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精選5篇)

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對高等教育內部質量特徵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對高等教育外顯質量特徵的評價,因此,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爲核心的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須遵循教育的外部關係規律與教育的內部關係規律。具體小編帶來了兩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精選5篇)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1

爲進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此項工作於2011年11月啓動,前後歷時十個多月,現已修訂完成併發布,將於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在2012級開始實施。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組織教學活動、實施教學管理和審覈學生畢業資格的主要依據。在全面總結2008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體現如下特點:

一是突出專業分類建設。根據我校專業特點,新版方案在人才培養總體分爲教師教育類和非教師教育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專業類型細分爲基礎類、應用類和藝體類,爲各專業明確辦學定位,利用好現有辦學資源,設計好人才培養路徑,服務好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二是明確專業核心課程。針對08方案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不足、專業核心課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訂要求各專業綜合考慮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社會需要、學科專業發展特點等因素,明確本專業培養人才的核心能力,進而確定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明確專業核心課程,加強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爲學生今後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知識與能力基礎。

三是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本次的方案修訂中,明確要求各專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重,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此外,還允許各專業根據本專業教育教學特點增設創新學分,鼓勵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等方式獲得該學分。

據瞭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是學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學校高度重視此次方案修訂工作,校黨委書記顧家山、校長王倫多次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分管副校長李進華全程參與、直接指導,相關部門、各學院積極組織開展修訂工作,期間召開相關會議10餘次,其中包括爲期兩天的新版方案集體評審論證會。方案修訂遵循“系統設計、分類指導、強化實踐、突出能力”的總體要求,充分體現了我校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深化人文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面實施,標誌着我校人才培養將立足於一個新的平臺,爲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2

爲了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各高校都會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並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將直接影響到課程設計,課程設計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必定會對畢業生的就業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意義重大。如今,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該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做出適當的調整和修訂,培養適應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結合近幾年擔任教務員的工作實踐,我認爲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修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以市場爲導向原則

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通過走訪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和優秀校友進行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根據社會需求,結合我校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以實現提高就業率和學校美譽度的目標。

2、準確定位的原則

通過市場調研,我們大致掌握和了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接下來就應該啓動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這個時候我們要清楚的看到,如果只從社會需求出發而不考慮本校、本地區和師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很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甚至導致出現不能執行的情況。圍繞我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地方本科大學的辦學目標定位,必須要強化實踐環節的課程設置,這不但是突出應用型這一特點的內在要求,也是打造特色辦學的必然要求。

3、前瞻性的原則

人才培養方案應該具有前瞻性,要通過市場調研和對學科發展進行科學預測,及時調整方向,在專業設置、師資引進和儲備上早準備、早規劃,爲將來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4、國際化的原則

當今社會,隨着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國內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國際交流工作,主要有開展合作辦學和互派留學生兩種形式。近幾年來,我校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發展很快,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目前與美國、英國、韓國、澳大利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2006年至今已有四百多位同學作爲留學生到國外留學,他們切身體會到不同教育體制的優劣,實現優勢互補,這對於對培養他們全球化的視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出國留學的這一段經歷對他們將來事業的發展也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人才培養方案對整個教學、學生就業和學校聲譽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爲了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應該深入調研,緊跟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認真慎重做好課程設置工作,引進或培養“大師級”的人才,探索和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評估機制,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貢獻,我認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深入調研,掌握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這是每個高校都要直接面對的現實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第四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爲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法律的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要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度越來越高,各高校都嘗試開展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因此,我們必須要根據形勢發展的大環境,深入市場開展調研,掌握基本需求,從而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根據市場需求培養學生具有比較完善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斷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2、根據學校的定位,統籌做好課程的設置工作

高校辦學定位對高校的發展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各高校都會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本校教師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五年發展綱要規劃,明確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課程設置關係密切,人才培養方案要根據形勢發展及時做出調整以期更好實現辦學目標。在制定課程設置時要結合市場需求和學校的辦學定位,對課程設置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完善相關細則,使之更趨合理和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將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實現辦學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好課程設置工作,我認爲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1)做好學生情況的調查摸底工作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前,我們必須對服務對象情況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和認識,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興趣愛好,能力素質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我們可以通過對在校學生的人才培養情況和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評估和預測,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制定一個比較切合我校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個好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是動態、可修改的,以滿足形勢的快速發展和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要。

