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豆腐散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看過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施豆腐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施豆腐散文

說起豆腐,首先要提到的當然是我的家鄉最具風味和特色的西施豆腐了。“西施豆腐”這個名字是後來纔有的,早先時都叫“煎豆腐”,其實也不是煎的,而是煮。直到現在,身處鄉下村坊的人們,都還是叫它煎豆腐,西施豆腐的名字一般只存在於飯店的菜譜上,以及那些城裏年輕人的嘴上。

不過,起“西施豆腐”這個名字的人確實很有智慧,不但與某些文章裏所寫到的“豆腐西施”只在字面上相差一個前後順序,並且還把家鄉的一個美名遠揚的人物嵌在其中。西施是我家鄉的古時名人,名列四大美女之首,曾經在苧蘿山下的浦陽江裏浣過紗。後來,在國難當頭之際,作爲一個柔弱女子,居然忍辱負重,以身救國,終於“色亂吳宮,助越稱霸”。遙想當年,在春秋時代,越國被吳所敗,幾乎已經亡國了,儘管勾踐日後“勵精圖治,臥薪嚐膽”,然而,假如不借助於西施的美色,以至於使夫差迷惑到不理國事的地步,勾踐要想復國恐怕也難,至於稱霸就更無可能了。所以,西施的故事就被傳爲千古美談。正因爲如此,於是我們家鄉最大的河流——浦陽江位於縣城範圍內的那一段上,就有了名字叫作“西施”和“浣紗”的兩座大橋。

把西施故里的當家名餚冠之以西施之名,使得傳統飲食和歷史典故融爲一體,於是原本“俗濫”的吃喝之事就因此而變得“風雅”起來了,尤其是當筵席上有外地的賓客時,做東道的主客就能以這個典故作爲談資,給客人作一點很“體面”的解釋。

閒話扯得有點遠了。

西施豆腐其實是一種以豆腐爲主要原料,配以各種副料所做成的羹,屬於普通的家常菜餚。這樣一種普通的家常菜,何以能成爲我們那裏的當家名菜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當地風俗,在諸暨地方,不管是婚喪壽慶辦酒席,還是逢年過節待客吃飯,西施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菜,並且往往是第一道熱菜。只有西施豆腐上桌了,才標誌着筵席真正開始。

作爲第一道熱菜,西施豆腐的意義十分重要,在賓客們的心裏自然也佔着極大的份量。假如這一碗豆腐的味道不幸做得不好,直接就造成了兩個後果。一來它影響了筵席的質量,如果豆腐口味不佳,不管後來的菜品如何豐盛,卻早已因此而打了折扣了。二來它關乎廚師的名氣,豆腐做得不好,無論小炒抑或蒸菜做得如何,食客們席後議論之時,只會說一句:“豆腐做得不怎麼樣,”別的也就不作評論了。所以辦酒席時,不管是東家還是廚師,往往在豆腐上尤其下功夫,絲毫不敢馬虎。

這一道羹確實比一般的家常菜要繁複一點,因爲所用菜料比較多。最好是要有高湯,不論雞湯、肉湯、排骨湯都是好的。一般辦酒席的時候,高湯總是有的,即使沒有,爲了確保豆腐質量,特意也得準備好。但平常家裏待客時,如果確實沒有,也就只好用清水了。用清水做西施豆腐,難度就更大了一點。假如不是請客,僅是自己家裏人日常餐飲,則平時吃剩的如燉雞肉、燉鴨肉、燉豬爪、燉蹄胖、燉排骨等的`湯汁,也儘可以當作高湯用。

先把豆腐切成丁,粗細如花生米,最好略顯扁狀,豆腐以盒裝的爲好,總之不能太“老”了。適量瘦肉剁成肉泥,不必剁得太細,太細了下油鍋滑炒時往往被熱油燙成一團,反而不能分散。黑木耳數朵,完全泡開後,切碎。倘若正值春天時候,可取嫩竹筍少量,切成末,但如果不在筍市裏,則可用榨菜或金針菇切末替代;假如湊巧有焯水後的雞腸鴨腸之類的,切碎後加入其中就更爲理想了。不管是嫩筍、榨菜、金針菇,抑或雞腸鴨腸,摻在西施豆腐裏的目的,只是爲能讓如飴的羹菜增加一點脆爽的口感。另外還需準備一個搗碎的雞蛋或鴨蛋,以及切好的蔥花,調好的澱粉水備用。

