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彙總10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說課稿彙總10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課文尊嚴寫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一個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哈默等一羣逃難的人來到了沃爾遜小鎮上,他臉色蒼白,骨瘦如柴,仍拒絕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東西,只能在幫忙幹完活以後纔可以吃。鎮長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莊園,甚至還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因爲鎮長傑克遜認爲“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從這件事我體會到: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一句話:“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令我對哈默肅然起敬。一個在逃難途中仍保持自我尊嚴的人的確是個不尋常的人,他日後的成就就是以此基礎的。文中的鎮長傑克遜同樣令我關注,他是那麼善解人意,把尊嚴留給了哈墨,同樣也展示了自己的胸懷和慧眼。本篇課文抓住哈默的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他是一個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食物的人,表現出他非常自尊。

(二)說學習目標

我班上的個別學生對尊嚴兩字背後的含義不是很明白,對怎樣通過神態、動作、語言來表現一個人不是很清楚。爲此,我設計學生的學習目的是: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狼吞虎嚥”、“骨瘦如柴”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體會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從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麼是尊嚴。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哈默的故事和古今中外一些有尊嚴的人和事,理解尊嚴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體味人物語言、行動、神態描寫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啓迪。

(四)說教學過程

一、題目質疑。

1、直接導題。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什麼是尊嚴?誰有尊嚴?)

3、解釋“尊嚴”,解決簡單問題。

二、課件:再現人物風貌

讓學生觀察,講解畫面內容。(這就是世界石油大王哈默,他容光煥發,大腹翩翩,正笑容可掬地和我們的偉人鄧小平握手,這是爲什麼呢?原來哈默於1956年建立了一個石油王國,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位。1979年,應鄧小平的邀請,哈默成爲第一個乘私人飛機訪問西方的企業家,被鄧小平稱爲“勇敢的人”此後他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合作項目,1988年他向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14萬元。

下面我們跟隨課件進一步瞭解哈默的故事。要求邊聽朗讀,邊看畫面,然後彙報自己聽到了些什麼。

1、本文的主人公是誰?

2、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一羣飢餓難忍的逃難者中,有一個年輕人,他堅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得到人們的賞識與接納。)

三、深讀,整體感悟:

合作質疑:篩選有價值的問題在班裏交流:

1、字詞:學生自由上板寫出自己學會的詞語在班裏交流(1、形近字如遜---孫捶---錘2、多音字難3、詞語: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2、劃分出故事的開端、經過和結果

1)、閱讀故事的起因說說寫了一件什麼事?(鎮上來了一羣逃難的人,沃爾遜人熱情款待了他們)

2)、學習故事的經過合作質疑、自主釋疑,抓住重點問題在班裏交流

A、故事的經過主要講了什麼(有一個年輕人他沒有立即接受食物,而是堅持先幹活再接受食物,後來成了莊園裏的一把好手)

B、找出描寫年輕人外貌的句子(說明了什麼)

C、賞析年輕人與傑克遜大叔的對話,深度瞭解年輕人。

①“先生,吃您這麼多東西,您有什麼活需要我做嗎?”

他的心裏在想什麼?(不幹活就吃別人東西是

接受施捨,因爲自己有力氣,卻接受別人無償的幫助,那就是接受施捨)引出:這樣他就會失去自尊。板書:自尊

②“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點明:通過自己的雙手去獲取食物,通過自己勞動獲取成果,我們把這個叫做什麼。板書:自立

指導朗讀第一、二句對話。讀出堅定的態度來。

從“稱呼”中深入感悟年輕人的品質。

出示傑克遜大叔的話:“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一些活兒需要您幫忙。不過,等您吃過飯,我再給您派活兒。”

指名說大叔講話時是怎麼稱呼這個年輕人的。(您)讓學生體會傑克遜大叔也對年輕人產生了尊敬之情。讀好大叔的話。

③“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年輕人站起來說。

這句話中你又讀懂了他怎樣的想法?(必須先勞動,後得報酬,才能吃飯)板書:自強

D、理解傑克遜大叔的話——“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

①指名讀。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出示課件對照兩個時期的哈默,應驗了傑克遜大叔的話-----百分之百是個富翁

交流:說說他爲什麼能成爲石油大王,板書:尊嚴。

四、拓展,開闊視野

檢查學生自己蒐集的有關尊嚴的故事,沒有蒐集到的有老師發資料卡,看後上臺演講

五、總結,深化主題

出示課件(知識聚焦)通過學習我知道了

尊嚴是禮貌:當你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腳,一聲誠懇的對不起顯示出你的尊嚴。你也會讓人領略到你的尊嚴。

