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15篇)

古代寓言故事1

牛缺,在上地這一帶地方是位聲望很高的飽學之士。有一次,他要去XXX拜見趙國國君,途經耦(ou)沙時,遇上了一夥強盜。強盜搶走了他的牛車及隨身衣物,他只好步行。強盜在一旁看到這人對被劫之事並不在意,臉上連半點憂愁和吝嗇的表情都沒有,心中不免生疑,於是便追上去問個究竟。

古代寓言故事(15篇)

牛缺坦然地回答說:"一個有德行的人,不應當因丟失一點供養自己的財物而去與人爭鬥,這樣會危害它所供養的自身的安全啊。"

強盜們聽後,同聲稱讚道:"這真是一個賢德之人啊!"他們望着牛缺漸走遠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議:"如此賢德之人去拜見趙國的國君,必會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國君面前告發了我們的強盜行徑,我們一定會大難臨頭。因此,還不如先下手爲強。"於是,這夥強盜再一次追上牛缺,並把他殺掉了。

有個燕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後,就將全家族的人集合起來,告誡他們:"今後誰遇上了強盜,可千萬別學牛缺那樣以賢德求忍讓呀!"大家都牢牢記住了這個教訓。

不久,這個燕國人的弟弟要到秦國去,一行人來到函谷關下,又遇上了強盜。他想起了哥哥臨別時的告誡,始終不肯輕易捨棄財物,在實在鬥不過這夥強人時,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強盜以慈善爲本,發還搶走的財物。

強盜們被糾纏得大怒了,忍不住厲聲喝道:"我們沒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經夠寬宏大量了。你現在還要死死地纏住我們,索要財物,這不就把我們的行跡暴露了嗎?我們既然已經作了強盜,哪裏還有什麼慈悲仁義可言?"只見這夥人手起刀落,將那個燕國人的弟弟殺了,同時還殺害了與之同行的四五個夥伴。

牛缺與燕人被害的悲劇警醒後人:對於殺人不眨眼的強盜,既不能講"賢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丟掉幻想,團結鬥爭,戰而勝之,纔是正確的選擇。

傳說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着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得繞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她說:"像太行、王屋這麼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往哪裏送呢?"

大家說:"這好辦,把泥土、石塊扔到渤海邊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沒地方堆。"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挖山。

他的鄰居是個寡婦,她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剛剛換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來幫忙。

大家乾得很起勁,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着一個老漢,這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覺得很可笑,就去勸告愚公:"你這個人可真傻,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怎麼能搬動這麼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嘆口氣說:"我看你這人自以爲聰明,其實是頑固不化,還不如寡婦和小孩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幾年了。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它們挖平呢!"

聽了這些話,那個自以爲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了。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報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動了,他就派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揹走,一座放到朔方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面,漢水的北面,就沒有高山阻擋了。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決定,卻不以爲然地持否定態度:“別說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古代寓言故事2

在我國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宋陵子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卻知足常樂;可是有一國財富的魏文侯卻常常譏笑他,而且還鄙視地說:“你一直都很窮,難道要窮一輩子嗎?”宋陵子不理會他挑釁的語氣,看了看魏文侯然後平靜地說道:

“請你不要擔心,慢慢聽我說。前幾天,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養有九十九隻羊的富翁,他一天到晚就希望能再得到一隻羊,好讓自己的羊只數目變成一百!想來想去,他就想到隔壁那個貧窮的老人不是有一隻羊嗎?就興沖沖地跑去找那窮人幫忙,想請求老人割讓那隻羊給他,以滿足他的心願。”

宋陵子說完上面這段寓言式的前言後,又接着說道:“如果富翁還須求助於人的話,就很難說到底誰富誰貧了!”

