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創新教育中的教師角色(教師中心稿)

                              泰州市刁鋪中學       吉炳成

淺論創新教育中的教師角色(教師中心稿)

一、創新教育--現代教育的靈魂

   《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中指出:“發展權利是每個人不可剝奪的人權,每個人及各國人民均是有權參與、促進並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的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獲得充分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全面的社會發展的首要條件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成爲人最重要的素質。正如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肖川博士在《完整地理解創創新教育》中所說,“創新能力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前提條件,也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發展水準的標誌”。

    知識作爲一種潛在的生產力要素,只有通過人們創造性的轉化才能成爲有形價值的生產方式。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缺乏創新能力的人,不管讀多少書,死記硬背多少東西,都無法創造出真正的“社會價值”。因此創新教育是中國教育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創新教育,是一場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在實際教育中,我們要防止將創新教育片面化、簡單化。首先,創新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它與我們提倡過的愉悅教育、主體教育、個體教育等是交融相通的。換言之,創新教育必須以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爲依託。開放的社會、多元的文化有助於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情境的創設,會有助於創新教育的誕生、發展,會有助於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上海把“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作爲面向新世紀的基本學力,就是對創新教育的呼喚和強調。

    越來越多的小發明、小創造使校園裏彌散發明的氣息,飄溢創造的芬芳,但展示在我們眼前的畢竟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對於廣大的學生而言,他們意識中的創新興趣、思維中的創新傾向則更爲重要、更爲寶貴。因此,作爲一線的教師更應明白肩頭的重擔。

二、人的培養--學校創新教育的目標

    在教育活動或教學活動中,學校及教師對學生參加某一階段或某一專題教育活動,都有一定的預期的教育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對某學科、某階段、某學期、某單元,甚至某一節課的教學,都有預期的教學效果。這種預期的教學目的或效果,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目標。準確地說,“教育目標是教師(或其他教育工作者),期望學生通過某一特定的教育活動或教學過程後,在知識能力、情感和動作技能等方面出現或達到的效果,這些效果一般表現爲某種確定的行爲特徵。”①

    教育目標並非一成不變,而要與時俱進。“如果教育要繼續成爲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能夠運用智慧和精力去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那麼它就必須克服自滿和墨守成規的缺點。教育必須經常檢查它的目標、內容和方法。”②

   “生活世界”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哈馬貝斯看來,生活世界就是“創造性活動的可能場所”。③如果說,生活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狀態,那麼,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實有與應有的畛域。人與世界的關係是生活關係,人在世界中展開思想言行,展開人生歷程。環顧當今世界,這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是一個知識經濟化的世界,是一個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時代,科學的信息化、技術的數字化、經濟的一體化、政治的多極化、文化的多元化……國際社會發展的這些基本動向,迫切需要教育培養高素質、多功能的成功人才。但是,“成功人才的重要素質是什麼?”這一問題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具體而準確的答案。不過,在“批判性的思維”、“創新能力”、“獨立生活和合作能力”等素質要求上專家學者們還是一致認可的。簡而言之,我們社會需要的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一個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的人。

    面對社會需求,我們必須對教育目標重新進行嚴肅、認真、深入、細緻的研究。特定的歷史內涵賦予我國教育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歷史變革的進程中,我國的教育目標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將“創新精神”、“人文素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作爲教育目標明確提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的教育目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真切地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重視學生主體性人格生成和確立的現實基礎。否則,教育就成爲外在化的裝飾;受教育者也就容易成爲工具,不能自主地、積極地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要有人來建樹。肩負教書育人重任的教師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將決定着我國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質量。作爲貫徹教育目標的教育活動是最能體現人與人關係的社會活動;師生關係不僅是人際關係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而且是教與學雙方作爲獨立人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全部意蘊包含在師生關係中。對教師角色的重新認識已迫在眉睫。

三、“平等中的首席”--創新教育中的教師角色

    教師的教是爲學生學而存在的,教要服務於學,這已逐漸成爲人們的共識。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受到教育評價機制、升學考試制度的制約,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學習的精神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倡揚,倒是功利色彩甚爲濃厚,教學活動成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活動。於是,我們的教師隊伍中許多人把教學過程單純視爲知識傳授的過程或(最佳情況下的)知識傳授加能力培養的過程。作爲人深層的精神需要的真正的學習,因爲僅僅從功利出發,反而成爲違揹人的本質的“苦役”。

    近年來,呼聲日益高漲的教育人道化,就是要求徹底實現整個教育過程的個性化和人格化。作爲培養“人”的教師,要正視當今教育中的功利性和片面性的弊端,要構建一種信奉科學、崇尚人格完美、促使個人和社會朝着和諧健康方向發展的教育觀念。

   “比較全面和科學的觀念是把教學過程視爲:知識傳授+思想、情感交流+智慧能力的培養+個性塑造的過程。”④完美的教學一定能夠呼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放飛囚禁的情愫。

    在教學中,師生關係的核心是把雙方看成真正意義上的“人”,雙方之間價值平等,絕無尊卑、強弱之分。魏書生在《教學中要建立互幫的師生關係》中寫道:“教與學之間的關係,決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的關係,而應該是互助的平等的關係。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闡述了自己教學中“失敗”與體會。正是因爲師生之間立足於平等與信任,魏書生才取得了那麼驕人的教學業績。

    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宗旨。“對話,永遠是創新的溫牀。”⑤作爲理想教育的主要交往方式--對話,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真正的對話,是那種建立在平等關係基礎上的自由交流,是掃除了一切正規性和嚴肅性之後的隨意性的和不拘一格的交談。”⑥對話的雙方是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彼此的活動中,坦誠相見,敞開自己,接納對方,相互激發。所以教學活動理應具有對話精神,使師生雙方在對 話交流中,不斷地“相遇”、“碰撞”,使雙方互相激發,互相啓迪,從而“碰撞”出新的火花,新的思想,使教學成爲一種永遠具有不斷生成、不斷更新精神的活動。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首先要從教育教學規律出發正確定位自己的工作和作用,瞭解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新的要求與期待,從形成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新課程中新的教育理念會給我們教師帶來啓迪和幫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關注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並使之成爲當今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興趣,體驗和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實現開放式評價,使評價成爲激勵學生前進的動力。這意味着教師要由傳授者轉化爲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由課堂上的主角轉化爲“平等的首席”。⑦

    教師角色的轉變,將構建出新型的師生關係。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和民主、尊重與信任,會受到激勵和鼓舞、感化與召喚,從而形成積極的豐富 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我們的教育必然會向社會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