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合集5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說課稿合集5篇

說課稿 篇1

1、說教材:

課文記敘了陳景潤絕不輕易放過一分一秒的時間,不知疲倦地學習和工作的故事。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記敘,先總寫陳景潤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第1節);再擷取了陳景潤生活、工作中的幾組鏡頭,向我們展示了陳景潤不知疲倦、孜孜以求、爭分奪秒的工作、生活狀態(2-5節);最後寫陳景潤終於摘取數學皇冠上的寶石——“哥德巴赫猜想”(最後一節)。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家偉大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自己堅強毅力的支撐。陳景潤不輕易放過一分一秒的時間,不知疲倦地學習和工作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2、說學情:

語文學科的學習進入到三年級下,對於孩子的閱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初步讀通、讀懂文章。而是要求孩子在讀的同時能夠善於思考,積極發現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年級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一個分水嶺,通過前兩年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學生積累了認字、讀文的基本能力。培養了大膽提問的學習習慣。但如何使孩子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着力訓練的目標。教給孩子從不理解的詞語出發,結合句子,提出問題。使學生質疑能力進一步完善,逐步提高。要讓學生敢問、善問。

3、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閱讀教學繼續學習質疑問難的方法,重點學習圍繞不理解的詞語提出問題的要求出發,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用學過的方法理解有關詞語。

2)、朗讀課文,能圍繞不理解的詞語,提出問題。

3)、瞭解陳景潤抓緊分秒、忘我學習的故事,感悟任何成功背後都必須有毅力支撐的道理。

4、說教學設計:

《不知疲倦的人》講的是陳景潤絕不輕易放過一分一秒的時間,不知疲倦地學習和工作的故事。它是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結合第七單元的一個重要的訓練目標:朗讀課文,能圍繞不理解的詞語,提出問題。我認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用學過的方法理解有關詞語,能圍繞不理解的詞語,提出問題。我設計瞭如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板書課題,引入新課。陳景潤是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陳景潤對於他們還是比較陌生的。課前可以稍作介紹。出示課題之後,先理解“不知疲倦”的意思,可以用學過的方法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建立在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之上,進而對課題進行質疑。讓學生在讀課題時存疑,有了較爲強烈的讀文的願望。既培養了孩子敢問、樂問的習慣,又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一舉兩得。

二、自讀課文,初步瞭解。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帶着問題自由讀文。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嘗試着自己解決較爲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初步的釋疑能力。也讓學生感到自己能行,增添了自信。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時,先解決部分簡單的問題。結合“不知疲倦的人”是誰?這個問題,組織學生閱讀第一小節,讓學生簡單瞭解陳景潤,並及時針對第一小節再質疑,尤其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質疑,培養邊讀邊思的好習慣。

三、圍繞問題,學習課文。文章較長,一課時對於老師來說顯得尤爲寶貴。如何體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呢?抓住關鍵句子展開教學,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抓住這樣兩句句子:“爲了攻克數學難關,陳景潤每天都沉浸在書堆裏,遊弋在無數的數學符號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圍的一切。”“此刻,他望着那緊鎖的門,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進書庫裏埋頭讀書去了。”“爲了攻克數學難關,陳景潤每天都沉浸在書堆裏,遊弋在無數的數學符號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圍的一切。”這句句子中的“沉浸、遊弋”兩個詞。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質疑,更要教會學生釋疑的方法。可先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本意,再回到句子中理解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沉浸在書堆裏”說明陳景潤除了看書,幾乎什麼事都不幹,使自己完全處在書的境界之中。“遊弋在無數的數學符號之中”照字面的理解是在無數的數學符號之中巡邏,意思就是指陳景潤從早到晚都在不停地演算求證數學公式。“此刻,他望着那緊鎖的門,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進書庫裏埋頭讀書去了。”這句句子也是很好的質疑話題。因爲它違反常理,因而,理解上會出現困難或容易產生思維的碰撞。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引起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特意設計瞭如下的語言訓練點:

