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第九章第二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不等式基本性質, 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識 ,這爲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以後順利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有關內容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數軸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觀察,推理,類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與態度:初步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價值,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感知實際問題對不等式解集的影響,積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並能將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重點的依據:“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我確定這節課的重難點是看兩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二是學生的認識水平。這節課的意圖是讓學生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爲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並能將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難點的依據:不等式與方程一樣是千變萬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如何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節的一個難點。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節課學生已初步會進行不等式的簡單變形,但是在運用不等式性質3時容易出現錯誤。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導入新課:(3—5分鐘)

在這節課開始之初先出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學生在回憶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解出這兩個方程並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的依據。這樣爲後面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類比其解法埋下伏筆。在這之後,要求學生說出不等式的3條基本性質,增強課程連續性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知識的學習。

2.創設情境 導入新知

教師出示一些簡單的不等式,要求學生觀察分析,分組討論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點。學生歸納總結出共同特點後,要求學生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給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過觀察,猜想,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要求學生類比推理,歸納總結,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類比推理 深化新知

在學生識別了什麼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後,出示例1(1):2(1+x)<3此不等式爲一般不等式,要求學生先自主探索,嘗試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解這個不等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的依據,讓學生不等式的熟練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時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諦,同時爲後面解複雜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鋪墊.出示例1(2). 此不等式相對於(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後用化歸的思想將不等式化爲一般不等式來解這個不等式.出示這兩個不等式代表的是兩種不等式的解法.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劃歸的思想將不等式化爲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後再求解.熟練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後,讓學生運用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在數軸上將其解集表示出來,利用數形結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觀.此環節的設置培養學生團結合作,類比推理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勤動筆,勤動腦的習慣.積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運用新知 形成能力

爲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反饋學生學習的情況,本着學以致用的原則,設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練習題:

(1)5x+15>4x-1 (2) 2(x+5)>3(x-5)

(3) (4)

這四道題分三個類型,讓學生熟練掌握剛學的知識.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1(1):2(1+x)<3 (2)

練習:

(1)5x+15>4x-1 (2) 2(x+5)>3(x-5) (3) (4)

5、佈置作業。在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後,爲了讓每一個學生及時鞏固這一節的內容,同時爲下一課時做準備,教師要有區別的佈置作業,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課堂作業:126頁1(1)(2)(3)(5)

(四). 課後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着重視過程,主動建構,突出應用的原則,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讓學生主動地建構其新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智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數學說課稿 篇2

【說課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9頁例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級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與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因此,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並不會感到困難。但是,由於因數數位的增加,計算的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計算中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因此,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讓學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路程和速度的關係,並應用這種關係去解決問題。

【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培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能力目標: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繫,能主動總結、歸納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培養類比及分析,概括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學生對筆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經驗,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課的重點制定爲: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因爲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學生在把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就不知道積應該寫在什麼位置上。所以本課的難點爲:理解豎式中,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積的末尾要與十位對齊的道理。

【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慾望,發現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任務教學法:學生通過猜測、思考、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學習新知,完成教學任務。

在這過程中我注意使用啓發式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爲主導的角色。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勞動節媽媽、爸爸和小明計劃出遊的打算:

有這樣的四條路線①從湖州到南京,爸爸決定自駕遊,時間大概是3小時,汽車每小時可以行79千米。

②從湖州到雲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時85千米,一共需要32個小時。

③從湖州到北京故宮,如果坐特快列車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約需要9小時。

④從湖州到四川臥龍,如果坐火車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約需要12小時。

請你提出數學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方法,但這已經是三年級學習的內容,好多學生已經忘記,所以進行復習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舊知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並且在具體的情景中,複習和學習新知都比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較好。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讓學生列出算式“145×12”,提問:你會算嗎?

學生可能會出現課本第49頁所列舉的方法,這時,教師適時優化出用豎式來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 問題1:290怎麼來的?

290

145 問題2:145就是145了嗎?是怎麼來的?

