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彙總七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說課稿彙總七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假日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爬上了天都峯的事情。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這篇課文中的許多兒童語言,內涵豐富,細細咀嚼,耐人尋味。所以在本節學習中,我將利用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一些句子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使學生從課文內容的理解中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三年級學生提出了“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三年級已經有了一定得知識的積累,大多數學生已經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讀,尤其是人物對話,學生要想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對於理解課文內容、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更是需要老師指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完成。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發展學生的個性”的要求,我根據教材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本課的生詞。

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4、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了困難。並能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

難點是讀懂課文最後一句中爸爸的話:“你們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過程:

根據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思路: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通過學生交流爬山的感受,引入課題。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這一環節先出示本課的生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掌握情況,採用先讀後記再聽寫的的形式來檢查。然後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

三、精讀課文,探索交流

在這一環節中,我又設計了四步:

第一步:感知天都峯的樣子。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想象和感悟,並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來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

第二步:朗讀第一次對話,體會勇氣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就不會學習。”學生不僅要“學答”,更要“學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裏,我引導學生質疑:小女孩剛剛還在猶豫不決,是什麼原因讓她下定決心要爬天都峯呢?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3、4、5自然段,讓學生想象小女孩和老爺爺心裏所想,以體會勇氣的力量。

第三步:朗讀6、7自然段,體會爬山的艱難。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來體會爬山的艱難。

第四步:朗讀第二次對話,領悟互相道謝的原因

本環節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他們爲什麼互相道謝?讓學生領悟到他們是從別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互相鼓勵,所以戰勝困難。從而也體會了爸爸說的話的含義。

四、拓展延伸,總結昇華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並通過談收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面對困難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作業設計:

爲了照顧全面學生,我設計了層次化的作業。作業超市裏面出示了三道題,讓學生在作業超市裏自主選擇一項或兩項來完成。

板書設計:

大家都知道板書是微型教案。板書集中體現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體現教學的特色與特性。所以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

爬天都峯

高陡

奮力終於

我汲取力量老爺爺

以上就是我對《爬天都峯》的教學設計思路,在教學中我會進一步總結、反思、調整。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

一、說教材

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應該說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三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

2、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合作探究圖形在方格

圖上平移的方法。

3、能積極參與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對身邊平移和旋轉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據以上確立的教學目標,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難點是怎樣確定圖形平移多少格。

本課要準備的教學具:多媒體、格子圖等。

教學重點:能正確區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標理念我在本課中採用探究式師生互動學習方法及觀察法與分析法,採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與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轉。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以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徵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五個環節展開教學流程。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纜車、升降電梯、風車、電扇的運動。)

師:看看圖上是什麼?它們是怎樣運動的?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的運動嗎?它們運動時的樣子一樣嗎?那你們能不能根據它們運動時的樣子給它們分分類?

你是怎樣分的?你爲什麼這麼分?

師:你們說得真好!像纜車和升降電梯這樣的運動在數學裏我們叫它平移;而像電扇和風車這樣的運動我們叫它旋轉。(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它們是怎樣在動,並讓學生動起手來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轉和平移現象。

二、現象總結,歸納特徵

1、總結(再出示旋轉動畫和平移動畫)讓學生說說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讓學生通過實物的再次觀察抽象出:旋轉就是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生改變。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改變。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

2、例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找出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以後,再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說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例如:電風扇葉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學生很可能說成風扇葉子是旋轉現象等等。

列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現象以後,再讓學生眼睛閉上,邊想邊用手做一做,什麼是旋轉?什麼是平移?