尊嚴是意志: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他的事蹟廣爲流傳,他就有尊嚴。

尊嚴是毅力:當你在800米終點咬緊牙關,用力衝刺,爲集體贏得了榮譽時,那你的尊嚴立即展現。全場對你肅然起敬。

尊嚴是勤勞:不白白接受他人的施捨,靠勞動換來食物。

尊嚴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尊嚴是一個人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精神。

尊嚴,就是以自尊贏得別人的尊敬。

六、對照,震撼心靈

出示課件,說說你做過的“有尊嚴”或“沒尊嚴”的事(先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七、尊嚴哈默

開端難民受款待接受食物自尊尊搭

不幹活不吃飯重建

經過年輕人例外贏得尊嚴自立他平

留莊園成好手人臺

結果成爲石油大王自強傑克遜

同學們,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哈默成爲石油大王的祕訣就是因爲他有尊嚴。尊嚴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在構建和諧校園的今天,希望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有愛心、有恆心,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在別人的心目中樹立美好的印象,贏得無從之寶------------尊嚴。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量的計量”這部分內容是把學生在小學階段學過的計量單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體積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彙總在一起,通過整理和對比來進行復習。《新課程標準》指出,複習課是學生在學習某一階段數學知識之後,幫助學生梳理已學知識,促進知識系統化;並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課。絕不是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程式化的再現知識,也不是能力的機械訓練,教學方式的被動接受。

課前,我認真鑽研“課標”和教材制定好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教學內容:

蘇教版六年級小學數學十二冊89頁“量的計量”整理複習

教學重點:

進一步明確常用的計量單位及進率。

教學難點:

進一步建立計量單位的正確表象。

教學目標:

1、在經歷自主梳理常用計量單位的過程中,進一步清理各種量的計量單位及進率,明確他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提高自主複習的能力。

2、在生活化的複習應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3、通過選擇一些典型的複習題材,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領略數學的獨特魅力。

說教法

課初,我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體育名星和奧運會的生活情景導入新課,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理解計量單位,引起學生對以往所學計量單位的主動探究。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以往復習方法進行回憶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對應該複習“量與計量”的哪些知識,然後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主動整理知識。在經歷自主梳理常用計量單位的過程中,進一步理清各種量的計量單位及進率,明確不同計量單位1釐米、1平方釐米、1立方厘米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構建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最終形成了具有個性特色的全新關係圖、表。讓學生對自己及他人設計的圖表進行補充修正提高學生的評價意識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不太清楚的“閏年”的來歷建議學生查找相關網站,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技能。採用描述、比劃、舉例等形式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突破難點。提高學生自主複習的能力。針對新課標提出的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複習課的功能要着眼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完成課本練習的同時,在練習中我力求將數學問題生活化,選擇一些典型的生活化的複習材料如:小明的爸爸生病吃藥的劑量、楊立偉登入太空的時間、江蘇省面積大小的估算、結合實際改病句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素材。在生活化的複習應用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避免了機械枯燥的訓練。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領略數學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說學生

我教的這個班級思維活躍,敢講敢說很愛表現,再加上這部分內容知識點較多,且比較分散。且複習課最忌諱的就是題海戰役,使學生不堪重負。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就針對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多花了點時間和精力,精心創設情景、選擇習題。爲精講、精練、高效、減負打下基礎。教學中我採用了創境激趣------自主梳理-----完善建構-------生活化複習這四個環節,教學過程中,學生從喜歡的體育明星的個人資料(介紹運動員的出生年月、身高、體重)和計量體育場館用到的計量單位入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知識梳理的過程中,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暢談知道的整理複習方法以及自己的設想,主動建構知識網絡。在自我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交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有關知識點進行梳理,製作成圖、表,在組內互相描述、比劃、舉例說明每個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然後就梳理結果在全班評議、指議和辨析。小組合作學習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單純的師生交流爲師生、生生間多項的交流互動,有效地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思考、交流等活動來建構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理解則更加豐富全面。

在綜合運用的過程中,學生面對一些生活化的複習場景,拓寬了數學視野,學生領略到數學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在獲得知識完善技能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思維的獨特性、創新性。在練習的運用中深深的感受到數學的嚴密性、科學性、實用性。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大自然的啓示”爲專題,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瞭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瞭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啓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等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與自學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本課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示,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編寫這篇課文的意圖,是爲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課科普文章的興趣,擴寬視野。

二、說學情:

本班原有44個學生,剛轉學一個現在有43個學生,本班學生兩級分化,大部分同學基礎比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喜歡發言。但是有部分同學反應靈活想象力豐富。