-------

1740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算法,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理解了新知,同時在這個充滿探索和體驗的過程,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筆算和口算的思考過程是一樣的。

2、挑學生不同的豎式板書在黑板上,集體訂正。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錯誤:

① 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積的末尾對準了個位。

② 當遇到連續進位的情況時不進位。

③ 受以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影響,忘乘百位上的數。

設計意圖:不管是正確的豎式還是錯誤的豎式,都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思維過程,通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

4、歸納算法,着重強調: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的是多少個“十”,乘得的積的末尾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三)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考慮到學生在40分鐘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情境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豎式計算

134×12=176×47=425×36= 82×237=

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把豎式寫在蘋果上。有的學生在計算82×237這種兩位數在前三位數在後的乘法時,不知該如何計算,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可以把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再計算,以便更好的計算,練習的設計從易到難比較容易學習和接受。

2、

要求繞地球59周的時間和5天比大小,這裏要把5天化成以分鐘爲單位,學生可能已經把天、小時、分鐘之間的進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該怎麼比,需要教師適時點撥。

這樣的設計的題目可以讓學生明白三位數乘兩位數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應用。

3、

這道題目可以使得學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並且以前的知識也運用進去,使得計算題更加充實。

4、技巧題:

師: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規律 如:13×11的積的方法是:兩頭拉開,中間相加。

如:121×11=1331,兩頭拉開,中間依次相加。

由此可見筆算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計算的規律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平時的計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讓學生養成細心計算和觀察總結計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結反思,回顧新知

“筆算乘法有哪幾個步驟”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慢慢回憶起今天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也讓學生可以培養說數學的能力,同時養成學生“學習,總結,學習”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評價反思能力。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爲此我設計了下列板書: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145×12=

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4、145×12=1740 (最方便)

145

× 12

------- 問題1:290怎麼來的?

290

145 問題2:145就是145了嗎?是怎麼來的?

-------

1740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函數是初等數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貫穿於整個初等數學體系之中,也是實際生活中數學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數在初中函數的教學中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初中代數內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更爲高中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圓錐曲線奠定基礎。在歷屆淮安市中考試題中,二次函數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2)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對學生基本數學思想和素養的形成起推動作用。

(3)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識的聯繫,使學生能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課標要求:

①通過對實際問題情境的分析確定二次函數的表達式,並體會二次函數的意義。

②會用描點法畫出二次函數的圖象,能從圖象上認識二次函數的性質。

③會根據公式確定圖象的頂點、開口方向和對稱軸(公式不要求記憶和推導),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④會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學情分析

(1)初三學生在新課的學習中已掌握二次函數的定義、圖像及性質等基本知識。

(2)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較學習新課時有明顯提高。

(3)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很高,思維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4)學生能力差異較大,兩極分化明顯。

4.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掌握二次函數 y=ax2+bx+c圖像與係數符號之間的關係。

通過複習,掌握各類形式的二次函數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夠一題多解,發散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

製作動畫增加直觀效果,激發學生興趣,感受數學之美.在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人相處,感受探索與創造,體驗成功的喜悅。

5.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二次函數y=ax2+bx+c圖像與係數符號之間的關係。

(2) 各類形式的二次函數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難點:(1)已知二次函數的解析式說出函數性質

(2)運用數形結合思想,選用恰當的數學關係式解決幾何問題.

二、教學方法:

1.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以課標爲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結合初三學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形成學生自動、生生助動、師生互動,教師着眼於引導,學生着眼於探索,側重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思維的訓練。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分層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2.將知識點分類,讓學生通過這個框架結構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數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形成一個清晰、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

三、學法指導:

1.學法引導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基本知識,還要培育學生主動思考,親自動手,自我發現等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2.學法分析: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因此教師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並參入到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與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環節設計:

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運用類比、聯想、轉化的思想,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複習舊知識的目的是對學生新課應具備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徵進行檢測判斷”。學生自主完成,不僅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爲課堂教學掃清障礙。爲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數圖像與係數之間的關係,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分層遞進的教學原則,設計安排了6個由淺入深的例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爲下一步的探究做好準備。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環節通過開放性題的設置,發散學生思維,學生對二次函數的性質作出全面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經歷發現過程,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運用知識,體驗成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配有兩個由低到高、層次不同的鞏固性習題,體現漸進性原則,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爲技能。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