再出示判斷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三、體驗平移、正確操作

本環節我又分爲3個小環節進行。1、讓學生看在方格紙上畫出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髮現雖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動的距離是一樣的。接着讓學生進行換位,通過換位,學生們自己能發現平移圖形的一些特徵。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師生共同總結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條邊或某一個點確定平移的距離。 最後讓學生總結出畫 。 平移圖形的方法是:找點、移點,連點。

四、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應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問題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回答,請他們說一說。

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學習了平移和旋轉,同學們想到什麼問題了嗎?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課文是一年級語文下冊《司馬光》。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節生動,敘事性強,故事的插圖生動、形象,這些都有利於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助於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體會詞句的意思。課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沉着、機智、勇敢、聰明的小司馬光的形象,對學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懂得遇到難題,要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相對熟悉,但是考慮城鄉結合學生會存在差別,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第二課時制定了以下目標。

二說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會讀通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着、勇敢、果斷的品質。

2、能從課文插圖中觀察出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時間短、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我先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圖文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並突出了以讀爲主的`線索,促使學生在讀中熟悉,讀中感悟,讀中思考,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四說學法

學習方法是學習活動規律的理性總結。爲了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用“自讀、質疑、交流、探究”的方式來學習,通過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觀察、思考、學習。並在課堂中滲透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如:同桌相互抽卡片認讀,相互糾錯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導入新課

1、學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互相抽讀生字。

2、說一說同桌讀得怎樣,並幫他糾正讀錯的字。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故事的情節。

(二)、出示圖片,創設情境

提問:

1、從圖上你看出了什麼?水缸在哪兒?缸裏有多少水?當時情況怎樣呢?哪個孩子是司馬光?他是用什麼辦法救落水的小孩子的?……

2、你還有什麼看不懂的?

(把觀察與談話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有利於教學活動的有的放矢。)

(三)、朗讀、品味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剛纔自己提出的問題,並劃出關鍵性的詞句。

2、小組彙報,全班交流

(1)學生從“缸裏裝滿了水”,知道了當時情況很危急。

(2)從“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亂的情景,知道當時其它小孩的束手無策。“司馬光沒有慌……”、“搬起大石頭”、“使勁砸”是司馬光救小孩的過程,說明了司馬光是一個勇敢、機智、遇事沉着的孩子。

(3)引導思考:司馬光爲什麼要用石頭砸缸?他當時會是怎樣想的?

3、品讀課文,感悟內容

(1)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們能誇誇他嗎?引導學生用以下句式誇誇司馬光。

司馬光,你真是一個的孩子!

(2)你能把其它小朋友慌亂、司馬光機智的表現讀出來嗎?你能說說讀後的感受嗎?

(3)集體交流、教師小結。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融觀察、想像、朗讀、表達於一體,以讀促思,以讀悟情,進而初步體會司馬光的沉着、機智。)

四、情境表演

1、你們能把當時的情境表演出來嗎?

組織學生表演體會司馬光救小夥伴時的表情動作,同學之間互相評議。

(課堂表演是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全身心感受,讓學生自由組合,當堂表演是達成學習目標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維:司馬光救小朋友的方法好不好?假如你是當時的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做?你有什麼好辦法救這個掉進水缸裏的不朋友?組織學生討論表達。

3、如果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情,你會怎樣做呢?如:在超市裏和親人走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裏,而大人又都不在家……

(教師對學生的反饋做出評價,鼓勵他們遇到困難時要冷靜思考,想辦法解決。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想像思考,聯繫生活,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

五、指導寫字,課堂練習

1、教師出示本課要寫的字,大家一起讀並組詞。

2、引導觀察這些字的筆畫順序以及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強調要點。

4、學生練習寫字,教師巡視。

六、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師:學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遇到緊急情況,要沉着冷靜。)

2、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家裏人聽。

3、通過其他途徑進一步瞭解司馬光。

說課稿 篇4

1.教學對象

三年級

2.教學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能抓住大公雞的特徵和動態,畫一隻神氣的大公雞。(技法目標)

(2)培養創新能力,形成健康的個性,促進人格全面和諧發展。(人文目標)

3.授課間:

