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土壤雜文隨筆

一夜之間掀起的熱點新聞,又在一瞬間被自我闢謠,當事人最終站出來,承認這兩天在網絡上面掀起的“異國他鄉遇到恐怖事件”的事情其實是自己“一時貪玩”發佈的內容。當然我看到這個結局的時候並不認爲那個明顯一看就是馬甲小號的“當事人微博”出來澄清事實是人們真正看到的真相——顯然這是一次營銷號在利用流量的時候所發生的“危機公關”。

謠言土壤雜文隨筆

這些所謂的“投稿”已經不是一條兩天的現象的,爲了流量和吸引眼球,各家流量主都想盡了辦法,因爲微博的熱度時效性,所以他們更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一個短平快的爆炸性的流量事件。顯然這一次的事件是“成功”的,只是這一次因爲網友們被利用的是“善良”和“同情”,所以很快這個熱度也朝着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甚至驚動了領事館和當地媒體,這下子才知道情況危急,所以“當事人”不得不出現進行澄清,說自己只是發佈了一個假新聞,但是有點頭腦的.人也意識到這件事情或許比我們想想的還要複雜。

營銷號的這種做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因爲流量的即時性和爆炸性,所以營銷號用這種手段,只要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不錯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多的媒體加入到這種手段之中,煽動、話題性、站隊等等各種手法成爲了現在媒體的慣用手法,因爲沒有被揭穿,亦或者就算揭穿了很快就會被民衆忘記——所謂的造謠和闢謠成本都相當低,但是帶來的流量卻是明碼標價的,甚至還能通過這一事件吸粉不少,所以在這種商業模式的情況之下,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都開始了這樣的營銷手段。

只不過是因爲這次事件因爲太過火,所以暴露了真相,說不定在此前的很多情況都是安排好劇本的流量造勢罷了。一夜之間,一個虛假的新聞被熱透網絡,帶來了幾百萬的流量交換,在這個巨大的利益背後,竟然只是一個營銷號一次“意外”的操作,最終不得不採用這種愚笨的風控模式。說白了,造謠的成本低,並不一定是營銷號的手段問題,還有就是謠言的土壤太過肥沃,如今這個網絡已經浮躁到任何一個熱度都只能用盡一切辦法來吸引流量的方式,才進化出了這些畸形的媒體們。

我時常也在提問,當這些輿論模式已經發展到如此畸形的模樣,接下來又會何去何從?是進化到滅亡,還是更加浮躁的時代將會來臨——但是無論如何,對於人類而言,這彷彿是一次文字領域的毀滅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