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目標:

1、 認識“鍾、鈴、湯、禁”等18個生字,會寫“塊、掃、吸”等8個字及“兩塊,打掃”等詞語。

2、 朗讀課文,瞭解機器人外形和能幹的特點。

3、 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和科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二、 說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讀通、讀順、理解課文,並從中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三、 說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 說課前準備:

收集機器人的圖片、生字卡片。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交流資料,揭題質疑。

1、 讓生在全班內交流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機器人的圖片和知道的有關機器人的事。師從中相機板書課題,並解適機解釋“鐘點工”一詞的意思。

2、 讓生圍繞課題質疑。

(二) 試讀課文,瞭解大意。

1、 聽課文錄音,生邊聽邊給課文標上自然段。

2、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要注意讀準字音,特別要讀準生字)

3、 同桌互相聽讀,併合作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如:“能幹的鐘點工”是誰,他爲湯姆做了哪些家務活?等等。

(三) 同學合作,識記生字

1、 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和好朋友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

2、 全班交流,師相機幫助學生對生字進行歸類。如:後鼻音,前鼻音的歸類等。

3、 生在組內互相考一考課文的生字詞。

4、 把一些較難識記的字詞,多做重點複習。

(四)再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通、讀順。

(五)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 分角色朗讀,感悟1-6自然段。

(1) 學生自讀這一部分內容,想想該怎麼讀,爲什麼這麼讀?

(2) 分角色朗讀,要互相評價,訂正中體會詞句的意思。

(從中引導學生看圖,理解第5自然段內容,體會機器人外形特點)

2、 讀說結合,感悟7-9自然段。

(1) 重點討論:機器人的能幹表現在哪裏?指導比較機器人與人洗窗戶的不同,以及機器人怎樣打掃房間、疏通下水首、修剪草坪的。找出相關詞句想一想,讀一讀。

(2) 讓自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說機器人是怎麼能幹。

3、 自主理解、感悟最後一個自然段。

(學生自主閱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提出不懂的問題,同學幫助解決)

(六)讀後拓展,課外延伸

(1)讀一讀“詞語花籃”裏的詞語,照樣了摘抄幾個四個字的詞語定在空花朵上。

(2)你知道有哪些機器人,它們能幹些什麼?說給同學聽。

(七)指導書寫

1、 生整體感知“我會寫”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把它們記住。

2、 讓生當小老師來提醒大家寫字時應該注意的地方(師相機指導比較難寫的字)

3、 讓學生讀讀寫寫。

六、 說教後反思:

這篇課文寫了機器人到湯姆家做鐘點工幹家務活的事,顯示了機器人的能幹和神奇,展示了現代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感受到科技帶給人們的生活便利。反覆複述機器人的外型特點和家務活的種類。也爲三年級的寫作奠定基礎,讓學生知道機器人不僅用於平常的生活還有更多用處。

《能幹的鐘點工》這篇課文寫了機器人到湯姆家做鐘點工幹家務活的事,顯示了機器人的能幹和神奇,展示了現代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感受到科技帶給人們的生活便利。課文重點寫了機器人外型和能幹的特點。

課文重點寫了機器人外型和能幹的特點。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看着圖片和動畫課件感受科學的神奇,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讀準、讀通課文,整體瞭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激發學生了解機器人的興趣。

教學時,我打破常規,讓學生自己邊讀書邊做“老師”設計問題,幫助大家閱讀理解課文。這樣的學習方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的讀由被動變成了主動,變死讀書變成了邊思考邊默讀。“鐘點工是誰?鐘點工長什麼樣?鐘點工都幹了些什麼?鐘點工爲什麼這麼能幹?爲什麼說鐘點工還是個紳士?”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價值,基本涵蓋了整篇文章。

此時學生思維極其活躍,我順勢安排了一個小組交流合作,讓孩子們把大家的問題整理一下,把相似的問題合併,然後按課文的先後順序排列出來。很快,學生根據課文重新整理出了問題的順序。其實,教學活動進行到這裏,學生對課文已經基本把握。之後在學生交流質疑的問題時,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在此基礎上再分層次性進行朗讀,目的就更明確。

指導閱讀《醫生的好幫手》、《小靈通拜訪科學城》,在讀中瞭解納米的一些科學知識,感受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發揮的獨特的作用,達到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自己設計,自己梳理,自己閱讀,輕鬆的瞭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學生交流的不確定性,造成了課堂氣氛活躍但結構鬆弛的現象,一節課的內容三個課時才完成。