三、說本課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以讀代講、填表、畫圖、小組交流等方法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和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重點是瞭解科學家試驗的`過程,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難點是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四、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導入,設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纔看清楚是一紅一綠兩盞燈,接着傳來了隆隆聲,原來是一架飛機在夜航。(大屏幕出現情境,畫外配音)同學們,在漆黑的夜晚,飛機爲什麼能安全飛行呢?出示課件蝙蝠的圖片問這是什麼?瞭解它哪些知識?再出示雷達圖片也問同樣的問題。主要培養他們課前主動收集資料的習慣。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揭示課題:蝙蝠與雷達(齊讀課題),有什麼想知道的?目的是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他們善於提問題的能力。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默讀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課文中試着找找答案,帶上鉛筆畫畫寫寫,培養學生自己去決絕問題的能力。整體感知課文,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讀完以後能說多少說多少,尊重他們的獨特見解,讓中下一點的同學說,。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讓中上點的學生說。

3、精讀,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1)、抓住重點句教學,找出課文中蝙蝠與雷達有關係的一句話(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讓學生讀並提問題。過度:是啊科學也是一樣善於發現問題並進行研究,但實驗一做就不可能一定會成功,找出科學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話。讓學生自己讀讀,指名同學起來讀,並說說爲什麼這樣讀,認真體會“反覆”、“終於”說明所有的發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對話轉化爲內心的體會。過度:你們仔細觀察過蝙蝠夜間飛行嗎?科學家經過認真長期的觀察發現蝙蝠在夜間是怎樣飛行的?讓學生找到相關的語句並說說自己的體會。感受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仿照課文用“即使……也……”說說話,進行語言訓練。讀了以後又會產生哪些問題呢?(蝙蝠夜間飛行靠的的是什麼呢?)讓學生學提問題並能自己去探究。

(2)、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探究蝙蝠夜間飛行是靠什麼的,並出示課件讓學生共同完成。自主探究與合作相結合。得出結論是蝙蝠夜間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又讓學生提出新問題,(蝙蝠是怎樣靠嘴巴和耳朵配合飛行的?)再根據問題自己去探究,弄懂以後和同桌交流交流,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緊扣文本讓學生說說他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的,學生說教師板書,教師出示課件讓同學當“小小解說員”上臺來解說。這是課文的重點,用小組合作、填表、表演來突破。從蝙蝠身上有什麼啓示呢?(發明了雷達把它裝在飛機上)

(3)、朗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並學着教師的課件在課文的圖中畫畫,並讓同學結合自己的畫上來解說,教師板書。教師再出示課件又讓同學上臺解說,齊讀第八自然段。再讓學生觀察板書發現什麼,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繫。再出示課件填寫蝙蝠和雷達之間相同的部分。這部分是本課的難點,即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通過學生朗讀、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的方式來突破。

(4)、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交流想法。只要是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實踐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創新”,保護他們的自尊和“創新精神”。

五、小結:

我們要向科學家學習。要善於發現問題、善於研究問題、善於從事物中受到啓示,將來爲人類造福。

六、擴展練習:

爲了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課後閱讀有關發明創造的書籍,把收集到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帖在教室後邊的牆上作爲牆報一起分享。

七、板書:

簡單明瞭的寫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

說課稿 篇4

尊敬各位領導、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倍數與因數》中的最後一節課《數的奇偶性》。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數的奇偶性》這一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數的認識及四則運算、奇數和偶數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主要安排了兩個活動:活動一:通過主題情境,讓學生髮現小船“奇數次在北岸,偶數次在南岸”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畫圖、列表等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活動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變化規律。通過兩個活動訓練學生學會運用數的奇偶規律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從而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法,拉近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學有生命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樂趣。

2、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進行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絕大部分學生願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範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來提升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但在學習中,教師必要的引導與幫助也是他們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根據對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經驗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嘗試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這個目標我將在第二個環節落實。

2、經歷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性變化的過程,在活動中發現加法中數的奇

偶性變化規律,在活動中體驗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這個目標將落實到第三個環節。

三、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嘗試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和發現奇偶性變化規律的策略。

教具學具的準備:

1、故事引入(小船擺渡)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2、創設操作情景,(翻硬幣、翻紙杯、抽獎等)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

四、教學流程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於這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數學活動爲線索安排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自主的參與探究和交流,具體設計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教材中“划船”這個教學情境對於班級的學生來說,離他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遠。因此,我通過《兔子與狐狸》這個童話故事,將教材中小船擺渡的情境有機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樣回答的,是否會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索的慾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還是北岸,再動手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可以應用數的奇偶性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昇華——在學生彙報時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方法去發現規律。在這部分的練習中,出示書上的試一試讓學生填一填,再自已動手驗證,從而使學生髮現翻動奇數次與開始狀態相反,偶數次與開始狀態相同的變化規律。學生在完成試一試後教材安排讓學生利用硬幣提一個類似的問題,我將這個練習改成了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提出類似的問題,擴大了學生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有趣的互動活動中反饋所學知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性