材料準備好後,就可以烹製了。油鍋燒到半熱時,放入肉末滑開,油不能太熱,太熱了肉末容易過火,過火的肉末吃起來發硬,久嚼有渣。肉末滑開後,放入黑木耳,筍丁或其替代品,翻炒片刻。這個時候要小心,因爲黑木耳下到油鍋裏後,極容易炸鍋,一不小心熱油就會從鍋裏炸出來,萬一濺到臉上的話,很可能會留疤痕的。

翻炒一會後,下高湯和水,儘量用冷卻後的高湯和涼水下鍋,這樣時間熬得長一點,豆腐本身的味道就慢慢出來了。豆腐同時下到湯裏,用中火燉,同時可以加入各種佐料,如鹽、糖、生抽、料酒。料酒很重要,不能用黃酒代替,特別是在沒有高湯的情況下,料酒有提鮮的功能,而黃酒是沒有的,只能去豆腥。

鍋裏燒開後,最好先嚐一下鹹淡,同時放一點味精或雞精,因爲等一會勾了芡後,再要嘗味道就不那麼便當了,而且味精也不容易調勻。如果鹹淡適當,就可以勾芡了。勾芡的時候火要小,火大了,很可能會焦底。這時需要兩隻手相互配合,一邊把澱粉水呈線狀慢慢注入,一邊用鍋鏟或湯勺輕輕攪動,把澱粉攪拌均勻,直到呈現玉石或琥珀般的瑩色,這時羹的形式就出來了。

最後把搗碎的雞蛋調入其中,同樣輕輕攪動,至羹裏開出一朵一朵的蛋花時,再用大火“轟”一下,就可以起鍋了。盛到碗裏後,在面上撒上蔥花。

盛西施豆腐一般都是用海碗,碗內淺滿以離碗沿約半寸爲好,不能太滿,太滿了容易溢出。這東西極燙,一觸皮膚即起水泡,所以,吃的時候也要很小心,剛開始時決不能大口吞吸,否則口腔和喉嚨就燙傷了。特別是酒席上的豆腐,廚師爲了保溫起見,往往會在起鍋時漂一點浮油,那就更是燙得厲害了。因爲西施豆腐一定要趁熱吃味道纔好,冷了,味道就打去很大折扣了。

一道菜品的好壞,無非色、香、味,但西施豆腐卻還有額外的講究,比如勾芡的稠稀和配料的比例也極爲要緊。勾芡要是稀了,就形不成羹,太稠了,則直接就成了“膏”。配料的比例要恰到好處,太少,味覺單調,多了,就有點喧賓奪主,倒把豆腐的給壓下去了。

可是,做中國菜最讓人爲難的,卻正是它沒有標準,凡事全憑經驗和手感,量的隨意性很大。不象外國人做食物,每一樣材料都有精確的計量,製作的人只要照章辦事就成了。做中國菜如果也死搬硬套地去追求這樣精確的數據,那恐怕是做不成一個好廚師的。這裏又有點扯遠了。

說到色香味,其中色是最難把握的,所以把它排在第一位。西施豆腐在色相上倒很有些隨意性,差別比較大。口味清淡的人,不喜歡放醬油,做成的豆腐就美白如脂,蛋花分明,直如淡金嵌玉;口味稍重一點的,則醬油要多放一點,尤其是用豬爪和蹄胖的殘湯做成的豆腐,成羹後色如琥珀,光澤柔和,瑩瑩誘人。由於西施豆腐可白可紅,所以,我覺得有興趣的廚師可以把它做成一道太極羹。

西施豆腐只不過是我們家鄉最具代表性的一道並不名貴的“名菜”。並不名貴的名菜,這樣的身份真好,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一飽口福。

除此之外,豆腐的吃法真可謂多種多樣,一時也說不清究竟有多少花樣,如果把各種以豆腐爲主料的菜餚匯到一起的話,那就是一桌很豐富的酒席了。要注意,是“豐富”而不是“豐盛”!

我決定要用文字來操辦一桌這樣的豆腐小宴!那麼,按照文章開頭時的說法,作爲家鄉的頭一道當家名菜,西施豆腐既然已經上桌,可想而知,後面的筵席隨即就要開張了,您老,就慢慢品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