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語言說課稿模板集合八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語言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幼兒園語言說課稿模板集合八篇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小青蛙聽故事》這個故事選自小班上學期,《我能幹》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青蛙和魚兒、月亮爲角色,講述了一個小青蛙聽故事是不安靜、亂插嘴的故事,特別是小青蛙認真聽故事的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也有這樣的。又考慮到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小班幼兒年齡小,個個都"以自我爲中心",缺乏集體意識,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說教學目標

《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的目標是:"要創造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要注意傾聽同伴講話,並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根據《綱要》精神和孩子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及教材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活動目標1、情感目標:在感知和理解故事的過程中,願意在集體面前發言。

2、能力目標: 理解詞語:夜、靜悄悄、安安靜靜、又蹦又叫。

3、知識目標:知道故事的名稱,理解內容,懂得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

(二)活動重點、難點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重點、難點的確定非常重要。由於小班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爲主,故事教學的特點所以我把知道故事的名稱,理解內容,懂得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作爲本課的重點。由於小班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爲主,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在集體面前發言。

三、說教學具的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小魚、小青蛙、月亮頭飾,這是爲了讓幼兒更能進入到這一遊戲角色中;根據故事,我佈置了小河等情境,這是爲幼兒在情境中游戲,並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準備的;音樂,是爲了進一步營造遊戲的氣氛而準備的。

(2)知識上的準備我讓幼兒先認識小青蛙,瞭解了小青蛙的基本特徵。幼兒練習過遊及跳這兩個基本動作。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爲了有效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的是一種視聽講做結合的方法。

所謂 "視聽講做結合的方法", "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課件中的內容;"聽"就是傾聽教師的語言啓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滿足幼兒想說的願望:"做"就是讓幼兒表演故事中小魚和小青蛙的語言,滿足幼兒樂於表現的願望。這個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與一中積極的學習狀態當中。

(二)學法主要採用了"角色遊戲法"、"討論談話法"、"觀察法"等。採用角色遊戲法是因爲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進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說話。趣味遊戲法,同中小學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遊戲,幼兒在遊戲中發展、在遊戲中學習。綱要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那麼,趣味遊戲法恰恰是實現綱要要求,激發幼兒想說、敢說願望的最好途徑。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

過程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整個活動分爲三大部分,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師:教師邊敲擊圓舞板邊有表情的說:"我是一隻小青蛙,唱起歌來呱呱呱。"有一隻青蛙今天特別高興,我們來猜猜爲什麼,好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幼兒集中注意力,充分運用感官感知遊戲內容,爲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做好鋪墊。)1、第一次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角幼兒的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有意注意還不穩定,爲了避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影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知,所以,只運用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背景音樂來表現故事,講完後,提出簡單的問題:"故事的名字叫什麼?"2、演示多媒體教學軟件,第二次欣賞故事。

提問:"故事裏有誰?它們在幹什麼?"二)、理解內容,掌握學習方法

分段演示多媒體教學軟件,再次欣賞故事。播放課件,依次出示故事的四個畫面(點擊出四個畫面),每個畫面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請幼兒思考,例如:畫面一,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誰能看出這是在哪兒?爲什麼這樣靜悄悄?"引導幼兒結合畫面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講出夜靜悄悄的主要特徵。畫面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魚看見月亮出來了,它心裏怎麼樣?""它怎麼做的?"這些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具體、明瞭,每個幼兒通過思考能得出一個較合理的結論,都能有話說。在充分調動回答每個幼兒之後,點出課件對話,讓幼兒初步瞭解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對每一個幼兒的回答,都根據幼兒的個體特點,給予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肯定。在這種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中,幼兒想說 、敢說,喜歡說,不僅初步掌握了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而且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遷移故事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1、再次通過課件,結合故事的主要情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學說小魚 、小青蛙的對話。如運用師引導全體幼兒說,師生分角色說。男孩女孩分角色說等。這種靈活有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說方式,不但極大的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有成效的掌握了動物間的對話,並把其中的禮貌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而且又進一步明確了故事的主要情節,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了幼兒注意互相傾聽,積極應答的習慣,使語言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故事表演,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故事主要情節的理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幼兒更加喜歡文學作品。

