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譯文」

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颳着風、下着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麼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創作背景」

清康熙21年2月15日(1682年),康熙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納蘭對京師中家的思念,寫下了這首詞。

《長相思·山一程》這首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全詞純用自然真切、簡樸清爽的白描語句,寫得天然渾成,毫無雕琢之處,卻格外真切感人。

「賞析」

納蘭性德的這首《長相思·山一程》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爲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緻,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覆的修辭方法,將“一程”二字重複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瞭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裏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下片開頭“風一更,雪一更”描寫荒寒的塞外,暴風雪徹夜不停。緊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帳燈”,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厭倦的心態。“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還是這塞上“風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氣。風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麼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瀰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一作:如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斷腸一作:腸斷)

韻譯

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

月華如練,我思念着情郎終夜不眠。

柱上雕飾鳳凰的趙瑟,我剛剛停奏,

心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

這飽含情意的曲調,可惜無人傳遞,

但願它隨着春風,送到遙遠的燕然。

憶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邊,

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

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

您若不信賤妾懷思肝腸欲斷,

請歸來看看明鏡前我的容顏!

註釋

趙瑟:相傳古代趙國的人善彈瑟。瑟:絃樂器。

鳳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

蜀琴句:舊注謂蜀琴與司馬相如琴挑故事有關。按:鮑照有“蜀琴抽白雪”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牀頭”句。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王琦注云:“蜀中桐木宜爲樂器,故曰蜀桐。”蜀桐實即蜀琴。似古人詩中常以蜀琴喻佳琴,恐與司馬相如、卓文君事無關。鴛鴦弦也只是爲了強對鳳凰柱。

賞析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托,一幅溫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

緊接着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李白在《關山月》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徵客的心境“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這樣的思念,比起“一種相思、兩種閒愁”的“閒愁”更多了幾分煙火氣息和現實意義。

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裏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着那蒼茫的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爲流淚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嘆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

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說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爲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

《長相思》第二首相比第一首,言語更加淺顯易懂、音韻更加曲調化,我想,這與唐朝音樂鼎盛有關,從宮廷樂府到民間教坊,許多詩詞都被譜上曲譜,四處吟唱,李白的樂府詩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第二首又用了誇張、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從多個角度把這個美麗多情的女子對出征邊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雖不是女子,卻能刻畫如此生動、細膩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卻能讀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樣,我想,世間無論男女,也許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讀懂對方,此生足矣!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

唐代:韋莊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譯文: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每個夜晚,我都處在深深的思念之中,一直到夜深人靜,漏斷更殘,凝望着那一輪令人傷心的明月,我久久地依憑欄杆,想必你也思念着我,感到了錦被的冷,錦被的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畫堂近在咫尺,但是像海一樣深,要渡過,難,回憶往日,只好把兩人以前來往的舊書信翻來看,不知何時再見,一起攜手進入長安。

註釋: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qīn)寒。

衾:被子。錦衾:絲綢被子。

咫(zhǐ)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賞析:

自從與心上人分離之後,令人朝思暮想,徹夜無眠。月下憑闌,益增相思。不知幾時才能再見,攜手共入長安。這首詞,敘離別相思之情,含欲言不盡之意。纏綿悽惻,幽怨感人。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譯文

無時無刻不想早日回家,今天反而要爲摯友送別。春風和暖,在南城陌上的長亭爲你餞行。席間默默無言,只有頻頻舉杯,縱情豪飲。此時,席間奏起了悽婉的管樂,似乎在催促行人上路。

風雨交加的夜晚你將在何處解鞍投宿?野水邊的驛館,抑或是空山上的驛館。縱然我們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託給明月,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夢中相聚,也可以勤寫書信,傳遞彼此的情誼。

註釋

琴調相思引:雙調,七十三字,上片七句七仄韻,下片十句十仄韻,皆爲入聲韻,重韻形式同上。此調《詞律》、《詞譜》均未載。

範殿監:名字經歷均不詳。從詞中可以看出,他是詞人的好友,大概要到黃岡去做官,所以臨行前方回作此詞以贈之。

翻:因離別引起的種種複雜心情。

祖席:本是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儀式,這裏便指餞行的酒宴。

觴(shāng):酒杯。卷白:卷白波,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這句是在勸酒。

管色:指離別時奏起的音樂。

書尺:書信。

賞析:

此爲送別詞。範殿監,名字經歷均不詳。詞中充分地發揮詞的聲情美,巧妙地利用疊句的迴環往復,造成形式上的錯落有致,一詠三嘆,以參差不齊之句,寫鬱勃難狀之情,使人恬吟密詠之中,更強烈地體會到詞人低迴縹緲的別離情緒。

首句“懷歸”二字,點出方回此時正羈宦天涯,他鄉爲客。“懷歸”之前冠以“終日”,則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盼望着能夠早日歸去的滿腹牢愁,已經溢於言表。這種心情之下,又要爲朝夕相伴、志同道合的摯友送別,所以詞人這兩者之間連以“翻”字,頓時把客中送客,宦愁加離愁的悵觸和傷感全盤托出。這一句自王勃“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化出,但變曠達爲執着,層深渾成,感情更爲沈鬱。

“春風”句點時、地。“祖”,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活動:“祖席”,引申爲餞行酒宴。春風駘蕩,風和日麗,本來正宜於與知友郊外踏青,水邊飲宴,現卻要南城陌上的長亭爲他餞行,這樣,平常的敘事被塗上了一層濃郁的感傷色彩。

“便莫惜”句寫離宴。“卷白”,即“卷白波”。宋黃朝英《緗素雜記》卷三: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詞人只以一句席間的勸酒辭即代替了以上之一切,使主客二人,悒悒寡歡,愁顏相向,以酒澆愁之場景如目前。“卷白”之上加以“頻”,“頻”之前再加以“莫惜”,“莫惜”之上再以“便”字承上句轉折,語氣沉痛,字字重拙。友情之篤,分攜之苦,見於言外。

上片最後幾句是一疊句,以聲傳情,點醒臨行即。這個時候,席間奏起了悽婉的驪歌,那可能就是催人淚下的《陽關三疊》吧!悲涼的樂曲席間迴盪,也離人的心頭回蕩,似乎提醒、催促着行人立即上路。三字短句迴環反覆,“動”和“催”字重複出現,都深化了此時此刻離人茫然若失的惆悵。

下片設想別後的情景。前兩句一問一答,描畫出一幅山程水驛、風雨悽迷的古道行旅圖,把詞人對範殿監體貼入微的關切之情具體化,形象化。“臨水驛,空山驛”的一再詠歎,更是把野水空山,荒驛孤燈的寂寞和淒涼渲染得淋漓盡致。結拍兩句,筆鋒陡轉,振起全篇。一別而後,千里相隔,臨清夜而不寐,睹明月而相思,這當然是去留雙方將面臨的悽婉現實。

然而方回“明月相思千里隔”之前加一“縱”字,立刻使地域上的千里相隔失去了應有的份量。真摯的友情將會超越時空,全詞就“夢咫尺,勤書尺”這樣語重情長的再三囑託中結束,餘音嫋嫋,令人回味。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爲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註釋

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願君”句:一作“勸君休採擷”。採擷(xié):採摘。

相思:想念。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生於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爲常被南方人作爲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繫在一起,則是來源於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爲丈夫戰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樹下,此後化爲了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髮芽。從此以後,紅豆被人們稱爲了相思子,也在文學中引用爲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裏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着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後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係的,哪怕只有一絲關聯,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全詩洋溢着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爲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爲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創作背景

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爲懷念友人之作。據載,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時,李龜年流落江南時曾演唱此詩,由此可以證明此詩爲天寶年間所作。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6

長相思·惜梅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

角聲吹。笛聲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飛。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寒冷時催促梅花開放,暖和時催促着凋落,早開便會早落。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吧。

角聲吹起,笛聲吹起。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清晨梅花就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

註釋

丁寧:叮嚀,反覆地囑咐。

明朝:清晨。

賞析

此詞題爲“惜梅”;上片着重在一個“惜”字上,起首兩句寫梅的開放和謝落,以下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會早落,表現惜花之心。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再從惜花轉到憂時,末句詞意一轉,仍歸結到惜梅上。梅花開時清香陣陣,沁人心脾。梅花落時,片片花瓣,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使人觀之不勝嘆惋,欲留不能。一個“惜”字,深入骨髓。

