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結構和複製說課稿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DNA的結構和複製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DNA的結構和複製說課稿

DNA的結構和複製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第2小節,在教材中屬於難度較大的一部分內容,它與前面學過的第一章的知識,有關細胞的化學成分和細胞分裂相聯繫,同時也是學習後面有關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和基因突變知識的基礎。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的特點,素質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如下幾項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讓學生理解DNA分子的化學組成、結構特點和特性;

(2)讓學生掌握DNA分子複製的含義、複製的過程和複製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DNA分子的結構和複製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運用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分析問題的方法;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和總結概括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對DNA結構和功能的學習,讓學生樹立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本節教材中有關DNA的雙螺旋結構是學生理解遺傳學基本理論的重點,甚至對於學生理解後面的有關DNA的複製、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基因突變等知識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由於教材中直接給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而這個模型本身涉及到了學生還沒有接觸的化學知識,同時還要求同學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因此,對於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的理解,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由於這節課內容抽象、不易理解,根據教材的這種特點,我主要藉助直觀教具——DNA的雙螺旋結構的模型進行教學,這樣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起來,也便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我主要採用了觀察法、分析法、談話法和討論法,使課堂氣氛能更加活躍。這樣也可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基本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主導思想。

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側重於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學、分組討論等方式,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參與意識,實現由學會到會學過程的轉變。

二、說教學程序

首先是導言,我是這樣設計的: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科學家們是怎樣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具有遺傳物質的兩個特點,從而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那麼,作爲遺傳物質的DNA還應該具備什麼特點呢?”學生這時可以通過回憶說出:“遺傳物質還應具備另外兩個特點,那就是分子結構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那麼,DNA在結構上是否具備這樣的特點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導言設計,過度自然,能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其次,關於DNA分子結構的教學,先讓學生理解有關DNA分子的化學組成,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複習原有的知識,引導同學分析DNA的五種基本元素組成(C、H、O、N、P),三種基本物質(磷酸、脫氧核糖、含氮鹼基)組成,四種基本結構單位(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脫氧核苷酸),以及化學結構等。在複習提問的基礎上,再結合課本中的DNA分子的基本結構單位圖解,使學生明確四種脫氧核苷酸的根本區別在於含氮鹼基的不同,它們以聚合的方式形成多核苷酸長鏈。

在講解DNA雙螺旋結構時,先讓學生觀察DNA的立體結構模型,使學生對雙螺旋結構具有大體上的認識,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着對雙螺旋結構的特徵進行描述。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從外觀上看,兩條長鏈上的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這種結構是穩定不變的,是構成DNA分子結構的穩定性因素之一。其內側兩條鏈上的鹼基間通過氫鍵連接起來,形成鹼基對,而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可變的,這便形成了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通過這樣的引導分析,使學生對於DNA的結構特點和特性,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在介紹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時,要着重強調,從鹼基數量上看,雙鏈DNA分子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腺嘌呤鹼基總數等於胸腺嘧啶鹼基總數,鳥嘌呤鹼基總數等於胞嘧啶鹼基總數,即A=T、G=C,由此可推導出(A+G)/(T+C)=1,另外,還要補充說明(A+T)/(G+C)的比值具有物種的特異性。也就是說,不同種生物的DNA分子,其比例式的比值是可變的。這些內容的補充有助於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特別是有關鹼基含量計算方面的題目,若能熟練掌握一般規律,解題時也就非常順利了。

總的來說,對於DNA結構的教學,我是按照這樣的知識鏈展開的:五種元素→三種物質→四種單位→兩條鏈→一個雙螺旋結構。

有關DNA分子複製的內容,先向學生介紹DNA複製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說出活細胞中DNA分子複製的時間,引導學生聯想過去學過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有絲分裂發生在分裂間期,減數分裂發生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方面的知識。接着,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掛圖,概括出DNA分子複製的過程,大體上分三個階段,複製需要的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條件;以及邊解旋邊複製、半保留式複製等特點。然後,啓發學生通過分析DNA複製過程及其特點,領會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和鹼基互補配對能力與其複製的密切關係。另外,還應強調指出,雙鏈DNA分子複製時,解開的兩條鏈分別都可以作爲模板,以便區別於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時,只以其中一條鏈爲模板的情況。最後,讓學生通過分析子代DNA與親代DNA的鹼基序列的特徵,明確DNA自我複製的意義。

小結:可採用師生共同進行總結的方式,這樣活動起來會更加和諧、自然,還有助於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

