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各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春節作最爲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個少數民族都用自己傳統、獨特的方式去慶祝。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雲南各少數民族春節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雲南各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白族

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布依族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竈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裏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爲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裕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糉子,糉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糉粑”,有的長達尺餘,重五六斤。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着便爲輸者。

景頗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夥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爲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傣族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獨龍族

獨龍族:過年一般在每年農曆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個家族自己卜卦決定,節期長短也視準備的食物多寡而定。由於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邀請客人過年節,就只好用刻木或結繩作"請柬"。一個家族決定哪一天過節後,計算出離過節還有幾天,如果以刻木記日,就在特製的木板上刻上幾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後剖爲兩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給客人。以後雙方每過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後一格時,就知道第二天要過節了。如果用結繩記日,離過節還有多少天,就結多少個結,然後將結繩送給要邀請的親友,自己留一條,每過一天解一個結,解到最後一個"結"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曆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爲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纔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爲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水族

水族:春節期間,男女青年喜歡開展踢毽比賽。比賽項目有單踢、雙踢、正反腳踢、優勝者獲獎。

普米族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羣衆多以臘月初六爲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基諾族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羣衆在過年時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嚐酒餚,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滿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爲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爲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爲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納西族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表達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爲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羌族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麪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瑤族

瑤族:大年初一,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這個戲由三個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鋤頭的農夫,又歌又舞,表示歡慶農業的豐收。演戲時,扮演耕牛的人要善於做出各種各樣逗人發笑的動作,引起觀衆一陣又一陣歡笑。按當地風俗,誰能摸到牛的眉心,誰就最幸福。

拉枯族

拉祜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爲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爲快。同時,帶着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