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詩歌鑑賞

《雜詩》唐·王維

《雜詩》詩歌鑑賞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詩歌解讀

這原是一首組詩,共三首,教材選的是第二首。全詩以白描手法來寫,於平淡無奇中簡潔而形象地抒發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開篇連用兩個“故鄉”看似重複,實則形神畢現地表達了離家遊子的欣喜之情。“應知”一詞近乎口語,又略帶主觀臆測,卻生動地表現出“我”急於瞭解故鄉風物人情的殷切鄉思。短短十個字,把“我”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情、心理、神態等刻畫得栩栩如生。

爲什麼“我”惟獨眷戀着“綺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鄉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關係密切的事物相聯繫的。可以這樣設想,綺窗前的寒梅與“我”在家鄉時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裏的寒梅已不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了,它已被詩化、典型化了,成爲一個意象。詩人正是通過“寒梅”這個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像化了。

這首詩的語言質樸、平淡,卻又韻味無窮,真正是“大巧若拙”。

練習

1.對這首詩內容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D )

A、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來日:指從故鄉動身前來之日。着花未:開了花沒有。

B、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

C、“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卻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

D、全詩通過具體描寫,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

2.對這首詩內容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 )

A、“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態。

B、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着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

C、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

D、這首詩歌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着最高級的技巧。

4、“故鄉”一詞在起首兩句中的迭現,使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資深遊子想知曉“故鄉事”的( 急切 )心情。(2分)

5、花草本是無情物,可作者對寒梅卻情有獨鍾,可見寒梅寄託着作者( 思鄉 )的情感,運用的表現手法爲( 借物抒情或融情於物 )。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