最後宋陵子語重心長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富有的人並非真正的富有,貧窮的人也並非真正的貧窮。”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鍾”。每逢祭鍾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 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着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

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

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鍾。”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

“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

“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着說:“這樣子吧,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隻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僞。

古代寓言故事3

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率精銳之師攻打魏國,連戰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陽得意之餘欲率軍趁勝攻伐齊國。楚將陳軫見部隊連續激戰,雖情緒高昂,卻已是疲憊之師,急需休整,便竭力勸阻昭陽伐齊,並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有個廟宇主人春祭,賞賜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難以分配,此時有人提議說:"僅這一壺酒不如讓一個人喝個痛快,讓我們來個畫蛇比賽,在地上畫蛇,看誰先畫好,誰就獨喝此壺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約定時間,大家同時開始在地上畫蛇,其中有個人畫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還沒有畫好,得意之餘,便想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本領,於是一手提着酒壺,一手提筆,別出心裁地說:"我還要替蛇畫幾隻腳哪!",正當他提筆給蛇畫腳的時候,其中一人卻已將蛇畫好,伸手奪過正在加畫蛇足人手中的酒壺說:"蛇是沒有腳的,你何必替他畫腳呢?"說罷,便張口喝起酒來,畫蛇腳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邊,懊喪地看着別人喝酒。

陳軫的意思是說,楚軍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正是得勝班師回朝的時候,軍隊可以養精蓄銳,我們也可受到楚王的賞賜和人們的讚揚;如以疲憊之師,攻打有備的齊國,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遭到楚王的處罰和人們的唾罵。

“畫蛇添足”就用來比喻多此一舉或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故事4

《相馬》

樂有兩名跟他學習相馬的弟子。

一天,伯樂帶着兩名弟子來到馬廄裏,教他們學習鑑別會踢人的馬。二人仔細聽了伯樂的講解後,其中一人很快就鑑別出一匹馬,而第二個從卻指出這匹馬現在並不善於踢人,果然馬踢了幾下就不踢了。第二個人肯定地說:“這匹馬的前膝因傷腫脹,不能長時間支撐整個身體,所以後腿便無法連續擡起來踢人。”伯樂笑呵呵地看着弟子的表現,十分欣慰地點了點頭,說:“不僅是在相馬時,在觀察其它事物時,也要經過全面而細緻的觀察纔可以下結論。

[含義]只有通過全面而細緻的調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出處]《韓非子·說林下》

《盲人識日》

有個人生下來就是個盲人,他很想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就去問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盤。”盲人立刻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找到一個銅盤,仔仔細細地摸着,還用手敲了敲,銅盤立刻發出了聲響,他恍然大悟地說:“哦,太陽原來可以發出聲音。”

有一天,他和鄰居閒聊時聽到鐘聲,立刻說:“這是太陽的聲音。”鄰居告訴他說:“那是鍾而不是太陽,太陽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

後來有一天,他摸到了形狀與蠟燭相似的竹笛,以爲那就是太陽了。

[含義]認識事物不能只憑道聽途說,要全面細緻。

[出處]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日喻》

《阮裕焚車》

晉代的阮裕是一個以德行聞名於天的人。

阮裕住在剡地的時候,曾有一輛很漂亮的車子。這輛車子的結構結實、造型美觀,就連拉車的馬的皮毛也是刷得平滑整潔。儘管阮裕把這輛車子視若珍寶,但無論誰來借用他的車子,他都十分爽快地答應。

一次,阮裕一位鄰居的母親去世了,在爲母親送葬的時候,鄰居很想跟阮裕借車子。但他轉念一想,死人是很不吉利的事。最終,這位鄰居放棄了向阮裕借車子的想法。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阮裕的耳朵裏。阮裕嘆息着說:“唉,我有車子就是爲了方便大家,現在卻讓人不敢借用,還要這車子幹什麼!”說罷,阮裕放火把心愛的車子燒掉了。

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感嘆,阮裕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含義]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錢財而不肯去幫助他人。

[出處]《世說新語》

古代寓言故事5

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裏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裏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裏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爲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古代寓言故事6

先見之明

一次,蔡京請張進士教孫子讀書。張進士布館後,既不教讀書,又不教寫文章,只是教孩子們學跑步。

起初孩子們貪玩還照着去做,可幾天下來就不耐煩了,便向老師請求學功課。

張進士搖頭說:“不必了,還是繼續練跑步吧!”

孩子們問:“爲什麼?”

