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範文

《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教學要以讀促悟,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還要在閱讀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獲得思想的啓迪。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設計。

一、說教材

分析,研究好所教授的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把教材研究透徹才能把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運用恰當的方法將知識準確地、有效地傳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能力,薰陶學生的情感。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阿長與山海經》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作者用樸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筆觸,敘寫了阿長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過事件的詳略變化和寫作視角的轉換,塑造了阿長這個小人物的形象,讓作者充滿敬意與憐愛,感激與懷念,同情與愧疚,也有溫暖與力量。這篇課文在寫作角度和閱讀方法上來說,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之處。

二、說學情

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教師設計課程的目標指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教師課程設計好壞的評價標準之一。本節課,我所面對的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對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且,此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對分析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心得體會。然而,由於時代久遠,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不瞭解,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難以理解魯迅先生對阿長的感情和阿長這個人物形象。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的要求,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敘述文體的基本特徵,學會從不同角度把握文本重點,提高整體把握結構層次的能力。

2.對文本進行細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體會平凡人物身上閃光的品格。

3.加強誦讀,理解對作者情感態度的體會和對文本深層意蘊的感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把握阿長的人物形象,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

難點:通過品析文本關鍵詞句和分析文本寫作方法,感受作者對阿長的複雜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這一理念,本節課我將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這兩種主要的教學方法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重要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我會採用聯繫舊有的知識的方法進行導入。我會用已經學習過的作品作爲切入點導入本課: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曾經走進了魯迅先生的童年,一起跟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了一遍,遊覽了魯迅先生記憶的一角。認識了百草園中講美女蛇故事的長媽媽。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長媽媽的生活小事,看看她是一位什麼樣的長者。這樣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以舊知帶新知,學生易於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從整體上進行感知,並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從標題中,你能知道什麼信息?

2.你認爲阿長有什麼魅力?對魯迅先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學生思考之後進行回答,教師相機指導,並向學生明確:文章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阿長,也就是長媽媽,着重寫了她和《山海經》的故事。依據課文內容,我們還可以知道阿長給作者買來了心心念念想要的《山海經》,這讓兒時的魯迅深受感動,是魯迅先生記憶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從宏觀上留下一個印象,方便後文對本文的學習。

(三)深入研讀,走近阿長

接着,我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我會給學生提出一個思考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文章開頭爲什麼先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由來,爲什麼要把這個稱呼與《山海經》聯繫起來?

學生自主學習,不懂之處,可以跟同桌討論。學生回答,教師予以引導,明確之所以這樣開頭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由來,是爲了說明她身份低微,是個無名無姓的可憐的人,不被尊重。以阿長入題,一方面暗示作者情感由憎惡到敬重的變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寫法,還給人以親切感。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出自初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體裁爲敘事散文。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育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以及第三次全國教育中作會議中的有關精神: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本文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自學能力,在合作討論等活動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整體教學是現代教學的一大理念,特別是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來,大容量,課堂建構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種趨勢。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依據這一原則,結合本文內容以及初二學生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每個目標之後,我又從各個方面制定了更爲具體的目標。我的教學目標之所以這樣設計,也是體現了新課標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原則。

《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選取了7件具體事例,有詳有略的敘述,塑造了一個普通農村婦女的形象。這就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魯迅先生對長媽媽認識的思想變化過程,在兒時與現時對長媽媽的不同看法,以及文章欲揚先抑的寫法。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之所在。

爲了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增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辨色彩。因此,教學方法的重點就在探究學習上,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同時可以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複述法,之後還可以採用討論探究法,仿寫法等學習方法。

全文我將安排兩個課時讓學生進行學習。

本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分析品位。對文章的閱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所以第一課時的安排,也以以上幾點爲主。

同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步驟。

首先,在新課導入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生活中的有趣經歷,並與大家分享。我之所以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是基於以下的考慮:魯迅的作品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佔很大的比重,幾乎每一年級每一學期都有魯迅的經典作品。而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複雜的革命性又讓許多學生和講授者望而卻步。爲了改變這種分析魯迅作品政治意識形態先行的陳舊觀念,讓文學的思想與審美在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經驗中獲得認同,實現以學生爲本位的教育理念,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開始今天的新課學習。

接下來我會在大屏幕上給學生展示一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出現長媽媽的文字。並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長媽媽給魯迅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阿長與山海經》。”

在作家作品部分,依然以學生爲主,我會請學生根據提前從網絡、書籍等各種渠道收集到的與魯迅以及本文的有關資料,以四人小組的形勢進行討論、交流,並派代表發言。然後,由教師根據學生髮言的內容,從作者的生平經歷、性格特點、文學貢獻三個方面做一個簡單而全面地概括。同時指出本文出自魯迅的回憶型散文集《朝花夕拾》。

然後就到了整體感知部分,首先我會讓學生互相檢查課前預留的關於本文字詞積累的情況。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互相檢查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充分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對字詞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以此爲基礎開始今天對課文的第一次閱讀。學生閱讀之前,我會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本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試用一句話概括。學生帶着問題閱讀,並在文中圈點勾畫出合適的文字,這就很好的鍛鍊了他們學習能力。閱讀結束之後,我會請學生回答問題,不足的地方再請其他學生補充。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適時地給予鼓勵與讚揚以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上一問題結束之後,我會提出下面的問題:作者對阿長的“憎惡”和“討厭”與後來的同情懷念是否矛盾?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揭示出本文寫作的第一個特點,即雙重眼光。作者通過兒時與現時對阿長的不同認識來描寫了阿長這樣一個人。所以即便是“憎惡”與“討厭”也與作者對阿長的同情和懷念絲毫不相矛盾。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阿長描寫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由最初的討厭、不耐煩,到產生空前的敬意,但敬意逐漸淡薄至完全消失,再到產生了新的敬意,並在文章最後表達了自己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此時,教師只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引導,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以一些關鍵文字爲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位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領悟文章的深刻內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所以,在深層探究部分,我安排了配樂朗讀環節。這是一段魯迅對阿長情感發生轉折的文字。誦讀28秒

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之後,我將提出以下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文中詳寫和略寫的部分,並討論這些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此時讓學生討論發言,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略寫的部分是爲詳寫的部分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達到了先抑後揚的效果。

在能力拓展部分,我設計了2個問題:1、阿長爲我買回《山海經》後,我是怎樣的心理?此問題是爲了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得到“心愛寶書”時的心情,同時襯托出阿長的偉大神力。

2、比較文中的兩次“敬意”的不同,此問題的設置是再次強調本文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相當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爲語文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情感,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在能力拓展部分,我會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讓學生從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裏體味對阿長的情感,併爲本文奠定這樣一種情感基調:懷念!以達到人文教育與情感教育的全面提升。

能力拓展的最後我安排了比較賞析這一環節。在此,我會給學生推薦一部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作品以小女孩英子兒時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其中也包括了一個保姆的形象,就是宋媽。學生可以通過對電影或是小說的賞析,來比較宋媽與長媽媽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特點。

最後是課後作業。讓學生仿照本文的寫作手法描寫一個在他們童年生活裏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以鞏固今天所學。

在第二課時,我將以以上幾點展開,讓學生進行學習。

我的說課部分,到此就結束了,有缺點與不足,請各位評委及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