六、說活動延伸爲幼兒準備多種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引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

美工區--繪畫:他們又去哪了?以"又有誰來啦"爲題讓幼兒續編故事,教師啓發幼兒大膽想像,積極動腦。引導幼兒續編小動物安安靜靜傾聽故事的故事,看誰編出的故事最新奇好聽。

表演區--表演遊戲:小青蛙聽故事幼兒通過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生動逼真地表演、使用道具、佈置環境,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語言區--多種形式的聽故事,如:邊看邊聽故事、聽錄音故事、聽老師給大班哥哥姐姐講故事、集體欣賞、小組欣賞、故事區域裏欣賞。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2

設計意圖: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要說的是中班語言活動:三隻小豬。現在的幼兒都是父母手裏的寶貝,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寵愛溺愛,導致幼兒不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得懶惰,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三隻小豬蓋房子這一課,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教育幼兒勤勞勇敢,做事不圖省事,不怕苦不怕累,以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此外《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我還運用此故事,鍛鍊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

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我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磚房子最結實的道理。

2、能簡單複述故事內容,並進行角色表演。

3、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點,體驗小黑豬的勤勞、聰明和勇敢。 活動重、難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能夠簡單複述故事內容,難點是幼兒理解做事不要圖省事,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說活動準備:

爲了是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我作了如下準備:故事《三隻小豬蓋

房子》視頻;豬頭飾四個(豬媽媽、小白豬、小花豬、小黑豬);狼頭飾一個;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

爲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提問法、引導法等來組織我的教學活動。

說學法:

我打算幫助幼兒採用觀察法、討論法、複述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掌握學習的重難點。

六、說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分爲五個環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教師講《三隻小豬蓋房子》的故事;幼兒簡單複述故事內容;播放視頻《三隻小豬蓋房子》;表演《三隻小豬蓋房子》。

第一環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房子是用什麼蓋的嗎?有三隻小豬他們也想蓋房子,你們想知道他們用什麼蓋得嗎?請聽故事《三隻小豬蓋房子》,聽故事,找答案。1、故事裏面都有誰?2、三隻小豬都用什麼蓋的房子?3、誰的房子最結實?

第二環節:教師講《三隻小豬蓋房子》的故事。

1、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生動的講述故事。

2、 回答問題:故事裏面都有誰?三隻小豬都用什麼蓋的房子?誰的房子最結實?

第三環節:幼兒簡單複述故事內容。

請幼兒大膽地講述故事。

第四環節:播放視頻《三隻小豬蓋房子》。

增加幼兒對故事的印象,並討論:你們覺得故事中的小黑豬是怎麼樣一隻小豬?(是一隻勤勞、勇敢、聰明的小豬)如果你蓋房子,會選擇什麼材料蓋?建議幼兒蓋結實的磚房子,要做一個不怕苦、不怕累的孩子。

第五環節:表演《三隻小豬蓋房子》。

選出扮演角色,分發頭飾。運用多媒體課件佈置故事背景,教師指導。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貪吃的小老鼠》講述的是一隻小老鼠吃西瓜皮沉入河底的經過,本課配合故事資料安排了四幅圖片,讓幼兒按情節發展順序排圖並用連貫地語言,講述一個完整地故事,教育幼兒遇事要先動腦筋想一想,想清結果後再做,不要向小老鼠學習。

根據學前班幼兒語言發展的水平,我認爲這一活動應到達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自我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圖片,並用連貫的語言講述畫面資料,鼓勵幼兒根據情節發展設想故事的結尾。

2、豐富詞彙:羨慕、神氣

3、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本事,培養幼兒初步的確定、推理本事。

重點:讓幼兒按情節發展順序排圖並用連貫地語言講述一個完整地故事。

難點:設想故事結尾並講述。

準備:投影儀、圖片、每人一塊拼圖板

二、說教法

針對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充分利用故事圖片,啓發式的教育思想,寓教於樂。採用了觀察法、圖片講述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幼兒活潑好動,想象豐富,語言表達本事有了必須的基礎,我充分利用故事圖片,讓幼兒展開想象,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確定思維本事幾口語表達本事,從而到達良好的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1、懸念導入