張進士說:“你的祖父、父親都是又奸詐,又驕奢,把老百姓害苦了,百姓總有一天要找他們來算賬。你們是孩子,沒有過錯,要是跑得快,也許還能保住性命。此外,可沒有別的辦法了。”

古代寓言故事7

鐵杵磨針

李白小的時候,學習不太認真,還沒有完成學業就跑了。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坐在小河邊,用勁磨一根碗口粗細的鐵棒。他很奇怪,就走上去問:"老婆婆,你這是在幹什麼呢?"

老婆婆把臉上的汗水擦了擦,說:"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李白感到很好笑,說:"這麼粗一根鐵棒,你哪年哪月才能把它磨成一枚針呢?"

老婆婆信心十足地說:"只要功夫到家了,自然就可以成功了。"

李白聽後,非常感動。於是,他馬上回去繼續學習,終於完成了學業,成了有名的大詩人。

虞韶《日記故事》

寓意:要幹成一件事,必須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恆的決心。

原文: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一老嫗磨杵,白問"將欲何用?"曰:"欲作針"。白笑其拙,老婦曰:"功到自成耳。"白感其言,遂還讀卒業,卒成名士。

虞韶,生卒年不祥,元代人,編有童話讀物《日記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8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有一次,齊莊公帶着幾十名隨從進山打獵。一路上,齊莊公興致勃勃,與隨從們談笑風生,駕車馭馬,好不輕鬆愉快。忽然,前面不遠的車道上,有一個綠色的小東西,近前一看,原來是一隻綠色的小昆蟲。那小昆蟲正奮力高舉起它的兩隻前臂,怒氣衝衝地挺直了身子直逼馬車輪子,一副要與車輪搏鬥的架勢。

小小一隻蟲子,竟然敢與龐大的車輪較量,那情景十分感人。這有趣的場面引起了齊莊公的注意,他問左右:“這是什麼蟲子?”

左右回答說:“大王,這是一隻螳螂。”

莊公又問:“這小蟲子爲何這般模樣?”

左右回答說:“大王,它要和我們的車子搏鬥,它不想讓我們過去呢。”

“噫!真有趣。爲什麼會這樣呢?”莊公饒有興趣地問左右。

左右回答說:“大王,螳螂這小蟲子,只知前進,不知後退,體小心大,自不量力,又輕敵。”

聽了左右這番話,莊公反而被這小小螳螂打動,他感慨地說道:“小小蟲兒,志氣不小,它要是人的話,一定會成爲最受天下尊敬的勇士啊!”說完,他吩咐車伕勒馬回車,繞道而行,不要傷害螳螂。

後來,齊國的將士們聽說了這件事,都非常感動。從此,他們打起仗來更加奮不顧身,都願以死來效忠齊莊公。

人們常說螳螂擋車,不自量力。然而我們從另一面來看,螳螂擋車之勇,也實在可贊可嘆,這種置生死於不顧、敢於抗爭的勇氣,不是應該對我們有所啓發嗎?

南陽的西郊有一座亭子,本來修建它是爲了讓過路的人能有個歇腳的地方。可是這一帶常常有惡鬼出沒,搞得人心惶惶,再沒有人敢到那裏去過夜。不然的話,就會遭到災禍。

南陽地方有個叫宋大賢的人,他身材魁梧,血氣方剛,爲人正直勇敢,天不怕地不怕,從來就不信邪,還學了一身好武藝。宋大賢聽說西郊的亭子鬧鬼,嫉惡如仇的他決心去看個究竟,也許還能爲民除害。這麼想着,他也不帶任何兵刃利器,僅僅只是背上自己心愛的古琴就出發了。

夜幕降臨了,亭子四周的樹林影影綽綽,顯得神祕恐怖,偶爾傳來一兩聲貓頭鷹淒厲的叫聲更是給夜色增添了幾分詭異的氣氛。宋大賢一點兒都不害怕,一個人坐在亭樓裏,悠然自得地彈着琴。

