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語言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語言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幼兒園語言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爲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兒童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兒童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兒童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兒童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兒童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

目標爲: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兒童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兒童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兒童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兒童的精細動作。

(5)讓兒童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兒童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兒童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兒童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兒童的好奇心,吸引兒童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兒童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兒童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說學法:

以兒童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兒童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兒童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兒童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兒童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兒童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兒童的主體作用,每個兒童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兒童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兒童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兒童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兒童發展爲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兒童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兒童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爲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兒童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兒童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兒童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兒童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兒童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兒童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兒童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兒童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兒童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爲了讓兒童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兒童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兒童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兒童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兒童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兒童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爲兒童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兒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兒童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變色蝸牛>>是小班上學期早期閱讀課,<<變色蝸牛>>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又在平時常見到的幾種顏色爲線索所引出的故事,講述了小蝸牛每吃一種水果就會隨着水 果的顏色變換身體顏色 ,所引出的故事, 小班孩子對 顏色認識還夠,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上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爲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認知上: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對顏色的認識。

2、 能力上:積極參與故發展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學會 根據畫面上實物的顏色以及人物身上的顏色猜測想象故事情節,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爲教學重點。 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加深對顏色的認識,這樣孩子在活動中理解了故事內容,又認識了幾種水果,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孩子們每人一本圖書,讓他們邊看書邊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

(四)說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說又不知該怎樣說,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說話的機會。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溫法等。

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爲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慢慢引導幼兒根據色卡知道小蝸牛的身體變化,讓幼兒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啓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猜猜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猜測法等學習方法

i. 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猜測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ii. 猜測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猜測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 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七)活動程序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 聽聲音猜測是誰來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2、鼓勵幼兒用"第七天小蝸牛吃了什麼,變成了一隻什麼顏色的蝸牛"講述。3、完整講述故事。

一: 聽聲音猜測是哪個小動物,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象聲詞蟋簌,並讓孩子們猜猜看誰來了,小朋友們就大膽想象,是誰來了呢?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b) 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1、第一天小蝸牛吃了什麼東西?身體變成了什麼顏色?2、第二天小蝸牛又會吃什麼,會變成什麼顏色呢3、第二天過去了是第幾天?蝸牛媽媽又會給他吃什麼東西呢?那小蝸牛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猜測,讓幼兒在討論、尋找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考慮到故事情節很平凡,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將小蝸牛從第一天到第七天吃水果吃東西的地方設計了當小蝸牛遇到了小朋友後,小朋友會給他吃什麼東西呢?小蝸牛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了呢?這樣一 來.孩子們舉手的熱情更高了,回答問題也熱烈了,雖然有的孩子回答的文不對題,但畢竟孩子在思考問題,在認真表現自己了,我就及時給予他們鼓勵,給予他們肯定。

c) 完整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其實我是在進行復述故事了,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讓幼兒通過回憶的方式完整講述故事,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體會,第一天蝸牛吃了什麼?他變成了什麼顏色的蝸牛?第二天,他又吃了什麼?又變成了什麼顏色的了?第三天呢?直至到第七天他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你們覺得他還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了呢?在這樣一遍又一遍反覆的提問下,孩子對故事已進一步的理解了。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小青蛙聽故事》這個故事選自小班上學期,《我能幹》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青蛙和魚兒、月亮爲角色,講述了一個小青蛙聽故事是不安靜、亂插嘴的故事,特別是小青蛙認真聽故事的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也有這樣的。又考慮到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小班幼兒年齡小,個個都"以自我爲中心",缺乏集體意識,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說教學目標

《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的目標是:"要創造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要注意傾聽同伴講話,並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根據《綱要》精神和孩子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及教材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在感知和理解故事的過程中,願意在集體面前發言。

2、能力目標: 理解詞語:夜、靜悄悄、安安靜靜、又蹦又叫。

3、知識目標:知道故事的名稱,理解內容,懂得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

(二)活動重點、難點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重點、難點的確定非常重要。由於小班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爲主,故事教學的特點所以我把知道故事的名稱,理解內容,懂得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作爲本課的重點。由於小班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爲主,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在集體面前發言。

三、說教學具的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小魚、小青蛙、月亮頭飾,這是爲了讓幼兒更能進入到這一遊戲角色中;根據故事,我佈置了小河等情境,這是爲幼兒在情境中游戲,並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準備的;音樂,是爲了進一步營造遊戲的氣氛而準備的。

