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散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嶽麓山腳下人羣歡呼,糉香四溢,淡淡的溫暖漫入心頭。

端午的散文

端午的散文:端午糉飄香

一片片蘆兜葉在簾前飛舞着,宛如春的綵帶團做一個兜,要盛載一切願望;一個個如手臂粗翠綠蘆兜整齊地排列着,若團結的手臂連在一起,是一個緊密合作的團隊;工人們忙着把糯米、鹹蛋黃、五花肉塞進去,似乎要把歲月的辛酸收藏;一根根水草纏繞着,象要把夢想扯實,待適當的時候放飛……

這是筆者在小欖園林酒家看到純手工現場製作蘆兜糉的一幕。臨近端午節,各大酒樓食肆及餅家、超市都紛紛推出各色各樣的糉子上架,有蕉葉的、有竹葉的、更有蘆兜葉的等等,五花八門,但大部分都只見到標貼產地或別人代加工後再貼上自家店的標籤,唯有在園林酒家纔看到老闆娘親自帶領工人在現場製作,才讓筆者對糉子產生了興趣。

說起端午嘗糉,就要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我曾聽老一輩的人說: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稱爲端午,以農曆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又爲陰數,故端午又叫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朝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一般在這漢族傳統的節日,便要吃糉子、賽龍舟。

據說,這個習俗是爲了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所以,端午吃糉子和賽龍舟是與紀念屈原有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再說糉子,從《風土記》的記載:“……以菰葉裹黏米,雜以慄,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這種做法看來,當時的糉子是以黍爲主要原料,後人改良用純糯米制作糉,熟以蘸糖吃。各地的糉子造型都不同,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就口味而言,糉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以甜味爲主,南方甜少鹹多。糉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盛產竹,就地取鮮竹葉來包糉;北方人習慣用葦葉來包糉。

我們家鄉小欖風俗是大蕉葉三角糉。小時候,我們嶺南地區的庭園及農舍附近,大都種有大頭芭蕉,據說其葉和莖可利尿解熱,花乾燥後煎服治腦溢血,根可治感冒、胃痛及腹痛,現在有些食肆還採下其蕉蕾製作雞絲蕉蕾絲粥,甚至煮過糉之後的水,有人還儲存起治燙傷。正因有這些功效,祖輩們便就地取材用大蕉葉綁糉,並用樹身殼掰下撕開絲替代水草纏糉。

在憑肉票購買豬肉的年代,每人毎月只有四兩肉食,怎捨得拿肉作糉的餡料?所以那時大多的糉都放些梘水撈米,煮熟後蘸砂糖食,俗稱“灰水糉”;到了物質豐富時,纔在米里混上綠豆、幹瑤柱等,放鹹肉和鹹蛋黃作餡料,食用的口感才豐富起來;而那些“灰水糉”,又稱“齋糉”,只在奉神時才用得上。

逢端午節前夕,我們便到農舍附近採回大蕉葉,把它洗淨裁好片,然後燒一窩熱水把大蕉葉浸軟;同時把糯米、綠豆或花生洗淨泡浸一下,放下適量調味料;提前一天買回五花肉切碎、醃製好待用;包糉時把蕉葉放在左手掌把住,先放一層米,然後放肉及鹹蛋黃,再放上一層米,然後包疊成三角狀,纏上水草便告成功,放進罉裏煲上3至4小時便可食用了。

近年,小欖園林酒家推出的中山蘆兜糉,是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約手臂粗的品種,蘆兜糉源於中山石岐及沙溪一帶。因這家酒家的老闆娘是土生土長的石岐人,故把蘆兜糉引入小欖並將發揚光大。糉子採用純手工製作,從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毎條糉足有一斤以上,並仿效昔日石岐悅來南路瓊芳茶樓那樣,當衆裹糉,起了活廣告作用,絕不亞於肇慶裹蒸糉,味香膩,食之韌滑。

已成爲家鄉特色的蘆兜糉,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葉,認爲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糉。果然,蘆兜葉味融入於糉,別有風味,歷數百年至今天。

一般在端午前個把月,村民便到郊野把蘆兜葉斬採回家,去除葉上的剌,然後晾曬兩三天待用。用時先打兜,一片葉可卷圈成一條手臂粗的糉殼;分別注入已調好味的糯米、餡料,後封成一字平口,再用圓水草交錯綁紮;最好先燒滾水才放入糉,文火煮約6小時,中間添些開水,收火浸於湯內約4小時,前後要燒上10小時以上才能成品。

不管是何種特色的糉,都是在端午節爲紀念屈原,早已成爲民間習俗,是值得珍惜的記憶。時光確走得太急,讓我們遺失了許多;有時,因自己的步履蹉跎,也錯過了許多未曾告別的心事;這煮沸的糉水,能否感知屈大夫的愛國情懷?能否唱出《離騷》?能否讀懂歲月的長河?