說課稿 篇2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週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本章以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爲框架,先介紹元素週期表,再通過一些事實和實驗歸納元素週期律。本節從化學史引入,直接呈現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在學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基礎上,以週期表的縱向結構爲線索,以鹼金屬和鹵族元素爲代表,通過比較原子結構(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的異同,突出最外層電子數的相同;並通過實驗和事實來呈現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提出元素性質與原子核的關係,並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結合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認識元素週期律,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學生只有在瞭解週期表的結構之後,纔有基礎來學習週期律。本節我打算用4個課時來講解。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節內容要求達到“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

知識技能目標:

①.能描述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②.在初中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③.通過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係。認識原子結構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查找元素週期表發現史,學會運用查閱資料獲取信息。②.培養學生通過分析和處理數據得出結論,形成概念,發現規律的思維方法。③.在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爲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④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元素週期律,能使學生初步樹立“由量變到質變”、“客觀事物都是相互聯繫和具有內部規律”“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學習化學史知識,能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認識是隨着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不斷髮展的;任何科學的發現都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教材的重、難點:重點、難點

基於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第I主族,鹵族同主族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的性質、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學習難點:元素的性質、在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說學法指導以發現、探究爲重點,致力於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充分體現學習知識的過程,核心是學生思維的啓發、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升能力。本節課的基本結論較多,要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結論的發現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元素週期表的教學過程主要是:

1.引入新課提出問題,創設教學情景。目前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應如何排列?爲解決這一問題,哪位科學家做出了最傑出的貢獻?(引出元素週期表)

2、設疑誘思,自主探究。請同學們寫出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同學注意分析,原子結構和原子係數有什麼關係?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層結構與元素的位置有什麼必然關係?然後引導同學們總結出同週期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排列規則是什麼?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麼共同特點?排列規則是什麼

3、指導閱讀,大家對照元素週期表閱讀課本第4~5頁後,歸納總結週期和族的相關概念。特別強調如何表示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寫法等等。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元素週期表,讓學生動手數、用眼看、動腦記、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質和原子結構,課本以鹼金屬元素、鹵族爲代表、主要是以通過科學探究、實驗和圖表引導學生對比實驗、分析推斷總結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元素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關係。體現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這一化學觀點。

鹵族元素:1、新課的引入。回憶上節課所學的關於鹼金屬元素在性質上表現出來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提出一個疑問“是不是同族非金屬元素之間也會表現出類似的特徵?”

2、結合第7頁的學與問根據鹵素原子結構討論推測鹵素單質化學性質相似性與遞變性。3、鹵素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決定了鹵素單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學生熟悉的氯氣來引導學生推測其他鹵素所具有的性質,然後通過課本第八頁的鹵素與氫氣、實驗1-1來總結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第三部分介紹核素,首先先複習初中所學的原子結構,得出原子的質量主要取決於哪種微粒?【引出】質量數的概念及算法: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進而引出在元素符號的左下角表出其質子數,左上角標出質量數A ZX的表示方法然後以H的三種原子爲例,讓學生歸納總結異同,引出核素及同位素的概念,然後讓學生用集合的圖形形象的表示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能更清晰的辨析這幾個概念,最後通過有關同位素應用的素材,幫助學生了解核素的概念。

以上是我對《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課堂教學的基本構想和一些粗淺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3

《鯨》

一、說課稿

二學情分析

本文文字淺顯,條理清晰,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樂讀易懂。除鯨的進化過程這一內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外,其他內容均可在反覆朗讀中充分理解,但根據以往學習說明性的經驗來盾,學生只對被說明的事物本身感興趣,他們對的閱讀,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課文介紹了什麼”的層面上,而忽視“課文是怎樣介紹的”,即表達方法的深層次探究,缺乏自覺探究的意識和慾望。那麼,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喚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慾望,便成了教學本文首要考慮的問題。能真正體會到的說明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還是比較困難的。另外,大部分學生對“鯨”這種動物很陌生,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注意課內外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在本課的教學中也顯得尤爲重要。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實際,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瞭解課文介紹的有關鯨的一些知識。

能力目標:

1、結合課文特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讀中體會作者介紹鯨的說明方法。

2、結合實踐活動進行交際訓練,發展語言表達及創新思維能力。

3、拓展科學知識的意識及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熱愛動物、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瞭解鯨的一些知識,體會作者的說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

