複習了舊知,也爲新課進行了鋪墊。

(2)教學中個別語言存在隨意性,要注意教學語言的專業性,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3)教師的語言過多,儘可能把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多講,對練的機會。

(4)注意每個教學環節的過渡語,使教學環節的過渡自然,合理。

(5)及時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與適時板書。

(6)多一點使用激勵語言,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與表揚學生。

(7)教學課件進行優化,認識量角器的環節中,只出現內刻度圈,在學生量角時發現問題再引出外刻度圈,這樣學生的思路比較清晰,不會混亂。

【第二次研課實況】

有了第一次研課的經驗與課程組成員寶貴的意見,我對教學中各環節以及教學課件進行了優化。首先,在導入環節,我摒棄了遊戲導入,使用兩個活動角比較大小情景,要想知道哪個角大,具體大多少,要知道哪些數據?這樣,既複習了角的知識,又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一舉兩得。其次,在量角器的認識這個環節,我修改了教學課件,投影出現的量角器只出現內刻度圈,隱藏外刻度圈。這樣,學生的思路清晰。在量角的時候遇到困難時再順水推舟呈現外刻度圈,學生的認識有了一個飛躍。同時,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與專業性,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有價值的提問,問題問到點子上,使學生的知識掌握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注意各教學環節部分的過渡語言,承上啓下,及時表揚肯定學生的優點,使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另外,更多的進行小組合作,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多注意學生的操作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糾正,從不同的角度突破教學重難點,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得到了課程組成員的肯定與鼓勵。

同時,這節課成功的背後,也有一些值得反思與繼續整改的地方。例如在量角器的認識環節,我花費的時間相對比較多,有點放不開,有一些地方講了怕學生不懂,再講,還存在比較囉嗦的情況。在學生總結了量角的步驟後進行實際操作時,沒有注意學生的操作過程,導致一些學生的量角出現錯誤與誤差。時間的掌握還不夠合理,後面的練習比較緊,部分學生沒有完成全部的練習,需要課後完成。

【課程組成員第二次教學建議】

針對這一次研課出現的有待加強的地方,課程組成員都出謀獻策,爲本節課儘可能做到完美提出了自己寶貴的意見。

(1)在時間掌握方面還要進行思考,把時間還給學生。

(2)教學語言精練了很多,但部分還存在隨意性。

(3)還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動手操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三次研課實況】

吸取了課程組成員的意見後,我又對課堂的設計進行了思考與優化。首先在量角器的認識環節,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提問。這樣學生的回答質量與表達也好很多,從而我在歸納總結時就順暢了很多,教學語言進一步精練,爲後面學生的練習爭取了不少的時間。其次,在學習了量角的步驟進行實際操作時,我在課堂中多巡視,及時發現學生不規範的操作並糾正。這樣,學生的準確率好了很大的提高。

因爲有了前兩次的教學經驗,特別是課程組成員的寶貴意見,這一次研課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全部的教學環節,教學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己的教學能力有限,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不斷努力,爭取不斷地進步。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

在《角的度量》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要上好一堂課,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重要。布魯納說過: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因此我認爲在數學的教學設計中更應該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水平。我在執教《角的度量》這一課時,力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一、引領自主學習,捕捉觀察亮點。

學習過程是學習環境主體與學習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當爲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創設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學生能夠利用這些環境和條件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說是較爲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着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二、利用直觀教具,突破知識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兩組角讓學生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組角的大小關係,而第二組角的大小很接近,學生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藉此機會引入上邊介紹的新課教學,學生掌握了測量方法以後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第一組角的度數,再讓學生算一算兩個角相差多少度,以此來鞏固測量方法。

