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學習掌握文章賞析的方法

2、 瞭解人對故鄉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瞭解故鄉對人的生命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 由於缺乏一定的生活閱歷,學生對於人爲什麼要懷疑自己的過去,人有何證明自己的必要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弄懂,此當爲本文的教學難點。

2、掌握文章評點的方法,這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教學方法

研讀法。與學生共同閱讀課文,按照文章的行進順序,朗讀體會,理清作者的思路,感知作者的情感。

教學思路

由作者的生活經歷引出本文的情感特點,抓住每一個能表達情感和作者思路的詞語來分析感知。

教學過程

瞭解作者生平:

劉亮程,1962後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劉亮程在農村生活多年、漂泊到農村,雖然生活境遇有很大的改觀,但是他總是不能忘卻他的農村生活,尤其在他的散文的創作中屢屢表達出他對農村生活的留戀。

問題:作者的這種情感痕跡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中有沒有存在?如果有的話,請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將自己對某一段或某一個詞的體會寫在書頁的邊上。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後說出自己寫下的感知。

明確:“還不懂得……”表達作者的懊悔之情;“隨便”、“”等詞語顯示劉亮程在當時的輕率。擬人手法的運用,將舊物人格化,實際上等同於生命與生命的交流,顯示了作者對土地的真誠的態度,從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摯動人。

問題:作者爲什麼對這些舊日的東西深情如此?

明確:(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問題:何謂證據?課文中作者所說是證據分別的哪些?結合課文來看作者要藉助這些舊物來證明什麼東西呢?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注意朗讀語氣的加強,突出這段文字裏作者的情緒。然後說出自己寫下的.感知。

明確:(證明往日生活的痕跡,生命存在的依據。)

問題:“你”有過類似的尋找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爲什麼?學生具體談談他們自己在生命中對往事的回憶

明確:(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爲懷舊)

問題:聯繫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和每個人自己的回憶來分析人爲什麼喜歡懷舊?

聯繫剛纔學生們自己的回憶和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看看人的回憶有一個什麼共同點。然後以此爲思考的切入點,來分析問題。

明確:回憶的內容中有一個主人公“我”存在,每個人的回憶的內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回憶都是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回憶。

人是能夠感知時間無情的動物,明知舊日時光的一去不返,舊地重遊,物是人非,能夠證明我們存在過的東西是物,那是我們人類經歷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證明,所以人懷舊的實質就是人對自己過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戀。爲何故鄉的明月是最亮的,爲何故鄉的山水是最美的?因爲故鄉是留有我們生活經歷與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韓少功在《我心歸去》中寫道:“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故鄉比任何旅遊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正是因爲那是我們生命經歷過的,情感依附過的地方,所以我們始終念念不忘,而作爲這些東西具象表現的物是我們直接抒情的對象。

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們曾經生活的某個地方從地球上消失了,那麼我們會是怎樣的心情,爲什麼?

明確:舊物的消失,也就是我們情感依附物的消失,這必然會造成我們的情感無處可託,造成我們空虛感和漂泊感。

問題:結合課文的描寫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證據了嗎?

明確:這個問題可能在學生中形成兩種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證據爲“如果沒有它們,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二、沒有找到。課文的證據有“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什麼是內心的生存和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證明內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關聯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說明這些舊物能夠證明舊日生活,卻並不能證明“一個人內心的生存”。

問題:課文第7節說明什麼問題?

明確:任何物都會隨着時間歸於沉寂

問題:既然任何物都會隨着時間歸於沉寂,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痕跡最終都會消失,那麼一個人的孤獨感和漂泊感是註定不可避免嗎?仔細體會第8小節的含義。

明確:我們對故鄉的情感有時候不完全是表現在對物的留戀上,更多的時候是心中的感覺。只要心中保留有對舊日生命的情感,成爲精神財富與思想的寄託,那麼家園永遠不會廢失。這也是具體的家園不能夠等同於精神的歸宿的原因,具體的家園遠不是精神的家園,家園只是精神歸宿的一個代名詞。

問題:因此最後課文中作者告訴我們什麼?

明確:物質與精神上的家園俱失,人才會真正地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