(2)要做好相關教師的引進和人才儲備工作

在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後,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有效地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量的實踐證明,要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必須要有優質的師資作爲保證。我們應該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做好相關專業的教師引進工作。通過教師的“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綜合能力,從而擔當起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特別是要有戰略眼光,瞄準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做好今後發展所需優秀人才的儲備工作,爲學校內涵建設發展和實現辦學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3)完善教學設施,爲開展創新教育提供物資保證

當今世界,創新已經成爲一個國家取得新優勢和新進步的力量和源泉,作爲國內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也必須順應潮流,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搞好創新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新的跨越。韶關學院地處經濟欠發達的粵北山區,跟其他山區學校一樣,我們在辦學過程中遇到了辦學經費短缺這一突出的問題,對教學投入就顯得不足,制約了課程教學的發展。爲了開展好創新教育,積極爭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加大投入經費投入,同時還要整合社會資源,爭取熱善好施的企業家、傑出校友等的支持,不斷增加投入,完善教學設施,爲創新教育提供堅強的物資保證。

(4)膽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

傳統的教學模式爲人才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的需求,大膽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的前提下必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意識。

3、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成功與否,必須要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評估機制,客觀公正的評估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劣,從而爲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我認爲要集思廣益,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等途徑廣泛徵求專家、教授、學者和師生代表等的意見和建議,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要緊跟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除了結合本校師生的實際情況外,還要緊跟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對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和研判,提前謀劃好相關工作,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使之成爲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明亮“燈塔”。

5、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培養學生具有寬廣的視野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相當迅速,我校這方面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快,目前我校已經與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合作辦學,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締結成姊妹學校,雙方互派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開局良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出國交流生反饋的情況看,通過1~2年的國外學習,由於國外的教育模式和體制與國內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普遍都感到受益匪淺,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將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啓發,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途徑,讓學生接觸更多新東西,培養學生具有寬廣的視野。

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向縱深發展,各高校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人才培養與學校辦學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密切相關,我們希望通過市場調研掌握需求,做好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工作,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的評估機制等途徑做好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執行、評估和反饋等工作,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爲把韶關學院建設成爲高水平應用型地方本科大學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貢獻。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3

—、引言

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國內高校極受歡迎,近些年來,學校招生人數增多,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爲國家和社會輸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就業難現象已成了社會焦點難題,畢業生規模與企業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遠遠多於後者。這也導致企業的用人要求提高,競爭愈發激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自身,缺乏實踐應用能力。所以各高校應當認清形勢,結合企業職位需求,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將重心轉移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

二、明確目標定位,制定整體方案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需要多方同時付出,所以從一開始,就應正確定位,樹立明確的目標。如果定位錯誤,目標不合理,之後的路會越走越偏,甚至會走上錯誤的方向,對最終人才的輸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開實際調查,瞭解企業所需。我國中小企業以一種迅猛的速度發展着,數量驟增,對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業需要的理論型、學術型人才遠遠少於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從崗位來看,高層管理人員需求相對較少,一方面企業建立者不會輕易放權,另一方面要求太高,畢業生缺乏能力和經驗,難以勝任。它們需要最多的是中層、基層管理人員。所以,學校要了解實際情況,正確定位,明白人才培養到底是在培養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詳細的目標。當前很多高校在目標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畢業生去向,是往企業輸送人才,還是位科研機構輸送。以企業爲例,小型企業、中型企業、高端企業、國外企業,哪個是重點?這些都需要去調查分析,對國內外的社會環境進行對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條件,切不可照搬外來經驗。

高校管理層應當樹立全局意識,認清當前國內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自身缺陷,並能夠深人分析原因,加以總結並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也要及時更新,經常調整思路,試着從別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工商管理專業新型人才培養來說,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關係,多方借鑑,結合自身條件,形成適合本校發展的新思路。學校培養人才,關鍵在於教學,教的重點在教師,學校應當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的綜合素質。學的重點在學生,既要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還要鍛鍊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中,解決管理中出現的'難題。所以,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圍繞教與學展開,進而以目標爲指導,制定整體方案,主要涉及課程設置、教學體系兩大塊。前者又可分爲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後者則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明確的思路,接下來的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三、編寫特色教材,優化課程設置