在測量第二組角的時候,因爲這組角邊的長度懸殊大開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現不同的測量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靈活掌握角的測量方法。經測量學生髮現這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設計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與()無關。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爲了加深學生對此結論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電視天線做成的“活動角”,先延長角的一條邊問學生角的大小怎樣,再使另一條邊更長讓學生再次觀察,然後又依此縮短兩條邊,使學生更直觀的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不僅如此,我通過追問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爲什麼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提示學生從角的定義考慮。學生茅塞頓開:角的兩條邊不就是兩條射線嗎,它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當學生正處於發現的快樂當中時,我又問學生: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這一問題又引起學生的沉思,學生利用“活動角”這個教具很快就發現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老師的問題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樂趣中,難點被不知不覺地突破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很多收穫,還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孩子比較拘謹。沒有平時上課表現那麼活躍,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級,學生沒有了在低段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精神。敢說的他們變得害怕說錯。課後和孩子們聊天,我開玩笑地說,你們今天在課上怎麼沒有平時那麼“瘋狂”啊?小A說:老師,我的後面就坐着王健老師,本來我很想說,可是我怕說錯。小B說:我看見陸老師走來走去看我們的草稿紙,我以爲我們都寫錯了,所以我都不敢大聲說。小才說:王老師,你今天的笑容沒有平時那麼好,我們以爲自己表現不夠好……孩子們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們沒有放開,可能我的設計沒有充分、渲染氣氛,導致孩子們太拘謹,沒有放開,沒有做到敢說敢做。公開課主題彰顯力度不夠。

二、本節課涉及到的數學概念比較多,作爲老師,擔心學生沒有充分掌握,擔心學生不會量角,擔心學生不會總結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師始終“扶着”學生走,學生沒有自由學習空間。

三、在以後的課堂上,作爲老師,我要始終提醒自己,這羣學生很棒,相信他們吧!他們會有超強的自學能力,老師可以“省省心”了。老師更多的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將深奧難懂的知識分解在有趣輕鬆的談話中。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9

《角的度量》一課一直是我感到難以教學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爲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四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爲角1大,有人認爲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

第二層是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知識,發現度量其實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對象含有多少個“度量單位”,那麼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呢?從而引出後續內容。

第三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較好的觀察、總結能力的。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

第四層是實際動手測量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對了卻讀錯讀數。爲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我要求學生量角前先觀察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銳角,這樣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這類錯誤了。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爲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1

1.角的度量這一單元看似內容不多,但比較抽象,學好本單元內容,對今後學習平面圖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單元的難點,是比較開放的一個章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先讓他們觀察量角器的形狀是半圓形的,我們也可以叫它半圓儀,再讓學生拿量角器認真觀察,然後讓他們說說看到了什麼,這樣比直接告訴他們哪是0刻度線,哪是中心點的效果要好的多,他們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接着讓他們明白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小圓圈來表示。

3.什麼是1度呢?因爲半圓是180度,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就是1度。

4.怎樣比較角的大小,讓學生試着量一量,量後會出現幾種錯誤,

一是頂點沒有和中心點重合;

二是0度刻度線沒有和角一邊重合;

三是看錯了刻度,應看裏圈時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應看外圈刻度時看成了內圈刻度。

5.這時我給他們他們講解正確的量角方法。並編了一首口訣:中心對頂點,0度對一邊,要知角度數,分清內外圈。

6.當學生學會了量角,還應讓他們知道,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而是與叉開大下有關。再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一個活動角,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操做來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叉開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2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角單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講量角方法的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下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裏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裏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

(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

(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

(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容易形成1°角的觀念,爲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

(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

(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3

上課之前,我就在想,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爲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同方位的角)。

所以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一些措施:

1、上課伊始,我就開門見山向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目標,告訴學生,今天學的知識比較難,有沒有信心學會,在學生充滿信心回答後,他們精神飽滿地聽課,上課都比較認真,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2、在學生認識量角器時,我多次強調開口朝左,看外圈,開口朝右,看內圈,使學生弄明白在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在什麼情況下看內刻度線。

3、藉助多媒體,演示量角方法,使學生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建立表象。這樣,在量角時,大部分學生會自覺地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着旋轉方向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區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4

一、從教學環節反思

讀講精練教學法是以言語訓練爲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教材,變教師講解爲學生彙報講解,然後在學生彙報講解的淺顯之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進行研討、爭辯,促使學生間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教材中的每個重點字、詞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從開始時語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我深感此環節處理的不太好,教學法體現極不明顯。

1、指導學生讀書環節:

由於學生剛從二年級升到三年級,看書習慣差,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低,加之選用的教學內容文字少,圖較多,這就需要教師應及時給低年級學生以具體的讀書提示,起到指導的作用,而不能範範的讓他們想“從書中看明白了什麼,學會了什麼”。上課時我看到好多學生看書時茫目,不知道讀什麼,怎麼讀,這也是造成後面學生彙報講解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覺得讀書提示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提示必須淺顯易懂,讓學生一目瞭然,然後帶着問題去看書,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2、學生彙報講解環節:

以言語訓練爲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有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環節正是突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所在之處,但是低年級學生小,從書中讀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識,只能照書念出看到的一些詞句。這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啓發、誘導、點撥、疏通學生講解的積極性,並且及時幫他們掃清思維障礙,講解時的疑惑,這樣使講解的學生學的更明白,沒學到此部分知識的學生也能學會,學的不對或不到位的學生重新學習,達到全體都理解、學會的目的。本節課我感覺學生講解不到位,關鍵在於我引導、點撥不到位,使學生的學習只停留於書面上,沒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終由我牽着學生在看,在說,很牽強。主要表現在:

(1)引導學生關注量角器爲什麼是比較角大小的一種好方法時,本意想利用讀講精練教學法中的八個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學生從中找到“方便”、“準確”二字加以理解,教學完用量角器量角後,再返回來理解“準確”、“方便”二詞用在此的含義,但是,課上處理的卻很匆忙,很淺顯。

(2)學生講解把握不夠充分,一名學生講解時,老師應關注到其他學生的反應,有不同意見或補充應及時給其機會,不應爲了趕時間而視而不見,打消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造成學生不再想發言的局面。這一點是我沒有深刻理解“講解”環節的含義,應該讓學生互相講,互相交流,有了爭論,教師再點撥、引導,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使課堂活而不亂,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3、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時

角1與角2的測量方法相同,學生講出了其中一個角的測量方法,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方法一帶而過,沒讓學生說一說或嘗試操作一下,感覺處理欠紮實。現在想想,如果將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放在初試驗證環節,讓學生用量角器仿照書上的樣子,實際擺一擺,放一放,這樣降低了擺放量角器的難度,也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落實到操作體驗上,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4、練習是本節課處理最失敗的環節。時間再短也應保證練習的紮實與有效。

練習是爲了鞏固新知,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所以它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讀講精練教學法將練習定爲分層精練,要求練習的數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維程度要大,這樣提高了練習的效率,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本節課的第一個練習是爲了檢驗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是教學中我處理此題非常欠妥。對於第3個角“鈍角”的測量,學生彙報出現了不同答案,我沒有在課堂上處理、糾正,而是爲了趕時間獎其放在課下進行。問題的出現就說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學會用量角器準確測量角的度數”掌握還不太明白,草草處理只會使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模棱兩可,本節課的教學也沒有真正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教以來從來沒有犯過的錯,在這麼重要的比賽中卻因自己只顧一味的考慮時間而鑄就了教學中不應該出現的嚴重錯誤。這是一個教訓,類似的事情決不會再次在我執教的課堂上發生,再精彩的練習可以不要,不處理,但是既然練習了,就一定要進行的紮實、到位,爲學生的學習負責。

(2)拓展練習的處理也很欠妥當。學生猜想完後,都急於知識正確答案,因此,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想法後,我應該及時給學生出示答案,消除發言學生對自己答案的懷疑,然後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據,這樣既能使學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測量角這一教學重點,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訓練言語、思維條理性的目的。

從整節課上我看到了自己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研究實在不成熟,但是,從這些遺憾中,讓我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的認識更深了一層,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有針對性的運用好讀講精練教學法,真正領悟到讀講精練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從教學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學時間。

本節課看似簡單,其實操作性很強,能上好這樣一節課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課前雖然我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計劃,但是,具體實施時卻不很理想。

2、教學環節銜接的過渡語激勵性不強。

過渡語的使用應該使學生願意聽,能聽進去,並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學生很自然的進入下一步的學習中。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過渡語的精心推敲,語言要簡煉,切實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3、教學評價語落實不夠恰到好處。

教學中,我評價學生不夠及時,評價語不夠貼切,不夠恰到好處,因此,就顯得對學生的評價平淡,無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易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教師的評價語不能泛泛而言,這樣就顯得評價語蒼白無力,而應該要有針對性,起到激勵學生與調動學生髮言積極性的作用。

