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 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比的認識”,下面我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比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知識,包括兩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繫。我說的是第一課時,本節課內容是建立在“分數乘除法的意義與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利用學生對兩個數量之間關係的已有認識,提出不同的問題,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讓學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爲今後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情,我預設了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比的意義,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求比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討論等活動中經歷探索比的過程。

3、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廣泛存在,自覺養成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在此目標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求比值。

教學難點:能利用比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關鍵就看教法學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遵循這樣的理念,在教學中,我以“情景教學法”“問題引導法”和“練習檢測法”爲主要教法;在學習過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觀察發現、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爲主要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及主體作用,調動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問題是思維的核心。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本節課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始終以問題爲引領,遵循“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根據這樣的新課標設計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比

爲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楊利偉叔叔及其事蹟出發,設置問題,逐步引入新課。

同學們,認識楊利偉叔叔嗎?他就是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航天員。20xx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

在太空中,執行此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裏向人們展示了什麼呢?(課件出示)對!他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旗幟。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此時設置問題:怎麼用算式表示她們長和寬的關係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給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長是寬的幾倍

10÷15 表示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接着老師過渡:剛纔同學們用以前學過的除法表示兩面旗長和寬的關係。你們老師要告訴大家這兩個除法算式還可以用另一種新的數學方法來表示。那是什麼呢?對!那就是比。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認識比(同事板書課題)。

這一環節藉助多媒體的運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確目標,引發探究的慾望,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還巧妙引入下一環節。

(二)探究新知,認識比

1、首先緊承上一環節設置學習新知的問題:到底怎樣用比來表示兩面旗長和寬的關係呢?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師巡視,對學困生作個別指導。之後全班交流,彙報結果,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 記作15:10

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記作10:15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比,我又拋出問題:那麼什麼是比呢?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道比的算式,引導學生繼續思考:你從中又發現比的什麼特點呢?鼓勵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之後彙報結果:

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師板書)

2、再從學生剛列出的算式中選擇一道來學習比的讀寫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稱。

師:10比15讀作“10比15”,寫成“10:15”

(板書)

然後指名學生讀一讀,提醒學生注意:雖然10:15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但仍讀作10比15、不能讀成十五分之十。並鼓勵學生想想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是一個比,不是一個分數。比的讀寫是新知識點。教師先講解,再讓學生模仿練習)

3、最後學習比值的表示

先讓學生說說什麼是比值,再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樣表示呢?學生合作交流後,(出示課件)師生一起明確答案。

這一教學環節,我是遵循“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新課標理念而設計的,爲了學好新知,突破重點,我才用了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較抽象,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因此上課時還要多關注學困生的掌握情況,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掃清認知上的思維障礙。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先思考兩個不同類量的比

爲了讓學生能靈活應用新知,告訴學生,不僅兩個同類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兩個不同類的量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如課件中的例題就要我們思考路程與時間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輛汽車行駛,2小時行駛160千米。這輛汽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導學生思考:用已學知識如何表示?再師生一起明確答案: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可以用速度來表示,即速度=路程÷時間

那麼如何用比來表示呢?即路程和時間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讓學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

師過渡:剛剛大家知道了用比來表示兩個不同類的量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現在就用剛剛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吧。

(出示課件)拋出問題;哪個攤位的蘋果最便宜?

鼓勵學生大膽試一試,自己階梯,再全班交流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薛秀哦東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否則難以化解教學難點,因此這一環節先通過例題的學習來疏通學生的解題思路,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不但使學生不會單純地模仿和記憶,化解了難點,還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題練習,課堂檢測

教學中我遵循“多樣性、靈活性、實際性”的原則,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確保圓滿完成任務。於是我在課件上準備了以下習題,如課件所示,分三種:

(1)基礎練習題(2)綜合練習題(3)課外延伸提

這一環節不同的題型適合不同的學生做,實現了新課標“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學理念,能使學生應用新知,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佈置作業,聯繫生活