讓我們在品嚐端午糉的香味時,用攤開的糉葉作箋,把緬懷的詩句、安靜的時光、彼此的生命,寫成雲水流長;用一杯茶煮雨,用一條糉暖香,在細細咀嚼中妥帖安放思念。

端午的散文:守住鄉愁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遊子,你可記得,土地的芳香;媽媽,你可知道,兒女的心腸。”

一曲《鄉愁》,讓一顆混濁厚重的淚水,在八旬老人溝壑滄桑的臉龐躊躇。終於,幾番遊移後,轟然砸入地下。剛纔還人聲鼎沸的人羣一下子安靜下來,隨即附和的啜泣聲越過曬場,在憂傷的曲調裏蔓延,每個人的心中,莫名地滋生出濃濃的鄉愁。

漂泊異鄉的無盡相思淚水,還有那從故鄉臨行前,帶過來的大冶湖的湖水,經過九代人的繁衍生息,孕育成賴以生存的廣闊的南漪湖。於是,在無數個泛舟南漪湖的日子裏,一個個先民總把南漪當大冶,聊以慰藉骨子裏西歸的情結。儘管昨夜的夢,在塵埃落定後已然醒來,但湖面上的漁舟總是被季風吹向西邊。

湖邊,蒼老的檣櫓在寂靜守候。那窄窄的、通往家鄉的小路,在湖心戛然而止,又一次停頓了回家掃墓的腳步。水面上,不時掠過的灰白色水鳥,估計又在尋找多年前,那枚遺失在南漪湖裏回家的船票。湖邊灘塗上零散的貝殼,幽幽折射出昔日的痛苦與榮光。

一張漁網,一葉輕舟,一個希望,爲了生活,無奈選擇背井離鄉。越過大江,趟過長河,從大冶湖到南漪湖,一槳一舵地執着前行。在朝代更替中,在戰爭和平里,改變的只是漁船停靠的碼頭,不變的是父輩傳承的鄉音。

無論枝杈多麼壯實,永遠也離不開根鬚的滋養。儘管,一百五十年;儘管,六百多公里。而遊子與故鄉的臍帶,不但沒有斷裂、沒有萎縮,反而在親情的潤澤中韌而彌堅。不是紙質的“月是故鄉明”,也不是簡單的血濃於水,那夢境中一個個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場境,讓一代代人趴在甲板上,執着地書寫無法投寄的家書。

富有青銅特質的十萬鄉音,在異鄉的土地上依然故我。穿越千里、橫跨兩省,陌生的雙手親人般緊攥在一起,微笑中,夾雜着哽咽,那是永也化不開的鄉愁。“族譜中記載的那個叫家鄉的地方還好嗎?”“按着黃姓輩分排行,我得叫你大叔喲。”“我太爺爺曾經回去過,儘管那裏瓦片也沒有一塊了,但我還是想百年之後安葬在故鄉的祖墳山。”

鄉音、鄉味、鄉愁,一曲曲故土的楚辭,一波波高舉的老酒。如夏花般盛開的酡紅臉龐,不是因爲酒精的昇華,也不是緣於初夏的日頭,只不過是我們彼此血脈相連。相擁合影留念,存下彼此號碼,從下車的執手相見,到離去的揮手告別,親人之間都在爭分奪秒地閒話故鄉桑麻。

“等等,等等我……”離去的車輪啓動後,滾滾的紅塵中,一雙蒼老而堅實的步伐,在車後蹌踉奔跑。“這是我的電話,希望下次再來時直接聯繫我。如果身體允許,我也想回家去看看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沉寂的車廂更加沉寂,又一次如林般舉起告別的右手。

車廂裏,沒有人過多討論,爲什麼離開故鄉一百多年,而十萬鄉音不變。因爲,大家都知道:只有記住鄉音,守住鄉愁,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即使在夢中。

端午的散文:端午的情結

輕盈的時間,消失在指尖隙縫裏,空留剎那間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佇立的張望的季節。

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交織在淡藍日漸依稀可辨的.紫陌。紛至沓來的是,荷韻的清涼,蠶豆的淡甜,糉子的飄香。

而你,踏着深深淺淺的夢行,飄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綠的心事,永恆不變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於端午節邂逅而牽念。滿嘴的香溢於脣齒相依,盈滿開來。不知不覺,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抑或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與此同時民間加以豐富而傳奇,些許期盼驅邪些許警示,無不共同燦爛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蘊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剛成爲法定的國家休息日。翹首,以湖北‘端午申遺’取得初步進展,雖然比韓國“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樣說明了我們中國對待非遺的進一步的重視。

告別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鐵梗海棠含苞待放了,於是大團大團的櫻花迫不及待爛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紅,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縈繞於煙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記憶深處,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韻。在經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張望,不忍心的回首,驀然。相識,相知,珍惜,內疚參差不齊。忘不了飄香搖曳的約定,如是用永恆的遙遠跋涉生命的長河。

知道麼,我們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淺淺的來,淡淡的釋放五月的陽光,呼吸潮溼的乾燥空氣。漣漪了層層疊疊折射憂鬱的藍色,只是去懷想六月飛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學會用藍色,挽留,彌補缺陷的完美。

其實,五月是溫馨的,隨手掬得的陽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過了歲月的枝搖葉蔓,倒映守望的繁華,情親的牽掛,解讀着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蘊涵。

於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風,風的背後也篆刻了溫柔的背影,拂拭着你容顏的滄桑。別忘了,只是讓我們別忘了,曾經的美麗,曾經的那些牽手的相約,點點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悸動,心跳的聲音需要我們去聆聽,知道麼?心瓣的律動,如詩的平仄,傾瀉在笨拙的指尖,與你收拾。

我們,也許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知道,用心走過的五月,一直記錄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夢裏,還是在夢外,同樣值得我們回味。

或許如此,嘴角揚起的笑容,會閱讀滄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瑩的淚珠,不僅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寫,相約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