35分鐘

4.主要材料

教師:收集範例若干、多媒體、小型錄像機。

學生:彩色作業紙、收集有關公雞的圖片、常用繪畫工具。

5.背景說明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創造意向和表現慾望。從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育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即興趣激發——探索發現——會作交流——表現創造——評議總結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師生、生生的激情引趣、創設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並有意識地觀察、分析、討論、欣賞,從而豐富經驗、學會學習,提高藝術素養和美術創新能力。

《神氣的大公雞》一課,讓學生在興趣的引發下,學會觀察、分析、發現大公雞的特徵,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說課稿 篇5

《太陽和月亮》這首詩歌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精練,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朗讀和記憶,它的文學形式易被低幼兒童所接受。《新綱要》中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顯得尤爲重要。

我們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時常會注意培養幼兒的語言想像力和創造力,根據提供的語言領域目標,我選擇了詩歌欣賞。對於小班幼兒而言,詩歌欣賞還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選了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素材《太陽和月亮》,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詩歌生動、有趣味性。

一.說目標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要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目標應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具體如下:

(1)引導幼兒感知詩歌的意境,並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幼兒對學習詩歌的興趣。

(2)啓發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

(3)萌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分析:從目標來分析,目標(1)滲透了認知和情感內容,這是整個活動的主心骨,重在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對詩歌欣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作用。目標(2)是能力目標,這裏突出的主要是再創造的思想,重在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開發想像力。目標(3)是情感目標,在學習詩歌的基礎上,萌發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說重、難點

1.活動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幼兒欣賞詩歌的興趣。

2.活動難點: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根據提供的目標發展幼兒的想像力,所以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是發展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活動中利用圖片、音樂和有趣的遊戲開發幼兒的大腦思維,促進幼兒拓展詞彙.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三、說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前,幼兒已有白天和黑夜這個概念,爲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作了鋪墊。另外,幼兒有欣賞詩歌的經驗,利用晨間入園或是中午休息時間等播放優美的兒童詩歌供幼兒欣賞。

2.教具、學具的準備

(1)多媒體課件:爲了讓幼兒更專注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融入到詩歌優美的意境中去。

(2)音樂:播放抒情柔美的音樂與詩歌整合起來。

(3)頭飾:小鳥、小樹、小花、小草等。

(4)大小圖片若干張:爲創編詩歌作準備。

3.心理的準備:利用春天這個美麗的季節,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散步途中感受周圍事物的變化。發展幼兒的語言,使幼兒在心理上有感應。

四、說過程

1、以欣賞課件前半部分的形式引入課題。

(1)聽錄音,錄音裏有些什麼聲音?

(2)配樂、欣賞課件,學習詩歌第一段。提問:太陽出來了,誰醒來了?白天怎麼樣?

(3)學習朗誦第一段詩歌。

目的:利用課件感受白天真熱鬧,學習詩歌第一段。

2、以欣賞課件後半部分深入課題

(1)聽音樂。

提問:聽了這段音樂你們想幹什麼?夜晚天空中誰出來了?白天小鳥醒來了,夜晚小鳥怎麼樣了?

(2)夜晚怎麼樣?

(3)配樂欣賞課件,學習詩歌第二段。

目的:利用課件感受夜晚靜悄悄,學習詩歌第二段。通過對比式的提問,鞏固白天和黑夜這個概念。

3、完整的欣賞詩歌:《太陽和月亮》。

(1)提問:白天誰出來了,怎麼樣?晚上誰出來了,怎麼樣?

(2)幼兒和教師共同朗誦詩歌一遍。

(3)分組朗誦一遍。

目的:採用隱射式的提問讓生活更加有趣、生動,幼兒的答案對完整學習詩歌有直接的幫助作用。

4、以創編詩歌和表演詩歌的方式昇華課題。

(1)太陽有許多好朋友,小鳥、小樹,小朋友醒來了,還會有誰醒來?(邊創編邊在“白天”、“黑夜”的周圍貼上圖片)

(2)晚上,這些醒來的它們怎麼樣了?