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有獎遊戲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長方形與圓中分別任意選兩個數相加,得數是幾就可以得到禮品單中對應的獎品,一下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學生想得獎,可是在遊戲中又怎麼也中不了獎,這樣的抽獎遊戲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爲什麼中不了獎,這個問題就會很自然的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此時及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研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研究討論驗證,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能力同時體會猜想、驗證、歸納的學習方法,學生則在不斷猜測驗證中實現了真正有效的學習,發現了爲什麼抽不到獎的原因。總結出加法中奇數加偶數等於奇數的變化規律。要使每個參加抽獎的人都得到獎怎樣修改規則呢?學生在改變遊戲規則的過程中,繼續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變化規律。最後讓學生判斷一組算式得數的奇偶性使學生感受到了“規律”的應用價值。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的收穫?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同時再次體會學習的方法。(在這裏簡單談一下這樣設計作用,一句話或者兩句話都可以。)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73-74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2、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並且爲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

本課分成兩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二、通過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到20的物體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一個十和幾個一),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進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將數學與生活進行聯繫的應用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正確數出11~20各數,並且知道它們的組成。

2、教學難點:掌握11~20各數的組成,初步感知“十進制計數法”。

四、說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班來了很多聽課的老師,你們歡迎嗎?來點掌聲好嗎?下面張老師有個問題,你們知道今天教室裏來了多少位聽課的老師嗎?我們轉過頭,按順序從左邊開始一起數一數,好不好?

2、看來我們身邊很多事物的數量都超過了10,所以我們只認識10以內的數是不夠的。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10大些的數,(板書、指着課題,讓學生讀)11—20各數的認識。

這節課我們來比一比,看誰、哪個小組學得最認真,最好。

(二)、操作觀察,探究新知。

1、擺一擺,初步感知

師:同學們請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滿10根後捆成1捆放在一邊,然後繼續往下數,滿10根後再捆成1捆,現在開始。(學生數小棒,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在展臺上操作,如下圖所示)

完成後提問:同學們已經數完小棒了,那你知道1捆有多少根小棒嗎?(10根)那麼1捆就是幾個十呀?(1個十。板書)

(1)、我們是1根1根地數,數了10根,所以說它是幾個一呀?(10個一。板書)

(2)、10個一是這一捆,一個十也是這一捆,所以我們就說10個一是一個十。(板書,齊讀)

(3)那2捆是幾個十呢? (2個十)

2個十就是多少?(二十。板書,齊讀)

2、說一說,加深理解

⑴認識11

剛纔同學們數小棒數得很好,下面張老師再考考你們:剛纔我們在擺小棒的時候,把10根捆成1捆是1個十,1捆就是10根小棒,同學們請想一想,怎樣才能很快地拿出11根小棒? (板書11)

學生擺小棒,然後指名彙報,引導學生用最快的方法拿出11根小棒(1捆小棒加1根小棒)。

提問:爲什麼拿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就知道是11根呢?

理解:(邊演示邊說)一捆小棒就是1個十,1根小棒就是1個一,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十一。所以11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板書)(教師演示擺放11根小棒的操作過程)

強調: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數都讀作十幾。(板書)

教師範讀11(十一),讓學生跟讀。教師板書:十一。

⑵認識其它各數

師: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最先拿出19根小棒。你用什麼方法很快就拿好?

A、提問:19是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呢?

B、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滿10根又捆成一捆,現在是幾捆?(2捆)就是幾個十?(2個十)20就是由2個十組成的。

歸納整理:十幾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20就是由2個十組成的。

遊戲:跺腳表示十,拍手錶示一,猜猜合起來表示幾。

3、讀一讀,掌握數序

(1)、師:小朋友真能幹,通過自己動腦知道了11──20各數的組成,下面看這把尺子,你能填出空缺的數嗎?

(齊讀)

(2)、觀察直尺,回答問題:

14前面一個數是多少?11後面一個數是多少?

16和18中間一個數是多少?

與19相鄰的兩個數是幾和幾?

比12大又比18小的數有哪些?

(3)、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課本“做一做”

課本73頁“做一做”上的學具各有多少?(先問畫了什麼,再板書,然後數,最後彙報)

2.

