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動物古代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大多數都是以動物爲主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動物古代寓言故事,歡迎參考閱讀!

大鵬與焦冥

晏子是齊國有名的賢相。晏子很有學問,足智多謀,善於諷喻又敢於直諫,他經常跟齊王一起議論國家大事或談論學問。

有一天,齊景公和晏子坐在一起聊天。

齊景公問晏子說:“天下有極大的東西嗎?”

晏子回答說:“有哇。大王想要我說給您聽嗎?”

齊景公說:“我想知道天底下最大的生靈是什麼?”

晏子說:“在北方的大海上,有個叫大鵬的鳥,它的腳遊動在雲彩之中,背部高聳入青天,而尾巴則橫臥在天邊。大鵬在北海中跳躍着啄食,它的頭和尾就充塞在天和地之問。它的兩個闊大的翅膀一伸展,就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

齊景公驚奇地說:

“真是不可想象!不可想象!那麼,天下有沒有極小的生靈呢?”

晏子回答說:

“當然有。東海邊有一種小蟲,它小到可以在蚊子的眼睫毛上築巢。這種小蟲子在巢裏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它們經常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飛來飛去,可是蚊子連絲毫的感覺也沒有。”

齊景公說:“太妙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新奇的事,那是什麼蟲子呀?”

晏子說:“我也不知道它確切的名字叫什麼,只聽說東海邊有些漁民稱這種蟲子爲‘焦冥’。”

齊景公十分感慨地說:“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啊!”

大鵬和焦冥,是先人們想象中的極大和極小的生靈。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形式是極其複雜、多樣的,因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

支公養仙鶴

古時候有個叫支公的人,非常喜歡仙鶴。

他常愛到仙鶴出沒的地方,遠遠地欣賞仙鶴吃東西、散步時的一舉一動,簡直看得入了迷。他常常想:要是能有仙鶴長久爲伴,那該多好啊!

終於,在支公搬到剡(shan)溪東峁(mao)山居住的時候,一位深知支公愛好的老朋友給他送來了一對仙鶴。

支公高興極了,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般對待仙鶴,給它們吃上好的食物,細心照料它們的起居,高興的時候,支公還常把仙鶴摟在懷裏跟它們說話。

仙鶴的活潑可愛也使支公的晚年一點都不寂寞,它們給支公作伴,跳舞給支公看,時間久了,支公和仙鶴的感情越來越深厚。

時光飛逝,仙鶴的羽毛很快長齊了,它們天天撲棱着翅膀,想飛到屬於它們的遙遠的地方去。支公實在是捨不得仙鶴離開,猶豫再三,還是用剪刀把仙鶴的翅膀剪短了。

這下子仙鶴真的沒有辦法飛起來了。

它們總是先撲打一陣翅膀,然後又回頭看看,接着就沮喪地低下頭,無精打采地走來走去。仙鶴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歡叫起舞了,沒有了活力,沒有了生氣,連眼睛都一天天地暗淡下去了。

支公對這一切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後悔極了,告訴自己說:

“既然仙鶴有直上雲霄,去見識更廣闊的天空的志向,我又怎麼能強行把它們留在我跟前,只供自己觀賞呢?”

支公從此更加精心地飼養兩隻仙鶴,讓它們的翅膀很快又長齊了。

於是支公就帶着仙鶴來到野外,把它們放到地上,依依不捨地對它們說:

“仙鶴啊,快飛吧,到遠方去實現你們的理想去吧!”

仙鶴拍打着翅膀飛上藍天,鳴叫着在支公頭上盤旋了幾圈,好像在感謝他的恩情,然後自由自在地向遙遠的天邊飛去了。

支公雖然捨不得仙鶴,但他理解仙鶴的志向,最終放了仙鶴,這纔是真正的愛鶴。

同樣道理,真正愛惜有才能的人,就應該給他們施展身手的空間,不要把他們規定在狹隘的小圈子裏面。

仙鶴生蛋

有個叫劉淵材的人,性情十分迂腐、古怪,又很愛虛榮。

他家裏養着兩隻鶴,只要有客人來家中,他總是既神祕又故意張揚地對客人誇口說:

“我家養了兩隻鶴,這可不是一般的鶴,它們是真正的仙鶴呀!人家所有的禽鳥都是卵生的',我養的仙鶴可是胎生的。”

這一天,劉淵材家又來了幾位客人,他把客人請進屋,一坐下便誇起他那兩隻“胎生”的仙鶴來。

劉淵材話還未說完,一僕人從後園跑來報告說:

“先生,咱家的鶴昨夜生了一個蛋,好大的蛋呀,跟大鴨梨一般大小呢。”

劉淵材的臉色立刻羞得通紅,他覺得十分難堪。他斜着眼偷偷瞟了客人一下,對着僕人大聲喝斥道:

“奴才胡說,你竟敢誹謗我的仙鶴呀!仙鶴怎麼會生蛋呢?休要在此胡說八道!”