“寒相催。暖相催。”兩句寫梅的開放和謝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氣候轉暖,促使梅花萎謝。

“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會早落,因此就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見。及到花飛春去,就感傷不已,真是惜花兼又傷春。對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認爲,花兒開得遲些,甚而至於不開,那就沒有謝落之事,當然也不會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謂“無得亦無失”,也是妙參佛理的“了達”之語,由此可見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但聞角聲傳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調,笛聲傳出《梅花落》的曲子。因爲漢代軍中之樂橫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軍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鳴角”又有“收兵”之義,因此,邊境告急,城危如卵,誰又能承擔起恢復中原的重任呢?詞意至此,已從惜花轉到憂時。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兩句而來;南方氣候溫和,寒流罕至,嶺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花開,所以說角聲、笛聲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這裏暗與上文照應,隱指危機存在於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詞意一轉,仍歸結到惜梅上。梅花開時清香陣陣,沁人心脾。梅花落時,片片花瓣,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使人觀之不勝嘆惋,欲留不能。一個“惜”字,深入骨髓。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7

長相思·雨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古詩簡介

《長相思·雨》是北宋詞人万俟詠所寫的一首寫景遣懷的詞。該詞講述一個相思之人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着雨打芭蕉,觸景生情,詞人心中有無限的情懷,孤燈照人難入夢,表達了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這是一首寫景遣懷的詞,講述一個相思之人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着雨打芭蕉,孤燈照人難入夢。詞人心中有無限的情懷,觸景生情,表達了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

翻譯/譯文

雨一直下着,聽着窗外的雨滴聲,直到深更都難以入睡。雨中的芭蕉和屋裏的油燈此時似乎也變得多情起來,安慰孤獨的我。

好夢難成,此恨難消,窗外的雨可不管憂愁的人喜不喜歡聽,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來。

註釋

①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②一更更:一遍遍報時的更鼓聲。

③恨,遺撼。

④道:知。

⑤階:臺階。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此文系詩人早年所作,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幾欲灰心,恰逢陰雨,徹夜難眠,有感而發此作。

文學賞析

万俟詠作詞喜用淡語,且工於音韻。這樣連續重複用字,吟詠起來便很有音樂上的美感。《雨》首句“一聲聲,一更更”形容雨聲,連用兩個疊宇,描摹雨斷斷續續的聲音,既顯得形象,在聲音上也顯得貼近。雨聲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爲人夜深難寐。“窗外芭蕉窗裏燈”,聽雨之人點。一盞孤燈,隔窗昕雨。“芭蕉”暗示雨打芭蕉的聲音,使雨的聲音更加響亮。“此時無限情”,直接道出人的心情。然而“無限”二字又使這種直言顯得暖昧模糊。只知情意無限,心事無邊,卻不知究竟是什麼樣的心事使人長夜失眠,寂寞聽雨。“夢難成,恨難平”,用兩個“難”字突出人的愁苦心情。因難以入睡,所以道.“夢難成”,連暫時逃避到好夢中去都是一種奢望;又因情在心頭輾轉,更兼一夜風雨,觸動愁思,故日“恨難平”。但是雨不管這些,它“不道愁人不喜聽”,只管“空階滴到明”。“愁人”怪雨無情,不顧人的心情,就這樣在空洞洞的臺階上一點一點滴到天明,這說明人一夜未睡。“一聲聲,一更更”的雨聲,悽悽涼涼,彷彿人心中的愁緒一般,永遠沒有盡頭。全詞無一處提及“雨”字,卻處處是雨。作者將雨聲與聽雨之人的心情融合得毫無痕跡,顯示出高超的運筆功力。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雲一渦,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譯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遠天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

菊花開了又落了,時令交替輪換。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可是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只有簾外的風月無思無憂。

註釋

《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調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爲雙調,此詞爲三十六字體。

重:量詞。層,道。

煙水:霧氣濛濛的水面。

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爲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

簾:帷帳,簾幕。

風月:風聲月色。

賞析

後主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但也有一些抒發悲愁情緒的作品,沒有後期複雜的情感,只是通過寫詞即興抒發內心的情感,《長相思·一重山》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9