4、課堂教學語言欠嚴謹。

數學教學要求語言簡煉、準確,每一句話說出來要強調它的作用,要使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沒有用的話儘量不說或少說。在教學中,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時常有口誤現象,屬於本人教學欠嚴謹,需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要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把每一節課都當成比賽來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5、教學不夠大方,拘謹。

在教學中,總感覺自己放不開,顧慮太多。有時拋不開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創造性教學的魄力,尤其在比賽時,自己感覺很拘謹,很規矩,怕教學思想或教學方法、手段用不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內在的知識欠缺,也缺乏比賽經驗,鍛鍊機會少。

6、自身的講課藝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聽完別的老師的課,我更加感覺到自己講課的藝術性不夠好。課上,我應該合理利用自己的體態語,例如手勢、眼神、表情等,這些都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數學課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語氣、聲音的輕重、高低、抑揚頓挫來吸引學生聽講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四十分鐘內始終能緊跟老師的思路專心學習。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

《角的度量》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各種角的度數。

曾看見過學生拿着量角器手無足措的樣子,用量角器的直邊和圓弧夾的角比在角上,原來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設計了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角,並讓學生在紙量角器上畫出各種不同大小的角,這樣在動手過程中認識了量角器的中心點、0度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度的角,還掌握了度數的寫法。接着我讓學生觀察畫在紙量角器上的各種角,找找它們的共同點:角的頂點都在量角器的中心點、都有一條邊在0度刻度線上,從而讓學生明白量角的本質就是讓量角器上的角與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疊在要量的角上。

怎樣重疊呢?我安排學生討論,並且動手操作。通過討論與操作,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線表示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大小。這樣量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的教怎樣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會量角,還理解了量角的本質。也正因爲理解了量角的本質,學生變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實現了在技能教學中還學生一個獨立思考與創新的空間。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6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爲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鋪墊的。這節課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我們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

(1)認識量角器;

(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

(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

(4)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孩子們平常根本沒接觸過量角器,更別說認識了,於是我便開門見山揭示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老師作整理,讓學生自己明瞭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角度、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新鮮感。教學中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上有些什麼,給學生一個初步感知。對於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至於中心及零度刻線估計學生是不易發現的,所以讓他們通過看書自學所得。由於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稱待會兒讀度數及量角時都要用到,而學生又是首次接觸,必須讓學生強化記憶,讓學生先自己看,再小組交流,然後通過討論及看書得到,最後讓他們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稱說給同桌聽,這樣學生就記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

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讀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數並能說出讀角的過程確實很難,量角器上的刻度線比較複雜,特別是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錯,所以在這裏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自己探究出何時看內圈刻度,何時看外圈刻度。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三組對稱的角來讓學生搞清什麼時候該看外圈刻度,什麼時候該看內圈刻度。語言是思維的外現,在說看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先小組裏討論,互作補充,逐漸完善;再同桌說、個體說,這樣從小組到個體,一再說看角的過程,讓學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數。用量角器來量角的度數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老師便全面放手,讓他們先嚐試着量量看,再請量對的學生作正確示範,起到正面引導,最後得出量角的三個步驟。

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況。教師還應該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斷是鈍角還是銳角,再讀度數,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誤。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7

直線、射線和線段內容相對來說概念較多,所以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同時也能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的培養,從作業情況來看,學生對數學語言的規範表達能力比較欠缺,要多注意這方面的培養。

角的度量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部分,比較直觀,並能通過課件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學生的積極性較高,由於量角器的不統一,學生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還是有些誤差的,也有些學生在量角時內外刻度容易弄錯,還應多練習。

對於角的分類來說,學生並不陌生,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在教學中通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來明晰平角和周角的形成,學生易於理解,而且在通過平角和周角這兩個已有條件來解決角的讀數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較好,但有個別基礎差的學生不能靈活運用。