忽然,樓梯上傳來一陣“吱吱嘎嘎”的響聲,不一會兒,一個惡鬼就來到了宋大賢面前。這個惡鬼一頭火紅的亂髮披肩,眼睛閃着熒熒綠光,長長的獠牙露在外面,拖着一條血紅的舌頭,指甲又尖又長,樣子可怕極了。它呲牙瞪眼地對宋大賢說:“你是何方狂徒,竟然有膽子到這裏來,想嚐嚐我的厲害嗎?”宋大賢正眼都懶得瞧它,仍然自顧自地彈他的琴。

惡鬼見宋大賢無動於衷,就轉身高去。過了一小會兒,惡鬼又從街市上回來,拎了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問宋大賢:“你願不願意睡一會兒呢?”說着就將那顆人頭扔在宋大賢面前。宋大賢還是沒有被嚇住,反而哈哈大笑着說:“太好了,我睡覺正缺個枕頭,你爲我想得太周到了!”惡鬼見這個辦法還是不起作用,又轉身走了。

過了很長時間,惡鬼再次回到樓上,惡狠狠地對宋大賢說:“喂,你敢不敢和我比試一下搏鬥的本領?”話音未落,就向宋大賢撲過去。宋大賢眼疾手快,猛地一閃,抓住鬼的腰,把它倒提起來,用力掄轉。惡鬼受不了了,淒厲地號哭着求饒,見宋大賢不爲所動,又求宋大賢快點把它弄死,免得再受痛苦。宋大賢將惡鬼打死後,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老狐狸。

從這以後,亭子清靜了,再也沒有野鬼來騷擾人了。

宋大賢鬥鬼的經歷告訴我們,邪惡勢力的本質是虛弱的,我們不應被其強大的外表所嚇倒,而要堅決與之作鬥爭,絕不手軟,因爲邪終不能勝正。

從前,在四川省的忠縣、萬縣、雲陽縣一帶,經常有老虎出沒。老虎出來傷人,總是先抖出它的威風,使你還沒看清它的真面目時,往往已先自嚇癱了。老虎再來收拾你,想必是十分輕鬆自如的事了。

這一天,一個婦女帶着兩個小孩到河邊洗衣服。她先讓兩個孩子在沙灘上玩耍,然後自己走下河灘,到河邊洗起衣服來。兩個孩子在沙灘上一會兒堆沙塔,一會兒用線繩在手上互相翻花,一會兒自己做遊戲,玩得十分高興。

突然,一隻老虎從沙灘那邊的山上奔了下來,正在洗衣的婦女見狀大驚失色,她慌不擇路,也顧不上小孩,自己趕緊跳進水裏躲避起來,連衣服被水漂走了她也不知道。她彎在水中,只留兩個鼻孔在外出氣,渾身直打哆嗦。再看那兩個小孩,依然在沙灘上全神貫注地玩得起勁,全然不知道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更沒注意到獸中之王老虎已在他們附近正朝他們“虎視眈眈”。

說來也怪,兇猛的老虎見兩個小孩旁若無人,根本就無視老虎的存在,反倒有些吃驚,因爲它見慣了的是它們所到之處,一切飛禽走獸和人都是聞風喪膽、四處逃竄的,眼前這兩個小孩是何物?竟如此滿不在乎?虎盯着小孩有好一會了,小孩並沒有看它一眼,而是繼續他們的遊戲。接着,老虎又用頭去碰他們,兩個小孩只是隨意地用手撥開虎頭,一點害怕的表示也沒有,老虎那股兇猛的勁頭已全沒有了,它好像很泄氣地走開了。

看起來,面對危險或貌似強大的敵人時,你越是害怕,可能還會招來災禍;如果鎮定、無所畏懼,說不定還會有轉危爲安的奇蹟出現。

古代寓言故事9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人到大街上去賣長矛和盾牌。爲了招徠顧客,他舉起盾牌誇耀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無論什麼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舉起長矛吹噓說:"我的長矛鋒利無比,無論什麼東西一剌就穿!"

這時,有個人問他說:"如果用你的長矛來剌你的盾牌,那結果是一個什麼樣呢?"