長相思·雨 宋朝

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長相思·雨》譯文

雨滴聲聲,報時的更鼓聲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裏的油燈此時似乎也變得多情起來,安慰孤獨的我。

好夢難成,心中遺憾難平,窗外的雨可不管憂愁的人喜不喜歡聽,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來。

《長相思·雨》註釋

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一更更:一遍遍報時的更鼓聲。

恨,遺撼。

道:知。

階:臺階。

《長相思·雨》賞析

該詞講述一個相思之得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着雨打芭蕉,觸景生旅,詞得心中有無限的旅懷,孤燈照得難入夢,表達了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這是一首寫景遣懷的詞,講述一個相思之得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着雨打芭蕉,孤燈照得難入夢。詞得心中有無限的旅懷,觸景生旅,表達了詩得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

万俟詠作詞喜用淡語,且工於音韻。這樣連續重複用望,吟詠起來便很有音樂上的美感。

《雨》首句“一聲聲,一更更”形容雨聲,連用兩個疊宇,描摹雨斷斷續續的聲音,既顯得形象,在聲音上也顯得貼近。雨聲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爲得夜深難寐。“窗外芭蕉窗裏燈”,聽雨之得點。一盞孤燈,隔窗昕雨。“芭蕉”暗示雨打芭蕉的聲音,使雨的聲音更加響亮。“此時無限旅”,直接道出得的心旅。然而“無限”二望又使這種直言顯得暖昧模糊。只知旅意無限,心事無邊,卻不知究竟是什麼樣的心事使得長夜失眠,寂寞聽雨。

“夢難成,恨難平”,用兩個“難”望突出得的愁苦心旅。因難以入睡,所以道.“夢難成”,連暫時逃避到好夢中去都是一種奢望;又因旅在心頭輾轉,更兼一夜風雨,觸動愁思,故日“恨難平”。但是雨不管這些,它“不道愁得不喜聽”,只管“空階滴到明”。“愁得”怪雨無旅,不顧得的心旅,就這樣在空洞洞的臺階上一點一點滴到天明,這說明得一夜未睡。“一聲聲,一更更”的雨聲,悽悽涼涼,彷彿得心中的愁緒一般,永遠沒有盡頭。

全詞無一處提及“雨”望,卻處處是雨。作者將雨聲與聽雨之得的心旅融合得毫無痕跡,顯示出高超的運筆功力。

《長相思·雨》創作背景

此文系詩人早年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幾欲灰心,恰逢陰雨,徹夜難眠,有感而發此作。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琴調相思引·送範殿監赴黃崗》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翻譯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風雨交加的夜晚你將在何處解鞍投宿?野水邊的驛館,抑或是空山上的驛館。縱然我們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託給明月,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夢中相聚,也可以勤寫書信,傳遞彼此的情誼。

註釋

琴調相思引:雙調,七十三字,上片七句七仄韻,下片十句十仄韻,皆爲入聲韻,重韻形式同上。此調《詞律》、《詞譜》均未載。

範殿監:名字經歷均不詳。從詞中可以看出,他是詞人的好友,大概要到黃岡去做官,所以臨行前方回作此詞以贈之。

翻:因離別引起的種種複雜心情。

祖席:本是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儀式,這裏便指餞行的酒宴。

觴:酒杯。

卷白:卷白波,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這句是在勸酒。

管色:指離別時奏起的音樂。

書尺:書信。

賞析

詞的首句既揭示了詞人現在所處的生存狀態,又點出了他此時此刻具體在做的事情,即送別友人。“終日懷歸”,意爲每天都在思念家鄉,希望踏上歸途,可見詞人本人也正處於羈旅行役的漂泊之中。詞人本就是行役之人,又得爲即將與自己踏上相同命途的友人餞行,鄉愁、離愁疊加。“終日懷歸翻送客”一句與王維“與君離別意,同時宦遊人”涵義相近,但是卻將王維詩句中的豁達瀟灑變爲一種沉鬱的感慨。

“春風祖席南城陌”是說二人餞別的情景。“春風”點明時節,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的日子,本該是踏青郊遊、對飲賦詩的好時候。然而,已經身處行役、飽受其苦的人,卻要在城南的陌上長亭設宴,爲另一個即將踏上羈旅,從此也可能飽嘗孤寂痛苦的人送行。在此情此境下,二人除了相對無言,各飲杯中酒外,也難以再有多餘的表示了