畫角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難,通過教學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畫角的步驟,但是學生畫的時候還是會發生角度看錯的現象,內外刻度看錯。爲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還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來讓學生拼不同的角,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是接受能力差的學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8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新課都上完後,關於用量角器量角,學生出現形形色色的錯誤。幾次量角和畫角練習後,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與定點的重合(點點重合)和一邊與零刻度線的重合(邊線重合),做得不夠到位。除了學生自身沒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適合初學量角的四年級學生用。在巡視學生量角時發現,有些量角器的中心點是個不小的圓孔,很難對到正中心點,因此這樣的量角器量出來的度數可以偏差5度左右;還有一種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對於初學的四年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來說,一邊重合的180刻度線的話,她一時難以準確度數,要想換個方向量角,又擺來擺去無從下手;還有很多量角器中間是空的或者刻度線很短,沒養成延長邊後再量角的習慣的學生遇到邊比較短的角,又懶於延長角的邊,用眼睛隨便瞄上一眼大致對出一條刻度線,這樣量出來的角的度數,往往相差2、3度。讓我後悔在讓學生準備購買量角器前,沒有做具體要求,導致買來的不合適的量角器影響正確量角和畫角。五花八門的量角器已買來,不能再要求學生再去買中心點明顯,刻度線長而明顯的量角器,加重家長負擔。只能對於有這樣那樣的量角器的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和加強,學會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內外刻度線不分,也是量角何畫角出錯的一個主要原因。總有學生時不時把內圈和外圈的刻度讀錯。雖然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看準角的開口方向,看準對準角的一邊的是中心點左邊的還是右邊的零刻度線,但是每次都難免有幾個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在幾次練習後,我乾脆組織學生觀察內圈和外圈的刻度,讓學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內圈和外圈度數一起讀出來,讀出幾組後,讓他們發現有什麼規律。最後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刻度上的內外刻度的和是180度,進一步認識了量角器。針對於這個易錯的原因,我提示學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計一下這個角的度數,再量。畫角前先確定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銳角後再畫。方法和對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總有那麼幾個人經常出現類似的錯誤。

遇到不是整十數度數時,還會出現多讀了10度或少讀了10度這樣的錯誤,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畫105度角時,學生會馬上找到100度或110讀的角,然後會出現不分清方向,找個5度的地方就讀數或畫角了。遇到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先找到105度相鄰的兩個整十數度數,再在兩度數的中間的5度的位置找點畫角。讀數時先找邊所對的5度線的兩旁的整十數度數中小的那個整十數再加5度後讀出。

接下來,計劃抽空讓學生一個一個得當面過關量角和畫角。要求學生:必須把角的一邊儘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線完全重合,準確地將零刻度線騎在邊的中間線上;要注意將長度沒達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線的較短的邊進行適當的延長,不能偷工減料,短邊沒到達微分刻度不延長,自蒙一個似是而非的度數;讀數時還要要認真細緻,不要非往整十或幾十五德度數上靠。

經過幾次加強後,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量角畫角,還能正確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並能畫出拼角過程,寫出相應的算式說明。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9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爲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也幾乎沒有接觸,操作的時候也比較複雜,其中還有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包括讀數時注意到內圈外圈刻度的選擇都是重難點。

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

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

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

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在本課的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線段的測量來引出對角的大小能不能測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簡單明瞭,切近主題。接着在介紹量角器的時候發現教學用的大號量角器和學生的量角器之間還是有一定區別,因此,羣毆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紹,並結合投影測量,邊測邊介紹測量步驟。同時,在本節課中,我還給了大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實踐,讓他們多看多量多練,將學習到的操作方法充分運用到實踐中,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但是在整個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識介紹不充分導致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頻頻犯錯,拖延了課堂時間;又如,學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紋,有些中心點不清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測量精準也是我課前準備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0

本單元包括“直線、射線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畫角”四小節內容。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是學生較難掌握和接受的內容。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特別注意各個擊破,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重視對“直線、射線和角”的認識

學生在空間觀念的認識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一單元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利用課件輔助學生理解,效果更好。對於直線、射線、線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能不能延長,端點個數來加以區別。由認識射線,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時表現不錯,但在做練習題時,對於“經過任意一點畫直線”和“經過任意兩點畫直線”出現了疑點,有的學生把每個點都用上,不能正確理解要求。

2、重視對量角器的認識。

量角和畫角的前提是認識量角器。課前要讓學生準備齊量角器,讓每一個學生參與進來。課上通過學生觀察和老師提示,明確量角器的構造:一箇中心點、0—180度的刻度線(等分)、內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線。要讓學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認識內圈刻度是從右邊讀數,外圈刻度是從左邊讀數。爲量角和畫角做好充分的準備。