1113 16 19

20 17 13

11 13 15

12 14

3.1個十和6個一組成( )。

13裏面有( )個十和( )個一。

20裏面有( )個十,20裏面有( )個一。

5個一和1個十合起來是( )。

(四)、總結課堂,延伸新知。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同學們有這麼多的收穫呀!你們開心嗎?老師也很高興!今天小朋友學得真不錯,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你會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會有更多的收穫!。

六、說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10個一是1個十 2個十是二十

11 19 20

讀作: 十一 十九 二十

1個十和 1個十和 2個十

1個一 9個一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孤獨之旅》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題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小說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情節結構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小說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36段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47段,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着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爲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11段,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麪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1段,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29-31段,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羣,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48段,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語言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寫出蘆葦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爲真切。 寫暴風雨一段“早上,……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說教法

教學目的:

1.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3.讓學生試着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

4.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導入語設計 :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孤獨也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有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齡人,他的一段難忘的生活經歷,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啓發。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二、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全文。 2.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品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2.思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3.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說一段話:我認爲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4.學生髮言,發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請你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換的標題與原標題,哪一個效果更好?爲什麼?

四、尋讀課文美點,深入賞析。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景物描寫的片段。 2.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然後選取自己認爲寫得最好最妙的一個段落放聲朗讀。 3.指明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定的段落,然後說說自己朗讀它的理由。 4.用同樣的方法賞析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

五、結束語: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但願我們的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六、佈置作業: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着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啓示?

七、板書設計:

人物 情節 環境 語言

杜小康 開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去放鴨。 鴨羣 生動

恐慌 發展: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蘆蕩 傳神

孤獨 高潮: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風雨 意味

堅強 結局: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深長

三、說學法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小說細節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的方法。一部好小說,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動人,往往與它成功的描寫刻畫分不開,因此讓學生學會欣賞玩味小說中的精彩之處,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無疑對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虛擬的小說空間,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其人生體驗。大千世界,百種世相,千般滋味,人盡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體會。要使自己有一顆豐富敏銳善感的心,學習小說並試着體會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爲一個好方法。

3.以文觀己。小說盡管是虛構的,但它源於真實火熱的生活,這篇表現少年成長的文章,對正處於成長黃金期、關鍵期的孩子們一定有很多觸發,那就讓他們盡情表達。

4.進行跨學科學習。初中階段,正是學生髮展個性,意識自我,形成人格的時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瞭解有關的心理學、生理學的知識,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朋友新夥伴》是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是本套教材的起始單元,本課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對新老師和新同學有進一步的認識,並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與大家交往。

2. 學生預設

一年級學生只有六七歲,剛入學不久,對新的學習環境還不能完全適應,缺乏主動與同學老師交往的能力。而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內往往受到百般呵護,家人都樣樣依着他,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如今生活在集體中,不知如何與大家友好相處。因此,我通過課堂的現場活動和引導使學生明白:只有大家合作,守秩序,講規則,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

因爲我教的學生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所以要考慮到學生在進行課堂活動時會比較活躍、在遊戲環節中會比較投入,班級課堂紀律可能無法保證。應對策略是在遊戲之前一定要講明遊戲規則。

3.教學目標

⑴熟悉老師和同學,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練習,知道與同學交往的簡單內容和方法。

⑵消除與人交往的陌生感,表現對老師、同學的喜愛。

⑶增進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感情,同時也鍛鍊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表達情感能力。

4.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⑴教學重點:讓同學和老師、同學之間加深彼此瞭解,並表現出對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⑵教學難點:讓同學消除與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做一個受大家喜歡的同學。

⑶教學重難點突破:爲了讓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加深彼此瞭解,我在課堂上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上課之初我安排學生通過歌曲“你的名字叫什麼”進行自我介紹,在此基礎上進行“我的朋友”的活動,讓學生說出開學以來你認識的新朋友的名字,看誰說的名字多;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名片,並在樂曲聲中送給想要結交的新朋友。教會學生結交新朋友新夥伴,體驗友情的快樂。

5.教學準備

⑴教師準備:

《找朋友》《永遠是朋友》歌曲錄音;獎勵卡片若干張。

⑵學生準備:

《你的名字叫什麼》歌曲自己的名片。。

二、說教法

整節課的教學活動是以《找朋友》的遊戲爲主線,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使學生在“玩兒”中就進行了知識的學習,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體現了新理念。恰當運用兒童歌曲,使本課的重點更加清晰易懂。

1.情境設置法: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必須要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了解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師生關係,再讓學生知道同學之間也是朋友和夥伴的關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啓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體會到我們都是新朋友新夥伴。

2.遊戲競賽法: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來,並且在與學生之間不斷地發生互動、對話、交流、溝通中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大量採用遊戲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3.直觀教學法: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動手製作“名片”和貼“樹葉”,以此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瞭解教學內容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於以上觀點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人合作的能力。