此刻,他望着緊鎖的門,毫不在意的笑一下,心想:__________________重新走進書庫讀書去了。在這個閱讀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我還加入了字詞教學,雖然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字的方法,但教師在反饋時還是得有側重,起到引領作用。字音上:孜(平舌音),曙(翹舌音)朦、朧(後鼻音)浸(前鼻音)。“沓”是多音字,課文裏讀dá,作量詞。字形上:“黎”的下面部分不是“水”。“曙”的右上部分不是“日”。“弋”字最後不能加“撇”。字義上:“沉浸、遊弋”兩個詞較難理解。

四、總結課文。鼓勵學生課後拓展閱讀,使學生不侷限於語文書,有更爲廣闊的閱讀天地。這始終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孩子愛閱讀,讓孩子樂表達。

說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窮人》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用樸實、準確的語言,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 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設計理念】

教學中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給足孩子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地對話,讀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創設一個平臺,讓教師、學生、作者,文本進行平等的語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展開聯想,敞開心扉,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沙俄時代,窮人的貧困和悲慘。

2、品讀課文,感受桑娜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她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3、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昨天,大家預習了《窮人》這一課,文中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單談談!

2、從大家的言語中我聽出來了,大家對窮人充滿了同情,從大家的眼神中我也看出來了,大家對桑娜夫婦充滿了敬意!因爲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板書:善良)

3、今天我願跟隨大家共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質樸、真誠與善良!

設計意圖:“預習”實際上是課堂的延展,它能使課堂40分鐘的教學更有效。通過課前的預習,孩子們對文本會有自己的理解,會有整體的感悟。課一開始就讓孩子們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在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的同時,又找到學生理解的共同點,使課堂教學的開展有了一個突破口。

二、感悟

請大家自由地朗讀課文,把你最感動的地方劃記下來,多讀幾遍。

誰願意把你的感動與大家分享?(引導到西蒙死去這場面。)

1、感受窮人的悲慘命運:

⑴ 我們一起來讀讀!

⑵ 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兩個孩子睡得那麼香甜。這不由地讓我們想到:就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就在西蒙奄奄一熄的時候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那此時她會怎麼做?又會說些什麼呢?

⑶ 冰冷的雙手會撫摸孩子的雙頰,晶瑩的淚珠會滴在孩子的臉龐。這場面無不讓人動容。再來讀讀!(放哀婉的輕音樂《眼淚》)

設計意圖:六年級的孩子,從身邊的情與愛、媒體的人與事,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此時讓孩子們充分地展開聯想,他們能很快調動起已有的生活體驗,充分感知這一場景的動容之處,真切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加之教師飽含情感的語言、哀惋的音樂,完全把孩子帶入情景之中,學生讀來情真意切!

2、感悟桑娜的善良:

⑴ 感受桑娜義無返顧的舉動:

① 一個家庭的頂樑柱走了,一戶窮人家唯一的一個大人走了。這對於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來講只意味着一條路、一個字──死。可幸運的是──桑娜抱回了兩個孩子。請大家自由朗讀8~12自然段,你會有更深的感動。

② 桑娜怎麼做的?此時,她有沒有多想?想到以後自己的孩子會更苦?丈夫會更苦?自己會更苦?

③ 那桑娜是( )地把孩子抱回家。還能怎麼說?

④ 用她自己的話講“不知道爲什麼這樣做,但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不知道爲什麼這樣做”是什麼意思?“但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

⑵ 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內心:

① 可這一抱卻給桑娜的內心帶來極度的不安。自由讀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看看你能體會出她的什麼感受。

② (放鋼琴曲《命運》)後悔、緊張、擔憂、害怕,這所有的感受攪得她心神不寧,這種感覺就是──忐忑不安。我們來讀讀!

設計意圖:學生閱讀中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這裏我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感知桑娜的內心世界。並在此基礎上創設一個交流平臺。學生體會到哪一點就說哪一點,讀讀相關句子,帶大家一起來感受。當緊張、擔憂、矛盾、害怕、後悔等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活動體會出來時,學生讀來感同身受!