1、說說生活中的比。

2、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49頁的“做一做”。

這一環節中,爲了實現新課標的數學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設計了第一題,能使學生體會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爲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我設計了第二題,還要特別強調華的前項和後項不能顛倒。

六、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很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板書設計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設計體現了新知的形成過程,又體現了具體的解題方法;同事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也簡單明瞭。

最後總結說課: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主要以興趣爲動力,以問題爲紐帶,以學生爲主體,充分關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說課完畢,歡迎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2

買洗衣機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加與減這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和活動過程等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三位數加減混合計算。三位數加減混合計算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此之前學生已學過三位數連加和三位數連減的計算。本節課旨在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培養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得聯繫。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提倡所學數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本單元的主題是用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出示小剛看見奶奶洗衣服很辛苦於是就想買臺洗衣機,並給出了爸爸的月收入和媽媽的月收入與家裏的月生活費,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開放性和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發展從圖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

2、結合具體情境,培養估算能力,探索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得聯繫。

本節課的活動重難點是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三位數加減混合計算的計算方法,並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活動的準備材料有:多媒體課件、家庭理財調查表、小組活動記錄單。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大膽探索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我將教材中較枯燥的數學問題轉化成形象生動、貼近兒童實際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會、理解並掌握知識,真正成爲活動的主體。

三、說過程設計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具體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一) 談話導入

(二) 傳授新課

(三) 鞏固練習

(四) 回顧總結

下面我就這四個活動過程做具體的闡述:

(一) 談話導入

在上課的前一天我讓學生回家做一份家庭理財調查:

家庭理財調查表

媽媽的收入

爸爸的收入

月生活費

近幾個月內計劃購買的商品

這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我以談話導入,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利用親切的語言:同學們,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家做了一個家庭理財調查,你們都調查好了嗎?誰願意把你的調查情況跟大家分享呢?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營造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

(二)傳授新課

本環節主要通過解決小剛家每月節餘多少元?我想用節餘的錢買一臺價格是960元的洗衣機,幫媽媽算一算,需要攢幾個月?二個實踐活動來完成學生對新知的自主探索和認識掌握。

1、小剛家每月節餘多少元?

教師通過課件呈現小剛一家的談話內容的情境圖即:小剛媽媽的收入是632元,爸爸的收入是786元,小剛家月生活費是980元

(1)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根據圖回答後,教師再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在學生的回答中引導出小剛家每月節餘多少元?這一問題。

(2)學生根據信息估算出小剛家每月節餘多少元。

(3)根據數據信息實際地在本子上算出小剛家每月節餘多少元。

(4)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計算方法的特點並對脫式計算和豎式計算進行比較總結。

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入手,通過解決小剛家每月節餘多少元,其中包含三個知識點,即什麼事節餘,如何提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三位數加減混合計算。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最後得出計算方法,初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了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提高繼續探索的興趣。

2、需要攢幾個月?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個環節的基礎上將問題進一步深化。這一環節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再進行小組彙報。

(1) 在活動之前利用多媒體提出活動要求:

①4人爲一個小組進行討論, 想出解決方法。

②將方法記錄在記錄單上,要寫清楚計算過程。

③活動過程保持安靜,完成的小組舉手。

④當音樂響起,活動結束, 由小組長彙報。

(2) 學生活動,進行小組彙報

本環節學生以承擔問題解決者作爲推動力,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探究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活動動機,培養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的學習熱情上了一個臺階,真正成爲活動的主體。

(三) 鞏固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節課還設計了我是小管家這一課堂活動,即:我讓學生當小管家用班上同學的調查情況,幫同學算算用每月節餘的錢購買計劃中的商品要攢幾個月?同時鼓勵學生回家後參與父母的家庭理財計劃,這樣就讓學生運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貼近生活,從而體現數學的價值。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爲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新知識,讓學生在參與家庭生活,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應用,發展數感,提高小組間的合作能力。

(四) 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我準備引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①三位數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脫式計算 豎式計算

