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實詞翻譯方法和答題技巧

一.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實詞翻譯方法和答題技巧

通假字不常出現,而且高中課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來字,翻譯時,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義翻譯不通,就應該考慮該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從該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慮。找出本字後再去翻譯,整句話的翻譯如果很通順合乎情理和語境,採分點就找對了。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程(指傳主孫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指閻景)。尚書郭鎮時臥病,聞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白:“無干兵。”鎮即下車,持節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不中。鎮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選自《後漢書·孫程傳》,有刪改)

答案 郭鎮拔劍擊刺閻景,閻景從車上摔下來,左右羽林軍用戟叉住閻景的胸脯,於是擒獲了他。

採分點 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獲。

2.立(指傳主趙立)遣人詣朝廷告急。籤書樞密院事趙鼎欲遣張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劉光世督淮南諸鎮救楚。高宗覽立奏,嘆曰:“立堅守孤城,雖古名將無以逾之。”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光世訖不行。(選自《宋史·趙立傳》)

答案 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XX,光世最終沒有執行。得分點 趣,通“促”,催促;訖,通“迄”,最終。

二.實詞

高考大綱要求掌握120個實詞,而每個實詞又都有多個含義,只靠死記硬背很難輕鬆應試。要學會利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確定準確的義項。而且考試也主要考察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推斷能力。要把詞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讀,一切問題皆有可能解決。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公(指傳主王旦)於用人,不以名譽,必求其實。苟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衆以爲宜某職然後遷。公務以儉約率勵子弟,使在富貴不知爲驕侈。兄子睦欲舉進士,公曰:“吾常以太盛爲懼,其可與寒士爭進?”至其薨也,子素猶未官,遺表不求恩澤。(選自歐陽修《王公神道碑銘》)

(1)苟賢且材矣,必久其官,而衆以爲宜某職然後遷。

答案 如果某官賢能又有才幹,一定讓他長期擔任這一官職,直到大家認爲他適宜擔任某一職務才升遷。

採分點 久,使動用法;宜,適宜,非“應該”義;遷,升遷,不可譯爲“調動官職”。

(2)吾常以太盛爲懼,其可與寒士爭進?

答案 我常常擔心(功名利祿)太多了,怎麼可以跟貧寒的讀書人爭搶進取的機會呢?

採分點 寒士,貧寒的讀書人;爭,爭搶,不可譯爲“爭取”。

4.翻(指傳主虞翻)出爲富春長。後翻州舉茂才,漢召爲侍御史,曹公爲司空,闢皆不就。孫權以爲騎都尉。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選自《三國志·虞翻傳》)

(1)後翻州舉茂才,漢召爲侍御史,曹公爲司空,闢皆不就。

答案 後來虞翻被所在州府推舉爲秀才,漢朝廷召他爲侍御史,曹操當了司空,徵召他(做官),他都不去任職。

採分點 舉,被舉薦;闢,徵召;就,就任,赴任。

(2)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

答案 虞翻多次冒犯孫權的威嚴,進諫規勸,孫權不高興,加之他的秉性又不合世俗,常常被人毀謗,因而獲罪被流放丹楊涇縣。

採分點數,多次;見,被;坐,因……獲罪。

三.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現象是文言文翻譯中的重點,出題人一定會考察學生對詞類活用的掌握情況。

詞類活用的判斷主要是根據語法來判斷:

如名詞活用爲動詞,有多種語法特徵: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爲動詞;“而”前或後的名詞必活用爲動詞;“之”前“所”後、副詞後的名詞必活用爲動詞,等等。然後再聯繫具體語境進行分析,確定其詞類活用的類型,並據此推斷其意義。

(1)名詞活用爲動詞,有兩種譯法。一是換詞法,用現代漢語的動詞去換古漢語的名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譯爲“殺”。二是擴充法,將原單音節名詞擴充爲一個現代漢語雙音節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譯爲“駐軍”。

(2)名詞作狀語,一般要帶“用……”“在……”“像……”的詞語。

(3)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可譯爲“使……(動詞)”或“以……爲”(或“認爲……是”)。

(4)動詞、形容詞活用爲名詞,必須在其後加上相應的名詞(人或物)。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5.太古之人,或巢於木,或處於穴。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聖人爲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選自杜瓊《雪屋記》)

答案 在樹上居住會跌落,在洞穴里居住會生病。

採分點 “木”“土”名詞活用爲狀語,“病”名詞活用爲動詞,大意對。

6.浦江縣東行二十六裏,有峯聳然而蔥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於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前一夕,宿諸賢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又三裏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傍多髯鬆,入天如青雲。忽見鮮葩點溼翠間,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餘。面正平,可坐而簫,曰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獨清,鼓琴與之爭。琴聲與泉聲相和,絕可聽。(選自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