僕人只好沒趣地走開了。幾個客人站起身說:

“劉兄,難得您家養着仙鶴,讓我們去看看,開開眼界吧。”

劉淵材只好帶着客人一同到後園去觀看仙鶴。

他們來到後園,只見其中一隻“仙鶴”正將後腿張開,身體趴在地上。

客人們想叫仙鶴站起來,便用柺杖去嚇它。不料,那鶴站起身來時,地上又留下了一枚鴨梨大的鶴蛋。

劉淵材的臉色漲得通紅,他支支吾吾地自我解嘲,嘆着氣說:

“唉!沒想到這仙鶴也會敗壞仙道,和凡鳥一樣了。”

其實,仙鶴只是傳說中的鳥,平常我們養的鶴本來就是普通禽類,是卵生的。而這鶴的主人卻偏要故弄玄虛,結果當衆出醜,搞得十分難堪。

李衛公醫鶴

很早以前,有個好心腸的人叫李衛公。李衛公經常四處遊山玩水,幫助他人。

一天,李衛公在嵩山上游玩,碰到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長得異常美麗,羽毛光潔,不同一般,但是卻受了傷,傷口還在滴血。

白鶴見了李衛公,呻吟着求助,她說:“我是鳥中的神仙,在山裏歇息的時候不幸被樵夫砍傷了腳。如果用人的血塗在我腳上面的傷口上,那我的傷口馬上就能夠恢復痊癒了。”

李衛公聽白鶴這麼一說,馬上就毫不猶豫地把衣襟解開,露出了胳膊,拿起刀,準備將自己的血刺一點出來,爲白鶴仙療傷。

誰知道,就在這個時候,白鶴卻說到:“我的傷口只有真正的人的血才能夠醫好。但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人是非常少的,你也不是真正的人,所以,你的血對於我來說是沒有用的。你從我的眼睛上面拔掉一根眼睫毛,動身到都城裏面去尋找真正的人。只要用我的眼睫毛遮住你的眼睛看一下人,就可以知道誰是真正的人了。你一定要幫我找到,然後向他要來一點血,我的傷就可以好了……”

李衛公聽了這一番話,便從仙鶴的眼睛上面拔下一根眼睫毛,遵照她的囑咐,向都城走去。走到半路,他想起仙鶴說自己不是真正的人,將信將疑。就取出一面銅鏡,用白鶴的睫毛遮住自己的眼睛,一照,嚇了一跳。鏡子裏面出現的竟然是一個馬頭人身的怪物。他不由得十分沮喪。但是,爲了自己的承諾,也爲了救命,他只好繼續前行。

一路上,他不停地拿出白鶴的眼睫毛遮住自己的眼睛,觀察行人,想早點爲仙鶴找到真正的人以便醫好她的病。但是,他很快就驚奇地發現,他所遇到的“人”,居然都和他自己一樣,是動物頭人身子的怪物。他們的頭,不盡相同,有的是狗,有的是豬,還有的也是馬。他的沮喪減少了,但是驚詫卻在增長。

走了好久,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人,這使他又害怕,又失望。他惦記着白鶴的傷勢,不禁非常擔心。

正在這個時候,他看見一個老農夫騎着毛驢走了過來。李衛公抱着希望看了一看。這次沒有讓他失望,原來這個老大爺是一個真正的人!真是喜出望外。他馬上迎了上去,把老農夫攔住,然後,將病鶴的故事原原本本的告訴了他,還請求他的幫助。

老農夫聽罷,二話沒說,就從毛驢上面跳了下來。馬上挽起袖子,伸出手臂,讓李衛公刺破皮膚,取走了自己的一些血。

李衛公取得了真正的人血,急忙回到嵩山,找到奄奄一息的白鶴,把血爲白鶴的傷口塗上,白鶴的傷口當時就癒合了。

白鶴對李衛公說:“你能急人所難,救死扶傷,不辜負弱者和陌生人的信任,你已經變成一個真正的人了!”說完,拍了拍翅膀,飛上了碧霄,不久便無影無蹤了。

李衛公聽了這番話,很是驚喜,趕緊又將鏡子拿了出來,這次隔了仙鶴的眼睫毛看自己的影象,果然是自己的人形,而不再是馬頭人身的怪物了。他真的脫胎換骨,成爲一個  真正的人了!