3、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於量角和畫角,我都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讓學生有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課上通過組內交流,班內彙報,老師示範。學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畫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學生在量角時,注意“點對點,邊對邊,另一邊看刻度”,學生在量角時,容易出現把內外圈刻度讀錯的情況,要及時指出錯因,及時糾正。學生會量了,畫角就很容易了。

4、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圖,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和細心的習慣。課前準備好作圖工具和紙,按部就班的進行,不能偷懶,慢慢地就會有一個好的習慣。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1

“角的度量”這節課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着習以爲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爲主要在於: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爲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爲的連貫性,“量角器爲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角的度量,一直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跟以前相比,課中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過程也用歌謠的形式教給學生。可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是那麼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時更是如此),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同方位的角)。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課後反思,發現是教學設計不夠合理、美滿,沒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經驗的差別。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爲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那些歌謠也沒能指導學生形成技能,只不過是比傳統教法多一些花樣,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課後反思的結果是: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爲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2

一.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課前先佈置學生自學,通過檢查學生自學作業,我發現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不夠深入,原因之一是教材對量角器的介紹過於簡單(只有一幅圖片),學生又不懂得查閱資料學習;之二是學生缺乏觀察能力,一條邊在水平位置且度數是整十數的角會量,部分學生量角器內外圈的讀數會混淆,學困生根本不會使用量角器,不會讀度數。根據以上學情,我是這樣分三個層次進行指導教學的:

第一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指導學生觀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與讀數的聯繫,認識1°角並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內外圈刻度的不同讀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達到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的教學目標。

第二層交流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並已嘗試用量角器量角,課堂上就先讓學生講量角的方法,然後規範量角的步驟,接着進行變式練習: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學生使用量角器動作的協調性,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第三層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邊的關係。通過分組觀察學生髮現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係;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叉開得越大,角越大。在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又讓學生感受到探索數學奧祕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會量一些方位特殊、邊比較短的角。

二.先教後學——以教導學。

《角的度量》是一節操作性比較強的課,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根據小學生動作協調性不強、對角的抽象思維不夠深刻、空間想象能力不高的特點,學會動手式的讀成爲這一節課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在學生自學認識量角器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量角,通過使用量角器進一步認識量角器,通過小組交流彙報量得的角度,在不斷調整提高測量精確度中引導學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意識。

三.今後教學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要講求針對性、提高性和鞏固性,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在學生生提出“什麼時候讀量角器內、外圈上的數字?”時,我沒有抓住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機遇,而把問題留到後面找30°、45°、60°、90°、120°的角時解決,這樣處理不夠恰當,如果馬上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就能順利解決區分量角時從哪一邊的0°刻度線讀起的教學難點,而不要留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在實踐應用環節中,量五角星的一個內角時出現“40°”、“35°”等不同答案,由於急着要小結,以結束教學而沒有針對不同的答案探討量角時出現較大的誤差的原因,失去一個提高量角技能的好機會。

(二)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顯性目標,還應關注隱性目標,注意數學思想,數學思考,數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度量角的方法並不是只有使用量角器一種,本課的開始還應該增加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度量角,以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三)課堂教學要靈動有效。面對課堂生成要靈活處理,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不要怕學生提出的問題會打亂你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程序。當學生思維活躍、踊躍發言時看起來課堂有點“亂”,老師應該怎樣處理呢?

老師首先要把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透徹,對學生認知基礎把握恰當。面對五花八門的課堂生成,老師要做的就是根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從中提取出新知的生長點認知的關鍵點,使學生能夠圍繞學習目標主動探究,保證課堂活而不亂,省時高效。

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3

一、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爲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這節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根據本班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1)認識量角器;(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4)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主要設想

1、在活動中探索,感受數學知識。

我首先從學生比較喜歡的美術課中的人物簡筆畫入手,不僅複習了上節課中有關角的知識,而且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會相信老師告訴他的,但更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我注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驗證而得出的結論。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在合作學習中,我自始自終都是作爲配角,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纔是主角,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相互啓發、相互評價,取得正確的結論,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多巡視,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3、在遊戲練習中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

這節課後,設計了勇奪智慧星的環節,把本節課的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遊戲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況。還應該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斷是鈍角還是銳角,再讀度數,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誤。

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