(1)鄭君彥真將修禊事於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答案 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並且覽盡山泉怪石的勝景。

採分點 修禊,補出必要的動詞;窮、勝,形容詞分別活用爲動詞、名詞。

(2)詭石人立,高可十尺餘。

答案 怪石像人一樣站立着,高十尺多。

採分點 “人”活用爲狀語。

(3)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獨清,鼓琴與之爭。

答案 有擅長彈琴的客人,不喜歡泉水獨自清響,彈琴來跟泉水比試。

採分點 定語後置、“樂”、“鼓琴”。

參考譯文

浦江縣向東走二十六裏,有座山蔥蘢茂密地高聳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澗水從那裏流出來。在元順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鄭鉉將要在澗邊進行修禊活動,並且覽盡山泉怪石的勝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賢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發了,互相帶領着向北走,隨身帶着酒壺和酒杯。大約走了二里遠的地方,才遇到澗流,於是沿着山澗入山。又過了三裏的地方,兩岸都是桃花,山裏寒冷,花開得晚,到現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蒼松,高聳入雲好像到了青雲間。忽然看見鮮花點綴在溼潤青翠的樹間,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燒一般,值得觀賞。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樣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來吹簫,叫作鳳簫臺。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壇寬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釣。聽說下大雪時,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樹林,更顯得清冷絕美,叫作釣雪磯。有擅長彈琴的客人,不喜歡泉水獨自清響,彈琴來跟泉水比試。琴聲跟泉水聲音相和,非常好聽。

四.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有兩種情況:一是單音節的同形異義詞,如“走”“谷”“金”等,翻譯時要把其古今義區別開來,不要以今釋古;

二是類似今天雙音節詞的同形異義詞,如“祖父”“妻子”“其實”等,一般情況下要把它當成兩個詞拆分開來翻譯。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7.黃武初,魏使曹休來伐,齊(指傳主賀齊)以道遠後至,固住新市爲拒。會諸軍遭風流溺,所亡中分。將士失色,賴齊未濟,偏軍獨全,諸將倚以爲勢。(選自《三國志·吳書·賀齊傳》)

答案 恰逢各路XX遭遇強風巨浪而順水漂流淹沒,死亡人數達到一半。

採分點 會,恰逢;風流,“風”指強風,“流”指巨流、巨浪;溺,淹沒,落水。

8.千山在遼陽城南六十里,秀峯疊嶂,綿亙數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東峯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意斟滿酒一口氣喝完),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明·程啓充《遊千山記》)

(1)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游焉。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撫順戍守,丙申年又調到蓋州,來到了遼陽,才得以與志同道合的徐、劉兩位先生到那裏遊玩。

採分點 道,名詞活用作動詞,取道;同志,古今異義詞,志同道合;焉,之。

(2)東峯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

答案 東面的山峯高聳險峻,徐、劉兩位先生斟滿酒一口氣喝完,在此期間正好有一個吹奏胡笳的人,樂聲振動樹林,聽到這種樂聲讓人感到悽楚神傷。

採分點 危險,古今異義詞,高聳險峻;適,恰好;愀然,悲傷的樣子。

五.疑難詞

考場翻譯中一定會碰到疑難詞的翻譯。這是“攔路虎”,想用這些難詞考查考生的語境把握和推斷能力。遇到難詞,先翻譯其他有把握的詞,然後按照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把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推斷出來,相對應的意思就是這個詞語的含義。

如翻譯句“豐子韜以選尚公主”中的“尚”字,根據句境可以推斷爲“娶妻”。

【習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9.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會縣。縣有厓門[注]遺蹟,予偕知縣羅僑吊焉。夜二鼓,乘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頃至祠下,達觀殿宇碑亭,考其營建顛末。(選自方良永《厓門弔古記》,有改動)

厓門:崖山,位於廣東新會南大海中。南宋末,宋軍與張弘範統帥的元軍在此決戰,宋軍全軍覆沒,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趙昺殉國,宋亡。

答案 不一會到了祠堂前,遍覽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採分點 少頃,不一會;達觀,遍覽;顛末,始末,其中“顛”本義是頭頂,引申爲“始”,也可據“末”推斷爲“始”。

10.(周梅圃)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太原。清釐積獄,修復風峪山堤堰,障山潦,導之入汾,民德之。

答案 修復了風峪山堤壩,堵住山中積水,並疏導水流使它進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採分點 障,堵住,擋住;潦,積水;德,感激。其中“潦”可用教材聯想法推出(《滕王閣序》中有“潦水盡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語境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