②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通過以上二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最後的總結與交流,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不但學會反思和評價自己,而且學會反思和評價他人,與此同時,我準備將本節課的學習延伸到課外,以你能利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幫爸爸媽媽理財嗎?回家以後算一算。這一問題作爲家庭作業,引導學生思考並初步嘗試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而提升數學學習的實際價值。

數學說課稿 篇3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教師的教學角度上看:教師是進行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上看: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師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數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即要促進學生髮展,也要促進教師成長。教師作爲數學教學主導,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四、教師對教學目標,難點,重點把握要恰當、具體。

數的計算非常重要,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計算的作用。首先應當讓學生理解的是面對具體的情境,確定是否需要計算,然後再確定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方法。口算、筆算、估算、計算器和計算機都是供學生選擇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算出結果的目的。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

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爲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並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於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 。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充分發揮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爲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網絡環境下代數課的教學模式: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鞏固練習-總結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

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紮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於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絡環境下教學,採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絡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二)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

行的,爲後面學習可化爲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三)教學方式:自學導讀—同伴互助—精講精練

(四)教學媒體:Midea---Class純軟多媒體教學網 幾何畫板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

設計說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應該是一節課或一學期的教學目標,它應該貫穿於初中數學教學的每一堂課,它應該與具體的數學知識聯繫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好把握,學生好掌握,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霧裏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書設計: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學習方法:類比與轉化

教學思考:伴隨教學過程的進行,不失時機的,恰到好處的書寫板書,要比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效果好,絕不能用媒體技術替代應有的板書,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完美的結合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活動1:創設情境,列出方程

設計說明: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寓德於教。體現了教學評價之美-激勵啓迪。

設計說明: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學習熱情,爲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準備。

活動2:總結定義,探究解法

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式、方程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通過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利用類比轉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考:再一次體現了對全章進行整體設計的好處,在學習16.1分式和16.2分式的運算時,幾乎每一節課都運用類比的思想-分式與分數類比和進行算法多樣化訓練,所以纔出現了這樣好的效果。在利用媒體技術拓展學習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拓展內容要與所學內容有有機聯繫。二、拓展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三、拓展內容要適量,不要信息過載。

活動3:講練結合,分析增根

活動5:佈置作業,深化鞏固(略)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爲此,我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了活動探究新知學習拓展應用總結提高的教學流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爲九年級(下)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的第一節《從梯子的傾斜程度談起》第一課時。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是現實世界中應用最廣泛的關係之一,銳角三角函數在解決現實問題中有着重要的應用。如在測量、建築、工程技術和物理學中,人們常常遇到距離、高度、角度的計算問題,通過研究圖形之中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把這種關係用數量的形式表示出來,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常用的方法,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體會數形結合的方法。

在學習中,同學們將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如比和比例、圖形的相似、推理證明等,通過本節的學習,將爲學習正弦、餘弦等三角函數知識及進一步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主要從梯子的傾斜程度談起,引出第一個三角函數正切,正切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三角函數概念,如刻畫物體的傾斜程度、山的坡度等都使用正切。本節的學習,爲正弦和餘弦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1、知識目標:

① 經歷探索直角三角形中邊角關係的過程,理解正切的意義和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② 能夠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兩邊的比,理解其與物體的傾斜程度、坡度的關係,並能夠用正切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

① 經歷觀察、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② 體驗數形之間的聯繫,逐步學習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 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利用模擬實驗,探究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2.理解正切、傾斜程度、坡度的數學意義,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難點:理解正切的意義,並用它來表示兩邊的比.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探究法實施教學,通過三個模擬實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總結正切函數的概念,並能較好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活動設計中,注意每個活動的目的要求,若學生在活動中未獲得預期的結論,如學生在利用木棍進行梯子傾斜程度的模擬演示時,可能較難將所得直角三角形的兩邊的比與梯子的傾斜程度聯繫起來,這時可讓學生多測幾組數據,分析數據之間關係共性從而得到結論。

