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古籍常識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刻本。印刷術產生前,把原稿或別本認真繕寫下來,經過與原文校覈無誤,就成爲善本。唐以後,雕版印刷盛行,善本的內涵也比原來更擴大了,往往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認爲,所謂的善本之義有三:一是足本,無闕卷,無刪削;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三是舊本,包括舊刻、舊抄。

善本古籍常識

清末藏書家丁丙對善本也提出了四條標準:一是舊刻;二是精本;三是舊抄;四是舊校。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三性”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九條”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明代刻、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衆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技術水平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