(2)知識上的準備我讓幼兒先認識小青蛙,瞭解了小青蛙的基本特徵。幼兒練習過遊及跳這兩個基本動作。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爲了有效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的是一種視聽講做結合的方法。

所謂 "視聽講做結合的方法", "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課件中的內容;"聽"就是傾聽教師的語言啓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滿足幼兒想說的願望:"做"就是讓幼兒表演故事中小魚和小青蛙的語言,滿足幼兒樂於表現的願望。這個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與一中積極的學習狀態當中。

(二)學法主要採用了"角色遊戲法"、"討論談話法"、"觀察法"等。採用角色遊戲法是因爲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進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說話。趣味遊戲法,同中小學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遊戲,幼兒在遊戲中發展、在遊戲中學習。綱要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那麼,趣味遊戲法恰恰是實現綱要要求,激發幼兒想說、敢說願望的最好途徑。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

過程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整個活動分爲三大部分,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師:教師邊敲擊圓舞板邊有表情的說:"我是一隻小青蛙,唱起歌來呱呱呱。"有一隻青蛙今天特別高興,我們來猜猜爲什麼,好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幼兒集中注意力,充分運用感官感知遊戲內容,爲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做好鋪墊。)1、第一次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角幼兒的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有意注意還不穩定,爲了避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影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知,所以,只運用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背景音樂來表現故事,講完後,提出簡單的問題:"故事的名字叫什麼?"2、演示多媒體教學軟件,第二次欣賞故事。

提問:"故事裏有誰?它們在幹什麼?"

二)、理解內容,掌握學習方法。

分段演示多媒體教學軟件,再次欣賞故事。播放課件,依次出示故事的四個畫面(點擊出四個畫面),每個畫面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請幼兒思考,例如:畫面一,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誰能看出這是在哪兒?爲什麼這樣靜悄悄?"引導幼兒結合畫面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講出夜靜悄悄的主要特徵。畫面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魚看見月亮出來了,它心裏怎麼樣?""它怎麼做的?"這些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具體、明瞭,每個幼兒通過思考能得出一個較合理的結論,都能有話說。在充分調動回答每個幼兒之後,點出課件對話,讓幼兒初步瞭解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對每一個幼兒的回答,都根據幼兒的個體特點,給予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肯定。在這種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中,幼兒想說 、敢說,喜歡說,不僅初步掌握了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而且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遷移故事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1、再次通過課件,結合故事的主要情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學說小魚 、小青蛙的對話。如運用師引導全體幼兒說,師生分角色說。男孩女孩分角色說等。這種靈活有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說方式,不但極大的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有成效的掌握了動物間的對話,並把其中的禮貌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而且又進一步明確了故事的主要情節,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了幼兒注意互相傾聽,積極應答的習慣,使語言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故事表演,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故事主要情節的理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幼兒更加喜歡文學作品。

六、說活動延伸

爲幼兒準備多種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引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

美工區--繪畫:他們又去哪了?以"又有誰來啦"爲題讓幼兒續編故事,教師啓發幼兒大膽想像,積極動腦。引導幼兒續編小動物安安靜靜傾聽故事的故事,看誰編出的故事最新奇好聽。

表演區--表演遊戲:小青蛙聽故事幼兒通過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生動逼真地表演、使用道具、佈置環境,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語言區--多種形式的聽故事,如:邊看邊聽故事、聽錄音故事、聽老師給大班哥哥姐姐講故事、集體欣賞、小組欣賞、故事區域裏欣賞。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4

說活動教材:

這是一首適合託班幼兒朗誦的兒歌,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將布娃娃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在字裏行間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對布娃娃的喜愛。

這首兒歌中蘊涵着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社會領域:可以通過抱娃娃、親娃娃來激發幼兒喜愛布娃娃的情感。藝術領域,可體驗布娃娃的形象美。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可讓幼兒學說“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這句話適合幼兒在角色遊戲中進行運用。兒歌中布娃娃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可讓幼兒在觀察布娃娃的基礎上,學習簡單地描述布娃娃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黑頭髮,張着嘴巴笑哈哈”,但並非所有的娃娃都是這樣,有些是黃頭髮,有些是小眼睛,也有些是小嘴巴,小娃娃的表情也會有所不同,這就爲幼兒的創編活動留下了空間。但託班幼兒又是最喜歡布娃娃,最喜歡當小爸爸、小媽媽的時候,兒歌中的語言正是孩子們想對娃娃傾訴的話語,非常貼近幼兒;兒歌中描述性的語言比較壓韻。適於幼兒進行學習;根據託班幼兒語言以模仿性爲主的特點,也可讓他們嘗試模仿性地根據孩子們自己抱着的娃娃長相進行適當地改編。

