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知多少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知多少,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春節習俗知多少

春節的來歷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

春節的歷史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爲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被視爲農曆年的開始,即爲歲首。

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竈,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有的是正月十九)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

春節的習俗

貼窗花、貼福字

窗花是漢族民間剪紙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大、最爲普及的品種。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着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貼對聯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新春之際,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吃團圓飯

中國的春節,“吃”往往會成爲大部分人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是透着那麼一股喜慶熱鬧勁兒,這可以算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之一了。“民以食爲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更加顯得入情入理。

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對中國人是重要的,家人的團聚能夠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一家大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是一種幸福的時光。

守歲

守歲是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也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拜年、領壓歲錢

領壓歲錢,大概是小孩過年最喜歡的事情了,拿着長輩給的壓歲錢小心翼翼地攢着,只爲能買一件自己心愛的禮物,那種期待和喜悅,即便長大,仍然記憶深刻。

但在領壓歲錢之前,可別忘了給長輩拜年。要知道,在新春來臨之際,家長帶領小輩們拜謁親朋好友,以吉祥語向對方恭祝新年,爲的是向長輩們寄予新年的美好祝願。而這時,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寓意用壓歲錢壓祟驅邪,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掃塵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大江南北,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漢族傳統風俗,由來已久。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迎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