教學難點:理解鯨的進化過程

四、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爲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與課文展開零距離對話,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語言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課教學力求爲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真正的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並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使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話,成爲自主閱讀後的深層次需求。

五、說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觀察導入

由於大部分沒有見過鯨,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有必要藉助多媒體展示鯨的畫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鯨的表象,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教學伊始,我用設疑激趣法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出示1:顯示藍色大海)美嗎?(生答)的確,就在這美麗的藍色的海洋中,蘊藏着豐富的寶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號稱‘海中之王’,它的形體龐大,比大象還要大得多。你們想去看看嗎?”接着播放2,展示鯨在大海中活動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回答:“這是什麼動物?與別的動物相比有什麼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關於鯨的知識非常豐富,你們想繼續研究它嗎?”這樣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順勢揭題質疑:“今天咱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篇寫鯨的(板書課題),你想從這篇中瞭解些什麼呢?”學生質疑後,教師將問題分類處理,篩選歸納爲兩上主要問題:1、鯨有什麼特點?2、作者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介紹鯨?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便於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研讀課文。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演示和教師談話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閱讀願望。

(二)、初讀課文,感知語言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去讀,促使他們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教學時首先播放多媒體,渲染烘托氣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後,讓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在學生充分自讀後,先在小組內檢查讀書情況,再組織全班交流對課文的瞭解。

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初讀後,基本能抓住敘述要求,初步瞭解鯨的特點及生活習性。但這種瞭解只是一種感性認識,並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這裏應安排學生質疑的環節,讓學生提出初讀遇到的疑難問題,如:“哺乳動物”“胎生”等詞語是什麼意思?鯨的樣子很像魚,可它爲什麼不屬於魚類?……教師可結合學生質疑情況,補充設疑:課文怎樣把鯨的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並以此爲憑帶,引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課文第一自然段在表達上很有特點,可作爲精讀品味的突破口。教學時,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進行,先教給學生學習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選學其它幾個自然段。

(1)、品評詞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運用比較、列數字、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集中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大”。教學中,緊扣“大”,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介紹鯨大的段落,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說明鯨大的方法,想象鯨的畫面,逐步形成個體感悟,而後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基礎上,形成共識。

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評理解,體會鯨的特點及作者說明方法,教學時可結合學生反饋情況作如下體會:

出示:

句1: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

師質疑:課文介紹鯨,爲什麼還有寫象呢?引導學生集體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比較,這樣便於讀者理解、接受新事物,從而認識比較說明法。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找找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說明方法,自己體會體會)

句2: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一條舌頭就有十幾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找找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說明方法,自己體會體會)

句2: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

(學生對列舉數字的說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認識。教師不必作過多的說明。而真正得從句中體會到這種表達方式的準確性。對部分學生而言,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故意將句中的具體數字改成“很重”、“很長”等模糊概念,讓學生與原文對比,體會表達效果的不同。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

句3:它要是張大嘴,人站在它嘴上,舉起手來還摸檔到它的上齶;四個人圍着桌子坐在它嘴裏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引導學生充分討論、比較,從而感悟鯨的特點,體會舉例說明法及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2)、感悟特點

課文的2-7自然段,分別介紹了鯨的進化過程、分類、吃食、呼吸、睡覺及生長的特點,呈並列關係。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自由選讀,自主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在 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爲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主動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可採用角色表 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家,表演家中的一個角色,分別以特有的形式彙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讀出鯨 的特點,當小畫家的畫出鯨的特點,當表演家的.演示出鯨的特點。然後各組推薦代表在全班彙報,教師和其他學生當評委,與彙報同學進行自由交流。

教師針對彙報情況,以學路帶教路,扣住重點詞句適時、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細讀探究,進一步體會鯨的特點及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師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交流點撥:

1、鯨的進化過程———這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可結合學生彙報。利用,對照理解。還可利用學生在自然課上學習到的有關知識及課外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讓學生談談對哺乳動物的認識,抓住其他哺乳動物的主要特點並與鯨的特點對照,說明鯨不屬於魚類,是哺乳動物。