放投影儀出示西瓜皮,請幼兒講述西瓜皮的用途。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本事。費時3分。

2、經驗講述

出示投影片小老鼠,啓發幼兒講講小老鼠看到瓜皮它會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用一句完整地話講述圖片資料,讓幼兒充分發表見解,培養幼兒的推理本事,之後出示小老鼠坐在瓜皮船裏的情景,請幼兒講述老鼠的神情,讓幼兒學會理解神氣這個詞。讓幼兒自我動手排序,每人一塊拼圖板,四幅圖片,讓幼兒根據自我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四幅圖的順序,再把故事講給大家聽。指名幼兒先按教師排得圖片講故事,教師再用生動的語言講故事,這樣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本事。並學習理解羨慕一詞。費時20分。

3、讓幼兒創編故事

提問:水慢慢地流進來,西瓜皮船沉下去,最終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幼兒大膽發言,想象出不一樣的故事結尾,這樣做,能夠培養幼兒的想象推理本事。費時4分。

4、活動延伸

聯繫實際,教育幼兒。費時3分。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教師:大家好!我是幼兒園教師的__。今日,我今日的題目是:中班語言《小貓釣魚》。下頭我將從說教材、說幼兒情景、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下頭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小貓釣魚》是中班語言領域的活動,是一個關於做事情要一心一意的故事,經過小貓兩次分心釣不到魚和一次專心而釣到大魚的比較,能讓幼兒感受到三心二意的壞處和一心一意的重要。《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教育應在各種活動中進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採用讓幼兒進行續編故事、表演故事等形式,既能夠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本事和與同伴交流的本事,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明白了本次課程的重要性,根據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的指導下,特制定以下三維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故事資料,明白做事情需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2)本事目標:經過表演故事,能夠大膽地在團體面前講述故事,初步發展語言表達本事;

(3)情感目標:感受小貓釣魚的人物形象,養成一心一意做事的習慣。

針對以上對教材及活動目標的分析和幼兒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水平,在本次活動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指南》中強調的:給幼兒創設想說敢說的環境,讓幼兒在簡便的環境中勇敢的表達自我的想法,所以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能大膽流暢地在團體面前講述和表演故事。同時幼兒情感態度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本事,培養一心一意做事情的習慣。

二、說幼兒情景

幼兒園教師在進行一次活動的時候不僅僅要熟悉教材還要了解幼兒,接下來我來分析一下幼兒情景,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更加的活潑好動,思維爲具體形象思維,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我聽過的我就忘記了,我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我就理解了。”所以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運用了小貓釣魚的直觀教具,幫忙幼兒理解主角形象和活動資料;中班幼兒開始有了理解任務的意識,對事物的理解本事逐漸增強,能獨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所以講述故事後安排進行主角扮演的遊戲,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充分理解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內涵,在遊戲中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講述本事。

三、說活動方法

在充分了解了教材和幼兒情景的基礎上,教師在活動中需要運用貼合幼兒特點的活動方法,下頭我將說一下活動方法的運用,孟子說過,教亦多術,在活動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所以此次活動我將採用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最貼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運用遊戲法能夠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簡便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詞和鍛鍊表達、交流本事;同時,配以視聽講結合和談話法,在看圖、聽故事和說想法的過程中讓幼兒理解故事,並能大膽的講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本事和交流本事。

四、說活動準備

講過了活動方法之後,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我們需要相應的教具和學具,下頭我將從物質和經驗兩方面來說一下我的活動準備,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能夠更好的幫忙幼兒理解故事的人物和情節,所以我準備了小貓釣魚的故事掛圖,更好的幫忙幼兒理解故事人物和資料;衆所周知遊戲是幼兒園活動的基本形式,根據這一特點,我準備了小貓、貓媽媽、蜻蜓、蝴蝶等的頭飾和背景音樂,方便幼兒進行遊戲時更好的代入主角。除了物質準備,我還有相應的經驗上的準備,中班的孩子已經學過一些小動物的習性,所以在上這次活動前我會讓幼兒學習小貓喜歡吃魚這樣習性,豐富幼兒的感知和更好的理解故事。