“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寫得就是席間勸酒。主賓二人對坐共飲,卻是借酒澆愁愁更愁。由此更是襯出了二人友情的篤厚以及羈旅行役的艱難。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動管色,催行色”採用疊句形式,如同嫋嫋不盡的管絃,催促着行人的啓程。無論如何不捨,最終仍要無奈地離去。迴環往復的韻律,如同離別之人的悲苦哀愁,悽婉而絕決。

詞的下片,抒寫分別後的情思。詞人設想友人行走在路上的境況:“何處投鞍風雨夕”——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投宿歇腳之地還是個未知,隨後自問自答:“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穿越萬水千山,在簡單的驛館裏度過一個個無人陪伴的夜晚,這樣的苦痛孤獨,詞人感同身受。

“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一句,是詞人心跡的剖白和對友情的銘誓,即使離別之後千里相隔,只能共望一片月色,也不會彼此牽念。“勤書尺”是作者對友人的囑託:“在夢中,我與你近在咫尺,但夢醒後,不要忘記勤寫書信,讓我稍稍寬慰對你的記掛。”

該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疊句的運用,重複的疊句生動再現了作者臨別之際依依不捨、反覆囑託的神態,也透露出臨別時二人心中百轉千回的複雜滋味,表現出作者與友人之間動人的友誼。

創作背景

賀鑄在外作官,他鄉爲客。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盼望着能夠早日歸去,恰逢要送別好友範殿監赴黃岡做官,此時心中必然集聚了一些羈宦之愁。正是在這種情境之下,要給陪伴自己多日的朋友送別,便作該詞以贈別。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長相思·其二

唐代:李白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如素一作:欲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斷腸一作:腸斷)

譯文:

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月華如練,我思念着情郎終夜不眠。

柱上雕飾鳳凰的趙瑟,我剛剛停奏,心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

這飽含情意的曲調,可惜無人傳遞,但願它隨着春風,送到遙遠的燕然。

憶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邊,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

您若不信賤妾懷思肝腸欲斷,請歸來看看明鏡前我的容顏!

註釋: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yuān)鴦(yāng)弦。

趙瑟:相傳古代趙國的人善彈瑟。瑟:絃樂器。鳳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

憶君迢(tiáo)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賞析: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托,一幅溫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

緊接着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李白在《關山月》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徵客的心境“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這樣的思念,比起“一種相思、兩種閒愁”的“閒愁”更多了幾分煙火氣息和現實意義。

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裏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着那蒼茫的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爲流淚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嘆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

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說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爲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

《長相思》第二首相比第一首,言語更加淺顯易懂、音韻更加曲調化,我想,這與唐朝音樂鼎盛有關,從宮廷樂府到民間教坊,許多詩詞都被譜上曲譜,四處吟唱,李白的樂府詩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第二首又用了誇張、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從多個角度把這個美麗多情的女子對出征邊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雖不是女子,卻能刻畫如此生動、細膩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卻能讀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樣,我想,世間無論男女,也許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讀懂對方,此生足矣!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

長相思·山一程

朝代:清朝

作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扈駕赴遼東巡視,隨行的千軍萬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蕩蕩,向山海關進發。入夜,營帳中燈火輝煌,宏偉壯麗。夜已深,帳篷外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睡。作者思鄉心切,孤單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惱之意:家鄉怎麼沒有這麼煩亂的聲音呢?(“故園無此聲”看似無理實則有理,故園豈無風雪?但同樣的寒霄風雪之聲,在家中聽與在異鄉聽,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註釋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裏點燈。晚上又颳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guō)】聲音嘈雜,這裏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裏指北京。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賞析:

清初詞人於小令每多新創意境。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復疊吟哦中,展示出與家園的空間阻隔不斷地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嚴重增大,空間感與鄉情構成尖銳衝突。正在這種行進方向和心緒逆反背離中駐營夜宿,“夜深千帳燈”,似是壯偉景觀,實乃情心深苦之寫。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難入夢鄉,這是因思鄉而失眠。於是轉入下片鄉情思戀之筆。

