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中的九大易錯點

翻譯文言文是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語文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考生在翻譯文言文句子時,除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外,還要警惕以下幾個錯誤。

文言文翻譯中的九大易錯點

一、誤譯文言實詞

例1. 光武南定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魷等盛兵據洛陽。光武難其守,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後漢書·鄧寇列傳》2006年高考天津卷)

[誤譯]光武責難那位太守,並向鄧禹問道:“將領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守河內的人?”

[解析]“難”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基本用法:①讀“nán”,困難,與易相對;②“nàn”,責難,責備。這裏的“難”字取第一個意項的意動用法,譯爲“認爲……很難”。“守”也有“鎮守、防守”“太守”等義項。根據語境,上文講“光武定河內”,下文問“諸將誰可使守”,“守”字顯然是“防守”“鎮守”之意。

[正確譯文]光武認爲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問道:“領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守河內的人?”

二、誤譯文言虛詞

例2. 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宋濂《杜環小傳》2006年高考廣東卷)

[誤譯]伯章好像沒有聽到這些話,只是說:“我也知道這事,但是道路遙遠難以到達。

[解析]句中的'“但”是強調作用的副詞,應譯爲“只是”,不表示轉折關係,這個義項中學教材中出現過,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觀羅敷”。

[正確譯文]伯章好像沒有聽到這些話,只是說:“我也知道這事,只是因道路遙遠不能成行罷了。”

三、譯文用詞不當

例3. 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後漢書》2006年高考四川卷)

[誤譯]不合禮義的工資,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陛下怎麼能使我富貴,怎麼能使我貧窮呢!

[解析]“俸”即俸祿,指封建時代官員的薪水。“工資”,按期付給勞動者的報酬。二者雖有相似之處,時代感不同,內涵也不盡相同,不可用“工資”代替“俸祿”。

[正確譯文]不合禮儀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陛下怎麼能使我富貴,怎麼能使我貧窮呢!

四、語言不合規範

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後漢書》2006年高考四川卷)

[誤譯]然而你當初不惜以非常寶貴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祿之後,卻又聽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與隱退都沒有根據了。

[解析]這段譯文的不規範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文白夾雜,“身”“匡救”等文言詞語沒有譯出。根據語境,“身”可譯爲“生命”:“匡救”可譯爲“匡時救世”。②風格不一致,整體上看是嚴肅的書面語,而“翻白眼兒”顯然是口語化的。

[正確譯文]然而你當初不惜以非常寶貴的生命,使君王發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祿之後,卻又聽不到你匡時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與隱退都沒有根據了。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晉書·皇甫謐傳》2006年10豫南五市聯考題)

[誤譯]於是他不做官,沉湎於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爲“沉醉”(深深地處於某種美好的境界之中);譯文中的“沉湎”是貶義詞

[正確譯文]於是他不做官,沉醉於書籍之中,以致廢寢忘食。

六、誤譯原句語氣

例6. 諸將諫曰:“高峻精兵萬人,率多強弩,連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恂不應,遂斬之。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師無禮,已戮之矣。”(《後漢書·鄧寇列傳》2006年高考天津卷)

[誤譯]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難道不可以嗎?

[解析]譯文處理爲一種強烈的反詰語氣,不恰當。從語境來看,這是一段“諫”辭,話語方向是“下”對“上”,適合用委婉的語氣:“無乃……乎?”這個固定結構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種商量、請求對方重新考慮的委婉語氣,譯爲“恐怕……吧?”

[正確譯文]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七、誤譯語法關係(單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張養浩傳》2006年高考重慶卷)

[誤譯]已經用刑法處罰了他們,又派強盜看着他們,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

[解析]在這個句子中,“目”,名詞用作動詞,譯爲“看待”。“以……目之”,譯爲“把……當作……看待”。“盜”,名詞作狀語。“以盜目之”應譯爲“把他們當作盜賊看待”。譯文處理爲連動結構,也錯解了文意。

[正確譯文]已經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看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

八、誤譯分句關係(複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爲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史記·儒林外傳》)

[誤譯]湯王、武王沒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殺了國君。

[解析]原文中的“非……,乃……”是表示並列關係的固定結構,應譯爲“不是……,而是……”,譯文處理爲承接關係是錯誤的。

[正確譯文]湯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殺君。

九、不懂修辭和文化常識

例9.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孟子·公孫丑》)

[誤譯]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發愁沒柴燒,不能上朝覆命。

[解析]“采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詞。

[正確譯文]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覆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防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