(3)幼兒分組進行情境表演詩歌內容。

目的:學習創編詩歌,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

採用貼圖片的方式,目的在於爲創編詩歌留有影子和空間。

五、活動延伸

(1)聽着音樂讓幼兒與太陽、月亮一起玩。

(2)呀!又是一天,太陽出來了,小朋友醒來了,鍛鍊身體去了!(放熱鬧的音樂)

目的:組織幼兒遊戲,圍繞太陽和月亮的主題,擴展幼兒的知識面。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提高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基礎,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爲提高我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說課稿 篇6

一,材料分析

鉛球在體育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能、運動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次授課對象是八年級(水平 4 )的學生,這節課我通過實心球投遠練習和遊戲,發展學生的力量性、協調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終身體育的意識,確保 “ 健康第一 ” 的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健康成長。

二,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對象是八年級(水平 4 )的學生, 在體育課中比較易興奮,又 容 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對於說教過多、技術要求的教學因其理性思維還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興趣;相反,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感性思維的體育課比較喜歡,學習興趣較高。 同時男女生在生理上的差異。女生上肢力量較差,不如男生的力量,有些動作無法做到位。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要適時多關注,多肯定、多鼓勵、多表揚,增強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學生能熟記並說出原地推實心球的用力順序,知道出手速度與投擲遠度的關係。

2 、技能目標: 90% 以上的學生在推球出手時基本無明顯停頓,下肢積極蹬地由下而上協調發力,出手速度快。

3 、情感目標:學生能自我評價,認真聽講、看示範,積極模仿、積極練習,發展學生上下肢的爆發力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良好情操。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超越器材

難點: 上下肢用力協調(用力順序:蹬,轉,挺,推,撥)

五,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堂課的內容,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運用導學、導思、導練、導評等教學方法,盡力減少因動作難度而可能帶給學生的心理壓力,本次課通過將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的有機結合,讓學生達到了解動作技術的結構原理,弄清動作技術。教學中,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自主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習中,學生通過模仿,徒手,持球練習來掌握運動技能。

六,教學流程設計

準備部分(10 分): 課堂常規,準備活動

1, 繞操場跑兩圈

2,簡單的徒手操

主教材(20 分:利用掛圖示範講解,讓學生

模仿,徒手練習體驗蹬地轉體感覺

流程圖 基本部分(30 分)

副教材(10 分):“ 集體性 ” 遊戲單手持球

接力跑

放鬆練習: 兩人一組互抖肩 ,“ 下面條 ” 放鬆

結束部分(5 分)

小結: 本課內容,回收器材

七,教學效果預計

預計生理曲線圖

心率 (次 / 分)

最高心率:165 次 / 分 200

平均心率:125-130 次 / 分

強度指數:1.51.7 次 / 分 150

練習密度:42%-45%

100

0 15 30 45

T /分鐘

說課稿 篇7

【說教學設計理念 】

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是整個生物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通過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濃厚興趣、構建和諧課堂教學關係、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發揮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特色,努力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效率,使生物學科教育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是本人不懈的追求目標。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基本的研究方法。做好觀察實驗,加強直觀教學,上出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學科特色是實現生物學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首要途徑。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動學生,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搞好教材中所選編的每項觀察和實驗的教學。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要使學生順利跨入生命科學的殿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好奇地發問,大膽地質疑,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創建一種人人蔘與的良好氛圍,使學生有機地融入生物學教學。教師要善於通過合理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進行教學,增加課堂信息容量,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形象、直觀地讓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養成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爲學生探究新知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大大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說教材目標及重難點】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節是繼《生長素的發現》之後,闡述生長素作用以及應用的關鍵一節。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知道什麼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發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長素的產生、極性運輸和分佈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通過實例理解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能力目標集中在“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探究活動中。此項探究活動的重點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嘗試探索如何將科學發現在生產實踐中進行應用。本節“問題探討”中的材料,與上一節所學內容似乎有點“矛盾”:上一節的內容顯示,植物生長素起促進生長的作用,而“問題探討”中的材料卻表明,在一定濃度範圍內它竟然起抑制作用。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起學習本節的興趣。關於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材首先介紹生長素作爲信息分子起作用這一特點,再詳細說明生長素的作用與濃度、植物細胞的成熟情況、器官的種類等有關,最後再簡要介紹有關科學道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嘗試運用生長素促進插條生根的內容,主要是“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探究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此項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並體會科學理論如何應用到生產實踐的過程中。