2、學法:學生都渴望與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團隊的精神力量,增強集體意識,所以本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活動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四、教學過程的分析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正切函數,準備分四個步驟進行。

1、經歷正切函數關係的探究過程

主要通過二個活動讓學生了解正切函數的意義。第一個活動主要讓學生感受梯子的傾斜程度與傾斜角、梯子的長度、梯子與牆角距離、梯子頂端與牆角距離有關;第二個活動主要是當梯子固定(梯子長度不變、傾斜角一定)時,其對邊與鄰邊的比也隨之確定,從而得出正切函數概念。

2、正切函數概念的學習

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將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圖形有機結合,把A的對邊/A的鄰邊表示爲:在Rt△ABC中,C=900,若A、B、C的對邊分別用a、b、c表示,則tanA=a/b。

注意強調概念理解不到位的方面:① tanA是一個完整的符號,它表示A的正切,記號裏習慣省去角的符號,若用三個字母表示角則不能省略,如ABC的正切表示爲tanABC② tanA沒有單位,它表示一個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對邊與鄰邊的比;③ tanA不表示tan乘以A。

通過給出直角三角形的任兩邊的長,讓學生求A,B的正切及時強化學生對概念的

3、正切函數的應用理解

通過實際問題的解答進一步瞭解梯子的傾斜程度、坡度與正切函數的關係;對學生進行正切的變式訓練,讓學生理解不管角的位置如何改變,只要角的大小不變則其正切值是不變的。練習的安插注意梯度,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4、最後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及注意點

五、達標測試

具體思路:把幾個問題分爲四個等級,方便對學生的瞭解;通過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也做到心中有數。

六、板書設計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學內容

“烙餅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P112“數學廣角”中的內容。主要通過討論烙餅時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節省時間,讓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化思想的應用。烙餅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家務勞動,但裏面蘊涵的數學問題和數學思想卻是深刻的,教材的編排目的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烙餅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從而向學生滲透優化的思想,讓學生體會統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二、說學情

因爲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基礎,可以說,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能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但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內容,“烙餅問題”學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個餅”的最佳方法與實際生活是有距離的,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困難。如何突破難點,讓學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呢?這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基於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烙餅這一事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並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2.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特別是“烙餅的數量與時間之間的規律”的探究是本課的難點。指導探究“三張餅”的最優化方案是本課的重點。

四、說學具、教具準備

學具爲每組學生三個硬幣,爲攻破三個餅烙法提供實踐操作材料。變抽象爲直觀。在教具的安排上,我同樣安排了“三張餅”作演示用,並以直觀的多媒體相輔,進一步增加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

五、說教學策略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着以學定教、教服務與學的教學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在突破本課重點時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在探究最佳方案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時優化思想的應用。體現“做中學”的理念。在教學活動中,體現由引——幫——放的教學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觀察、探索、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烙餅問題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並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創新意識。

本着“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指導思想我設計了六個板塊的內容:

第一二個板塊是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目的有兩個:一是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二是爲本節課提供一種好的環境。

第三四板塊是自主探究,優化策略。

這一部分內容通過“操作感悟——抽象內化——鞏固應用”三個片段,使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沿以下四個步驟:“兩張餅的烙法(基礎)→三張餅的最佳烙法(難點)→雙數餅、單數餅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雙數餅:兩張兩張烙;單數餅:兩張兩張烙+最後3張餅交叉烙(優化)進行探究。

1.探索烙3張餅的最少時間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優化的數學思想只能是“滲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說只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理解,而不能僅僅靠傳授。因此,本課中蓄勢----爲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礎的方法,自認爲運用得恰到好處。例如,圍繞“烙2張餅最少要花6分,爲什麼烙1張餅與2張餅所用的時間一樣多呢?你們是怎麼想的?”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烙2張餅是用足了空間,而烙1張餅浪費了空間和時間,爲探索烙3張餅埋下了伏筆。