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一)課前預習

(二)典型例題分析

通過反饋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

(三)綜合應用能力提高

既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識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增強學生分析問題,運用知識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爲大家講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三章第四節《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課時。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是數學教材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三節內容。在此之前,在學生已學習了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的基礎上,進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討論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以方程爲工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本節內容一方面通過更加貼近實際生活的問題,進一步突出方程這種數學模型的應用具有廣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在更加貼近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使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意識在更高層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說本節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延伸與拓廣。同時也爲後繼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埋下伏筆。

2、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很有限,他們在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學生的天真活潑、對新生事物很感興趣、求知慾望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象直觀思維已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於是我根據學生和中小學教材銜接的特點設計了這節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建立實際問題的方程模型,運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根據問題的實際背景進行檢驗,利用方程進行簡單推理判斷。

2、能力目標:

在具體的情景中,通過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動,進一步體會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樂於探究、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學習習慣,從實際問題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建立實際問題的方程模型,運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地建立方程。

數學說課稿 篇5

《圓柱的側面積》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本內容是在認識圓柱體及它們的各部分名稱及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部分教學內容初步滲透了“化曲爲直”的思想,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圓柱表面積和體積,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於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都是以興趣和好奇爲載體,學生處在以直觀形象思維階段爲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爲主的過渡階段。因此,創造學習數學的愉快情景尤爲重要。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內在的學習願望和學習動機,從而聚精會神,努力追源,並感到樂在其中。由於小學階段所學的幾何初步知識屬於直觀幾何,所以教學應該通過學生自己的剪剪畫畫,拼拼擺擺,折摺疊疊等實際操作,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促進知識的內化。

認知目標:在探索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當中,獲得並掌握求“圓柱體側面積”的方法,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發現、討論等活動,使學生經歷“圓柱體側面積”公式推導再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創新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在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中,體會學習“圓柱體側面積”知識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積極的參與數學學習。

教學重點:

經歷“圓柱體側面積”公式推導再創造的過程,獲得求“圓柱體側面積”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的關係以及寬(高)與圓柱高之間的關係。

教學具準備

相關課件;

學生學具:“樂事薯片”圓筒包裝實物、剪刀、白紙、線、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同學們,百事公司要招聘一名小小採購員,去採購製作十萬個“樂事薯片”圓筒包裝所需要的硬紙板,假如你是一名小小採購員,你會去買多少硬紙板?(備註:“樂事薯片”包裝筒只有側面用的是硬紙板材料)

2、各自拿出手中的“樂事薯片”包裝筒看一看,議一議,你發現了什麼?

(其實,要想知道總共需要多少材料,必須先要求出一個包裝筒側面所需的硬紙板材料的面積,實際上就是求“樂事薯片”的側面積,在這裏,通過討論交流,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爲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3、揭題並板書:“圓柱的側面積”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裏,將求十萬個“樂事薯片”製作材料這一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的'同時,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確認知識的學習,再去探索。這樣的呈現方式有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獲得對數學較爲全面的體驗與理解,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動手實踐:

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實物,通過剪、量、畫、算等方式,想辦法求出一個“樂事薯片”包裝筒的側面積,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合作。

(1)想一想:如何利用現有學具得出數據?

剪一剪;將包裝筒剪開;

(注意兩種剪法:沿直線剪,展開後是長方形;沿斜線剪,展開後爲平行四邊形)

量一量:用線量出包裝筒的周長,用直尺量出高;

畫一畫: 滾動包裝筒,在白紙上畫出相應長度,用同樣辦法畫出高;

……

(2)算一算:分別用不同方式得到的數據計算面積,看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確,看結果是否基本一致!