四、說過程

1.教學環節

⑴直接導入,梳理關係。

讓學生了解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師生關係,再讓學生知道同學之間也是朋友和夥伴的關係。切入主題,確定學習方向。

【開門見山導入新課,能夠很快吸引學生注意,調動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⑵製作名片,掌握方法

請班級中說出朋友名字最多的同學說一說他認識新朋友的方法。

【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總結怎樣進行人際交往,提高學生的與人交往能力】

“原來他是這麼認識新朋友的,其實你還可以通過下面這種方法認識新朋友: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讓你們準備的紙卡,然後動手完成屬於你自己的名片,等一會兒你可以把你做的名片給你想要認識的新朋友。好,大家開始做名片吧。

【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名片的活動不僅可以學生掌握交朋友的基本方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五、做《找朋友》的遊戲。(這是貫穿本節課始終的一條線)

“老師現在放音樂,同學們可以離開座位,把你剛剛做好的名片給你想要認識的新朋友。在給他(她)名牌前,你要和他(她)按照音樂中唱到的那樣‘敬個禮,握握手’,說‘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然後給出名片。而接到名片的同學則要說‘我叫**,很高興和你做朋友’。當音樂聲響起你就可以離開座位,但是音樂聲一停止,同學們就要馬上和新朋友新夥伴坐在一起”

【新穎的活動形式——交換名片,會讓學生樂於參與,促進學生彼此交流、加強溝通,培養學生的與人交往能力。交換名片前的敬禮、握手,會消除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陌生感和羞怯感,讓學生對同學產生喜愛之情】

競猜遊戲,深化主題

教師通過“我說你猜”的遊戲,學生說一說和新朋友新夥伴一起做遊戲的感受。體會到新朋友新夥伴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懂得交朋友的樂趣。

六、貼“樹葉”

同學們,你們玩過奧比島遊戲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棵沒有樹葉的奧比島友情樹,指導學生在樹葉上寫上新朋友新夥伴的名字貼在友情樹上。

【學生動手貼“樹葉”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使學生感受到友情的美好。】

⑷課堂結語,課外擴展

今天我們認識了這麼多新朋友、新夥伴。誰能說說和朋友在一起時應該注意些什麼?【讓學生明白和朋友、同學要和平、友好地相處。】

我們今天在班上結識這麼多的新朋友、新夥伴,我們還可以到哪裏?用什麼方法去交更多的朋友?【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

【由課堂上認識本班同學的活動擴展到結識別的班級的同學,學生的與人交往能力會不斷提高】

說課稿 篇8

一、說活動教材來源:

城市與我們的生活是跟貼近的,城市中會有很多東西是孩子們所感興趣的,比如:房子、車子、馬路、街道、廣告等。 “生活中的標誌”這個小主題由此展開了。我讓孩子們收集標誌,但我發現,其實,標誌的涉及面很廣,種類也很多,有禁令標誌、有警示標誌、還有指示表示等。

二、說本班幼兒情況:

對於中班幼兒來說,有些方面的標誌遠離了幼兒的實際生活,而我們給予幼兒的學習內容是要幼兒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貼近幼兒生活的,來源於幼兒生活、有學習價值的標誌,孩子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最終要運用到幼兒生活中,迴歸於幼兒的生活。這樣,我就想到其實在幼兒園也會發生一些不安全的情況,比如:上廁所時、上下樓梯時有些孩子會出現奔跑、推拉等現象,於是,我適時的設計了“安全小衛士”這一集體活動。

三、說活動目標:

我這個活動的目標是:

1、在認識一些安全標誌的基礎上,嘗試爲幼兒園設計標誌。

2、知道標誌在人們安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四、說活動流程

認標誌——設計標誌——貼標誌

五、說活動設計:

在第一個環節認標誌中,我會提供各種圖片、照片、標誌等,讓孩子找出哪些是標誌,爲什麼?並說一說這些標誌表示什麼意思,在哪裏看到過的?這裏我提供的表示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多已經在前階段的活動中給孩子們認識過了。

接着,我會出示一個預設的標誌,比如:畫了一個小朋友在樓梯上奔跑,再畫上一條斜線的標誌,然後我會問問孩子這是在什麼地方啊,小朋友在幹什麼啊,這個標誌告訴我們什麼呢?奧,這個標誌就是要提醒我們在上下樓梯時不要奔跑。我設計 這個環節的意圖就是讓孩子們通過找標誌、說標誌,明確標誌的特徵。

教師要幫助幼兒小結:標誌就是要能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明白在什麼地方不能做什麼事情或者是可以做什麼事情的。其實這是爲後面的環節讓孩子設計標誌作鋪墊,起到一個暗示作用。

