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觀潮》說課稿

一,說教材

四年級《觀潮》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觀潮》,課文結構清楚,層次分明,在文中,作者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是一篇指導學生習作的範文。“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本文記敘的就是一次觀潮的盛況,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裏,一方面是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目標

1. 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若隱若現,昂首東望,風平浪靜,水天相接,沸騰,橫貫江面,齊頭並進,奔騰,漫天卷地,依舊,恢復”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 邊讀邊想象畫面,能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4. 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薰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難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二,說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導入十分重要。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激昂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步驟:師:同學們,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曾經在詩句中寫道:“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有哪位同學說說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詩人王在晉也曾經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就讓我們一起隨着作者的腳步去錢塘江觀潮。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時間順序寫的,並按照這一順序正確地給文章劃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內容,

步驟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指名讀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糾正讀錯的字音。

2.說說讀懂了什麼?

3. 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線索。

快速瀏覽或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先寫了什麼?然後寫了什麼?最後寫了什麼?這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板書:潮前。潮中。潮後)讓我們按照順序來學習這篇課文。

學習潮來前

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出示問題。

1. 觀潮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地點呢?(八月十八。海寧鹽官)

2. 等待觀潮的人數怎樣?心情又怎樣?(人多,心切)

指導學生朗讀。

3. 爲什麼說錢塘潮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

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師補充。

自古以來: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李白)

天下奇觀:錢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壯觀,是與杭州灣的特殊地形分不開的。錢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錢塘江口)叫杭州灣,那裏外寬內窄,呈喇叭形,出海處寬達100公里,而往西逐漸收縮爲20公里左右,最狹窄處海寧縣鹽官鎮附近,只有3公里寬。潮水涌來時,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兩岸地形的約束,只好涌積起來,潮頭越積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牆,向西推進。同時,由於潮流的作用,把長江瀉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斷地帶到杭州灣來,在錢塘江口形成一個體積龐大、好像門坎一樣的“沙坎”。當潮水向錢塘江口內涌去時,被攔門沙坎擋住了潮頭,就形成了後浪推前浪、一浪疊一浪、洶涌澎湃、勢如千軍萬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觀!

第二課時

(一)學習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運用情境教學,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裏採用情景教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此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步驟:

潮來時的壯觀景象,課文中也有描寫,現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3、4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註。

(學生邊默讀,邊畫批)

(2)全班交流,深入體會。

①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我們踮着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

重點體會:人聲鼎沸

鼎:古代的大鍋。人聲鼎沸:人們激動地忘了自己,只顧大聲地叫,大聲地喊。 師:怎麼沸騰的,能表演一下嗎?

學生表演

當人們聽到悶雷滾動,等待終於有了收穫,沸騰了,當人們隔了一會兒,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條白線時,就又一次地歡呼了。這一切,作者觀察得多麼仔細啊!讓我們帶着觀潮人的情緒再來讀好這個句子。讀書只有把自己當成書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記住,你就是觀潮人。

學生再讀

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

同學們,這時你們的心情怎麼樣?讀到這兒,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面對這麼壯觀的潮水,你還有什麼樣的心情?

師引入范仲淹的詩句,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啊! (在教學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爲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議論交流,然後我結合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狀及時點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假如你是一個遊人,看到此情此景,你會怎樣讚歎?

教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想:成千上萬的遊人來到錢塘江觀潮,這觀潮的人山人海當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國家的元首,有膽大的人,有膽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遊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鄉下老奶奶,他們看到了這偉大的錢江潮,會發出怎樣的讚歎?(教師隨機採訪學生)

(6)教師:是啊,不論是誰,當看到了錢江潮的壯觀景象後,無不發出讚歎。請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課文之中再來讀一讀。

(二)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教師小結:剛纔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麼壯麗,那麼雄奇,真不愧爲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爲什麼作者會寫得這麼生動、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按順序、抓特點)

(三)延伸

(1)、潮這麼猛,可有一種人, 弄潮兒 三字,介紹。天邊出現一條玉帶,似銀練鎖江,若隱若現。這時,早已等候在江邊的數百名弄潮兒(游泳好手),見涌潮臨近時,騰身躍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撐開紅綠小傘,踏浪翻波,騰躍百變,千姿百態。在高高昂起的潮頭中,弄潮兒們爭先恐後,翻滾在波濤滾滾的激流中,從波谷躍到波峯,剛至另一個波谷,又躍上第二個波峯,猶如條條蛟龍在水中嬉水。錢塘江上還有一種弄潮兒,他們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顯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滾滾的洶浪中去搶潮頭魚。這類弄潮兒們拿着長長的竹杆,上面繫上個網兜,在涌潮來臨之際,他們舉起網兜,一邊撒腿在潮頭中飛奔,一邊頻頻回首,突然回身,把網兜向潮水裏一抄,隨即便向岸邊斜奔,逃離潮頭,其間之驚險令人爲之捏汗,換取的收穫當然很豐厚,這樣的弄潮兒現在還有之。

(2)、爲此,宋朝詩人潘閬就寫下了不朽的詩句:“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

板書

潮來前(平靜) 人(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觀潮 潮來時(浩浩蕩蕩) 人(沸騰,人聲鼎沸)

潮來後(奔騰西去)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