“一更”又“一更”的重疊復沓,於聽風聽雪的感覺中推移着時間過程,時間感知於鄉情的空間阻隔而心煩意亂,怨夜太長。說“聒碎鄉心夢不成”,其實是作者鄉心聒碎夢難成,情苦不寐,只覺得風聲雪聲,聲聲扣擊入心窩,難以承受。在“鄉園”時是不會有這種令人痛苦的聲響的。將主觀因素推諉客觀,語似平淡,意更深沉。此類遷怒歸咎於風雪聲寫法,心理情態能充分表現出來。看似無理,反見情癡,愈是無理之怨,其怨愈顯沉重。疊句和數字“一”、“千”的運用強化着視、聽覺感受中的焦慮,怨懟,幽苦,亦是此詞值得辨味的佳處。納蘭性德身爲一等侍衛,卻極厭煩“扈從”公差,於是構成傳統羈旅題材的又一種類型。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長相思·長相思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古詩簡介

《長相思·長相思》是北宋詞人晏幾道所寫的一首詞。詞人運用設問的方式表現了一位相思女子的相思戀情的深切急迫難耐,以及其無望而又無法宣泄情感的心緒變化。

翻譯/譯文

長久的相思啊,長久的相思。若問這相思何時是盡頭,除非是在相見之時。

長久的相思啊,長久的相思。這相思之情說給誰聽呢,薄情寡義的人是不能體會的。

註釋

①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②甚(shèn)了期:何時纔是了結的時候。

③似(sì):給與。

④淺情人:薄情人。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詞人已經趨於老年,寫作風格也趨於回憶以及悲情。這首《長相思》就是詞人爲懷念舊情人且爲了抒發自己的多情而寫下的一首詞。

文學賞析

“若問”兩句,自問自答,癡人癡語。要說“相見”是解決“相思”的唯一辦法,這純是癡語,癡心,可是,詞人卻將這種相思之情用語言說了出來。

最後四句以“淺情人”反襯詞人相思苦戀之情,無奈和遺憾。結句抒寫了比相思不相見更大的悲哀。“說似誰”,猶言說與誰、向誰說。就算把相思之情說了出來,那淺情的人兒終是不能體會。淺情是深情的對面,多情的詞人卻總是碰到那樣的人,可是,當相思之人交暫情淺,別後又杳無音信,辜負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時,詞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獨自傷心而已。

該詞純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長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見才得終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於不得相見,相思之情無處訴說,以淺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襯自己一往而情深。

名家點評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小山詞序》:“其癡亦自絕人。”

清代詞家陳廷焯《詞則·閒情集》:“此爲小山集中別調,而纏綿往復,姿態有餘。”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鐵甕城高,蒜山渡闊,幹雲十二層樓。

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揚州。

綺陌南頭,記歌名宛轉,鄉號溫柔。

曲檻俯清流,想花陰、誰系蘭舟。

念悽絕秦弦,感深荊賦,相望幾許凝愁。

勤勤裁尺素,奈雙魚、難渡瓜洲。

曉鑑堪羞,潘鬢點、吳霜漸稠。

幸於飛、鴛鴦未老,不應同是悲秋。

譯文

在鎮江城樓頭、西津渡口,樓有十二層高入雲霄。在樓上的閣房裏,品着酒以待賞月,夜寒了,就放下簾子擋擋風。居高臨下,看着黃昏時鎮江城的萬家燈火,就像看到了揚州城。於是想起了以前在揚州的一段歡娛生活。歌妓唱着《宛轉歌》,很溫柔,愜和人意。那座妓樓依河流而居,我曾乘着蘭舟尋訪美色。

我估量着,自分別以後,你一定每每彈着淒涼的曲調,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詞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們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見,只能把愁恨凝聚在樂曲裏和詞章裏。我屢屢想給你寫情書,無奈山高路遠,到不了你那邊。清晨臨鏡,白髮日漸見多,老態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見老,不應像我這樣,爲衰老而悲傷。秋,寓有衰老意。

賞析:

秦觀曾於熙寧九年訪湖州李公擇歸來,經鎮江;宋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十九日與滕元發等會蘇軾於金山,十月復來,作《宿金山》《金山晚眺》二詩,可見對鎮江形勝甚爲熟悉。此詞至遲作於宋元豐七年(1083年)之秋。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長相思·雲一緺