工商管理類專業主要包括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審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務等,這些專業都和市場經濟以及大衆生活密切相關,既要反映實踐,又要應用於實踐。而當前社會複雜多變,信息更新速度極快,許多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日新月異,教材作爲最直接的課堂教學工具,若不能跟緊時代變化,則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實踐,也就無法完全應用於實踐。所以教材內容應當及時更新,對於應用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論、新管理模式,要主動推薦和學習。理論基本上是死的,有時理論並沒有錯誤,但並不能指導實踐,所以要靈活適當地根據經驗加以修改。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實力也有很大差異,所以實際上並不存在完全統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鑽研,編寫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順應市場規律,符合國內外大環境,又要考慮當地經濟狀況及學校特點。一般可以由資深的專業教師編寫,或者與當地其他高校教師商榷討論後共同編與。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要凸顯出多元化、綜合化、應用化、人文化、靈活性、市場導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點在於技能的培養,要求相對較低,而應用型人才則是一個新的層次,除了掌握專業技能,還要有創新意識,能夠應用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可見,實踐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是設置課程時必須考慮的要素。之所以強調人文化,是因爲人文素養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當前時代提倡人文主義。同教材一樣,課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化,因此課程設置要靈活,能夠根據實際所需而調整。

四、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率

理論和實踐結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具體的方法包括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實際案例教學、項目教學、邀請企業管理者舉辦講座等。在此着重談談實踐教學體系,這也是當前各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非常重視的部分,大致可分爲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基礎實踐階段。在學習完理論課程後,需要結合實踐加深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其逐漸適應實踐環境。很多高校都建設有綜合實驗室,能夠創設情境,模擬真實的市場環境,教師可組織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在交流中能夠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特點。在交流過程中,適當涉及矛盾,令學生自主解決,可鍛鍊他們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綜合實踐階段。工商管理類專業各門課程既獨立,其間又存在着聯繫,所以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教材編寫,都要體現出內容的聯合,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也應經常總結對比,將各門課程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綜合實踐則主要是針對多門專業課展開的實習實訓活動,畢業實習也屬於這一範疇。第三,社會實踐階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常會選擇暑假,既能接觸和了解社會,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崗位。第四,創新實踐階段。有創新纔有發展,很多畢業生水平相當,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呢?創新能力此時就顯得無比重要。在校期間可以經常舉辦相關的校園活動,或者開發科研項目,強化其創新意識。

五、創新辦學模式,加強質量保障

產學研一體化、校企聯合等新模式在當前高校備受歡迎,校企聯合是一種雙贏互惠的方式,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學校負責人才培養和輸出,企業負責實訓基地、實習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爲例,前三年的實訓活動主要集中於實訓基地,第四年則可嘗試進人企業實習,在教師和企業人員的雙重指導下參加實踐。對於表現優秀的學生,如果願意,畢業後可與企業達成協議,直接上崗就業。

爲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還應建立起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應用型人才評估。建立行業化和社會化的高校教學質量專業指導和評估委員會,評估的反饋機制必須嚴格,使評估院校對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糾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機制。構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實踐、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傳統單一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指標。評價主體加人學生自己、用人單位以及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評價。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4

隨着高等教育大衆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正日益爲社會所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涉及政府調控、社會經濟發展、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着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爲此,高校要以就業爲導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

(一)把握時代脈搏。透徹理解新世紀的人才標準

(二)符合高校實際,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

在人才目標定位上。高校應把握好人才培養的總體品質與規格,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和類型,培養研究型、複合型、應用型等不同規格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各種人才的不同需要。開創出一條促進畢業生就業的路徑來。當前不少學校片面追求高層次。盲目地追求專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爭上碩士點、博士點。在追求高層次辦學過程中,一些過去十分有專業特色或專業優勢的學校放棄了自己的特點。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的雷同。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綜合大學爲例。地方綜合性大學由於辦學歷史、生源狀況及地域條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綜合性”兩個特點。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具體需要,結合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培養本地區所需的各種各樣的實用人才。

