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散文

對於美味的食物,我們與生俱來都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嗜好和無法抵禦的誘惑。過年,是普天下炎黃子孫一場集體的狂歡典禮,是人們用一年的辛勤耕作換來得濃濃年味,也是一年中最愜意和最快活的時光。

舌尖上的年味散文

瓜籽、花生和糖果,是我孩提時代對過年最期盼、最甜蜜的記憶和最具標誌性的道具。當初的瓜籽、花生和糖果遠沒有現在品種豐盛,品牌多樣,口味多元,包裝考究,價格高昂。瓜籽和花生都是當地人私人作坊小批量炒制,流動銷售,沒有商標,沒有包裝,沒有生產日期,價格自然也很便宜,大約四五毛錢一斤。那時候,有幾分零花錢就可以買點瓜籽或花生解解饞,如今回想起來仍感覺是一段多麼美好的時光。而且,在鄉村的臘月和春節期間,小孩子走家串戶,都能得到主人家賞賜的瓜籽、花生和糖果,讓農耕文明沿襲的甜蜜和喜慶祖祖輩輩地傳承和分享着。儘管,糖果只有普通的水果糖,沒有現在的奶糖、花生糖、夾心糖等。往往,一顆糖有時要分幾次享用,每次幸福地舔一舔,讓甜味在脣齒間回味,然後用糖紙包起來以備下次再享用。等糖果完全在脣齒間融化後,還要拿起糖紙舔一舔,不讓一絲一毫的甜味浪費……這些難忘的記憶,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事實上就曾經存在和發生在我們身邊。

進入臘月後,家家戶戶辛辛苦苦養了快一年的.生豬也該出欄了,大多會趕在臘月二十左右屠宰,留下豬頭、豬蹄、豬肝、豬肺、豬心和小腸、大腸等自家過年用,大部分的豬肉都要拿到市場上去變賣換錢,來購置各類年貨。殺豬當天,雖然眼睜睜看着自家的豬被活活宰殺,心裏有些許的傷感,可想着一家老小就可以大快朵頤地飽餐一頓渴望已久的大餐,即時僅嗅到空氣中瀰漫的久聞的香噴噴的肉味,便會暫時忘記了殺豬那血腥、驚魂的一幕。

豬肉賣掉換了錢回來,除了買瓜籽、花生和糖果外,做父母的都會想方設法爲我們準備過年的新衣,購置和操辦過年所需的基本年貨。由於當時農村每家的兄弟姐妹普遍較多,而且農作物產量普遍偏低,食物和食品供給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左鄰右舍兩三家拿出平日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些許黃豆,聯合起來自己動手做豆腐,然後按黃豆比例重新分配豆腐數量,僅有的幾斤豆腐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前後。同時,家家戶戶都要趕在除夕之前,準備好過年吃的白麪饅頭、花饃,以及油炸蔬菜丸、紅薯丸、年糕、豆腐等,這些都是隻有在春節才能的享用的美味,也是我孩提時代的最愛。

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將裏裏外外的衛生徹底清掃一遍,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此時,所有過年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都基本就緒,下來就是一家老少,團團圓圓,舒舒心心,快快樂樂地過年囉。除夕這一天,各家各戶到處張燈結綵,門上貼上紅對聯和門神,屋檐下掛上紅燈籠,家裏的牆上貼上年畫,格子窗子貼上窗花,牀上換了洗滌乾淨的被褥……從裏到外,窗明几淨,亮亮堂堂,處處洋溢着辭舊迎新的喜氣和熱鬧。一家老少其樂融融,圍着桌子嘮嘮家常,訴說着過去一年的開心事和種種不如意,談論着對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夢想,然後,樂滋滋地吃上一碗象徵長長久久的肉臊子撈麪,與過去的一年告別。晚上,小孩子與夥伴們拿着花炮四處亂串找樂趣。大人們則一邊看電視,一邊開始準備大年初一的主食——餃子,餃子裏包上面額不等的硬幣。據長輩說,誰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越多,誰這一年的財運和福氣就比較旺。結果很容易發生小孩子爲了儘可能多地吃到硬幣,而不惜用筷子將剛煮出來的餃子叉得體無完膚。看似普通的一頓餃子,卻從此拉開了過年的帷幕。整個正月裏,人們都沉醉於衣食無憂的單純和快樂之中,盡享勞動創造的成果,沉醉於人間最普通的天倫之樂之中。

年味,來源於周圍環境帶給我們的節日氛圍,食物帶給我們的味覺刺激,親情帶給我們的精神愉悅的綜合享受。只可惜,物質的豐富,文化的多元,通訊的便捷,不但沒能讓年味和親情更濃,也沒讓人感到更幸福和滿足,反而讓傳統的年味漸行漸遠,只留下缺吃少穿的孩提時代,有關過年的一些美食、美味的點滴酸澀記憶縈繞心頭,久久地揮之不去。這是現代人面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次抉擇,是精神信仰遭遇物質誘惑的一次嬗變,更是一種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