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稿範文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一)

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爲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①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係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 教材的重點、難點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係,着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係的錯誤認識,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知道什麼是慣性,會正確地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瞭解力和運動的關係。

2.通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不同認識,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三、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學設計

通過實驗引入力和運動的關係,引發學生的思考。

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用力去推,物體由靜止變爲運動;一段時間後撤掉該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進一步提出問題:思考"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

通過學生的討論,進行適時引導:相同條件下空中飛行的足球比地滾球運動的距離要長很多,地滾球爲什麼運動一會兒就停止呢? 學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沒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將會怎樣運動?

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進行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2:讓一個小球從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別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表面越光滑小球運動的越遠。學過摩擦力後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動摩擦裏越小。

設想如果絕對光滑,一點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我們設計的思想與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實驗對科學發脹的意義非常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閱讀課本領略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魅力。然後思考以下問題:

理想實驗能不能在實驗室完成

他的這個實驗設計的科學嗎?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個實驗的閃光點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牛頓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結論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總結成一句簡潔的話,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讓學生記憶複述這個定律,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牛頓第一定律 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兩個方面:不受力時,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受力時,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什麼時候可以看作不受力並舉例說明不能。因爲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受力但所受合力爲零時可以看作物體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動的冰塊、冰壺球。

處理學案例題通過例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關於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答案:BD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物體在理想情況下的運動規律,反映的是物體在不受外力情況下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錯誤的。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性質,慣性定律(即牛頓第一定律)則反映的是物體在一定情況下的運動規律,所以C錯誤。由牛頓第一定律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則必須有力的作用。

例 2.一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這是因爲…A.物體一定沒有受到任何力 B.物體一定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C.物體所受合力一定爲零 D.物體可能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體不受任何力的狀態是不存在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的合力一定爲零,可能是兩個力,也可能是多個力。

三、慣性與質量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做慣性定律。

思考問題1 :慣性與慣性定律有什麼區別於聯繫?

思考問題2 :慣性與什麼有關? 什麼是慣性的唯一量度?質量思考問題3:試舉生活中幾個關於慣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絆倒時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時,則大多數是後仰着地摔倒,試論述其原因。

解析:這是因爲人在跑的時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體的前方,當人的腳遇到障礙物之後,由於慣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繼續向前運動,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於重心在整個身體的後面,所以經常後仰着地摔倒。

討論、總結一下慣性的特點。

學生進行討論後總結。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物體的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質量越小,慣性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四、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五、作業 學案上剩餘的題目。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3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堂反思五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五節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兩方面的內容。本節設計有兩個課時,我說的是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的基礎,因爲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繫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爲後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因此,可以說,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主要推理過程;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常識性瞭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確立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在於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本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爲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力和運動之間的內在規律。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係。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獲得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那就是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爲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轉變錯誤認識,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嚴密推理,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二、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九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並且學習了機械運動、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爲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二)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採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

(三)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採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爲"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四)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多媒體

教師演示用: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等

學生分組器材:

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豐富的教學設備,尤其是身邊的器材拿來實驗,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動,總結觀點→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科學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強化理解→應用遷移,鞏固提高→佈置作業,延伸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約5分鐘)。

高爾基說:"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麼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後上臺演示)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實驗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着想知道這是爲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讓學生用力推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等,然後撤去推力,物體會慢慢停下來。讓學生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於受到阻力的緣故。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體驗,觀察現象,並提出自己的論點,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爲接下去的分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學生分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學習教材,小組自選器材完成實驗。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麼?實驗中觀察什麼?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麼?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用Flash課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肯定和總結。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力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00年的錯誤理論,爲後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演示和總結,對前面提出的觀點進行判斷,爲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結合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堅持真理、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四環節:科學推理,得出新知(約5分鐘)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爲零,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爲解決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爲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五環節:剖析定律,強化理解(3分鐘)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麼關係?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並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並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用視頻冰球比賽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強調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並闡述實驗推理法的應用。

第六環節: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迴歸課本

分析課本開頭三幅圖片,分析運動的物體爲什麼會停下來?

2、情景討論

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麼情形呢?

3、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不變的性質。我們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這種性質呢?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嗎?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繫實際使知識得到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第3題爲下一節的慣性學習做好鋪墊。

第七環節:課堂總結,佈置作業(約4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困惑。用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

(1)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我國運動員將奮力拼搏,爲國爭光在下列比賽項目中,有關運動和力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頭球攻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B用力拉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C用力向後划水,皮艇才能前進,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百米賽跑時,很難停下,是因爲運動員的慣性消失了。

(2)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

(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 )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是爲了使小車在滑到斜面底 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較圖中小車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離,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車運動的越( )。

(3)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 )。

(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狀態,而是( )物體的運動狀態。

2、實踐作業:

(1)上網查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相關資料,瞭解他們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爲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兩個:通過書面作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複習回顧。

四、板書設計

爲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第五節 牛頓第一定律

五、課堂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創造性的發現物理知識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材的認識和理解,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三)

一、教學設計理念

克服以教師爲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討論建立概念和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尤其是"理想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現規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及依據:

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認爲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於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爲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及依據: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係。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爲了使學生擺脫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藉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程序

(一) .導入新課:問題引入:

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麼辦?

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1.教學難點的突破實驗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學生髮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髮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探究。在探究此問題時設置一下問題;

(1)"物體"選用什麼?

(2)要使物體"運動"起來,你認爲怎樣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就要變化物體所受阻力,你有什麼辦法使物體受到的阻力變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響物體運動,當水平面上的阻力變小時,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路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想一想,觀察什麼現象就可以判斷阻力對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大小?要用到什麼測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車是否要一樣?小車開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樣?怎麼做才能控制好這幾點?

(7)結合上述要點討論實驗步驟(可參照P66)並做一做完成表格。

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並進行試驗。再思考問題;

(8)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麼關係?

(9)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爲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學生在完成上面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在經對其中一些關鍵詞的講解和課堂練習,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