(3)說一說:同組交流,學生互評。

(4)結論: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圓柱底面的周長即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長,圓柱的高即長方形的寬(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體的側面積。

2、課件展示,深化認識。

3、得出公式,板書:

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4、小結:新舊知識間是有着密切的聯繫,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注意知識間的相互聯繫,要善於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探究能力的發展,關注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過程當中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應用知識間的轉化與聯繫,利用課件在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時再現學生經歷的“圓柱體側面積”公式推導的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成爲具有可視性的內容,學生思維的全過程、方法、思路能夠清晰的展現在其他師生面前,供別人學習、去借鑑;同時,動靜結合的呈現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總結歸納。

1、說一說,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鼓勵學生髮表與衆不同的見解,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四、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1、基礎練習:

(1)一個圓柱形的茶葉桶,底面周長是28。3釐米,高是13釐米。它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一個圓柱形的罐頭盒,底面半徑是4釐米,高5釐米,在這個罐頭盒的側面上貼上商標,求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

2、發展練習。

老師有一塊長方形塑料板,準備製作一個圓柱形筆筒

(1)請幫我配上一個合適的塑料底面。

(2)你能試一試算出製作這個筆筒共用塑料板多少平方釐米?

3、小結:對作業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反饋及時補漏。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也爲學生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埋下伏筆)

五、質疑激思。

1、鼓勵學生自主提問。

2、議一議:圓柱的側面積大小和什麼有關係?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通過提問,學生會把自己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再整理,從而加深了知識的牢固性,同時,也助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附板書:

圓柱的側面積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的周長 × 高

S = C H

設計思路:

本設計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爲引線,採用“操作---發展”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向學生開放,大膽讓學生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發現、去討論、去實踐。同時,教學過程的設計更加註重了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更加關注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充分的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並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淘氣的猴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教材中安排本節課的知識有:探索有關0的除法的規律,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三位數,並且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爲了提高課堂實效,留給學生更多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對算理及算法真正感悟、理解,達到內化、提升的目的,我把本節課的內容加以調整,分爲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現在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探索有關0的除法規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算理。

(2)理解與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並理解算理。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感受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愉悅。

3、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以及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和學法分析:在教法和學法的選擇上,本課以開放式教學爲主,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處於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的位置。把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經歷運算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進行學習,讓學生體驗除法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三、說教學設計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整節課,我以小猴分桃的故事貫穿始終,把本節課分爲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三)靈活運用,鞏固新知

(四)評價提升,總結全課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我就不細說了,主要是第二環節。

第2環節: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我從以下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規律。

依託“把0個桃平均分給4只猴子,5只猴子,6只猴子以及更多的猴子,每隻猴子能分得多少個桃子?”這樣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得出:0÷4=0、0÷5=0、0÷6=0……(師隨機板書)並讓學生仔細觀察上面的算式,說說自己的發現。通過以上活動,學生不難得出:0除以任何數都等於0。這時,我故作疑惑的問:是不是0除以所有的數都得0呢?當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爭議時,我適時的拋出算式:0÷0、5÷0,讓學生進行計算,學生在計算時,通過體驗、辨析,並聯系實際發現0÷0的商不能確定,5÷0找不到商,從而得出0不能作除數。(板書:不是0的)

[在這個環節中,我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在嘗試、辨析中真正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從而順利的進入本環節的第二個層次。]

2.探究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繼續延續故事情境:有4只猴子因沒有吃到桃子很不甘心。於是它們一起繼續在山上找啊找,終於又找到了一棵大桃樹(課件出示)。樹大桃子多,它們非常高興,摘下桃子數了好久才數清,“哇,共有408個桃子呢!”爲了公平,它們決定平均分這408個桃子,同學們趕快估計一下每隻小猴能分得幾個桃子?當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算後,再讓他們試着準確計算,學生可能會出現口算和豎式計算兩種方法,我讓不同算法的學生藉助展示臺分別講解他們的算理後,重點板書學生出現的豎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交流後得出:當百位上正好分完,沒有餘數,而十位上數字又爲0時,可以在十位上直接商0。

[這個環節,我注重讓學生結合現實的情境,進行估算、計算,理解算理,明確算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感悟的過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最優算法。]

爲了更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探究“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我把被除數408改爲416,讓學生嘗試進行計算,當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十位上1除以4不夠商1,怎麼辦?”時,我抓住時機,再次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後師生共同小結:當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不夠商1時,就在那一位上面直接商0。

至此,學生已把抽象的算法轉化爲內在的理解,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掌握,突出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爲了及時鞏固學生的新知及時過度到第三環節靈活運用,鞏固新知主要是出示一些同類型有階梯性的題目讓學生解答。至此本節課已接近尾聲過度到第四環節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圓錐的側面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教材分析

