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鑑賞(精選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以強烈的節奏、美妙的韻律、精煉的語言、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感情展現其語言的藝術。那什麼樣的詩歌纔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詩歌鑑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鑑賞(精選10篇)

古代詩歌鑑賞 篇1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賞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 系。

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緻、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 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爲有情,彷彿泉眼是因爲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 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爲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

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 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楊萬里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及 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古代詩歌鑑賞 篇2

梅花

何處花先放?向南三兩村。

未春天似夢,徹夜月無言。

且喜昏鴉散,毋嫌翠羽喧。

衆芳久寂寞,賴汝照乾坤。

鑑賞

詩人對梅花采取一種比較客觀的觀察、欣賞和描寫的態度,是一種欣賞自然美景的.態度,物與我基本上是分離的。這首詠梅詩是寫形傳神的神來之筆。神似的高妙之處,在於雖然難以確指梅花的色如何豔、香如何鬱,但閉目凝想,可得其神韻,拂之不去。

古代詩歌鑑賞 篇3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裏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裏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

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爲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纔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繫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蘊含着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着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餘”的感覺。

古代詩歌鑑賞 篇4

城南

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賞析

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後的山野景象,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琅琅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古代詩歌鑑賞 篇5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賞析

《塞下曲》出於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屬《橫吹曲》),爲唐代新樂府題,歌辭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爲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縱,作爲律詩亦逸氣凌雲,獨闢一境。像這首詩,幾乎完全突破律詩通常以聯爲單位作起承轉合的常式,大致講來,前四句起,五六句爲承,末二句作轉合,直是別開生面。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這裏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餘三時(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啓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邊地聞笛,實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於“笛中聞”。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徵,“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措語天然,結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錞、鐲之類)擊鼓,以整齊步伐,節止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鬥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合軍中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爲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起四句寫“五月”以概四時;此二句則只就一“曉”一“宵”寫來,並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強。全篇只此二句作對仗,嚴整的形式適與嚴肅之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以上六句全寫邊塞生活之艱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裏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於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爲國立功。此詩末二句藉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願”字與“直爲”,語氣砍截,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一詩點睛結穴之處。

這結尾的雄快有力,與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如此卓絕之精神。“總爲末二語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如開口便作豪語,轉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亦不拘常格,“於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曠遠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別調佳作。

古代詩歌鑑賞 篇6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賞析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爲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爲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裏,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溼”變化而來。林花爲風侵欺,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着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捨的情態,極爲傳神,而“幾時重”則籲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古代詩歌鑑賞 篇7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鑑賞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爲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學者周汝昌認爲,它確是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爲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云云。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癡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幹什麼要有這麼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藉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於“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爲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爲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爲“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金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溪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爲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莊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玉溪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裏面隱約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爲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名爲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麼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悽音,送春歸去。一個“託”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溪的“春心託杜鵑”,以冤禽託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溪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閒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寫出二人被迫分別之苦,與分別的戀戀不捨,作者以託王之心暗喻對面對的結局的憤恨,與此情的戀戀不捨。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峯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溪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爲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唐人詩中,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溪生實不多覯。

那麼,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麼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於詩人玉溪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淨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淒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複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裏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裏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爲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爲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溪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啓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爲滄字本義是青色。玉溪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於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着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爲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麼今朝追憶,其爲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爲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爲詩者在於此,玉溪詩之所以爲玉溪詩者,尤在於此。

玉溪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鬱結中懷,發爲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爲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古代詩歌鑑賞 篇8

賀鑄

淡妝多態,更的的頻回眄睞。

便認得琴心先許,欲綰合歡雙帶。

記畫堂風月逢迎,輕顰淺笑嬌無奈。

向睡鴨爐邊,翔鸞屏裏,羞把香羅暗解。

自過了燒燈後,都不見踏青挑菜。

幾回憑雙燕,丁寧深意,往來卻恨重簾礙。

約何時再。

正春濃酒困。

人閒晝永無聊賴。

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

鑑賞

起首二句寫伊人雖淡妝亦多姿,初次見面,她用那雙明亮的雙眸頻頻回首相見。詞人首先寫情人的淡裝和目光,可見這兩點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郎有情,妾有意,於是便認得琴心先許,欲綰合歡雙帶。這兩句暗用司馬相如,卓文君之典,說明二人己目成心許。記畫堂句,正面描寫了歡會時伊人輕顰淺笑的嬌媚之態。接着向睡鴨爐邊以下三句寫歡會的地點,睡鴨形的.薰爐邊,繪有翔鸞花紋的屏風內,他們雙雙好合了。

過片承上,說那次歡會是燈節之時,同時又開啓下文,說除燈節外,還有踏青節和挑菜節可以重溫舊夢,但過了不見又點出:實際上,這兩次都未見到伊人的蹤影。幾回憑雙燕以下三句,用典,寫男主人公幾次設法與對方聯繫,但都障礙重重,音信難通。接下來迸出一句約何時再的慨嘆。最後四句寫男主人公綿綿相思中更覺春濃酒困,所以無情無義地昏睡起來,待到他一覺醒來時,日影仍花梢之上。

古代詩歌鑑賞 篇9

忸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爲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賞析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於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忸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敘下。樑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裏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羣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爲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麼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裏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遊閒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爲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後,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爲簡淨,最爲穩當。

詩的前半寫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親切、融洽。頸聯寫洋溢着歡樂、生氣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詩人對天倫之樂的欣慰和珍惜。末兩句寫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這是杜甫詩中難得多見的輕鬆愉快之作。清代黃生《杜詩說》謂之“杜律不難於老健,而難於輕鬆。此詩見瀟灑流逸之致”。

古代詩歌鑑賞 篇10

琴臺

杜甫

茂陵多病後,

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

琴臺日暮雲。

野花留寶靨,

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凰意,

寥寥不復聞。

鑑賞

此詩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弔司馬相如遺蹟 琴臺時所作。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起句凌空而下,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下筆,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司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詩人以地名指代相如。這兩句是說,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對文君仍然懷着熱烈的愛。短短二句,如仇兆鰲說:病後猶愛,言鍾情之至。(《杜詩詳註》)還有人評論說:

言茂陵多病後,尚愛文君,其文采風流,固足以傳聞後世矣。(《杜詩直解》)詩的起筆不同尋常,以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益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臺上奏《鳳求凰》,文君爲琴音所動,夜奔相如。此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妝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兩人就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爲生。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即圍裙,形如犢鼻),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戶千金,竟以酒肆來表示對世俗禮法的蔑視,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表示了讚賞。琴臺日暮雲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日暮雲化用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臺,文君安在?引出下聯對野花、蔓草的聯翩浮想。這一聯,詩人選擇了酒肆、琴臺這兩個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體現了相如那種倜儻超塵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着。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蹟到心中思慕,縱橫馳聘,而又緊密聯繫,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刻劃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臺日暮雲的擡頭仰望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臺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詩人聯想到它彷彿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羅裙。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滿面花般笑靨,身着碧草色羅裙就在眼前。

結句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明快有力地點明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說,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

詩人在憑弔琴臺時, 其思想感情也是與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琴歌》中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正因爲詩人深深地瞭解相如與文君,才能發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在此一則是說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感嘆後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後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