布娃娃是託班幼兒特別是託班的女孩子非常喜愛的玩具。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學做爸爸、媽媽去抱抱娃娃,但幼兒在抱娃娃時只有動作,往往是無聲的,而且忽略了對娃娃的形象描述。本次活動我們就提供機會讓幼兒在扮演爸爸、媽媽的自然情景中邊抱邊說“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又讓幼兒從觀察布娃娃的眼、頭髮、嘴、表情等方面來學習兒歌:在學習集體描述教師手上娃娃的基礎上,嘗試根據自己的布娃娃的長相.大膽地進行創編。最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1、活動目標

(1)學說“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能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3)在抱抱、親親布娃娃的過程中,體驗喜愛布娃娃的情感。

2.活動重點

(1)學說“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經驗等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讓幼兒在原有語言經驗基礎上來學說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在觀察娃娃的基礎上來描述娃娃形象。

3.活動難點:

根據自己娃娃的形象創造性地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

【分析】對於託班幼兒來說,由於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說有一定難度。但由於娃娃是他們的夥伴,因此在這方面會有所突破。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每人帶一個布娃娃,在自己頭上扎一塊頭巾做媽媽。

【分析】布娃娃是學兒歌的一種輔助材料,有利於幼兒抱着對娃娃說:“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布娃娃也是爲幼兒描述自己的娃娃提供了一個依據。在幼兒頭上扎頭巾是爲角色意識的轉移服務的,就是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個媽媽了,能更投入地學習兒歌。

說活動過程

1.活動一:在“娃娃家”遊戲中提醒幼兒運用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分析】語言的學習就是爲了運用,將兒歌中的語言放在“娃娃家”的遊戲中更有利於幼兒運用語言。

2.活動二:利用語言區,投放各種娃娃,讓幼兒繼續描述娃娃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提供鏡子讓幼兒照鏡子來描述自己或同伴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分析】一般來說,每一種娃娃長相都有所不同,這就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創編語言的機會。提供鏡子又從娃娃過渡到幼兒自身,能引發幼兒對自己模樣的探索欲,在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自我意識。

活動特色

1.注重在遊戲中學習。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也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孩子們來做媽媽抱抱,親親寶寶,對寶寶說話,觀察寶寶的長相.描述寶寶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都是在遊戲的情景中進行的。

2.注重材料的運用。在以往的兒歌教學中較多地採用圖片展示某一個實物的形式,比較單調。本次活動就是提供每人一個娃娃,讓孩子們在與材料(娃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角色轉移,以媽媽的角色來學習兒歌.

所有的話都是媽媽說給娃娃聽的,說得非常自然,更能調動幼兒說的積極性,使每個幼兒多了幾分膽量,少了幾分膽怯。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語言活動《蘿蔔謠》。

一、說活動教材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信息技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顯得尤爲重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一個活動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小兔子是幼兒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動物,而對於農村幼兒而言,蘿蔔也是他們常見的東西,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選擇了兒歌《蘿蔔謠》,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朗讀和記憶,幼兒很容易理解,在學習時不用刻意去記憶,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幼兒的語言,同時還能通過活動將幼兒零碎的經驗進行整合,幫助幼兒提升經驗,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二、說活動目標

爲了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快樂、在活動獲得發展,我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能初步有節奏地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動作表演兒歌。

3、培養幼兒願意學習兒歌的情感。

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使幼兒能理解兒歌的內容,並初步朗誦兒歌,這在整節課的每個環節中都始終貫穿滲透。

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理解“拔、洗、切、炒、吃”這五個動詞,因爲這些動作是本次活動的新授動作,所以在活動中以個別示範、個別練習、集體練習、強調複習等幾種方法來突破此難點,並用貼小紅花爲獎勵,鼓勵幼兒積極表演,讓幼兒在表演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兒歌的記憶。

三、說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玩具小兔一隻,小紅花貼紙若干。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取了提問引導法,課件演示法和示範法這三種教學方法。