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古詩簡介

《長相思·雲一緺》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前期的詞作。此詞寫女子秋雨長夜中的相思情意,分兩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畫女子的形貌情態,下片續寫秋夜的環境和女子的心情。

翻譯/譯文

一束盤起的髮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淡顏色的上衣配上輕盈的羅裙,不知爲何輕輕皺起眉頭。獨自站在窗邊,風聲和雨聲交雜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兩兩的,這漫漫的寂寥長夜叫人怎麼辦纔好。

註釋

⑴長相思:此詞調名在曾慥《樂府雅詞》中作《長相思令》。

⑵雲:指婦女蓬卷如雲的頭髮。

⑶緺(wō):《陽春白雪》、《浩然齋雅談》中作“窩”;《樂府雅詞》中作“〈髟上咼下〉”。一緺,即一束。一說緺,讀爲guā,意爲青紫色的綬帶(絲帶)。這裏指飾發用的紫青色絲帶。元薛惠英《蘇臺竹枝詞》中有句:“一鳳髻綠如雲,八字牙梳白似銀。”

⑷玉:這裏指插在女子頭上的玉簪。梭:蕭本二主詞中誤作“梳”。梭,原是織布用的梭子,這裏用以比喻玉簪。

⑸淡淡:指衣裳的顏色輕淡。

⑹衫兒: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稱衫子或半衣。《龍洲詞》、《龍洲集》、《陽春白雪》中均作“春衫”。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龍洲詞》中作“春山”。

⑺薄薄:指衣裳的質料輕薄。

⑻羅:絲羅,這裏指用絲羅製成的裙子(下裳),即羅裙。

⑼顰(pín):皺眉。黛: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顏料。

⑽黛螺:《龍洲集》中作“翠娥”。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女子畫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稱螺黛。因其用來畫眉,所以常用以作婦女眉毛的代稱。

⑾相:指雨聲和風聲,相互應和,交織一起。《古今詞統》、《歷代詩餘》、《全唐詩》、《古今詩餘醉》、《續選草堂詩餘》中均作“如”。

⑿簾:《龍洲集》、《龍洲詞》、《陽春白雪》、《樂府雅詞》中均作“窗”。

⒀人:《龍洲詞》、《龍洲集》中均作“爭”。

賞析/鑑賞

這首詞是描寫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閨怨詞。

“雲一緺,玉一梭”兩句,分寫女子髮式、頭飾之美,用語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兒薄薄羅”,續寫女子淡雅衣着,雖未明寫容顏,但這種比喻和襯托卻從側面寫出女子的容貌豔麗和氣質高雅。雖只寫衫裙,而通體所呈現的一種綽約風神自可想見。尤其是“淡淡”和“薄薄”兩個疊詞的使用,別具一格,於淺白中見新意,於細微處見匠心。

“輕顰雙黛螺”,寫到這位淡妝女子的表情。輕皺雙眉,似乎蘊含着幽怨。相思懷人之意,於此隱隱傳出,並由此引出下片。這一句突兀其來,直扣人心,不僅突出了女子愁思不解的容態,而且加強和豐富了這種容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輕”字頗有分寸,它適合表現悠長而並不十分強烈的幽怨,且與通篇輕淡的風格相諧調。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寫到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秋風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傷秋,更何況有苦雨相和。作者不單寫風,也不單寫雨,而寫風雨交加,更增添了秋夜愁思的悽苦。但是作者覺得這樣的環境烘托仍然不夠,於是風催殘葉、雨打芭蕉,“簾外芭蕉”似乎也有淚滴,秋意不僅更濃,秋思也已更苦,“三兩窠”,又隱約讓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長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長,原只因其一歡一愁。最後一句彷彿是女主人公發自心底的深長嘆息。這嘆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點到即止,不作具體的刻畫渲染,反添餘蘊。聯繫上片的描繪,不僅使人聯想到,這位“淡淡衫兒薄薄羅”的深閨弱女,不僅生理上不堪這秋風秋雨的侵襲,而且在心理上更難以禁受這淒冷氣氛的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