看來,只要樂於幫助別人,把別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同情弱者,關注他人,才能成爲真正的人。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年近八十,卻懷才不遇,只當了一個下大夫。他又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爲,又受到妲己的迫害,因此就逃出商朝都城朝歌,躲到渭水河邊過着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範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爲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

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

“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

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着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裏,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他來。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裏還一邊念着:

“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

於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裏又念着:

“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

後來,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請他到西岐去。

姜子牙故意迴避,躲在蘆葦叢裏不出來。姬昌齋食三天,沐浴整衣,命人擡着禮品,再來請姜子牙,姜子牙這纔出來相迎。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一心想要尋找賢能有才華的人,於是就答應輔佐他。

後人稱這件事爲“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姬昌爲了表示對他的尊敬,於是就封他爲太公。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成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爲了求賢,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

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

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劉備。

爲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盧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這麼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這樣纔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孔明的輔助,就好象魚得了水一樣非常快。”

合作的生物

越國人甲父史和公石師各有所長。

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

因爲這兩個人交情很好,所以他們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他們雖然是兩個人,但好像有一條心。

這兩個人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

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了手。

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都在自己的政務中屢獲敗績。

一個叫密須奮的人對此感到十分痛心。

他哭着規勸兩人說:

“你們聽說過海里的水母沒有?它沒有眼睛,靠蝦來帶路,而蝦則分享着水母的食物。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們再看一看瑣吧!它是一種帶有螺殼的共棲動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當作巢穴。瑣飢餓了,靠螃蟹出去覓食。螃蟹回來以後,瑣因吃到了食物而飽,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這是又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例子。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不知你們聽說過蟨鼠沒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卭岠虛則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時卭卭岠虛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難,卭卭岠虛則揹着蟨鼠逃跑。它們也是互相依賴的。恐怕你們還沒有見過雙方不能分開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頭鳥。這種鳥有兩個頭共長在一個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兩個鳥頭飢餓起來互相啄咬,其中的一個睡着了,另一個就往它嘴裏塞毒草。如果睡夢中的鳥頭嚥下了毒草,兩個鳥頭就會一起死去。它們誰也不能從分裂中得到好處。下面我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北方有一種肩並肩長在一起的‘比肩人’。他們輪流着吃喝、交替着看東西,死一個則全死,同樣是二者不可分離。現在你們兩人與這種‘比肩人’非常相似。你們和‘比肩人’的區別僅僅在於,‘比肩人’是通過形體,而你們是通過事業聯繫在一起的。既然你們獨自處事時連連失敗,爲什麼還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師聽了密須奮的勸解,對視着會意地說:

“要不是密須奮這番道理講得好,我們還會單槍匹馬受更多的挫折!”

於是,兩人言歸於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這則寓言通過密須奮講的五個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師的經驗、教訓告訴大家,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爭生存、求發展的鬥爭中,只有堅持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察見淵魚

戰國時期隰斯彌去見當時的齊國大夫田成子。

田成子和他登上高臺向四周眺望。東、西、北三面的景物盡收眼底,但是向南一張望,只是看到一片樹枝、樹葉。

原來隰斯彌就住在田成子的附近,是隰斯彌家的樹木擋住了視線。

田成子雖然沒有說什麼,但隰斯彌想到田成子當時專權朝廷,而且正在陰謀篡政,於是感到十分不安。回家之後,馬上就命人將遮擋住田成子家南面視線的樹木盡都伐掉。才砍了幾斧子,隰斯彌又命停止砍伐。

他的管家對此十分不解,就問隰斯彌:“你命人砍去這些樹木,怎麼才砍了幾斧子又命停止下來呢?”

隰斯彌說:“古代有句諺語叫知淵中之魚者不祥。田成子最近要陰謀篡政,如果我突然伐掉這些樹木,那就是說我對他最近的舉動有所察覺,那我就危險了。我不伐樹沒有什麼罪,如果我知道田成子的隱私,那麼我的罪就大了,所以還是不伐爲好。”

後來,人們用“察見淵魚”來比喻探知別人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