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課文主意內容

三袋麥子課文主意內容

三袋麥子課文主意內容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童話故事,這篇童話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三袋麥子課文主意內容

三袋麥子課文主意內容

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

小豬看着黃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麪饅頭和烙餅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

小牛捧起飽滿的麥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麥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來,等家裏的草料和雜糧都吃完了,再慢慢吃這好東西。爲了防止發黴和蟲蛀,小牛經常把那袋麥子搬到屋外透透風,曬曬太陽。

小猴呢,他覺得面前的這袋麥子上等的麥種,便把一口袋麥子全種下了地。

一年以後,土地爺爺又來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

他先到小豬家,小豬說:感謝您去年送給我那袋麥子,讓我吃到了最好吃的東西。說着,不由得舔了舔舌頭。看着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

告別了小豬,土地爺爺來到小牛家。小牛告訴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麥子至今還沒吃完呢。小牛抱出那隻口袋,裏面仍有半袋麥子。老人點點頭。

最後,土地爺爺又來到小猴家。談起去年那口袋麥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祕地說:請跟我來。

土地爺爺跟着小猴到裏屋一看,啊,麥囤裏堆得滿滿的。小猴說:我把麥子種下了地,這都是我的收穫。您帶一些回家吧。老人撫摸着小猴的頭,興奮地說:你真聰明!真能幹!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中的一篇童話,通俗易懂但又含義深刻。 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穫了好多麥子。在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1.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把文章讀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在閱讀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歡吃白麪饅頭和烙餅啦!”這句話時,我說,想着你們平時開心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把小豬開心的樣子讀出來!學生讀得非常投入,開心!

2.注重啓發式教學,提出問題與學生交流。如讓學生說說土地爺爺對三個小動物的反應與評價有什麼不同?說說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爲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應該是不難的。小猴、小牛、小豬三種不同的處理辦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或人生態度),顯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學種,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學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對麥子的處理方式時,有的'說:“我想麥子可以吃一半,種一半,這樣既可以

先吃到,還可以收穫許多麥子!”有的說:“我想邀請小豬和小牛一起種,讓他們也有吃不完的麥子!”有的說:“我想收穫很多麥子以後,我會把麥子作爲禮物送給其他的人,讓別人也有機會去享受播種和收穫的喜悅!”……多麼善良的孩子!多麼精彩的發言!學生能主動對三種小動物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整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補充創新,相得益彰。

3.讓學生演課本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語言轉化爲人物對話,不僅是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內化的過程,也是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即興口語表達的鍛鍊,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表演讓學生的能力從多方面得到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輕輕鬆鬆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質。

當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板書有些多,顯得囉嗦,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在語言方面還要加強,要儘量簡單生動,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二不是在痛苦的接受。在結構上,我覺得整堂課環節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設計上還是存在問題,比如在前置性作業第二題時問題域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在小組彙報的時候卻是分着會彙報的,感覺還是在框框裏,沒有放開。沒有真正的達到“生本”教學的要求。在授課的時候德育還是不夠。在整堂課還是沒有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還是在課文裏拘束着,整堂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我不會灰心的,我會繼續努力的。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提高課堂效率,設計要簡約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