(三)轉變教育觀念,體現以人爲本、人職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階段。與精英階段人才培養的主要區別是擺脫了單一的精英培養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市場需求是多樣化,不同社會職業對畢業生素質要求不一樣。如果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以人爲本、人職匹配的思想,根據大學生的個體差異狀況,按照社會職業的需要。進行不同職業目標的培養,不僅大學生的德、智、體等諸方面能得到全面發展,大學生個體的潛能和差異性也能夠得到發展,這樣的畢業生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社會職位的需要。更有利於人職匹配、順利就業。"

二、改革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我國高校本科教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學科本位”理念來構建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專業的專、深、尖在當時計劃經濟時代,社會需要大量同類型、同層次人才的背景下。爲社會輸送衆多高級專業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時期,伴隨產業結構由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轉變。社會對人才需求不再單一,而呈現出多規格、多類型、多層次的需求態勢。如果再沿襲單一以“學科知識”爲理念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忽視學科專業發展的廣度與交叉融合性。必然會導致培養的人才知識面過窄,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因此。當前高校要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和大學培養目標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以就業爲導向、以能力爲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平衡的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教學計劃。而教學計劃的核心是課程。所以,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其是否科學、合理對大學能否高質量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我國現行本科課程體系的弊端表現爲:普遍側重於必修課程。忽略了選修課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論,輕實踐;各類專業劃分過細,相關課程交叉重疊,沒有整合;課程內容陳舊、滯後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聯繫不夠緊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課程改革,以就業爲導向,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優化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學生畢業後進人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二)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

學分制是一種以學分爲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狀況的教學管理制度。高校學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只能說是學年學分制或半學分制高校學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諸多因素制約: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教師工作不到位:計算機房、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學輔助部門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衆階段,如何真正實現學分制,使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開放性。成爲高校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1、制定彈性學制。放寬修業年限

在規定標準學制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在取得規定的學分數後提前畢業或延長學習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發展,適當放寬轉系、轉專業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輔修制、雙學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學分制教學管理過程中,多開展校際合作,倡導跨校選課。建立學分互認機制,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允許學生可實行工學交替、分段完成學業:一部分優秀學生在完成第一學年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後,可根據自己的專長、興趣,自主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導師制

在學分制的實施過程中。由於選修課開設的數量與質量均取決於教師,因此,要推行學分制,就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師的素質。積極提倡導師制。加強對學生選課、學習的輔導和指導。防止導致學生在選課、選專業或方向等方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證選課質量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構成。

3、加強課程開發。完善選課制

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有充沛的課程可供選擇。因此。要積極進行課程開發。強調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發儘可能多的吸引學生的高質量課程。"

(三)深化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和就業適應性從根本上說是由教育質量決定的。教育質量集中體現於教學質量。而教學工作又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因此。學校要以創新人才培養爲重點。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創新教育教學思想

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轉變觀念。爲此要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爲核心。從科技革命和現代化需要出發,注重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的教育觀。

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注重傳授與啓發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課內與課外創新教育的結合。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爲出發點。充分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把網絡教學、集中授課與分散討論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3、重視大學生個性化學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着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入討論、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探究能力。讓大學生有自由的時間和餘地,學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個性化學習。完善自己的素質結構。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學生就業最爲重要的競爭能力。參加實踐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至爲關鍵的環節。目前實踐經驗少、實踐能力弱已成爲大學生就業最大的障礙。所以。學校要突出實踐教育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從思想觀念、措施上重視大學生實踐體系的建設

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實踐活動處於從屬地位的狀況。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確立實踐的地位和作用。設置獨立的實踐課程。並給予組織、管理、場地及資金的配套。使實踐體系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

2、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要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利用大學生社團開展多種類型、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師範類的教學大比武,工科類的技能大賽,各類創新競賽等。

3、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實踐基地

在城市、鄉村、機關、學校、部隊、企業之中廣泛建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志願服務基地、專業實踐實習基地、科技創新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軍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對工作環境的認識,早日成爲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適崗人才”。

4、加強創業教育

把創業教育及創業人才的培養納入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積極開展各種創業培訓活動,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幫助畢業生順利創業。學校要通過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者學術講座。定期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與學生就創業之道進行交流與探討。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爲學生提供借鑑。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創業體驗。如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和經營的科技服務公司、建立學生超市、學生書亭、學生家教部等實體。爲大學生實踐、創業、成才的提供平臺。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5