五、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幼兒園活動最重要的一環,以上的熟悉教材資料、瞭解幼兒情景、相關活動準備都是爲活動過程做鋪墊,正如《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爲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進取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所以我設計瞭如下活動過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開始的時候必須要引起孩子的興趣,我會用魔術導入,激發興趣“小朋友們,教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好朋友,可是它十分的害羞,藏在了我的小盒子裏,到底他是誰呢?我請一個小朋友來看看,千萬別說哦,它是誰呢?噹噹噹當!它就是我們的好朋友,小貓咪,你們明白小貓咪喜歡吃什麼嗎?對,是魚,今日貓媽媽和小貓咪一齊去釣魚,在釣魚的過程中發生了好多趣味事情?你們想明白麼?我們一齊來看一看吧。

對於基本環節方面,我將進行故事課程講述的四步走:

1、初步感知作品資料2、理解體驗作品經驗3、遷移內化作品經驗4、想象創編故事作品。

(1)初步感知故事資料。我會一邊播放伴奏音樂,一邊生動有感情地講述故事。故事第一遍講完後,我會提出問題:故事中有哪些小動物?都有誰飛來了?小貓咪的表現是什麼?幫忙幼兒掌握故事大意。

(2)理解體驗故事經驗。經過幻燈片和錄音,第二遍講述故事,要求幼兒體驗並模仿故事中出現的聲音。經過提出思考性問題,幫忙幼兒理解故事主題。如:小貓爲什麼一開始沒有釣到魚?之後怎樣釣到魚的?正如《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本事是在表達和交流中發展起來的,經過提問能夠幫忙幼兒更好的表達自我的想法。

(3)遷移故事經驗,在假設性提問的引導下遷移作品經驗,“小朋友們,你們做事情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和開始時候的小貓一樣,還是和之後的小貓一樣?”引導幼兒大膽發言,敢在團體面前表達自我,這一環節也會更好的突出活動的重點。

(4)想象創編故事。爲了更好的突出我的活動重點,我會讓幼兒表演或講述故事,進行大膽的藝術想象和創造。我會這樣提問引導幼兒續編故事:“小朋友想一想,蝴蝶飛來後,誰又來了?”“小貓又是怎樣做的?”等,引導幼兒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大膽的續編或創編故事。

爲了使幼兒在簡便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我採用了自然結束的方法進行結束部分,有利於幼兒鞏固所學知識,在遊戲的狀態下結束本次活動。那小朋友們表演的都很棒,我們下次再來表演區進行表演吧。

六、說活動延伸

活動基本過程結束了,可是每次活動不是孤立存在的,雖然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強調教授系統的知識和技能,但強調幼兒發展的整合性、延續性,強調培養完整的兒童。從這個角度來講,幼兒園教育教學是一個整體,一日活動的各個部分應相互聯繫,更好地把前一個活動和後續活動連接起來。所以此次活動後,我會引導幼兒進行小貓釣魚的繪畫活動,更好的幫忙幼兒進行理解故事。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5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爲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對象。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理解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經過幼兒的親歷親爲去發現工具的特點,並經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並獲得成功的體驗。經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進取探討交流自我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歡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瞭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麼能夠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講解:工具就是一些能夠幫忙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資料巧妙地隱身其中。經過小朋友自我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忙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_。)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祕密

1、明確探索目的輔助語:“工具爲什麼能夠幫忙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祕密在哪裏?”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祕密3、團體交流探討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__是用來幹__的。”

“它的祕密是__X。”

“使用它的好處是____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祕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_,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先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爲他的成功探索供給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能夠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並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能夠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構成。充分的嘗試到達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我發明創造的。經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係,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爲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我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僅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我想法,按自我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於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團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忙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我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裏來?

