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於物體與物質範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通過觀察與探討,瞭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於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生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於這些變化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爲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瞭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 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紀錄。

4、 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 瞭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氣態、液態。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想知道,愛提問。

2、 願意合作與交流。

3、 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解釋事物現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並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着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爲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通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祕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爲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爲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製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麼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

我打算採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爲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徵等等,培養他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蒐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常見的銅生鏽的現象,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鏽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收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瞭解到金屬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並試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着什麼樣的典型特徵。通過這些典型的特徵變化,聯繫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上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採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後進行實驗重複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着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複驗證,培養他們今後養成通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爲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爲主,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麼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樣的特徵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於以後養成通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的經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置身於真實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多地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爲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皿,燒杯等,“煮海爲鹽”、“青銅器的製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通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裏,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驗,積極的根據生活經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回想水的汽化現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爲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爲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範,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通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現鹽能溶解於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並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併爲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青銅器的製作過程的錄像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爲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盤,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鏽等金屬生鏽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瞭解他們上鏽的祕密。我通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鏽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裏面,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通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通過金屬存在的環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因爲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纔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鏽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鏽、銅與銅鏽的區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生新物質,並不僅僅是形態的變化,爲以後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金屬都會生鏽的現象,以及生鏽的祕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麼來處理金屬生鏽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於生活。此時可以通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鏽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爲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爲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象,就以蠟燭燃燒爲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麼。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溼毛巾來滅火。之後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於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麼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麼都沒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後通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通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爲深刻地瞭解燃燒的本質。瞭解到燃燒會產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瞭解還有那些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爲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鏽和燃燒現象一樣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象總結成爲一個普通的規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佈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爲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彙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爲下個單元整理信息,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發生改變,不產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鏽

鐵生鏽 :不可逆的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王春銘。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9課《地震》,它與《地表探祕》、《火山》、《岩石》共同組成了《地表劇烈變化》這一單元,在學生了解了《地表探祕》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來自地球內部的信息。

我的電子教案的結構安排如下:(出示課件)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分爲三部分(課件出示),其中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和避震演習,瞭解地震知識及危害。難點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有層次的學習,對地震有真實的感受,並真正的學會一些避震常識。

因爲我國剛剛經歷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學生對地震這一現象可以說還是刻骨銘心。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課程標準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教學目標分析),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質疑猜想—觀察實驗—結論應用”,以激趣導學爲主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上現有的資源把抽象的、學生倍感陌生的現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並利用資源適時的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創設合理的模擬情境遊戲讓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動手實驗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選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課件出示),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

爲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課件:教學過程)

一、質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圖片資料並配上聲音,使教學媒體真正成爲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我從聽覺、視覺入手,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陌生的地震現象再現於他們眼前,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震時會有什麼現象,會帶來什麼災難?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讓老師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地震這種現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也充分體現出科學這門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髮展爲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的疑問是多樣的,對於這些疑問師生共同梳理篩選出適合本課研究的內容(課件出示5個問題),通過師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帶來的災害作爲研

究的重點。

二、實驗探討,推想地震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自己身邊隨時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盤、書本、鉛筆盒、積木、橡皮泥等和我爲他們準備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讓他們根據這些材料去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材料,記錄實驗現象和結論,遇到困難可以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討教,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實驗氛圍。有的小組仿照課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組折斷薄木片,有的小組折斷厚木片。有了這些感性的體驗,我進一步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分層討論,(課件出示討論題)這是一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討論題,讓學生由表面現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地實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認識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課件出示)培養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品質,使他們真正成爲信息加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科學演示,認識地震(播放多媒體片)

我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爲學生準備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課件,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想像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計算機直觀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在學生對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地震的紀錄片,再次直觀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地震危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是地震: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簸、猛烈搖動等地動現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把教材知識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繫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和相互交流來完成。我爲學生準備了資料庫,方便學生查閱,有地震預報、地震前的徵兆、避震知識等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上去點擊相關的標題,查閱相關的內容,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提出問題,統一解決問題的課堂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來實現了教與學的多元化。

在學生了解了避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避震演習,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避震小遊戲的練習(課件出示),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設計了以下的思考練習(課件出示),練習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爲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地震的危害作爲板書的主線(課件出示)。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始終貫徹以人爲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想獲取知識,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主動的探索,能動的發展。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一些粗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抨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鑑別蛋白質,澱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瞭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麼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爲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啓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鑑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遊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遊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並能通過實驗加以鑑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爲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爲: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籤、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澱粉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澱粉。