在第二個環節設計標誌中,我會先讓孩子們看一段錄像,錄像中會有孩子們在上廁所時、上下樓梯時奔跑、推拉、打鬧的情景,還有在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做危險動作等情景,讓幼兒找找錄像裏危險的地方。

看錄象、找危險,這個環節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因爲錄象中有具體的事件和直觀的場景,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載體,它能充分調動起幼兒主動發現問題的積極性。

找完錄象中有危險的地方後,我還會引導孩子們進一步討論在這些地方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還有哪些地方可能會發生危險,需不需要標誌?爲什麼?比如:在上下樓梯時可能會發生不安全的情況,我就會讓孩子想一想設計標誌的話可以設計哪些標誌,要畫些什麼,讓別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目的是爲了幫助幼兒,再次暗示幼兒把握設計標誌的重點和難點,激發幼兒設計標誌的慾望。

教師這時也要及時小結:你設計出來的標誌是要幫助別人一看就能明白它表示什麼意思;有的時候,同一個地方可以設計出不同的標誌;有的時候,同一個標誌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地方。然後就是幼兒設計標誌了。

我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我會提供給孩子三個層次的材料:

對能力較弱的孩子,我會提供現成的、真實生活中出現的標誌,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直接運用到幼 兒園裏了;

對能力一般的幼兒,我會提供一些簡單、常見的圖片,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剪剪貼貼或者再添畫一些內容就能完成一個標誌了;

對能力較強的幼兒,我會提供蠟筆、記號筆等材料供幼兒自己畫畫設計標誌。

在分享與交流的環節中,我會採用兩種方式:

1、幼兒自己直接表述,說說我設計的標誌表示什麼意思可以貼在什麼地方,然後讓大家來評判我設計的標誌對不對。

2、讓大家來看,猜猜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可以貼在哪裏。之後教師要幫助幼兒歸納小結出安全標誌的實際意義:是要讓別人看的懂的、能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標記。從而起到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

最後一個環節貼標誌其實是一個延伸活動,我會讓孩子把設計好的標誌貼出去。還可以搞一個“安全小衛士”的宣傳活動,讓全園的小朋友都能注意安全,人人來做安全小衛士。

幼兒還可以在午餐後、自由活動時再去找找幼兒園裏可能不安全的地方,再設計標誌;甚至到家裏、到社區裏去看看,爲自己的家、爲社區設計標誌。

這樣一個集體活動就基本結束了。

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1、內容分析

《 三亞落日》是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正確生動地描繪了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象,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漂亮風光的讚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層次清楚,詞彙豐富,語言清新,字裏行間充溢着作者對三亞落日的深深喜愛和讚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練習、情感薰陶、背誦積累的好教材。

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片、弄懂圖意的基礎上,對學生講明道理,使學生知道應該怎麼做。要讓學生明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道理,並用以指導自己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步養成深入社會學習語文,投身自然增長知識及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習慣。

本文安排在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把握了識字記詞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可進一步豐富語言的積累,進一步把握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提升體驗文本的能力。

2、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根據三個維度擬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欣賞並摘抄描寫落日的語句。

(3)朗讀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進行朗誦、背誦的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的情感薰陶。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來體會課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二、說教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本節課教學,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主要採用“朗讀指導法”、“情感感悟法”來進行本課教學。

三、說學法

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引導學生認真地讀,使之見於書,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所以,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在“讀”“畫”“悟”進行學法指導,加上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我力求體現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體驗文本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喚起自己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

本節課的基本教學流程爲:

1、默讀課文,感受日落畫面。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對三亞落日有一個初步的感受,我將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看看日落的過程由哪幾幅畫面組成?估計學生能夠找出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以讀爲本,注重培養學生語感,有重點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朗讀訓練。採用多種朗讀方式,體現朗讀指導的層次性。

2、組織交流,指導朗讀。通過“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幅描寫?”讓學生交流感悟。然後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合作學習,在交流中感悟課文的美景,在思考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基調再次有所瞭解。

3、品味語句,想象體悟。主要抓住太陽的變化、海水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三亞落日的全過程,我緊扣文中三句描寫落日的比喻句,引導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通過引導點撥、朗讀品味、想象日落時變幻奇異、瑰麗無比的大自然景象,從而深深體會到三亞風光美,在這樣飽含詩意的地方看那麼美的日落,使學生對作者情不自禁的讚歎“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轉化爲發自肺腑的感受。

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學生不難回答“像孩童”。再進行研讀:哪些地方寫出了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估計學生很快就會抓住“紅撲撲、抖落、濺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