那個楚國人一句話也答上來。

寓意:脫離實際地誇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自相矛盾的笑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韓非《韓非子·難勢》

韓非子(公元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是荀子的學生,當時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55篇,其中引述了很多寓言故事,富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先秦寓言發展的高峯,反映出我國寓言在戰國末期已發展到成熟階段。

古代寓言故事10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爲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腳踩着牛,用膝蓋抵着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着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爲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爲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嫺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爲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儘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着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善於總結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古代寓言故事11

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太慢,心裏很着急。

這天,他乾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裏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裏去看。田裏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幹,就必然受到懲罰。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孟子《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當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爲齊宣王客卿。他死後,門徒把他的著述編輯爲《孟子》。《孟子》和論語一樣,是問答語錄體,但篇幅略長。書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風趣幽默,標誌着中國寓言的成熟。

古代寓言故事12

【臧和谷亡羊】

臧谷二人都是給財主家放羊的牧童。因爲家境貧寒,這兩個孩子剛過記事的年齡就走上了與自己的父母一樣爲財主賣命的人生道路。開始放羊的時候,他們把羊看成和雞、鴨、豬一樣,都是可供驅趕的玩物,覺得和這些畜、禽相處挺有意思。山坡、路旁和荒野的青草綠茵;河渠、池塘的碧波漣漪;頭頂上五彩繽紛的驕陽、藍天和白雲;以及充斥在大自然各個角落的清新空氣,使這兩個孩子與世上的萬物和諧地融於一個時空。他們像那些家禽和家畜,五穀和百花;像山間的石頭,河裏的水珠,以及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存在一樣,不爲自己的處境而擔憂。

然而,他們畢竟是人。每當臧和谷看到富家子弟唸書、玩樂,心裏總是非常羨慕。經過一番琢磨,其中的一個孩子找人去借了一本書。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向別人學習認字,而在白天放羊的時候則拿出隨身所帶的書來練字、複習。另一個孩子用竹子削了一些色(shai)子,放羊的時候,他坐在草地上,拿5個在正方體的6個面上分別刻着1、2、3、4、5、6的不同點數的色子,拋起來又落下,落下後再拋起,聚精會神地玩着擲色子的遊戲。5個色子在地面上顯示着變幻莫測的點數。一個窮孩子獨自一人擲色子,居然也享受到了和下棋對弈相同的趣味。

有一天太陽快下山的時候,臧和谷想起了要趕羊回家。他們把羊喚攏一點數,發現各自都丟失了一些羊。這兩人回去以後,財主問他們放羊的時候幹什麼去了。一個回答說當時在看書;另一個回答說當時在擲色子。兩個孩子丟羊的時候做的事雖然不同,但是他們丟失了羊的結果卻完全一樣。

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必須忠於職守,全神貫注,否則就容易出差錯。至於臧和谷是因爲年紀幼小,渴望得到學習和娛樂的機會才引發了差錯,則當另作別論。

古代寓言故事13

  粵人成仙

粵地有個人,素來篤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昇天,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麼門道呢?粵人想不出好辦法,很是苦惱。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這樣誠心,老天怎麼還不選中我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粵人偶然從一本書中得知,有一種仙草,名叫靈芝,長得像蘑菇,顏色美麗,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粵人高興極了,就天天不辭勞苦地上山去四處搜尋,希望能在那多得數不清的植物中發現靈芝仙草。

終於有一天,粵人照例上山尋找靈芝,翻山越嶺,疲憊不堪。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遠處的一個爛樹樁上生着一個大蘑菇,這蘑菇有箱子那麼大,葉子有九層,顏色就像金子一樣光彩四射。“呀,這就是靈芝吧,沒想到真讓我得到了,看來我是和神仙有緣哪!”粵人忘了疲勞,三步並作兩步奔過去把蘑菇採了下來帶回家去。這蘑菇其實並不是什麼靈芝,只是山中常見的毒蘑菇,可粵人一心只想成仙,連這點常識都忘了。

回到家裏,粵人鄭重地對妻子說:“快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奇的靈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聽說成仙一定要有緣份,老天是不肯隨便讓人成仙的。可是你看,這麼難得到的東西都讓我得到了,我一定是個有緣之人,很快就會成仙了!”於是粵人齋戒了三天,還天天沐浴焚香,徹底清潔自己,以示對神仙的虔誠。三天之後,粵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將它煮熟。他興奮地想:“馬上要成仙了!”夾起一大塊蘑菇就往口裏送。這一吃可糟了,他馬上感到腹痛難忍,腸子好像要斷掉一樣。他倒在地上滾了幾滾,就氣絕而亡了。