2、體會作者準確用詞——當學生彙報鯨的吃食特點這一段時,教師相機出示演示鯨吃食的情景,然後模擬表演,學生對照課文敘述評議,體會作者準確用詞。

3、體會分類、比喻、圖文結合等多種說明方法——當學生彙報“鯨的呼吸”特點這一段時,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圖片,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與圖畫相應的文字描述,抓住重點句子,體會多種說明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鬆愉悅、樂於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生師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主體型的交流網絡。

(四)、綜合訓練,內化語言。

語文教學要想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使學生成爲“語言的富翁”。因此,語文課必須重視範化語言的感悟。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一起遊戲快樂多》。本課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會合作,感受與夥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爲以下三個:

1、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喜歡和同學一起學習和遊戲的情感。

2、行爲與習慣:養成活動中守規則、團結合作、注意安全等良好行爲習慣。

3、知識與技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戲,遊戲時有勇氣嘗試挑戰,知道遊戲時要團結合作,遵守規則,注意安全。

4、過程與方法:用實踐體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等方法經歷活動過程,初步感受集體活動中規則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二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三、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四、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準備一兩件自己喜愛的物品。我將準備西瓜、橘子。以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爲一下五個環節:

(一)歌曲導入,縮近距離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下面我依次爲大家進行介紹。

(一)歌曲導入,縮近距離

課前,引導學生唱《拍手歌》,上課伊始,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聽到大家愉快的歌聲,老師的心情也變的輕鬆愉快起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一份快樂和別人分享,你將有兩份快樂。(教師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快樂。”這樣一開始,就和學生拉近了距離,與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這時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破。首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東西。接着我會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好東西和別人分享才快樂。最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感知分享的快樂。我會先將準備好的西瓜讓一個學生吃,接着讓孩子們在小組內分吃橘子。讓學生分別暢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爲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二:“同學們讓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來畫一畫、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

在小組展示後,我將相機提問“孩子們,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麼收穫?你的心情如何?”最後出示蕭伯那的語言進行總結(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從個體之間的分享擴展到集體生活中。

(四)迴歸生活,體驗快樂

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隨機出示課本33頁的圖畫,“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不,這些孩子碰到了困難,我們該怎麼辦?假如你幫助了他,他會怎麼想?”這樣,讓學生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最後我還將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自己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事情。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分享的理解。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這一環節,我會先給學生講《盲人點燈》這個故事的開頭,而後讓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明確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僅爲了別人,也是爲了自己。

六、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出了這樣圖文並茂的板書。它暗示着願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七、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說課稿 篇5

尊敬各位專家、評委、在線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學科學教師吳傑.我說課的內容選自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一課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

l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在會用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知道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關係的基礎上,從物體所浸液體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內容:一:觀察馬鈴薯的沉浮並推測原因。二、觀察比較兩個水槽裏的液體的不同,驗證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三、比較同體積的鹽水和清水的重量,觀察不同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沉浮的現象,加深學生對物體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 “觀察——發現——推測——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這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設計理念:

1、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爲核心.教學流程的設計,要圍繞學生探究爲核心,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

2、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驗觀察時間、有充分的思考提問時間,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三、學生分析:

我們黑河市第五小學是一所市內的窗口學校,大多數的學生是城市的孩子,見識比較廣,知識豐富,對科學學習有積極的熱情。他們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三年級上冊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敢於提出問題,樂於合作交流。通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又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礎,本課中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裏,學生對“體積”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時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尋找馬鈴薯在鹽水中上浮的原因對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馬鈴薯的沉浮實驗中,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會合作的愉快。進一步培養探究科學的興趣,主動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學習目標:

1、我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我要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教學難點:用科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物體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

學習方法:觀察、發現、比較、推測、驗證等方法。

五、說教法與策略------目標導學法

目標導學法包括五個部分:

一、課前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

二、課上教師出示學習目標

三、教學流程,實施學習目標

四、當堂檢測學習目標

五、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課的教學流程採用目標導學法教學。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內容,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採用了直觀、引導、網絡輔助教學和突出以學生實驗探究爲主教學策略。

對於本課第三部分教學內容我做了一些處理。學生學習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鹽水使沉在水底的馬鈴薯浮起來後,鹽水爲什麼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很少學生知道要比較兩杯液體的輕重,即使老師將這個實驗端出來,要進行同體積的比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體積相同的鹽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較輕重,看似簡單的一個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大,特別是對兩種精密儀器的使用,學生還難以把握,要做好這實驗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因而我把“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這一教學內容由師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體放在不同液體的沉浮情況讓學生自己課內閱讀探究,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輔助答疑。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使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運用我校推行的“目標導學法”進行有效教學。