《圓錐的側面積》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下)第三章《圓》中第8節的內容,本課時是平面圖形與空間立體圖形相互轉換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內容,它是前面學過的扇形面積計算、弧長計算的一個實際應用,也是今後高中幾何學習圓錐、圓臺等立體圖形的基礎內容,所以它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目標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圓錐有關概念,知道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錐的側面積。並突破難點:圓錐側面展開圖(扇形)中各元素與圓錐各元素之間的關係。同時期望學生在活動中深化數學轉化思想,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在新課的學習中已掌握弧長和扇形面積公式的基本知識。他們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學習新課時有明顯提高。同時九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在組織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多媒體、情景活動教學。

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歸納---應用”的活動探索中,自主參與圓錐有關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學生順利掌握知識。

四、教學程序

一)、設置情境 揭示課題

通過電腦展示一組有關圓錐的圖片,把學生帶進圓錐世界。學生通過對熟知物體的認識,調動學生觀察事物的積極性。再給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欣賞後提出問題:他們的帽子相同嗎?從而引入:圓錐

進一步給出一個生活中的生產問題:

例1、聖誕節將近,童心玩具廠欲生產一種聖誕老人的紙帽,其帽身是圓錐形(如圖)帽子高20cm,底面周長58cm,生產這種帽子10000個,你能幫玩具廠算一算至少需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嗎?(不計接縫用料和餘料,π取3.14,結果精確到0.1)

以上問題中,要求出一個圓錐帽子要多少平方米材料, 就要求出圓錐的側面積。

從而順利引入問題:

1、圓錐側面展開圖是什麼樣子?

2、如何求圓錐側面積?要了解圓錐側面展開圖就要先了解圓錐的結構

二)、觀察模型 感知對象

1、先讓學生出示手中圓錐,瞭解其基本結構,並仔細觀察其組成部分?

再動畫演示圓錐形成過程

學生可以得出:圓錐的底面半徑r、高線h、母線長a三者之間的關係

2、發現圓錐的性質

觀察電腦演示圓錐的形成過程,並拿出自己的模型啓發學生探究下面的問題:圓錐的高與底面有何關係?圓錐的母線有多少條,他們都相等嗎?

讓學生小組活動、自主交流得出圓錐的性質。

三)、動手實踐 探究新知

爲了分化解決本課的難點,安排了下面三個問題

設疑1: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狀? (動手操作)

引導同學們利用圓錐的模型,要考慮怎麼剪?能展平嗎?結果是什麼?

利用展示臺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再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幫助學生理解

設疑2:圓錐的側面積怎麼計算?(獲得新知)

通過複習:弧長公式和扇形的面積公式根據扇形的面積公式可求 :圓錐的側面積就是展開後扇形面積。

設疑3:圓錐的側面展開圖中各元素和圓錐各元素有那些對應關係?(突破難點)

引導:同學們利用圓錐的模型和展開圖,進一步比較瞭解到:

1、圓錐母線就是展開後 扇形半徑;

2、圓錐底面圓的周長就是展開後扇形弧長。

難點解決了,我們就可以順利的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了

四)、回顧解決

回顧開頭的問題進行解決:我們只要求出圓錐的側面積,本題將迎刃而解。 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培養自信。再給出另一道生活中的數學應用

五)、豐富多彩的數學應用

例2、蒙古包可以近似地看成由圓錐和圓柱組成的.如果想用毛氈搭建20個底面積爲35 m2,高爲3.5 m外圍高1.5 m的蒙古包,至少需要多少m2的毛氈? (結果精確到0.1 m2).

使用本課內容並且結合圓柱內容,使知識具有連貫性、拓展性。

六)、知識小結,收穫成果

(由學生進行分組小結,互相補充、歸納)

七)、學以致用大展身手

作業1、課本習題第1、2題 分析:兩題目的是加強應用計算能力

作業2、(選做)如圖,圓錐的底面半徑爲1,母線長爲3,一隻螞蟻要從底面圓周上一點B出發,沿圓錐側面爬到過母線AB的軸截面上另一母線AC上,問它爬行的最短路線是多少? 設計意圖:供學有餘力的學生探討,體現學生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