2.學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動機的,如果總是在教師的命令之下被動探索,那麼效果是不會好的。要讓學生主動探索,產生探索的源動力,關鍵就是要把握認知衝突,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索的全過程中。本課中,探索烙3張餅的最少時間,就是運用了“初步嘗試暴露問題,再引導重新操作”的策略,學生的探索積極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時請學生回憶一下,“1個餅和2個餅都要用6分的原因是什麼?”的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操作,謎底終於被慢慢揭開----原來只要不讓鍋浪費空間,就可以做到時間最少。

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滲透數學優化思想,不是靠幾道題目的講解和練習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隨時隨地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在運用中逐步培養和提高應用意識。本節課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不以探索到的具體某次烙餅的最佳時間爲終極目標,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在後繼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自覺應用。例如,探索了3張餅的最佳方法,在討論烙5張餅時,學生想到了把5分成2張和3張進行思考,因爲都有前面的結論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於“零起點”去進行從頭探索。同樣,在7張、9張時推廣應用,逐步探索得出規律。

第五六板塊是總結內化,拓展應用。

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並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本課的點睛之筆還在於課末的生活化應用。衆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統籌思想的精典範例,但如果僅侷限於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因此,在課末我安排了“爲媽媽設計烙餅方案”的環節。通過圍繞“要烙 15 個餅,怎樣烙時間最省”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把 5 個餅看成一份”,從而把新問題轉化成舊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六、教學中的困惑

《課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現在人人都知道數學於生活,應該體現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但是如果脫離了我們的生活實際,即便這樣時間最短又有什麼意義呢?以烙餅爲例:爲了體現時間最短,在烙三個餅子時,先烙1號2號的正面,然後把其中1號翻個面,另一2號則拿出去放一邊,同時把外面的3號餅放進去烙,兩分鐘後,1號餅熟了拿出,同時把鍋裏的3號翻個面、把外面的2號餅再放進鍋裏烙,如此折騰確實花費的時間是最短的,在時間上來說確實是最優化的策略,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沒見過一個餅子沒烤熟,只烤半邊,然後放一邊涼一會再烤另半邊的做法,應該說在理論上是最優化策略,在生活中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能不能換一個既貼切生活又能滲透優化思想的例子呢?

數學說課稿 篇6

設計意圖

1、小朋友喜歡過生日,大班幼兒對生日的具體日期開始感興趣。

2、生日表能把抽象的日期形象地展現出來。

3、課件中動態的圖表能幫助幼兒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座標,探索發現座標中的點與生日之間的對應關係。

2、嘗試進行簡單的統計與分析。

3、體驗集體過生日的快樂。

重難點

重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在圖表中找到自己生日的位置。

難點:是在數字、線條、點與生日之間建立對應的關係。

重難點的突破:主要通過課件動態的演示以及老師合理的引導來幫助幼兒化解認知上的難點,從而更加了解生日。

教法學法

1、電教演示法

2、操作探索法

3、情境體驗法

4、合作互動法

主要是運用電教演示法,充分發揮課件的作用。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教學課件,生日卡、生日表等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經驗準備:幼兒知道自己的生日,會認讀兩位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用幾張圖片來導出活動的主題。

二、找生日

1、瞭解生日中數字的含義。我通過引導幼兒對明明、爸爸、媽媽三個生日的觀察,使幼兒理解:前面一個數字代表月,後面一個數字代表日。在這一環節中,兩位數如何表達可能是一個小難點,於是我着重引導幼兒觀察了數字15.