瞭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說說還見過或用過什麼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啓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經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很多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那裏,經過教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經過回憶、思考在脫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我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供給材料,明確任務目標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小鏟將黃豆裝袋螺絲刀組裝小木盒剪刀剪布片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3、團體探討,說說自我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麼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能夠發明有用的工具!

(經過剛纔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爲勞動帶來的便利,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僅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歡樂!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6

一、說活動內容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故事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着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該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人物對話簡潔明瞭,但有趣的故事情節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故事中再三描寫了青蛙看到房子不佔爲己有的無私精神,後又描寫了青蛙與小動物們一同分享快樂,繼而描寫了小兄妹樂於幫助別人。步步深入主題,而又在小青蛙與同伴分享住在漂流屋的快樂達到高潮。故事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兒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動淺顯的語言,又便於幼兒理解、記憶和模仿。顯然的,故事的主題就是體驗分享的快樂,這與大班幼兒社會性發展是相一致,適宜大班幼兒。

二、說幼兒

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大班的幼兒積累了不少的童話故事知識,富有觀察力、好奇心,探究慾望強和富的想象力,喜歡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他們對文學作品,特別是童話故事較感興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內容較豐富、表現手法較複雜的故事,並具有一定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

但由於幼兒成長環境的影響,幼兒經常出現自私、以自我爲中心的現象。而故事是運用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分析,我選擇了故事主題明確、情節簡單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生動淺顯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漂流屋》。

三、說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指出: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精神、故事文本的分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

2、能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講述自己的看法,並學習詞語:漂流、擱淺、甜美。

3、通過活動,體驗與同伴分享帶來的快樂。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體驗與同伴分享帶來的快樂”。因爲,現在的社會居多都是獨生子女太過於以自我爲中心,不願意與同伴分享。所以,我將本活動的重點環節放在分享這一環節上,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了完成本次活動的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活動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相適應,所以我爲活動做了以下準備:

1、知識準備:

(1)幼兒在常識活動中已熟悉青蛙、螃蟹、烏龜、小鳥的生活環境。

(2)已認識過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初步瞭解了擬人和比喻的概念。

2、物質準備:

(1)優美音樂背景的錄音帶,錄音機,教育掛圖《漂流屋》。

(2)請每一位幼兒自帶一份小禮物。

五、說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法:直觀形象法、討論法和環境體驗法。

1、直觀形象法:觀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兒童理解和記憶。而且,我有效地將語言與教育掛圖聯繫在一起,使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

2、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教育的方法。在第二環節中,通過口頭語言講述故事,幼兒進行完整的欣賞故事內容,對故事有一個初步,完整的印象。在第三環節中,我是採用分段講述故事。讓幼兒進行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運用語言的直接講授,能夠讓幼兒直接的接觸到故事中的情景、人物。便於幼兒理解、掌握故事內容。爲後面交流討論故事,做一個有利的鋪墊。

3、討論法:討論法是兒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動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活動中,我首先揭示或引發討論內容,然後由幼兒進行補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如:我多次讓幼兒討論自己對故事裏人物的看法,以“爲什麼”讓幼兒深入思考問題,並讓幼兒提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看法,甚至讓幼兒反過來向老師來發問。討論法結合了《規程》的要求,爲兒童創設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其發展,而不是單一的教師講解,避免了兒童因說教、指導過多而產生的膩煩、牴觸心理和行爲。

4、情境體驗法:兒童因爲年齡小、知識經驗少,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很難理解。現實生活中很多幼兒是獨生子女,他們一直以自我爲中心,不能體驗到什麼是分享,分享又能帶來什麼快樂。於是,活動中採用了情景體驗法,提供了一定條件,讓幼兒通過自身的禮物交換、分享,從而感受和獲得體驗。這可以加身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思維和認識水平,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六、說活動程序

活動流程我採用“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來組織本次活動,設計程序爲:

