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懸念方法寫作文

“如果你要表現一羣人圍着一張桌子玩牌,然後突然一聲爆炸,那麼你便只能拍到一個十分呆板的炸後一驚的場面。另一方面,雖然你是表現這同一場面,但是在打牌開始之前,先表現桌子下面的定時炸彈,那麼,你就造成了懸念,並牽動觀衆的心。”這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對懸念的經典詮釋。如果我們能在記敘類文章中巧妙地設計出扣人心絃的懸念,就能有效地製造波瀾,將情節推向高潮,深化主題。

用設懸念方法寫作文

作文時,如何設置懸念呢?

一、題目設置懸念

題目設置懸念多用擬人或疑問的形式。前者如優秀作文《五鏡爭功》,作者所擬的題目就是一個懸念。它讓讀者急於知道以下內容:“五鏡”各指什麼?它們爭的是什麼功?爲什麼要爭功?爭功的結果呢?作者想借此傳達出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或思想?……有了這樣的懸念,讀者還會拒絕閱讀這篇文章嗎?顯然不會。作者借望遠鏡、反光鏡、顯微鏡、三棱鏡、哈哈鏡來隱喻生活中的五種人,折射了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後者如《哥,是撿來的嗎?》,還有《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些題目就給讀者一個問號——懸念在標題中設置。

二、開頭設置懸念

在文章開頭就設置懸念往往可以使文章在思想性和深刻性上佔得先機。可以說,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不僅可以顯示出作者的智慧,還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開頭設置懸念常用的方法如下:

1.倒敘法。就是把結局放在開頭說,讓讀者一開始就陷入疑問之中,有了疑問,就有急於讀下去解開謎團的慾望。如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背影》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設疑法。就是設置疑問製造懸念的方法。如優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的開頭:“還有什麼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沒?還有什麼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恆?還有什麼樣的手能觸及人生和歷史最厚重的一頁?魯迅先生,我能握住你的手嗎?”這樣的開頭給人以深思。

3.反常法。文章一開始以人物的反常行爲開頭,產生疑問,發人深思。如小小說《鞋》的開頭就寫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張望,他渴望能夠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這樣的開頭好就好在它能調動讀者思考:這個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張望的這個高大的身影是誰?爲何張望他?其妙處就是通過描寫小鞋匠的反常行爲,讓讀者急於知道下文,收到了較好的表達效果。

4.對比法。任何事物都有正與反、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看到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抓住“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會使主題新穎別緻。如優秀作文《也論愚公》的開頭這樣寫道:“愚公,早已被稱爲艱苦創業、持之以恆的楷模,但我卻認爲愚公確實是愚。”愚公,衆人的看法是“艱苦創業、持之以恆的楷模”,而“我”卻認爲愚公很“愚”,兩種看法構成鮮明對比,形成懸念。

三、情節發展過程中設置懸念

這種懸念的設置,結構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內容上能夠更好地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多方位多角度地刻畫人物思想性格,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情節發展過程中設置懸念常用的方法如下:

1.間接法。就是側面寫人物來設置懸念的方法。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沒有直接寫出管營、差撥四人的談話,而是通過小二夫妻的所見所聞來寫他們的懷疑與推測。這就是懸念藝術,它使情節撲朔迷離,使作品情節更加曲折生動,更加引人入勝。

2.插敘法。就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爲了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的敘述方法。如魯迅的《故鄉》,當寫“我”回故鄉準備拜訪親戚本家時,情節突然中斷,插入一大段回憶少年閏土的文字,製造了懸念:“我”拜望親戚本家了嗎?閏土爲什麼很想見“我”一回面?讀完插敘的內容以後,我們不禁又要問:“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閏土現在怎樣了?“我們”見了面,閏土還會口若懸河,無話不談嗎?懸念一個接一個,一環扣一環,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勢曲折變化,跌宕起伏。

3.欲揚先抑法。“揚”和“抑”,都是一種強調手段,指作者本來要大力讚揚的對象,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卻貶抑他,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頌揚他。運用此法,能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製造懸念,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對於賈寶玉的介紹就運用了此法。在寶玉沒有出場之前,黛玉從他人那裏獲得的寶玉的信息是“混世魔王”,是“孽根禍胎”。那麼她親自見到寶玉時,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初見之後,原先的看法被顛覆:寶玉眉清目秀,英俊率真。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同樣能構成懸念。

4.描寫法。就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和神情描寫或是對景物特徵的描寫造成懸念。如歐·亨利作品《最後一片葉子》結尾部分寫常春藤葉子:“經過了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牆上。它是藤上最後的一葉了。靠近葉柄的顏色還是深綠的,但那鋸齒形的邊緣已染上了枯敗的黃色,它傲然掛在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爲什麼這一片葉子不像其他葉子一樣落下?瓊珊的命運究竟會怎樣?這樣就設置了懸念,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四、結尾設置懸念

這種結尾是以情節的階段性結局作爲小說的結尾,設置矛盾,留下懸念,有意呈現一種“無尾之尾”的狀態,讓讀者去猜測、去豐富、去補充。如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小說後半部分內容是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去世,翠翠卻不瞭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老船伕帶着一生最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給女兒幸福,亦無法給孫女幸福。而翠翠以後的命運會怎樣?她能等到屬於她的幸福嗎?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這種懸念式結尾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在設置懸念時應注意:要合乎情理,不能牽強生硬;要善於根據情節、主題、人物塑造等需要設置,不要“懸”而太久卻與之無關;要巧妙解懸,不能讓讀者讀完全篇還如墜雲霧中,不知所以然;要有新奇性,不能讓讀者看了開頭就知道了後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