一)、質疑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質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一起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實驗探究,實施學習目標

實驗探究是教學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實施學習目標的過程,這一環節突出學法的指導,通過觀察、發現、體驗、推測、驗證實現學習目標。

1、探究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我認爲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在導入中學生就帶着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要尋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於是,我就演示實驗:把一大一小的馬鈴薯當作是薯爸薯仔放入兩個不同的水槽(1號槽和2號槽裏),讓學生觀察現象發現 。小的沉、大的浮,從這現象讓學生從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現象相反,這就激發他們要尋找原因的慾望。接着我對學生說:“你們也來試一試,可以採用不同方法放馬鈴薯,結果會怎樣,從實驗中你們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漲,開始分組實驗。有的小組學生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時發現1號水槽裏馬鈴薯全沉,2號水槽裏馬鈴薯全浮的現象,這時學生馬上提出:爲什麼馬鈴薯在水中有時沉有時浮呢?這個環節我爲學生創設產生問題的情景,使學生了解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馬鈴薯的浮和沉與馬鈴薯本身的大小、輕重都沒有直接關係,而讓學生們從馬鈴薯的沉浮現象中產生了新的關於物體的沉浮和什麼有關的問題。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現問題的過程,同時又讓他們再一次經歷了通過控制變量來分析原因的活動過程,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觀察、發現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個學習目標:知道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觀察比較的液體。

學生觀察和實驗後想探究出原因的願望更強烈了。這時,我讓他們推測:爲什麼馬鈴薯在1號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號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認爲這種現象與什麼有關?學生可能會用排除法推測:與水有關 。我又提出,你能想什麼辦法證實這兩個水槽中的液體是不一樣的?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我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他們提出的想法,在本課的實用性,與學生達成共識。實驗活動前,(課件)溫馨提示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這對學生成功實驗是很重要的。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確任何探究活動必須要有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從而逐漸形成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的習慣,並且還要學會尊重組中的每一個人,做到最終方案的產生是在小組中取得一致意見。

學生討論交流後,分組實驗:比較兩個水槽的水有什麼不同。通過實驗,從其中的一塊鐵片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多學生會猜出這是鹽,能讓馬鈴薯上浮的是鹽水.。(實驗結果不確定一定就是鹽)。於是,學生很自然想通過進一步實驗來驗證猜想,從而增強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接着我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調製鹽水,也可以使用小組水槽,做在水裏加鹽把馬鈴薯浮起的實驗。讓他們彙報實驗結果及交流對實驗現象的看法(學生分組實驗:用一杯水、鹽、藥勺、筷子,作爲實驗材料,往水中加鹽,使馬鈴薯浮起來。)我在巡視小組實驗活動時,可能發現很多組並不是第一次把馬鈴薯放進鹽水裏就能把馬鈴薯浮起來, 他們經歷多次的放馬鈴薯,再拿出,再加鹽,再放馬鈴薯這樣反覆的過程。有的組動作較慢的還不能把馬鈴薯浮起來,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髮現馬鈴薯在水中的沉和浮與水中的鹽溶解了多少有關係。實驗證明了是鹽溶解使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我又給學生講死海故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展示圖片)以理論爲依據進行說明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的事實。

3、推測與驗證

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裏,要比較物體的輕重需要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它們的體積,就需要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但是兩杯體積相同的鹽水、清水,它們的重量差異很小,憑手掂的感覺是不能準確地比較出來的,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教師一邊指導學生操作,一邊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實驗結果證明鹽水比清水重。(板書:輕重)

我們知道了物體的沉浮與所浸液體有關係,物體在其他液體中的沉浮會怎樣呢?學生自己閱讀課文54頁 ,彙報交流,教師輔助答疑,完成此項內容。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經歷一個“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實現了第二個學習目標。體現教學目標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

三)、提出問題,檢測學習目標

目標檢測是目標導學法中驗證學習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測這節課學生是否達到應完成的學習目標,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這節課我是通過填空、提出問題的方式,檢測學習目標。經過目標檢測,瞭解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探究中發展,創新中提高”教學特色,運用目標導學法不斷的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不斷的獲取知識,並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使學生從課堂到課堂以外都帶着問題,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應用學習目標,即動手實踐,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自主探究精神。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文字精練,重難點突出,學生明瞭。知識體現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書寫過程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