粵人的兒子聽到這邊有動靜,忙過來看看情況。他平時受粵人的影響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無所事事地做白日夢。這會兒,他見到父親死了,想了想對母親說:“我聽說成仙的人,一定要脫去人的形骸。人就是爲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現在,我的父親已經脫去他的形骸成仙了,這不是死。”說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親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粵人家裏其他的人還是對成仙執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爭吃蘑菇,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本來明明是毒蘑菇,這並不是難以辨認的東西,卻偏偏被粵人一家堅信不疑地認爲是靈芝,就是因爲他們總是幻想僥倖地撞大運,白白地獲得好處,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過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實實勞動纔是一條靠得住的途徑,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古代寓言故事14

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家叫工之僑,他不但善於彈琴,而且做起琴來那也是無人不讚。

有一次,工之僑得到了一棵絕佳的梧桐樹,於是就把它削製成一張琴,用這張琴彈奏起音樂來像金鐘、玉磬的聲音一般和諧動聽。工之僑自以爲這是天下最好最美的琴了,就拿去獻給朝廷的樂官太常,讓他欣賞並給做個鑑定。

太常請宮中最高明的樂工察看了一番,說:“這不是古琴!”就退給了工之僑。

工之僑把琴拿回到家裏以後,請漆工在琴上畫了一些斷斷續續的花紋,又讓雕工在琴上鏤刻了一些難辨的古字。然後用匣子裝着,埋進土裏。

過了一年,挖出了匣子,把琴抱到市集上去賣,一個大官貴人看到這張琴,立即出一百兩金子買了去,獻到朝廷上。

樂官一個一個爭相傳看,都說:“這真是世上絕無僅有的珍寶啊!”

【大道理】:不能把世上任何東西都說成是古的好,而要從實際出發,看它是否真有價值。那種惟古是崇,惟古是尊的人,是愚蠢可笑的。

古代寓言故事15

魯國的公扈、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後,一道去請神醫扁鵲爲其診治。在扁鵲的精心調理之下,他倆的病沒用多少時間就痊癒了。可是,扁鵲卻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倆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從體外侵入到體內的五臟六腑所致,因此只需用藥物和鍼灸治療便能解決問題。這幾天我發現你們身上還潛伏着一種病,那是從孃胎裏帶出來,並隨同你們身體的發育而一道生長的。這種病很危險,我願意再給你們治一下,怎麼樣?”

公扈和齊嬰回答道:“我們想聽聽這種病有些什麼症狀,然後再作決定。”

於是,扁鵲先對公扈說:“你有遠大的抱負,又善於思考問題,遇事能有很多的辦法,但遺憾的是氣質較爲柔弱,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接着,他又轉向齊嬰:“那麼你呢?則正好與公扈相反。你對未來缺乏長遠的打算,思想比較簡單,然而氣質卻很剛強,爲人處事少用心計,卻喜歡獨斷專行。”最後,扁鵲對他倆說:“現在如果讓我將你們的心來個互換,你們就都可以變得完美無缺了。”

公扈和齊嬰聽了扁鵲的分析之後,都願意接受換心手術。於是,扁鵲讓他們二人分別喝下一種藥酒,致使昏迷三天不醒。在這其間,扁鵲便將二人的胸腔打開,取出心來,交換安放。手術完畢後,又在傷口處敷上神藥,等他們甦醒轉來後,仍如術前一樣健康強壯。他們一同辭謝了扁鵲之後,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於心已互換,結果公扈就回到齊嬰的家,而齊嬰則回到了公扈的家。這兩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認識回家的人,於是都發生了爭吵。公扈、齊嬰無法可想,只好請扁鵲出面解釋。扁鵲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這兩家人,這樣才使爭吵得以平息。

感悟:

這則寓言故事是借用神醫扁鵲的名義,用換心術來打比方,說明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一個人只要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纔可以趨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