根據《江蘇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實施意見》和《江蘇省“百校千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過實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十校百企”工程),推進院校和企業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臺、校企互動、產學結合、資源共享、校企雙贏的校企合作新機制,爲加快培養適應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急需的緊缺型高技能人才、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帶給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標任務

全面推行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機制。省級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1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國家級以上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2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每個高級工班、技師(含預備技師)班專業均要與2家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培養協議,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

努力擴大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規模。技師學院的高級班、技師(預備技師)班在校生的比例到達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級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500人以上;高級技工學校高級班在校生比例到達30%(或者8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400人以上;國家級重點技校高級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200人以上。

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訓質量。在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透過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決生產實際難題的潛力,確保高級工、技師(預備技師)考評合格率80%以上,對口就業率90%以上,用人企業認可滿意度80%以上。

三、實施要求

實施“十校百企”工程,關鍵要找準企業和院校的對接點,注重在載體、途徑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斷推動校企合作深入發展,院校和有關企業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對接平臺。

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臺。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臺,爲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帶給信息服務。各企業要用心爲“平臺建設”帶給人才需求信息,爲技工院校畢業生帶給豐富的就業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時帶給畢業生就業信息,實現畢業生就業信息與企業需求信息緊密對接,拓寬畢業生和企業方便快捷的雙向選取渠道。

人才交流對接平臺。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掛職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實踐,參與產學研活動,系統掌握相關業務技術流程,積累教學所需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以提高實踐教學技能,建立企業優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職制度,聘請優秀企業家、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人員,作爲特聘教師到院校授課,構成校企人才交流機制。

課程改革對接平臺。建立院校專業設置、課程資料改革與企業發展聯動的促進機制。校企共同研究一體化教學資料、教材和課程體系,根據企業人才層次和數量需求變化,引導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推動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專業設置與用工需求零距離、課程設備與職業活動零距離、教學資料與培養目標零距離,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緊密性和有效性。

物質交流對接平臺。加快校內校外基地建設,大力推行“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與“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車間”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質交流平臺。選取一批優秀企業、行業協會和產業集羣,分類建立學生實習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潛力。

技術交流對接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和院校各自優勢,校企聯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或“名師工作室”,共同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與新產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術交流平臺,不斷提升技工院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四、保障措施

加強領導。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督查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推動工作的.展開。各院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並推動組織實施。組織機構由學校領導和教學骨幹,有關行業、企業的領導,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骨幹組成,其中行業、企業代表要佔必須比例。

合力共推。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充分發揮部門綜合協調與指導服務的職能,建立協調共推的協作機制,共同推動技工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協調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

強化考覈。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實施方案抓緊建立機構、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確定具體的工作進度,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見實效。市經信委將“十校百企”工程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爲建立現代職工培訓制度的重要資料進行部署和安排,並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爲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業績考覈的一項重要指標。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統計、檢查評估、考覈和通報制度,並將“十校百企”工程納入技工院校“十項目標”考覈指標體系每年年終進行考覈評比。

表彰激勵。建立激勵機制,根據行業企業和技工院校培養緊缺型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數量和工作績效,按照政府購買培訓成果辦法給予適當補助。對“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業,給予表彰或獎勵。

跟蹤服務。擬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圍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題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關工作,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校企合作調研、技術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動,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的有效辦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估指標體系,對校企雙方進行監控和考覈評估,推動“十校百企”工程順利開展。

五、實施步驟

組織發動。5月中旬制訂《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適時召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進會,部署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建立機構。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各技工院校根據本實施方案,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

校企對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關企業根據本實施方案開展校企對接活動,確定對接項目,簽訂合作協議;籌辦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力爭8月結題;搭建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臺,院校帶給高技能人才培訓菜單,企業帶給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實現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

開展督查。6月下旬,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狀況進行一次督查,並將督查彙總上報省人社廳。

考覈評比。12月,將“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納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項目標”考覈指標體系進行考覈評比。

總結交流。20xx年1月召開“十校百企”工程經驗交流會,總結經驗,表揚先進,抓好典型,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