2、認識生日表。我提問來引導幼兒發現其中的祕密:和下面這排數字對應的豎線代表的是月份,和旁邊這些數字對應的橫線表示哪一天,然後總結出:原來每一個橫線和豎線交叉的點就是一個日子,一年中的每一天都藏在這些點點裏。這樣小朋友就理解了數字和線條的含義。

3、在生日表中找生日,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部分。怎麼樣讓小朋友來發現圖表中數字、線條、點與生日的對應關係呢?我設計的三次不同的找生日。第一次是王老師找生日,重在教師的示範,使幼兒初步瞭解這種定位方法。第二次爲吳老師插蠟燭,是幼兒參與尋找的過程,也是學習運用的過程。第三次是猜包老師的生日,看蠟燭猜生日,實際上是根據位置反推數字,是幼兒對定位方法的熟練掌握,而且還運用了逆向思維。這三次找生日層層遞進,逐步深入。

這一部分的課件設計時我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怎麼樣讓小朋友能感受到尋找生日的過程呢?我就做成點擊橫軸上的數字時,相應的豎線變成紅色,突顯出來,而且是從下往上逐漸變紅的,這一過程給小朋友一個暗示:找點時要注意起點和方向,有利於他們掌握方法。

另外,我還有目的地選擇了3月12日和12月3日這兩個生日,引導幼兒觀察兩支蠟燭在表中的不同位置,然後提問:數字相同,蠟燭卻在不同地方,爲什麼?幼兒通過思考,對圖表中月、日的位置更加清晰。

三、我的生日

請小朋友在表中找到自己生日的位置,並畫上小蠟燭,在畫蠟燭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畫一些線條來幫助自己確定位置。在這裏,我配上了輕柔的音樂,營造出輕鬆自主的操作氛圍。

畫生日這個環節時間安排比較有彈性,()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自己檢查一下,可以向好朋友介紹,這是一個自我驗證、相互驗證的過程。正確的小朋友老師會幫他在大的生日表中把蠟燭點起來。

這一部分的課件我也是再三考慮的。怎麼樣驗證小朋友的操作,又能把全班小朋友的生日情況都彙總起來呢?我就把每一位小朋友的生日都做到了課件裏,名字的後面就藏着蠟燭,可以隨時切換,這樣驗證的過程變得非常有趣了。這時的背景音樂又換成了《生日快樂》,更加凸顯了主題。課件激發孩子們的自豪感,當生日蠟燭全部點亮的時候,小朋友們別提有多高興啦!

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生日表的作用呢?我就請小朋友找一找生日表中有趣的現象,比如:12月生日的人最多,6月沒有人過生日,有兩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四、過生日

請幼兒找出本月過生日的幼兒,一起爲他們送上祝福,過一個有意義的集體生日。真正地把教育和生活緊聯繫起密地來,同時把幼兒的興奮點推向高潮,活動在熱鬧快樂的氣氛中結束。

總結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在這個活動中,我結合生日情境,製作了形象的課件,藉助靈活多變的生日表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地展現出來。課件成爲了幼兒學習生日的腳手架。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用“湊十法”進行一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加法,並且在本學期第三單元學會了運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法。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的方法計算進位加法,瞭解“滿十進一”的計算規律,這對於他們以後學習筆算加法非常重要。因此對豎式的寫法,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基於這些理念,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在豎式計算中,知道“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2、探索適合於自己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培養學生綜合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學會與他人積極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

4、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滿十進一”的規律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表達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的認知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表現欲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已有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基礎,對豎式有簡單的瞭解,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對計算有着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我採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我們在“激趣導學”課題研究中大力倡導的。因此本課我採用愉快式教學方法爲主,運用大量的活動、討論、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探究算法,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根據小學一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爲:自主探究法、討論學習法等。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開課之初,我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讓學生過二關才能到圖書館去看看的情境,使得學生都想當勇敢的闖關者,激發了學生挑戰知識的慾望,併爲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使課堂有了良好的開端。

(2)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首先我利用“圖書館”這一情境圖進行新舊知識鏈接,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然後,在探討算法中,我設置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自己獨立思考算法,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感受探索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第二步是在組內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給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第三步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我特別注重了列豎式的計算方法,學生已經學會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甚至已經有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我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教師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3)暢談收穫、總結學法。

在小結中,不僅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穫,而且還評價自己這節課的表現,這樣做不僅歸納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自信心,找準了自身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本節課緊緊圍繞本次研究主題“激趣、導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算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也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