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 鑑賞

邊塞詩是我們流程下來的文化藝術,我們在賞析它的時候又該怎樣鑑賞呢?

一、邊塞詩的概念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宋年間邊界戰爭生活爲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

二、邊塞詩的意象:

1、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旗、鼓、幹、戈,號角、戰車、轅門、烽火等

2、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和人、事、物,如大漠、長城、黃沙、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長城、受降城、玉門關,單于、吐谷渾,羌笛、胡笳、琵琶、蘆管,《折楊柳》、《落梅花》、《關山月》等。

三、邊塞詩常見的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四、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1、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激情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2、有抒寫徵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爲取龍城。

3、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杜甫·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4、注意:不同時代的邊塞詩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時代的邊塞詩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應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

初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鬱勃。

當時天下甫定,一統王朝的元氣正徐徐上升。但整個說來,尚覺力不從心,國家時遭侵襲,因而邊塞詩中常常充盈着一種強烈的憤激之情,同時伴有沉重的壓抑之感。這種鬱勃特色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強敵入侵的憤然抗擊,一是對於時事政治的喟然長嘆。前者的代表是駱賓王,後者的代表是陳子昂。他們都不止一次地從軍出塞,對邊塞生活描繪逼真,感觸深沉。

盛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