1、出示漂流屋圖片,引導幼兒進行初步想象

在活動的開始環節,運用直觀的方式直接出示漂流屋,讓幼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幼兒直觀地看到了故事中漂亮的漂流屋。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更快地融入角色當中思考問題“這是哪裏來的”“撿到它以後要怎麼辦”。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想象的空間,創設了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 語言環境,並讓幼兒初步產生拾金不昧、分享的意識,爲下面的故事做好鋪墊。

2、教師配樂完整朗誦,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對故事有一個大致上的瞭解,對故事內容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概念。通過討論:你喜歡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或哪些情節?爲什麼?有哪些詞語你覺得美?引導幼兒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這個環節仍然給幼兒留有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在剛纔的想象基礎上欣賞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語言美。

3、結合教育掛圖,理解故事的內容

(1)出示教育掛圖一

提問:青蛙剛開始的時候,是住在哪裏的呢?青蛙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間漂亮的漂流屋像什麼呢?青蛙不知道這間漂流屋是誰的,青蛙都問了哪些動物呢?青蛙爲什麼不好意思獨佔這間漂亮的屋子呢?邀請了誰來住呢?青蛙邀請了這麼多的動物住進了漂流屋,青蛙現在的心情感覺怎樣?通過提問,讓幼兒更進一步地瞭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人情美。瞭解與他人分享快樂自己也會快樂的心態。運用教育掛圖直觀的方式,讓幼兒直接接觸到故事中的事物,直接感知故事情節,更容易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出示教育掛圖二

提問:漂流屋飄到了哪裏呀?這時出現了誰呀?哥哥和妹妹分別說了什麼呀!他們看到了什麼?最後又把屋子放在哪裏了呢?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簡單的描述漂流屋飄到了哪裏?最後又到哪?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出示教育掛圖三

此環節是故事的尾聲,通過提問“漂流屋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小動物會覺得這間漂流屋是誰送給他們的呢?他們會知道嗎?”通過提問讓幼兒進行猜想,進行想象,留給他們一個懸念,讓幼兒有一個想象的空間。

此環節結合了語言和教育掛圖,再次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以分段講述故事爲主要形式,通過一個一個的問題,找出了故事的重點,引導幼兒不段思考、探索、層層遞進,從而達到理解和記憶故事內容的目的。而擬人、比喻手法的運用是本故事的一個亮點,爲達到形象逼真的效果,作品中再三將漂流屋比喻成“宮殿“、”大雪糕”、“搖籃”。而對幼兒來說文學中採用的表現手法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我以問題“漂流屋像什麼”的提出加深有對比喻手法的理解。

4、交流討論故事,引出教育意義

提問:你聽完故事有什麼感受?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爲什麼喜歡它?聽完了故事讓你聯想到了什麼?通過交流討論故事內容,讓幼兒明白故事中的 “小青蛙問遍所有的人尋找屋子的主人”、“不好意思獨佔這漂亮的屋子”“小兄妹看到小動物們時高興的心情”,意在教育幼兒懂得與別人分享。在這個活動環節中以“你喜歡故事裏的誰?爲什麼?”讓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什麼是好的,該學習、模仿的是誰。這樣,他們很快就能弄明白道理了。而且,提出了“平時還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問題,讓幼兒將學到的道理延伸到生活中。

5、分享小禮物,激發幼兒樂於與同伴分享的情感

《綱要》指出:應以幼兒的情感態度的培養放在首位,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環境體驗中交換禮物、交朋友,感受到與同伴分享玩具的快樂心情。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幼兒與別人分享,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能使更多的幼兒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將活動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6、活動延伸

整合了區域活動,在語言區、美工區讓幼兒繼續探索。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從第一、第四環節的逐步深入,到最後互換禮物的情感體驗,將知識進行遷移,將重點逐漸攻破。當然,培養幼兒懂得分享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的,因此,本次活動是先讓幼兒獲得情感體驗,是一個累積良好體驗的好機會,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7

一、說活動設計思想

幼兒語言的發展和幼兒的想像的發展關係密切,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幼兒的想像力也能得到發展,而認知範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在以往的語言活動中常常是教師的語言多,幼兒的語言少,結果幼兒的思維和嘗試的機會就少了,創造性也沒有了,這樣會大大阻礙幼兒的思維發展和語言發展。因此,要注意語言交往的發展、運用語言的.能力,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培養幼兒創造思維能力。爲此選擇語言文學活動“老鼠三兄弟”,旨在讓幼兒在欣賞、理解、體會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發展他們的想像力。