蛋白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聖陶先生說:入境始於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遊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爲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於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遊戲好不好?遊戲的名字叫《蹲蘿蔔》",學生可能會踊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爲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纔遊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纔呀,在做遊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麼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並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裏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髮、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着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爲他們剛纔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纔總結的都非常好,爲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於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着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瞭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鑑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並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後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麼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後,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纔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麼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麼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塗抹,並將白紙舉起對着亮光,觀察有什麼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幹,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澱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麼下面請你們再試着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澱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幹澱粉加水配製的澱粉液,然後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澱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澱粉。"

(3)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彙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澱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澱粉。這也是我爲什麼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並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裏,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彙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後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後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啓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於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澱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研究自行車》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的最後一課。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使學生知道簡單機械的應用無處不在。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分3課時完成。在任務驅動頁裏,主題人物圍繞着一輛變速自行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簡單機械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活動1“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中,鼓勵學生在自行車中發現簡單機械的應用,加深對簡單機械的瞭解;接着,活動2“變速自行車中的祕密”, 從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分入手,瞭解自行車傳動裝置,研究變速自行車前後齒輪的搭配,對簡單機械的應用有進一步的瞭解。

本課在學習了槓桿、滑輪、輪軸和斜面知識基礎上,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是學生綜合認識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以後學習複雜的機械具有着重要意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在實際中的應用。

2、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描述和表達的能力,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和驗證,學習使用工具和解釋使用工具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好處,尊重證據,願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識別自行車裏的簡單機械作爲教學重點,把了解這些簡單機械的實際作用作爲教學難點。

說學情:

自行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的交通工具,學生對自行車都比較熟悉和了解,但學生對自行車的結構及其應用簡單機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師講授、演示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

學法:以交流、動手操作爲主。

說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自行車,變速自行車。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觀察思考——分析交流——歸納運用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圍着自行車在研究。

問題:自行車裏都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發現哪些地方應用了簡單機械。

二、活動一:自行車裏的簡單機械

導入:自行車由許多部件組合而成,我們先來認識各部件的名稱。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自行車的實物。

思考:自行車各部件有什麼特點?

問題:在設計自行車的各個部件時,工程師都做了周詳的考慮。自行車中的許多部件實際上都是一種簡單機械。我們能認識這些簡單機械在自行車裏的作用嗎?

任務:觀察自行車的圖片或實物,研究其部件所運用的簡單機械原理,以及它們所起的作用。

活動:小組活動,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

交流:各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研究成果。

媒體:播放“自行車” 視頻。

小結:

自行車部件 簡單機械的類型 所起的作用

車把 槓桿、輪軸 轉向、平衡

踏腳與大鏈輪 輪軸 動力傳遞

剎車裝置 槓桿、滑輪、輪軸 剎車

三、活動二:變速自行車的祕密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這是一種新型的自行車,大家認識它嗎?它和普通的自行車有哪些不同?

引導:引導學生認識變速自行車的可變速特點。

問題:變速自行車可以改變速度,使我們在不同的路況中都能方便地行駛。請仔細觀察變速自行車,看看它的哪個部件能起到變速的作用?

活動:

1. 觀察變速自行車,找到自行車的傳動部分,通過畫圖瞭解自行車的動力是如何傳遞的。

2. 觀察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器,看看它是由什麼簡單機械組成的?這些簡單機械是如何運動的?試試探究變速器的變速原理。

思考:利用簡圖進行分析。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的結論進行梳理和完善。

小結:

瞭解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後輪。

瞭解自行車的傳動過程: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後輪。

瞭解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後輪和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

瞭解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原理: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大小不同,通過手把的調節,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傳動裝置搭配出不同的轉速。

拓展:自行車發明於19世紀初,後來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車嗎?它們有哪些特點?你還可以在現有的自行車中加以改良,設計一輛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車嗎?

四、閱讀:自行車博覽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爲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爲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經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爲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儉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爲他們今後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恆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資料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麼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明白一種形式的能量能夠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麼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於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並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我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啓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爲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鏽鋼湯勺、軟木塞、大釦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經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忙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樣回事,(放映幻燈4)再經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能夠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爲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爲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採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裏倒入適當涼水並測好水溫。然後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比較加熱前後水溫的變化,最終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划着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證明,僅有學習者處於一個有着多種多樣的聯繫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我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本事。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經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僅有能用必須數據來描述事物時,纔算到達對事物性質的真正瞭解。所以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複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並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爲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爲熱能和聲能。”這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恆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必須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釦子的祕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爲是本課教學資料安排的一個亮點,它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製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並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後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裏是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麼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資料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並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恆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所以我採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並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資料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後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終讓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鈕釦

動能-——→重力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