【說學生特點】

我校雖然爲市級重點高中,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來自農村。由於地域特點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較弱。精美的電教提示與探究性實驗方式有效結合,較直觀的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把抽象的問題簡單化,能有效的解決學生理解能力較弱的問題,增強生物課學習的有效性。

【說教學設計思路 】

①本節課從解答思考題入手,回顧上節所學內容,得出相應的結論即植物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接着展示“問題探討”的曲線圖,使學生比較直觀地認識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對照曲線圖解答老師給出的一系列問題,由此得出“原來生長素所起的作用是兩重性的”的結論。

②通過對典型實例“頂端優勢”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最後簡要介紹有關科學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③實驗“探究植物生長素類似物對插枝生根的作用” 要突出探究性。但由於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於本次活動不要求學生親自操作,而是根據老師給出的實驗材料用具,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設計思路,在學生說完自己的思路以後,應用課件展示實驗的設計步驟,使讓學生在對照中懂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說教學設計流程 】

本節主要內容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是教學的重點,教材首先介紹生長素作爲信息分子起作用這一特點,再詳細說明生長素的作用與濃度、植物細胞的成熟情況、器官的種類等有關,最後再簡要介紹有關科學道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本人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了教材中給出的生長素濃度與所起作用的關係曲線圖,使學生比較直觀地認識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接着讓學生對照曲線圖思考解答了一些問題,結合這些“問題”討論此曲線圖所隱含的信息,即“不同濃度的生長素作用於同一器官上時,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進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作用於不同器官上時,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這是因爲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莖),也說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長所要求的生長素濃度也不同。”從而加深對生長素作用兩重性的理解。又通過對頂端優勢現象的展示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及相關的科學原理。二是嘗試運用生長素促進插條生根的內容,主要是“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探究活動。但由於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於本次活動不能要求學生親自操作,而是引導學生如何從老師給出的實驗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問題作出假設,並根據老師給出的實驗材料用具及所作假設,討論實驗的設計思路和實驗方法步驟,讓學生能夠結合實驗方法步驟在課後完成實驗操作,要每天觀察記錄各插條的生根數量,這些都很關鍵。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個重點的講解,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生長素濃度與所起作用的關係”曲線圖來突出的,讓學生通過討論此曲線圖所隱含的信息,理解了生長素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較高時抑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通過填空訓練,進而理解既能促進生長,又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又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說教學設計特色及教學反思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此節課的亮點。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並非是只強調結果。而且設計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對學生思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認同生物學知識主要來自科學實驗,領會生物學實驗中材料選取、理化技術的使用、巧妙的設計以及對複雜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通過分析這節課,也使我體會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爲中心,並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

本節課應用探究性學習,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過探究培養科學態度、科學精神;通過探究形成科學觀點、科學的思維方式。縱觀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一是以問題討論爲主線,設計探究式生物教學,通過教師激發的一組組環環相扣的問題,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生物知識的“再發現” ,因而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於本節教材內容中抽象概括的結論性知識比較多,加上課時的限制也不可能過多的展開,因此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就要多給學生“動”的自由。從課本的文字和圖表中讀取信息、學習用組織結構圖的形式表示過程,都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學習技能。通過對這些方法技能的訓練活動使學生“動”起來,也就成爲突破本節難點的一種方法,也是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出的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