二、說活動教材

這個故事敘述了老鼠三兄弟看到鼠妹妹穿着破衣服就悄悄地讓裁縫把漂亮的布做成了女式服裝這樣一件事,非常溫馨和感人。故事所表達的精神對道德意識還往往處於自我中心的當今的獨生子女應該具有較強的心靈震動。這一形象對中班幼兒來講是能夠接受和體驗的,有利於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態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擴展孩子的詞彙量。其二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受生活環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爲,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

整篇童話語言通俗,主題單純,充滿生活情趣。更巧妙的是:作者設置了一個懸念“你給我做……”做什麼呢?作者沒有直接把三兄弟讓裁縫做女式服裝的對話告訴幼兒,這留給幼兒一個想像、思考的空間。

中班幼兒有意注意開始發展,複雜句發展較快,詞彙增加,能用完整、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想說的事,喜歡欣賞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用恰當的語言、動作、繪畫形式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擴展想像,嘗試創編。希望通過這個故事來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和表現能力,並尋求不同角度的思維方式。鼓勵幼兒能大膽地想像,表現自己的情感。

三、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因此,我從能力和情感兩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感受作品中老鼠三兄弟樂於助人的角色形象。

(2)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運用各種詞彙(時髦、灰溜溜等),並能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萌發幼兒懂得做事要多爲他人着想,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道理。

2、重點: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感受作品中老鼠三兄弟樂於助人的角色形象。

3、難點: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過一系列啓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四、說活動準備:CAI課件,故事中有關角色形象。

五、說活動流程

活動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設問:三兄弟得到一塊漂亮的布,他們準備用這塊布做什麼呢?

設計意圖:幼兒的學習是建立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和新舊經驗的結合上。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運用提問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講述。既是啓發幼兒積極地仔細地聽,也是思維活動的開始。

目標:通過提問、討論,引出活動的主題,激發幼兒對故事欣賞的興趣,爲下面的活動打下伏筆。

2、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講述故事到懸念處,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老鼠三兄弟會對裁縫說什麼?

設計意圖:懸念的討論,不但給孩子創設寬鬆的語言談論的氛圍,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討論,使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想急於知道故事的結果。此時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作隱性指導,切忌每一個問題由教師提出,幼兒回答。這樣幼兒會感到索然無味,被老師控制着,幼兒只能是被動地一問一答。

幼兒園語言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教師:

大家好!

這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語言活動《春姑娘的悄悄話》。

一、說教材:

詩歌《春姑娘的悄悄話》選自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材,這是一首散文詩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她以生動的童話語言描繪了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詩歌中迎春花、翠柳、小河、小狗熊、森林、百靈鳥等作爲春的使者讓它們充滿自豪感,讓人彷彿置身於春天美麗的大自然之中,能夠呼吸到春天的氣息,不由自主地感覺自我像春天一樣渾身充滿活力。散文詩詩歌雖短小,卻充滿了趣味,想象力豐富而美麗,動態感強。春姑娘悄悄地來了!春姑娘來到田野上對着迎春花說了一句悄悄話,迎春花立刻滴答滴答地吹起了小喇叭。燕子、小河、小狗熊、森林、百靈鳥聽了春姑娘的悄悄話立刻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透過多種活動幫忙幼兒對作品的體驗。詩歌擬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貼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幼兒親身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並且意猶未盡。學習散文詩歌《春姑娘的悄悄話》應運而生,孩子們透過學習散文詩能夠再次感受春天的美麗和勃勃生機,並萌發一種用心向上的活力。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用心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我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文表達潛力和思維潛力。同時要培養幼兒認真傾聽他人說話的習慣。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透過看圖理解散文詩資料,感受春天美麗的景色和勃勃生機帶給我們的歡樂。