對於這三種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爲”以幼兒爲主體,以啓發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以形象、生動、直觀的課件演示方式,再現兒歌所描繪的景象,加以示範表演等手段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更直觀的理解,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科學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2、學法

在活動中,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法、表演法來獲得知識,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用眼看、用嘴說、動腦思考,並能用動作進行表演,從而全身心地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

五、說教學程序

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提出問題,激發幼兒興趣。

首先,我對幼兒說:“今天有個小動物來做客,我們一起把它請出來好嗎?”請幼兒閉上眼睛,一起喊123,然後出示小兔,“看看,這是誰呀?”(小兔子),向幼兒提出一個問題,請幼兒幫忙喊出小兔,是因爲小班幼兒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纔開始萌芽,經提問後再出示形象生動的小兔,旨在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2、理解兒歌內容。

(1)先告訴小朋友:“小兔給我們帶來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然後演示課件第一部分,我引導幼兒來觀察這個畫面,讓小朋友看看圖上的小兔在幹什麼呀?小朋友回答小兔在拔蘿蔔,這時再向幼兒提出一個問題:“那我們來聽聽小兔是怎麼說的?”讓幼兒聽聽兒歌的第一句,拔蘿蔔,拔蘿蔔,拔拔拔,並請幼兒學說第一句“拔蘿蔔、拔蘿蔔、拔拔拔。”

(2)在幼兒初步學會第一句兒歌的基礎上,爲了讓幼兒能加深對兒歌的理解、記憶,我又引導幼兒嘗試做一做拔蘿蔔的動作,在幼兒表演拔蘿蔔動作的同時,可以讓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對於表演得好的幼兒及時給予鼓勵表揚,讓小班幼兒能大膽參與活動。

(3)同樣方法依次演示課件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讓幼兒跟讀兒歌,仿編動作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我利用分段教學讓幼兒學習兒歌,以小兔的口吻來吸引幼兒認真聽,並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學習兒歌,幼兒對於小兔說的都非常感興趣,不用刻意的去記憶,學起來也非常輕鬆,從而跟着老師順利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3、幼兒學念兒歌

(1)欣賞兒歌。

向幼兒介紹“這是一首好聽的兒歌,它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蘿蔔謠》,我們一起完整地來聽聽。”因爲這首兒歌表現的是從拔蘿蔔一直到吃蘿蔔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幼兒在觀看這個形象直觀的課件的過程中,讓幼兒能清晰地感受到這個過程的完整性,從而又進一步地理解了兒歌。

(2)鞏固兒歌。

這一環節我讓幼兒再一次觀看課件,請幼兒跟着課件一起朗誦,並配上相應的動作,這樣不僅使幼兒鞏固了對兒歌的記憶,還幫助幼兒加深對“拔、洗、切、炒、吃”這五個動詞的理解。

(3)請個別幼兒邊朗誦兒歌,邊進行表演,通過幼兒的表演,既調動了他們學習兒歌的積極性,又讓他們在親身感受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了表演的愉悅性。

(4)教師小結:“小朋友們,你們這麼快就學會了一首新的兒歌,而且表演得也非常好,真棒!

4、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進行拔蘿蔔的遊戲。

六、說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我突破了以往兒歌教學活動中產生的環節單一,念多動少的弊端,整個活動始終圍繞小兔拔蘿蔔、洗蘿蔔、切蘿蔔、炒蘿蔔、吃蘿蔔的過程,配以動作的教學,將兒歌巧妙地應用於表演中,避免了學習兒歌時的枯燥無味。另外,我將五幅圖片以課件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給幼兒,刺激了幼兒的視覺和審美觀,使幼兒能更好的理解兒歌的內容,更快的掌握兒歌。

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6

有趣的影子

一、教材分析(設計意圖)班上有一位孩子帶來了一張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戲,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

於是,我緊緊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這一事情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導入,在循序漸進地深入,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而且《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因此,這是我選擇了"影子"這一現象作爲科學教育的內容的又一依據。

在活動中,我利用實驗比較、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目標確定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

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並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的位置的關係。

3、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1、難點: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2、重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四、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和《綱要》中指出的,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做了以下準備:

1、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教學活動2、把多功能廳佈置成一個光影實驗室、投影儀五、教法與學法《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我主要運用了: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培養幼兒探索科學時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六、教學過程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