③ 只是抱會兩個孩子,怎麼會讓她如此地被受煎熬呢?這都是因爲他們也是──窮人!說說哪裏能看出桑娜一家也非常窮?面對着熟睡的七個孩子此時的腦海中會浮現些什麼?

④ 是啊!越想越擔憂、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着急,此時的她坐立不安!再來讀讀!

設計意圖:“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正是因爲“窮”,才更能顯示出人物的高尚品質。我讓學生再次迴歸文本,從吃的、住的、用的、勞動環境等多個角度,深切感受窮人的悲慘命運,此時的孩子們才能真正設身處地聯想到桑娜將來的境況。正是這想都不感想的將來,攪得人忐忑不安。此時學生讀來撓人心扉!在朗讀中與窮人展開了對話,在對話中感受窮人的美好心靈。

⑤ 七口人變成九口人,這對於一個艱難度日的家庭來講簡直就是──?如果說剛開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此時經過了強烈思想鬥爭的桑娜還是堅持留下孩子,甚至是──揍我一頓也好!她的善良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對孩子的憐愛中!(板書:對孩子的憐愛)。

⑶ 還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四人一組閱讀、討論)

① 根據彙報小結板書:對家庭的付出、對鄰居的牽掛、對丈夫的擔憂等。

② 善良的人對待任何人、對待任何事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她人性的光輝!(板書:……)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同的人因爲各自的“文化語境”和“閱讀期待”不同,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感受。集大家的智慧相互碰撞,會對作者的意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中也將更加豐滿。這一合作式的閱讀、交流,能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3、感悟漁家的溫暖:

如此善良的人,難怪課文一開始就說──這間漁家的小屋溫暖而舒適!(板書:溫暖、舒適)你是怎樣理解的?

三、祝福

(放音樂《祈禱》)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小家,有妻子的付出,也少不了丈夫的努力,讓我們下節課再走近漁夫、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再一次感受窮人的那份質樸、真誠與善良!

讓我們祈禱吧!祝願好人一生平安!

【板書設計】

對孩子的憐愛

對家庭的付出 溫暖

善良 對鄰居的牽掛 舒適

對丈夫的擔憂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知道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基礎上,對聲現象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較爲重要的一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知道決定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的因素是什麼?從而使學生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也爲今後的聲學研究對下基礎。

教材安排本節課內容時,基本上分爲音調、響度、音色三塊分別研究與學習,通過實驗以及觀察波形,對聲音的三要素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1)重視與日常生活相聯繫。教材在 “探究影響聲音高低因素”時,實驗器材使用學生身邊的刻度尺、梳子,讓學生體驗聲音音調有高低之分。

(2)使學生感知現代技術手段對分析科學問題的作用。教材對不同音叉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以及不同樂器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採用示波器觀察波形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對抽象問題的認識,並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瞭解聲音的特性。知道聲音的響度跟聲源的振幅及離人耳的距離有關,知道音調跟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過學習聲音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繫。

初步領略聲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熱愛、親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場合講話時,使自己發音的響度適當。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研究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各與什麼因素有關;

(2)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難點

用人耳感知聲音特性之間的區別;

二、學法點撥

響度、音調、音色是表示聲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三種特性的區別是學習的難點。除了從意義上區分外,還應通過實際聲音感受它們的區別,通過實驗探究它們的不同。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學習,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着深厚的興趣。初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慾,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起着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本節課一是內容較多,不僅有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還有頻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由於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爲主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的強弱往往混淆不清,對這節課的教學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能聽到聲音,還能區分聲音。

⑴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

⑵在家裏聽到有人說話,馬上就能判斷出這是爸爸聲音還是媽媽的聲音。

⑶提出問題:人們是根據什麼來區分不同的聲音的呢?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高低

⑴教師首先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說相同的一句話“聲音的高低”,問學生: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⑵在學生回答男同學聲音粗(低沉),女同學聲音尖細後,告訴學生什麼叫做音調(聲音的高低)。

⑶實驗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問題:什麼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音調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是否有關?