2、能用喜愛、充滿趣味的語氣說一說,並能認真傾聽別人描述春天美的話句。

3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春天的變化理解詩歌,並透過比較,明白滴答滴答、嘩啦嘩啦、嫩綠嫩綠、搖搖擺擺、嘰嘰喳喳、蹦蹦跳跳、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嘗試仿編詩歌。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爲:引導幼兒理解詩歌資料,感受春天美麗的景色。

活動的難點:

在理解散文詩的基礎上仿編散文詩。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透過啓發提問、動作表演、觀看課件、遊戲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詩歌格式,以突破難點。

爲了展示給幼兒詩歌的優美意境,又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物質準備:

1、實物投影儀與詩歌匹配的課件。

2、春天的美麗景色圖片五幅。

3、欣賞《春天》歌曲。

知識準備: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麗,並進行描述。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構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所以本活動我除了與幼兒一齊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爲了幫忙幼兒熟悉詩歌資料,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教師製作相應的課件。讓幼兒透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啓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春圖和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詩歌詩。如教師提問: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根據幼兒所說的出示課件中相應而論,有目的幫忙幼兒感受春天的美。

3、動作表演法:本散文中有許多動詞、形容詞,爲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學習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透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蹦蹦跳跳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小青蛙優美的舞姿來表現。

4、遊戲法:活動中還要求幼兒能感受詩歌的美,體春天美的景色帶給我們的歡樂,我則採用遊戲法,由教師扮演春姑娘,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用心參與語言活動,不僅僅豐富了幼兒的語言詞彙,鍛鍊了幼兒口語表達潛力,更加升華了情感,在本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所以,我在活動中,設計音樂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聽聽、說說多種方式的參與,對大自然的奇妙產生興趣。

2、師幼合作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用心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的提高。爲了讓幼兒對春天的使者有進一步的認識,我採用了教師和幼兒合作對答法,給幼兒帶給了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用心對答教師的活動中,理解並學習了詩歌的語言,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麗。

3、音樂遊戲法:透過簡單愉快的樂曲,優美熟悉的旋律的聽覺刺激,有助於幼兒對詩歌語言的記憶,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促進思維的發展。

4、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做中教、玩中學、玩中求提高,在最終一個環節中我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仿編詩歌,引導幼兒大膽表現,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潛力。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步驟爲:

激發興趣——觀看多媒體——欣賞散文詩相應的象聲詞——創編散文詩——音樂遊戲(春天)

(一)激發興趣(8分鐘)

興趣是的教師,在活動一開始,我就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活動環境,從遊戲《春遊》引出課題:我扮春姑娘,帶孩子們去春遊,在佈置成春意盎然的環境裏觀察,傾聽春姑娘的悄悄話,並告訴同伴自我的發現。從形式和資料上都吸引了孩子。因爲幼兒以無意注意爲主,有意注意纔開始萌芽,簡明的導語直接切入主題,好玩的遊戲,旨在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二)觀看多媒體音樂課件(2分鐘)

採用多媒體課件,把幼兒帶入了奇妙的大自然,讓幼兒聽一聽,猜一猜,說一說。能再次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學習的興趣。視覺聽覺的完美結合,促進了幼兒的思維的發展。

(三)欣賞詩歌(10分鐘)

將幼兒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出來,詩歌語言簡單,節奏明快,幼兒易懂易讀,在詩歌欣賞3遍之後,採用師生問答的方法,加深幼兒對詩歌的記憶,同時也爲後面的創編詩歌奠定基礎。

(四)創編詩歌:

這一個部分我透過比賽的方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一開始,我抓住孩子們好勝的心理提問,你明白春姑娘還會對我們說些什麼悄悄話嗎?,激發孩子們大膽想象,並用語言完整地描述,對錶達潛力差的幼兒及時鼓勵和肯定。

(五)音樂遊戲(春天)

活動最終環節,教師和幼兒邊唱邊玩遊戲,使幼兒情緒到達最,讓幼兒在簡單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以上是我對組織語言活動《春姑娘的悄悄話》教學的初步理解和想法,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教師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