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散文

五月初五是端午,糉葉飄香鼻尖傳。片片蘆葦片片情,點點紅豆寄情誼。粒粒紅棗心歡喜,滴滴雄黃吉祥意。

端午 散文

端午 散文:端午情懷

1.又是端午

又是五月,又是端午,又是你,倚劍泊羅江。

滿腹離騷,一腔血;士者知命而歸,屈原本是文人。龍吃龍的身體嗎?糉子只是懷念,艾葉飽含珍重,我是你數千年之後的一個小友,曾讀你的詩,也曾唱你的歌,說着你的故事,罵着那些往昔無聊的悲哀。在五月的江頭,拿起木槳,憤怒地划船。

屈子,子屈!當年若你不死,能有千年生命嗎?當年若你不死,能有萬古芳名嗎?百年後我死了,如草!萬年後你還生着,如歌!

泊羅江的五月,是一個民族的端午……

2.垂釣的心

那一晨霧籠罩着一條江,他那三根垂釣的釣竿,從江的橋上,如柳絲垂下;釣者的心,如清涼的夏晨,他的那一勾粗粗的菸斗,悠悠地吞吐着如煙的往昔。

我也釣魚,但從未釣過一條真魚,所以我想,漁者的心,該是平靜得如同一池秋水吧!他不是在釣魚,是在釣心;他的心,裝着一條江,一條龍,甚至,一個大海!

我從他身邊走過,並且離他越走越遠,然後我纔想起,馬上就要端午了,那一條雨後暴漲的江水,是否還會龍舟競渡?那一個釣者,是否還懷念、我們的屈原?

也許,垂釣者的心,是想釣起一條蒼龍,所以對魚的等待,只是那如同春柳的懸絲……這讓我想起,屈子和漁者的對話,或許,在這世界之上,只有清高之人、才能理解清高之人了!

五月,有人垂釣一江之水,有人就在這一江之水當中,還有人,在爲這一江之水、搖旗擂鼓吶喊着……

3.狀元的夢想

這是一個多雨的季節,這是一個狂風暴雨、龍爭虎鬥的季節!

這裏有颱風,還有暴雨,它們,都會在這個季節裏,讓一條江水,迅猛地暴漲;讓一個海洋,洶涌地翻滾。每一年的狀元聚會,都在這個時候開始,都在這個時候,牽動着、無數父母兒女之心!

女兒也要高考了,問她,要不要父親陪?她說不要,說你上你的班吧,那是我的事!其實這只是一個平臺,女兒知道,也許我們的人生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可能是最壞的,只要有那一點點自信,只要努力專心地去做了,你就算是一種成功,就算名落孫山之後,你的將來,一樣擁有無限前途。

心的態度,決定着人生的尺度,一生的標尺,永遠不只是這兩天的試卷!所以我想,就算有屈子的才華,也要有一個極好的平臺。或許當年他在別人眼裏,只是狂夫,只有讓人讀不懂的詩章,他的步調與社會格格不入,那麼,就算漁者讀懂他的心,又如何?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個垂釣者,也許,他是在垂釣着一種生活,等待着,一種入世……

擺好我們的心態吧,放下釣絲,不管有沒有魚,我要的是蒼龍,美好的人生,從今天時候開始……

又是五月,又是端午,又是多雨的一年,今年總是洪濤翻滾,所有的:江龍、海龍,天龍、雲龍,這個時候都會來的!所以,我祝賀你們,在五月,你們這些龍的孩子,都充滿信心地去衝擊、你們的狀元之夢吧……

端午 散文:品味端午節

歲月的老人在時光的追趕下,無所顧忌地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把一羣羣歡樂的同學少年,分別送到了立業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部不停轉動地錄影機,時常把我帶回到那兒時的幻影之中。

那時的我,總期望着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幾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飛的天空。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端午節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但中國人守時令、重節氣、講傳統的規矩,在民間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來。於是,端午節在我童年的記憶裏也是一個十分甜蜜的夢幻。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夢也隨着歲月的亙迭和時光的輪迴,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永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極力主張彰明發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暴,在同反動的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爭中,遭讒割職,被長期流浪沅湘流域。處於對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加之楚國的政治腐敗,迫感無力拯救楚國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而盡。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糉子投入到汨羅江裏,以示慰籍這位讓人崇敬的大詩人。

其實,真正地讓我知曉端午節,還是通過家父家母過節之前那番忙碌。包糉子煮糉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從記憶裏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門口的上角掛一束用紅布條捆好的艾蒿,這一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掛一小捆艾蒿。當時我並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後我慢慢地懂得這一習俗曾讓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這捆小小的艾蒿上。

爲此,從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節就是一個極富神祕色彩的節日。我清楚的記得,糉子是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那時,我不知道這糉子是如何加工出來的,更不知道吃糉子還有這樣神話般的傳說。糉子、艾蒿、五彩線、雞蛋等很長一段時間讓我難以梳理出A、B、C┄┄。

當我用心地回憶第一次看見母親包糉子的全過程時,更激起我對母親的敬仰和思念。當我聞着那撲鼻而來的清香味時,看着那墨綠色的糉子,吃着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糉子,母親那忙前忙後的情景至今在我腦海裏時影時現,難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說是典型的男子漢大丈夫,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性,讓我更加敬重母親日日月月、年年歲歲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點我清楚地記得,凡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家父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這不端午節一到先由父親將糯米、糉葉等物品購入家中。然後,是母親全權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糉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着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糉子,也不知什麼時辰,我實在無法抵禦磕睡蟲的襲擊,在挲挲地細語中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我驚奇地發現,手脖上、腳腕上便繫上了一條條多彩的線,桌子上也擺好了已經剝好地糉子和一碟白沙糖,還有按人頭分得二個粉紅色的雞蛋。我十分貪婪地吃着糉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雞蛋,心滿意足地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走進了校園。

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頂雞蛋的遊戲戰在男女同學間展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展示着個人所能,頂破了大頭再頂小頭,頂破了小頭再到嘴裏頭。最終,我的那枚粉紅色雞蛋成了勝利的王者。

於是,在我童年的追憶裏,最期盼過的節日一是盼着春節,能過足放鞭炮的癮,穿上喜歡的新衣裳,吃上幾天白米麪的年飯;二是盼着過端午節,既能展示強者風範,又能吃到雞蛋和品味母親親手包的糉子。

如今,母親離我們而去十年了。每當端午節到來時,我總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和大家一樣沒有兒時吃糉子的那份熱切感受,象徵性的吃個糉子或吃個雞蛋也算是把節過了。總感覺那糉子含得情不濃,意不深。

當我靜下心來,反覆追尋着母親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勞、一生的無悔、一生的奉獻。那滿頭的銀絲,那滿臉的皺紋,那佝僂的身軀,不就是母親一生的寫照嗎?

如今,一切都變了,沒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沒有彌騰的熱氣升起,沒有清香的糉味飄起,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無法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糉子。然而,母親那無私的關愛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總讓我念情涌動,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見到商店裏那各種各樣的糉子,兩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長的;夾肉的、包蛋的、裹什錦的;南來的、北往的,真是應有盡有,滿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對母親的思念和寄託,卻永遠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糉子,也永遠吃不到母親爲我剝好的糉子,更感受不到端午節那種親和感,那份溫存感。

多年來,凡是有傳統節日來臨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親相依時那種幸福感覺,有母親關心時那種溫馨體味,有母親呵護時那種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親離我而去整整十幾個年頭了。僅藉此文,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同時,也追憶那些爲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