②設計和進行實驗:如圖2-20所示,將一把學生用刻度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刻度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改變刻度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注意使刻度尺兩次的振動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討論:比較兩種情況下刻度尺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

④教師講解: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是用來表示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振動越慢,頻率越低.因此,頻率決定着聲音的音調。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頻率的單位是赫茲。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得快,發出聲音的音調就高,振動得慢,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低。

⑷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瞭解不同人的音調和音樂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調的音調。閱讀表2-2,瞭解各種動物發出和接收聲波的頻率範圍。

(5)瞭解超聲波與次聲波的應用,知道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6)提出問題:我們這裏講的音調的“高”、“低”,與我們生活中講的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2、聲音的強弱

探究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①演示實驗1:做演示實驗,將系在細繩上的塑料球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觀察塑料球被彈開的幅度。使勁敲擊音叉,使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實驗。

②演示實驗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聲和大聲喊“啊……”,看手的感覺。

③小組實驗小紙屑放在桌子上的實驗,輕敲和重敲紙屑變化的實驗。

④讓學生自己根據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什麼是振幅,響度跟什麼因素有關。

⑤實驗結論: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做振幅。聲音的響度跟振幅和離開聲源的距離有關。

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圖2-30,使學生認識振幅,瞭解聲音的響度單位:分貝,瞭解各種不同物體發聲的分貝數。

3、聲音的品質

⑴演示:播放一段樂曲(有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讓學生說出所聽到的樂器名稱,其他學生補充。

⑵演示:讓全體學生閉上眼,找幾位學生到講臺上說一句話,讓學生找說話人。

⑶提出問題:你們是根據什麼猜對的?在學生回答“各種樂器的聲音不同”“他們說話的聲音不同”後,指出不同樂器、不同的人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是不同的。

⑷告訴學生什麼是音色。音色與哪些因素有關。(聲音的品質叫做音色。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的。)

⑸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有關利用音色知識的現象。如挑選西瓜、購買陶瓷製品、“聞其聲而知其人”等。

4、聲音的三要素

告訴學生什麼是樂音,什麼是噪聲。讓學生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也叫做聲音三要素是:響度、音調、音色。

(三)作業佈置

獨立完成作業本第三節 第二課時。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爲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爲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

由於本人準備不足,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能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4

設計理念:

1、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強調以人爲本的教學發展觀。

2、堅持高效課堂的自主性、有效性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實現有效學習。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心中那盞燈》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心中那盞燈》選自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裏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的是一位父親忍着寒冷爲兒子做燈籠的事,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之情。本組教材以親情關愛爲專題,課文富於情感,所流露出的人間真情令人感動。本文是經典之作,內容具體,含義深刻,語言精湛,情感舒緩而真摯,有利於培養學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2、教學目標: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以及單元目標,學生的年齡特點,高效課堂的要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體會文中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利用誦讀品讀學習方法感悟文本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親用愛製作冰燈給兒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憶,並體會出父親的愛。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之情。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的含義。

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根據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因此,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以'直觀教學,以讀代講'等方法,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朗讀中感受人間真情,真正做到'以讀爲本,關注人文'。

學法:按照高效課堂模式,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品讀感悟'的方法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思、議、辯中進行創造性學習。

說教學流程:

一、質疑探討,導入課堂。

1、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探討本堂課需要解決的有價值性的問題。

(1)、心中的那盞燈是什麼?

(2)、爲什麼說心中的燈?

(3)、這盞燈什麼樣?