鞏固練習: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主要設計了兩種題型:填空題和選擇題。對於填空題部分,側重於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針對的是中等以下的學生;對於選擇題部分,則是要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針對的是中等以上的學生。(附後)

板書設計:採用提綱式的板書,便於學生記憶本節課的主要知識。

三、DNA的結構和複製

(一)DNA分子的結構

1、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

2、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二)DNA分子的複製

1、概念

2、複製的過程

3、複製的意義

DNA的結構和複製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課程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本節內容是前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深化和拓展,使學生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認識基因的本質;另一方面,此節課又爲後面dna的複製、基因的表達、生物的變異等內容的學習進行了必要的知識鋪墊。

本節內容在知識方面並不難,也不多,如何挖掘教材內涵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態度培養是本節課的關鍵。與原教材比較,新教材最大的變化是:沒有直接講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而是首先採取講故事的形式,以沃森、克里克的研究歷程爲主線,逐步呈現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特點。這樣使學生不僅能自然的瞭解到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還能感悟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從而在情感方面得到啓示。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高一學過dna的相關知識,對dna的結構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淺的記憶中,對於dna的構建原理、構建歷史、空間結構並不是很清楚。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x,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拓展學生知識是本節內容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構成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

2.瞭解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

3.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的科學史,提高學生文字分析和閱讀理解能力;

2.通過學生參與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進一步加深對dna結構分子模型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dna結構模型建立的科學史,認同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2.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勉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取。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2、構成dna多樣x的原理;

難點: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製作

五.教學過程

1、新聞導入,引發思考

本課以新聞資料“美x方擊斃本·拉登”爲材料,向學生提出問題:xxx的替身很多,爲什麼這一次美x方確定擊斃的是真生正的本·拉登?待學生們回答“是通過dna檢測得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爲什麼dna檢測能確定一個人的身份?繼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dna分子的結構。

2、教材閱讀,逐層深入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47頁—48頁,提出問題:從知識層面,各位學生有什麼收穫?從科學態度層面,各位學生有什麼啓示?通過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對dna分子結構有大致瞭解,並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和高中學習並不是一帆風順,在學習的過程不可避免要受到失敗和挫折,但我們要像沃森和克里克那樣堅持不懈,我們的學習一定會有豐富的收穫。

3、掛圖分析,認識結構

將學生閱讀的收穫進行整理,並結合掛圖總結出dna分子的三個特點:①外側由xx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內側由含氮鹼基配對形成;②a與t配對,g與c配對,構成鹼基配對原則;③進一步分析脫氧核苷x的排列特點,得出“dna是由反向平行雙鏈構成”的特點。

4、模型構建,完善知識

首先分發dna的各個組件,要求學生構建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x,並對學生錯誤的連結進行指導,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基本單位的認識。接着展示dna雙螺旋模型的部分結構,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構建和完善。構建的時候首先要求鹼基符合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接着讓學生在半成品模型的基礎上進行x作,進一步完善dna的模型。通過此過程,希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x,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繼續探索,深化知識

邀請一位學生觀看dna的模型,說出兩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教師在學生的表達中在黑板上演示,在此基礎上教師改變其中一個鹼基對的排列,讓學生思考:“現在的dna與原先的dna有沒有區別?”“針對同一個鹼基對,如果改變其在兩條鏈的位置,他們之間有沒有區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悟到dna的多樣x在於鹼基對的排列順序,而並不是dna的化學元素,也不是鹼基對的排列特點。

6、首尾呼應,承上啓下

又回到課初的問題:“爲什麼美x方能判定是真正的本·拉登?”“美x方怎麼知道本·拉登的dna排列順序?”學生們回答:“可以通過其父親和兒子來判斷,因爲其父親和兒子與他的dna具有相似x”,在此基礎上繼續設問“爲什麼他們三者的dna具有相似x?”引導學生進行下一節《dna的複製》的學習。

7、課堂練習,繼續思考

要求學生完成第51頁的第一題,對於51頁其他的題目要求學生課後繼續完成。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四大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x學習、注重與生活的聯繫”。對於dna的空間結構,與以往我們直接展示模型不同,我給每位同學分發dna基本單位的組件,並讓學生上臺完成模型構建,展示的只是dna模型的半成品,希望讓學生來完成dna的製作,充分調動學生積極x和主動x。製作的過程既是知識深化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習的成功體驗過程。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增加“dna多樣x”的內容,此內容既是dna分子結構的拓展,也讓學生理解到我們學習的知識沒有白學,在社會實踐中它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應該說本課基本完成了預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