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通用5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爲大家帶來了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歡迎大家參考。

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通用5篇)

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1

從事幼兒園教育事業快有一年了,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僅僅只認爲幼兒園帶小朋友很簡單,但是等到我當上了幼師,才慢慢發現真正的幼兒園教育並不是我所想的,要了解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性格、想法等各方面,這樣才能更全面地教育他們。

孫川是個懂事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在外面工作,他和奶奶生活,所以對奶奶有點“黏糊”。由於上學期學期末要回老家,所以提前一個月就放假了,待在家裏的時間比較長。這學期對於他來說就像是新生剛入園一樣,有很多的不適應,但他在學校也不表現出來,直到後來有一次,孫川在家不肯來幼兒園上學,奶奶問他爲什麼,他說老師罵他。

奶奶來到學校詢問我們老師,老師說,這段時間孫川特別調皮,經常和小朋友打鬧,所以老師批評了他一下,並沒有罵他。奶奶知道了原因,並教育他,讓他上課要認真,在幼兒園要聽話,這樣老師就會喜歡他了。孫川奶奶還乘孫川不注意與我們兩位老師交流,說:“孫川這孩子蠻聽話的,就是有的時候需要鼓勵,多表揚表揚,要說他好。”劉老師說:“我們知道了,您放心吧,我們會多關心他的。”上課時,孫川坐的很好,我就表揚了他,其他小朋友也很快坐端正了。良好的情緒一直延續到吃點心,吃點心時,我又一次鼓勵孫川,結果孫川快樂而又快地吃完了點心。

放學時,奶奶來接孫川,孫川特別的高興,飛快地跑到奶奶身邊,抱住奶奶說:“今天老師表揚我的,說我表現好。”

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2

2月23日,早上是我們大班的晨間鍛鍊時間,我和劉老師就帶着小朋友在操場上玩沙包和跳繩。突然,我們聽到一陣熟悉的哭鬧的聲音,一看,是這學期我們班新來的小朋友——陳煜林。他使勁地拉着媽媽的大腿,不讓媽媽走,並哭着鬧着,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我和劉老師看到這個情況,趕緊走上前去詢問,原來陳煜林和其他新來的`小朋友一樣,感冒在家休息了幾天就不想上學了。我們知道情況後,就主動與他交流,並試着將他與媽媽分開,可是他仍抱着媽媽。劉老師說:“那我們一起玩丟沙包,怎麼樣?讓媽媽站在旁邊看你有多棒。”

陳煜林說好,然後劉老師就陪他玩遊戲,我去照顧其他小朋友。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劉老師說了很多表揚他的話,其他小朋友也在旁邊拍手,漸漸地,陳煜林越玩越開心,媽媽也就放心的去上班了。

在幫助這兩位幼兒的過程中,我對幼兒的心理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的教育要更加着重爲孩子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努力塑造一種輕鬆的、自然的關係。家長要與教師配合,家庭教育要與幼兒園教育一致,這樣,從情緒中幫助幼兒良好個性的發展。幼兒園的學習要留給孩子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使他們變得更樂觀、自信、開朗。

每個孩子到幼兒園都得有個適應的過程,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有種約束感,沒有在家裏放鬆,所以他就不怎麼喜歡去幼兒園,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渡過這個時期。比如說,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愛,讓孩子知道送他去幼兒園並不是不要他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很愛他的,而且要及時去接他回家,消除孩子的恐懼感。如果孩子生病了,在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儘量不要給孩子請假,可以讓孩子帶着藥去幼兒園,請老師幫助按時吃藥。

也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幼兒園裏有趣的小故事,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的好處,例如:可以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有很多的玩具可以玩,有很多好看的書等等,使小朋友自覺地產生想去幼兒園的想法。

所以,要從各個方面思考,多方面的瞭解每個小朋友,給予小朋友更多的愛,要有耐心,不厭其煩地證明自己有多愛他們。

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3

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因爲癡迷於電腦、電視、小說等往往放鬆了學業,忘記了最初的追求目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妨給他們叫這樣一個故事:

有三隻獵狗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這個樹洞只有一個出口,可是不一會兒,從樹洞裏鑽出了一隻白色的兔子,兔子飛快的向前奔跑,三隻獵狗圍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顆大樹。兔子在樹上,倉惶中沒有站穩,一下子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狗,兔子乘機逃跑了。

故事講完後,教師要問學生:“這個故事有問題嗎?”

學生可能說:

“兔子不會爬樹。”

“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隻獵狗。”

……直到學生找不出問題了,教師才說:“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你們都沒有提到,土撥鼠哪去了?”

趁學生思考之際,教師由此引發話題教育學生:“土撥鼠,獵狗追求的目標,可是由於兔子的出現,獵狗改變了目標,我們的思維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打了差,土撥鼠竟在我們的頭腦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標當中,我們有的時候會被風光迷住,有的時候會被細枝末節打斷,有的時候會被一些瑣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頓了下來,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從而瞭解初追求的目標。

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4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爸爸和他的孩子出征打戰。爸爸已做了將軍,孩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爸爸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着一隻箭。爸爸鄭重對孩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製,鑲着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孩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孩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孩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爸爸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着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裏裝着一隻折斷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斷箭打仗呢!孩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果不言自明,孩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爸爸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把勝敗寄託在一隻寶箭上,多麼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麼危險!比如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託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託在單位身上……

大道理:自己纔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幼兒教育案例小故事5

這是美國一家普通的幼稚園。

剛剛入園的兒童被老師帶進幼稚園的圖書館,很隨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們的人生第一課。

一位幼稚園圖書館的老師微笑着走上來,她的背後是整架整架的圖書。

“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們答道。

於是,老師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講了一個很淺顯的童話

“孩子們,”老師講完故事後說,“這個故事就寫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

老師停頓了一下,接着問:“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幼稚的聲音在廳中迴盪。

然而,老師卻用一張非常好的紙,很認真、很工整地把這個語無倫次地故事記錄下來。

“下面,”老師說,“哪位小朋友來給這個故事配張插圖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來,畫一個“爸爸”,畫一個“媽媽”,再畫一個“我”。當然畫得很不像樣子,但老師同樣認真地把它接過來,附在那一頁故事的後面,然後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封面上,寫上作者的姓名、插圖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師把這本“書”高高地舉起來:“孩子,瞧,這是你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寫書並不難。你們還小,所以只能寫這種小書;但是,等你們長大了,就能寫大書,就能成爲偉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課結束,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受到了某種灌輸。如何看待這種灌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