1、玩手影遊戲引起幼兒的興趣。

2、引導幼兒尋找影子、瞭解影子的特徵。

3、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

4、延伸活動。

(一)、玩手影遊戲激發幼兒的興趣首先我設計了玩手影遊戲,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等手影。

(讓幼兒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這時我可以這樣的指導語: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幼兒自由玩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二)、尋找影子、瞭解影子的特徵帶領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

看一看影子是怎麼來的呢?通過實驗觀察讓幼兒瞭解: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陽光燦爛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爲後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爲後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三)、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爲什麼會有影子的呢?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做另一個實驗:發現沒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纔會有影子。

這時我就可以用這樣的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着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場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麼?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係,啓發幼兒開動腦筋知道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

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四)、活動的延伸1、在玩踩影子的遊戲中,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的是其樂無窮。

讓幼兒帶着有趣的問題在意猶未盡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這一環節調動了幼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天性)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麼也會產生影子?

(在這裏,其實活動還沒結束,我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進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現象。 )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故事《水果屋》選自鳳凰康選教材小班上冊“多彩的秋天”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一則,是以看圖說話爲主的故事活動。講述了秋天裏,熊媽媽和熊寶寶一起來到果園裏摘了很多水果,並用水果搭成了一座漂亮的小屋這樣一則故事。故事語言簡煉優美,情節生動有趣,不僅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其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同時故事本身豐富的想象性色彩能將幼兒帶進充滿童趣和美的世界,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教材處理:因爲幼兒用書的畫面較小不易幼兒集體觀看,而且情節不明顯,不利於小班幼兒想象力的發揮。所以,我在教材以外添加了幾幅漂亮的畫面,利於幼兒直觀欣賞。

(二)、活動目標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目標的三個層次,我爲本次活動制定了以下三大目標:

1、知識目標:能通過觀賞電視圖片,加深幼兒對小熊和水果屋的認識;

學習用“紅紅的**,黃黃的**,紫紫**”等來描述自己看到的水果。

2、情感目標:能在老師的引導與提示下,能勇敢或者簡單說出自己的想法;

能通過與老師及其他幼兒的互動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

能通過老師的誇獎與肯定感受成功的經驗與喜悅。

3、能力目標: 能專心的聽老師講課,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大膽想象故事情節;

能通過老師提示明白故事內容,並能簡單口述故事大概內容。

(三)、重點和難點分析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會用形容詞如:紅色的,黃色的……描述自己看到的水果.

難點:在老師的幫助與提示下,能簡單說出自己的想法。

(四)、活動準備

本次活動我準備的教具有:

1、《水果屋》主題圖片—通過U盤在電視機裏展示。

2、卡紙做的圖片(蘋果、香蕉、葡萄)若干;固體膠若干。

3、幼兒用書

4、紙箱一個

二、說教法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一個故事,因爲小班幼兒年齡小,主要依靠直接的觀察來感知、理解故事所描述的情節。鑑於此,我準備選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觀察法:小班幼兒對色彩鮮明的圖片感興趣,爲了吸引幼兒的注意,我準備了幼兒喜歡的且好看的熊寶寶,漂亮的水果屋等圖片,來使幼兒欣賞。

(二)、提問法:通過欣賞圖片,老師提問幼兒有關問題,通過幼兒的回答,迂迴的道出故事內容。

(三)、表演法:爲了更形象的傳達故事的內容,使幼兒更深刻的理解故事情節,我採用表演如:拉車的動作、推車的動作,使幼兒得到更豐富的感受。

此外在教學過程當中還穿插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等把整個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從多方面得到了多方面的理解和體驗。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適宜情景,使幼兒在觀察、體驗、交流中逐步得到知識、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昇華。

本次涉及到的學法有:

1、觀察法:通過觀察電視或圖片畫面感知、思考故事情節。

2:問答法:通過思考回答老師的一個個問題,得到答案。

3:體驗法:通過感情的遷移,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小班的教學大綱,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聽聽、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知識,我設計了以下的活動過程:

(一)師幼談話導入主題

“小朋友,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水果?”