學習其它兩句比喻句時,我也將採用上述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我讓學生畫出描寫夕陽滑落過程的語句,輕讀想象,體會大紅燈籠在“碩大無朋”的牀面上頑皮蹦跳的可愛情趣,感受似跳水員“輕快靈敏彈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設計意圖】爲了讓學生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作者對夕陽的喜愛,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想象並結合動作去感受夕陽的快樂形象。再指導朗讀,抓住重要詞語,讀出對此種景象的無限喜愛,由此體會三亞落日那富有詩意的情景。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設計以此爲立腳點,強調閱讀的個性化,讓學生在美文的薰陶中有獨到的感悟,並在有所積累的前提下有所表達。

4、圖文對照,指導背誦。課的最後,將留5分鐘左右,讓學生先理後背,逐段擊破,再連段成篇進行背誦練習,以競賽加星插紅旗來激勵學生,提高背誦能力。讓優雅活潑的日落畫面定格在學生腦中,讓詩意的文字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達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積累運用之目的,爲學生今後的閱讀寫作類似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設計意圖】讓學生情感再次昇華,我在感悟的基礎上對課文又一次的梳理中,將有層次地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美,想象畫面美,讀出意境美,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設想讓學生觀察我們這個地方的日落景象,進行一次小練筆,學習作者用豐富的詞彙,正確生動的比喻、擬人等寫法,進行寫作練習,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簡潔、概括、重點突出的板書能給學生一目瞭然,加深理解。根據本課教學特點,我設計以下板書:三亞落日像孩童、像大紅燈籠、像跳水員。

說課稿 篇10

一、把握教材聯繫,深入領悟教材。

《組織比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統計的第一課時,教材以"組織什麼比賽好呢"引入統計活動。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

2、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4、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突出以人爲本,靈活選擇教法。

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思想理念,爲了有效的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在課堂展開發展性的教學活動,讓課堂充分煥發生命活力。我本着設計新、處理活的原則,從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徵考慮,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低年級學生參與教學,很少是因爲認識上的需要,教學活動能否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爲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徵。由"組織什麼比賽好呢"引入,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這是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小組活動中我讓學生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在交流中比較和選擇自己喜歡的、較簡單的統計方法,爲學生的大組活動提供了再創造的機會。

(三)"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該爲生活服務。"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的。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數據的方法後,我聯繫生活設計練習,讓學生在小組裏統計文具的數量,然後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經理,你要怎樣進貨"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分析統計結果,作出決策,切實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獲取,學習方法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通過趣味統計,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作出分析,這有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強調自主、合作,大膽更新學法。

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班上要組織一次比賽,要組織什麼比賽好呢?應該是全班最喜歡的那項活動,從而明確,統計的必要性。

其次,強調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在收集數據時,方法多種多樣,該用哪種方法比較好?學生先通過"你說我記"的遊戲活動,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合作交流中相互啓發,然後選取自己認爲較合理的、喜歡的方法,進而爲大組活動做好準備。在練習中,統計小組內每個同學的文具時,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整理數據,在愉悅的動手中既解決了問題,又互相啓發,共同進步,增強了合作意識,還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體現新課程理念,精心設計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喚起主體意識。

1、如果我們班要組織一次比賽,同學們想一想組織什麼比賽好呢?

2、同學們說了很多種比賽,在這些比賽中。你最喜歡哪項比賽呢?能說說理由嗎?

3、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怎樣才能很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學中有多少人喜歡跳繩,有多少人喜歡踢球,又有多少人喜歡套圈或其他活動?(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課題)

(二)自主探索,激活主體意識。

1、用"你說我記"的方法收集數據。

2、交流統計結果和統計方法。

3、比較統計方法。

(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爲什麼?如果讓你再來統計一次,你會用哪種方法?)

4、大組活動,統計全班最喜歡哪項比賽活動。

5、整理數據,填塗統計圖。

①出示"最喜歡的活動統計圖",並介紹這是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②讓學根據調查結果把教科書上的統計圖填塗完整。

6、分析數據,說說從統計圖中知道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調查了幾名同學,喜歡哪種比賽的人數最多,喜歡哪種比賽的人數最少,班上最好組織什麼比賽等。)

(三)組織小組活動,運用方法統計文具。

1、統計出小組同學的每種文具的數量。

2、交流統計方法和統計結果。

3、說說從統計結果你能知道什麼?想到什麼?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經理,你要怎樣根據統計出來的結果進貨?

(四)趣味統計,豐富學生的主體意識。

1、師:每個同學對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況滿意嗎?我們也來做個統計。

出示三塊磁性小黑板,說明統計方法:三塊磁性小黑板分別表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還需努力",請同學們排隊上臺根據對自己的評價將手中的小圓片貼到相應的小黑板上。

2、觀察小黑板,你從中知道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談話結束全課,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更大膽地展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