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攻擊性行爲與家庭教育對策

近年來關於學齡期兒童由攻擊性行爲引起的暴力事件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開始閃現,學齡期兒童的這種行爲讓我們感到驚訝與擔心。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兒童攻擊性行爲與家庭教育對策,希望有所幫助!

兒童攻擊性行爲與家庭教育對策

兒童的攻擊性行爲嚴重地危害了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啓蒙性與終生性的家庭教育該怎樣來預防與制止這種行爲發生,最終實現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攻擊性行爲的定義及其特點

兒童的攻擊性行爲阻礙了兒童個體的健康成長,那麼什麼是兒童攻擊性行爲?攻擊性行爲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有意通過攻擊、威脅、辱罵等行爲傷害他人的心理、肌體,引起他人痛苦、厭惡等反應的任何行爲。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打、抓、撞、罵、責備、威脅等。

其次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有其獨特的特點。

第一,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嬰兒時期兒童的攻擊性行爲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間爭奪引起。進入學齡期,由具有社會意義的事件(如遊戲規則、行爲方式等)引起兒童間的攻擊逐漸增多。從攻擊的表現形式來看,兒童傾向於使用身體上的攻擊,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更多的使用言語攻擊而非身體上的攻擊。

第二,攻擊性行爲存在穩定性。在童年時期被同伴評定爲攻擊性的孩子,到成年期更傾向於有更多的犯罪記錄。

第三,攻擊性行爲還存在性別差異。與女孩相比,男孩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二、攻擊性行爲對兒童成長的危害

攻擊性行爲對個體的健康發展很不利,不僅阻礙兒童社會性、個性和認知的發展,而且對他人或集體造成危害。每一個人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學會掌握和遵守社會規範,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被社會所接納。

有西方學者指出,對於兒童來講,大部分知識和交往技能,都源於同伴。同伴關係不僅促進了兒童認知的發展,同時也使他們在同伴關係中獲得相應的社會角色和性別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具有攻擊性行爲的孩子,同伴關係較差,不能融入到正常的兒童生活中並導致人格倒退。在一定的條件下容易發生反社會行爲,這嚴重阻礙一個人的健康發展。據資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爲當中,很多的暴力少年犯在其早年的兒童期被認定爲有攻擊性行爲。

三、針對兒童攻擊性行爲的家庭教育對策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過“教育,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在一個人的教育中人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在家庭中兒童的教育主要來自於其父母親,父母在兒童的成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這種角色是多重的。家庭教育該怎麼來預防和制止兒童攻擊性行爲發生呢?

1、成人的榜樣作用

家庭作爲兒童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對兒童早期的行爲塑造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行爲主義心理學家們對兒童是如何獲得社會行爲的問題很感興趣,並由班杜拉提出一套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爲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爲而習得社會行爲。有專家認爲,兒童攻擊性行爲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接受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如果兒童長期生長在暴力專制的家庭,其發生攻擊性行爲的機率很高。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對兒童實施暴力,無形中是在教兒童使用暴力,讓孩子覺得“暴力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兒童在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採用簡單的反射形式——攻擊性行爲來對付。常靠體罰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家庭外往往也是強侵犯性的,而且這樣的孩子認爲打鬥是合法化的。

中國的教育受儒家文化、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在一些家庭教育理念中許多的父母總是站在統治者的位置,一貫用壓制、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他們向兒童提供了攻擊性行爲的模仿原型。其後果,不但達不到教育兒童的目的,反而變相的暗示了孩子——“當別人讓你不滿意時你就這樣對待他”。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將人與人的關係分爲兩種:“我與你”、“我與它”。前者的特徵是:我將對方視爲和我完全平等的`一個人,而後者的特徵是,我將另外一個人當成了自己實現的目標和對象或工具。無論目標是多麼偉大,當一個人將另外一個人視爲工具時,這種關係都是“我與它”的關係。教育的基本準則就是尊重兒童,將他置於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2、提高兒童道德水平

兒童的攻擊性行爲與其自我控制水平有關,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又與自我控制水平息息相關,所以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與其行爲方式有密切的聯繫。

有研究表明,個人的道德水平越低,就越傾向於忽視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兒童就越容易從他人利益的立場感受和思考問題,行爲也就越趨近於正好與攻擊性相反的親社會方向。

由此看來,提高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人與生命、幸福與人際和諧的可貴,能有效的減少攻擊性行爲的發生。

兒童的道德培養可通過其特殊的方式,如遊戲和故事來完成。皮亞傑的遊戲理論闡明瞭遊戲之德性養成功能。他認爲遊戲是兒童認知機能、解決情感衝突、補償未滿足需要、最終發展社會性、形成優良個性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遊戲中兒童被要求遵守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才是能享受遊戲快樂的人。在遊戲中兒童懂得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通過遊戲兒童也明白了,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學習了判斷善惡、美醜、是非、好壞等道德行爲規則,提高道德的認知水平。

故事也是提高兒童道德水平的另一種方式。故事以象徵和隱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的寶貴价值告訴兒童,兒童在聽故事或讀故事時會在無意識層面獲得這些教益,這些教益將深深地埋藏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這些無意識層面的教益很可能是在意識層面上產生自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認識的前提。

兒童總是無比熱情的重複體驗這些故事,將他們自己的願望投射和融合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故事幫助他們宣泄情感,幫助他們習得美德,也幫助他們看到希望。

兒童攻擊性行爲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爲家長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壓制這種行爲,正確認識兒童的攻擊性行爲並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才能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