【這一環節中請孩子們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喜歡吃的水果,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

(二)、其次,出示實物水果和課件水果屋,通過老師提問和幼兒回答,初步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大膽表述的能力,學說:“紅紅的蘋果,黃黃的香蕉,紫紫的葡萄……”

1、“小朋友們剛纔說了好多好吃的水果,可是你們見過用水果搭成的房子嗎?”【老師出示用水果搭成的房子,幼兒觀察。】

“在這座漂亮的房子上,你還看到了什麼水果?”【教師提示幼兒還看到了“黃黃的”鴨梨,“紅紅的”石榴、“黃黃的”柿子等等。】

2、“小朋友誰能猜一猜,這座水果屋這麼漂亮,它是誰的呢?”我,我……

彆着急,聽老師講完這個故事,看哪位小朋友能告訴老師答案。

(三)、初步欣賞故事

【通過提問激起孩子聽故事的興趣。】

(1)師幼共同講述故事

秋天到了,熊媽媽的果園長滿了紅紅的蘋果,黃黃的鴨梨,紫紫的葡萄……,小熊真高興呀!這麼多水果一下子吃不完怎麼辦?

(2)思考:這麼多水果,一下子吃不完,怎麼辦?誰能幫幫小熊想想辦法?小熊和熊媽媽有什麼好辦法?【使幼兒自己想辦法,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3)提問:剛纔我們講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是誰用水果搭成了一座漂亮的小屋啊?最後又怎麼辦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檢驗幼兒聽的是否認真。】

【小班幼兒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呈現故事圖片,能更好地幫助幼兒記憶,鞏固對故事的理解。】

5、遊戲:建造水果屋。

“孩子們,來,咱們幫小熊和熊媽媽把剩下的水果建造成一個水果屋吧!”爲每個幼兒準備一個水果圖片,引導幼兒用卡紙圖片邊建造邊說:“紅紅的蘋果擺在屋子的周圍;黃黃的香蕉放在屋頂上;紫紫的葡萄掛在屋檐上,適時加入鼓勵用語,激發幼兒成就感”

【遊戲是孩子的生命,在活動中融入遊戲,能使孩子由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地探索與學習,從原本聽故事的角色轉換到故事的主人翁,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在師幼互動中故事不再是乾巴巴的講述而是生動的表演,表演過程中鼓勵幼兒用所學的短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爲檢驗孩子本次活動的效果,而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6、活動結束

“今天小朋友不僅學會了講《水果屋》這個故事,而且還建造了一個水果屋。小朋友真能幹,回到家裏看看誰能再把這個故事給爸爸媽媽聽呢!

7、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並不能告一個段落。接下來,還要看孩子的成果。希望他們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使家長也感受到幼兒成長的喜悅。所以我會佈置一個小小的任務給幼兒。

如:明天,老師要問爸爸媽媽哪個小朋友給給爸爸媽媽講水果屋的故事了,就是老師最喜歡的小朋友。

最後,謝謝大家的傾聽。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8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小馬過河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馬過河”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通過小馬過河時與“老

牛”、“小松鼠”的對話,以及“老馬”的提示。最後,小馬安全過河,並懂得了,遇到事情不能光聽別人說,還要多想一想、試一試,這樣才能夠增長才幹。

2、幼兒情況分析中班小朋友年齡都在4—5歲之間,語言表達能力較好,能根據老師的提示,完整的複述故事。

3、重點、難點

瞭解故事內容,知道爲什麼“老牛”說河水很淺,“松鼠”說河水很深。最後懂得其中的道理。

4、教學目標

a.引導孩子們熟悉故事內容。

b.根據故事中的動物“小馬”“老牛”“松鼠”學會比較高矮。

c.通過故事的講解與分析,讓孩子們知道遇到事情應該怎麼做。

5、教學準備

a、五幅故事圖片、語言書。

b、“老馬”、“小馬”、“老牛”、“松鼠”動物頭飾。

二、說設計

1、教法

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提問法、表演法來進行教學,通過直觀教學法視聽結合欣賞,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故事的內容,通過提問法,幫助幼兒加深故事中的對話情節、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表演法培養幼兒的表演力和想象力。

2、教學程序

A、運用小客人來做客的遊戲導入活動

B、依次出示故事圖片,將故事生動完整的講述一遍

C、引導孩子一邊觀察圖片,一邊和老師一起復述故事。加強對

話部分的複述。

D、教師提問教師:老馬對小馬說了些什麼?

教師:小馬最後過河了嗎?

教師:聽了這個故事,小朋友以後遇到問題應該怎麼做啊?(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句子來回答)

5、活動結束

教師請小朋友戴上頭飾進行表演,讓孩子們在表演中結束本

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