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和小樹》的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的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的教學反思

一、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大力提倡的。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們要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使教學演變成爲學生道德生活。而這節課正是抓住了能夠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的是應該愛護樹木,保護植物。通過討論、彙報蒐集信息等形式,學生能夠感受到樹木對人類的用處,及應該保護樹木,引申了對做人的教育,主要是想讓學生能夠初步感知一些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

二、教師角色、學生地位都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一個組織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欣賞、探索、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主體,符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三、實施開放式教學,學生活動多了。整節課,教師不再一問到底,不再滿堂灌,而是組織學生遊戲,閱讀。由於是一年級,重在識字,識字與閱讀的相結合,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學生或讀、或劃、或思、或議。正是因爲老師實施了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得到了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聰明智慧的良機,大大激活了學生思維。

四、注重朗讀和感悟。於老師注重組織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以讀爲主線,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學生讀的形式多,讀的時間長,讀的效果好,在閱讀實踐中培養了語感。

五、合作是集體生活的前提,學會合作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生存的重要內容。當今世界,合作也是人類和平共處的主題。事實證明,一個不會合作的個人和組織最終會被集體所淘汰。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課堂上有效的合作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六、自主是自能的前提。學生是一個個具有自己思想、具備不同知識背景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與學習方式。有的人喜歡大聲朗讀,有的人喜歡輕聲吟誦,有的人喜歡邊讀邊想。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和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以學生生活經驗爲基礎進行學習,助於豐富和強化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的學習形成一個雙向助益的關係。

七、激勵兒童質疑問難。愛因斯坦說過:“對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佔有更重要。”一個人智力的後天發展,體現在能否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抓住低年級兒童愛提問題這個思維發展的特點,重視兒童的質疑問難,廣開言路,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由於老師的激勵,兒童提出了一連串問題。綜合訓練培養能力。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着重“文”輕“語”,重“寫”輕“說”的弊端。克服了這種傾向,重視對兒童說話能力的培養,有機地把說話訓練與語文的各項基本功訓練綜合起來進行。既訓練學生認真地聽,邊聽邊想;又訓練學生大膽地說,說的內容來自觀察,觀察了要思考。觀察生活說話,就是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的綜合訓練。說的訓練又和讀寫訓練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