【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訓練,從整體入手,有助於讓學生很快抓住文章要點,理解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感悟文本。】

二、確立目標,立體教學。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父親用愛製作冰燈給兒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憶,並體會出父親的愛。

2、學習抓住人物行動、語言等寫人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爲學生呈現學習目標,是爲了引領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有目的地學習。】

三、自主學習,體會父愛。

出示自學菜單,學生自學。

1、默讀課文,思考,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語句?用橫線畫出。

【抓住重點問題,全文閱讀,尊重學生感受,從情感入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2、彙報交流,抓重點詞句品讀父愛。

課件出示學生所說的語句,進行感悟朗讀。

(1)父親每打磨一陣,就停下來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雙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會兒。

引導學生抓住'打磨、停、擦、捂'這些動詞想像當時的情景,感受父親的對兒子的愛。

(2)父親疾步走過來,幫我掖好被子,連連說:'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別凍着你……'

引導學生通過'疾步'、'連連'、'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別凍着你……'的理解感受父親當時的心情。

(3)父親剛纔給我掖被子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涼啊!

此處以讀代講:評議'分明'、'真涼'該如何讀。

【這一環節的教學,抓住重點語句理解、感悟。在感悟、朗讀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感悟親情。

1、小組內分角色朗讀父與子的對話,理解詞語'尷尬',體會人物感情。

【重點用字理知識讓學生理解'尷尬'一詞,'尢',象形字,像曲足或跛腳的人,而後出示一位正常人走路的姿勢圖,再讓學生髮揮想象:一位正常人和一位跛腳的人並排走路,會怎麼樣?這時,學生就會說出跛腳的人會覺得處境很無奈、爲難、不好意思等答案,我順勢點撥,尷尬就是形容處境困難,難爲情、無奈、不好處理等意思。那文中指的是誰無奈呢?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答案了。】

2、小組內合作討論:品讀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我的心裏卻一直珍藏着那盞燈,那是一盞最美的燈。'

在此處我特意設計了爲文本補白的環節,叫孩子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1)、設計問題。

那是一盞用冰做成的燈,是父親用心打磨的燈,所以這也是一盞用做成的燈。(心)

那是一盞用冰做成的燈,凝聚着父親對孩子的愛,所以這也是一盞用做成的燈。(愛)

那是一盞用冰做成的燈,凝聚着父親對孩子的情,所以這也是一盞用做成的燈。(情)

(2)、師生聯讀:

師:那是一盞用''(情)做成的燈,所以我覺得(生)'那是一盞最美的燈。'

師:那是一盞用''(愛)做成的燈,所以我覺得(生)'那是一盞最美的燈。'

師:那是一盞用''(心)做成的燈,所以我覺得(生)'那是一盞最美的燈。'

【通過分角色讀、師生聯讀,實現了語文課'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教學理念,更能體會到這是一盞凝聚着父愛子、子愛父的濃濃親情的燈,這種創造性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那是一盞最美的燈'。】

五、總結拓展,昇華情感。

1、展示冰燈,昇華父愛。

【將夥伴的燈與自己的這盞冰燈進行比較,再次引導學生感受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進一步將父愛成燈這一主題顯現而昇華。作者多年後在另一篇文章中寫到:對於您,我的父親,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愛將是我此生都無以回報的。有太多的話,太多的愛我想對父親來傾訴。然而此時此刻,我只想說:'父親,您是我永遠的驕傲!'】

2、品讀名句,昇華情感。

'愛,永不熄滅的燈!'以此爲契機,激發孩子們心底的感動。

3、拓展交流,再現親情。

你生活中有這樣的感人事例嗎?說給大家聽一聽。

【通過文本拓展,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感受生活,對滲透人文教育達到水到渠成,恰到好處。】

六、課堂達標,當堂檢測。

1、用'尷尬'說話。

2、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沒過幾天,冰燈就化了。但是,我的心裏卻一直珍藏着那盞冰燈,那是一盞最美的燈。

'珍藏'的意思是,說'那是一盞最美的燈'的原因是。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外實踐

對爸爸媽媽進行一次專題採訪,請父母講一講對自己感人的愛的故事。

【既突出了重點,又實現了文路、教路和學路的有機統一,深化文本內涵。】

說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教學評價:

課堂結束前,由小組長負責總結評價,從學生的參與度、展示、質疑的精彩度等方面表揚本節課的優秀學生,評出優秀學習小組和學習之星。

二、教學反思

1、課堂伊始,讓學生根據課題自主質疑,鼓勵學生'想問、會問、善問',使質疑成爲學生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質疑,目的是讓學生的內因發揮作用,產生思維的興奮點和認知衝突,培養主動探索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2、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文本。'以讀代講,讀中悟情'的誦讀品讀法讓學生感悟到了文中濃濃的親情。課堂上學生的興趣濃厚,表現積極,實現了有效學習。

3、充分挖掘教材,進行補白的創造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昇華了情感,體現了高效課堂的有效性與發展性原則。

不足之處:

要求學生講述自己和親人之間發生的感人事蹟時,學生要麼無話可說,要麼說出的事例非常平淡,沒有代表性。如果當時我能採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那學生就能在討論中想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了。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氧化還原反應》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過渡:首先,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該部分內容屬於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在中學化學學習中,貫穿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難點之一。本節課內容承接初中所學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同時爲之後學習金屬的冶煉和防護、化學電源、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內容在課程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由於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矛盾,雖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依存的,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好題材。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學過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但是隻是侷限在得氧、失氧的角度來認識,因此在這節課中應該組織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來重新認識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逐漸形成正確、恰當地看待概念形成和發展的科學態度。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2、理解氧化還原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

3、會用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移情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的分析,學習由表及裏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邏輯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氧化”和“還原”這一對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體會自然現象中的對立與統一關係,樹立辯證思想。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難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過渡:爲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由於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氧化反應,什麼是還原反應,但是僅僅能從得失氧的角度來進行區分,因此我採用了溫故知新的方式導入本節新課:

首先提問學生什麼是氧化反應,什麼是還原反應,並請學生舉出幾個具體的實例。通過學生舉出的實例,我會請學生觀察碳還原氧化銅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學生會從得失氧的角度得出碳發生了氧化反應,氧化銅發生了還原反應。由此我會提出,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就把這樣的反應稱爲氧化還原反應。進入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當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之後,我會請學生舉出幾個其他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學生目前對於氧化還原反應僅僅是停留在得失氧的層次上,那麼我會請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思考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就會發現發生氧化反應的元素化合價升高;發生還原反應的元素化合價降低。接着我會提出鐵與硫酸銅的反應是否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是否只有得失氧的化學反應纔是氧化還原反應。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並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應纔是氧化還原反應。這就是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特徵的講解。

2、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我會承接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來提問:爲什麼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會出現化合價的升降變化,元素化合價的升降與什麼有關,引導學生從原子結構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先請學生從原子結構的角度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並且滲透雙線橋法的應用,學生會發現在這一反應中發生了電子的得失:鈉元素失電子,化合價升高,發生了氧化反應,氯元素得電子,化合價降低,發生了還原反應。

接着請學生從原子結構的角度分析HCl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氯化氫分子裏會形成一對共用電子對,並且共用電子對偏向氯原子而偏離於氫原子。因此,氫元素被氧化,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1價;氯元素被還原,化合價從0價降低到—1價。發生了共用電子對的偏移,也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完了NaCl、HCl的形成過程,我會請學生從電子轉移的角度重新認識氧化還原反應,也就認識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電子得失或電子對偏移(電子偏移)。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NaCl、HCl形成過程的分析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深入理解“電子轉移”的意義,並向學生滲透從結構入手探究化學反應這一化學學習的重要思想。

之後會讓學生利用雙線橋法從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鐵與硫酸銅的反應,這是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學生思考教材“學與問”的問題,將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這兩種不同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起到了鞏固、昇華的作用。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佈置作業:用雙線橋法來分析實驗室製取氧氣的三種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我的板書具體呈現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還通過圖示的方式呈現了雙線橋法,直觀展現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裏,便於學生抓住要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