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劉曄傳》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後也。汝南許劭名知人,避地揚州,稱曄有佐世之才。

揚士多輕俠狡桀。鄭寶最驍果,才力過人,一方所憚。欲驅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曄高族名人,欲強逼曄使唱導此謀。曄時年二十餘,心內憂之,而未有緣。會太祖遣使詣州,有所案問。曄往見,爲論事勢,要將與歸,駐止數日。寶果從數百人齎牛酒來候使,曄令家僮將其衆坐中門外,爲設酒飯;與寶於內宴飲。密勒健兒,令因行觴而斫寶。寶性不甘酒,視候甚明,觴者不敢發。曄因自引取佩刀斫殺寶,衆皆驚怖,走還營。曄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勳。

時劉勳兵強於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勳曰:“上繚宗民,數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願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爲外援。”勳信之,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外內盡賀,而曄獨否。勳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勳不從。興兵伐上繚,策果襲其後。勳窮,遂奔太祖。

太祖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衆數萬人,臨險而守。先時遣偏將致誅,莫能禽克。太祖問羣下,可伐與不。曄曰:“策等小豎,因亂赴險,遂相依爲強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故策敢據險以守。今天下略定,後伏先誅。夫畏死趨賞,愚知所同。豈況明公之德,東征西怨,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啓而虜自潰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後,至則克策,如曄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在位二年遜位,薨。諡曰景侯。

(選自《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

譯文

劉曄字子揚,淮陽郡成德縣人,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汝南郡人許劭是公認的會識人才的人,這時正在揚州避難,稱讚劉曄有輔佐天下的才能。

揚州士人多輕佻俠義,鄭寶最爲驍勇果敢,才力過人,地方上的人都懼怕他。鄭寶想要驅使百姓渡水到江南去,因爲劉曄出身貴族,又很知名,試圖強逼劉曄爲他倡導這個行動。劉曄當時二十多歲,心裏很爲這件事憂慮,但沒有合適的機會解決它。適逢太祖派遣使者來到揚州,查問有關情況。劉曄前去會見使者,爲了和使者一起評論世事形勢,便邀請他一起回府,住了好幾天。鄭寶果然帶了幾百人攜帶牛肉好酒來問候使者,劉曄命令家裏的奴僕帶領鄭寶的隨從坐在中門外面,爲他們設置酒飯;自己與鄭寶在內室設宴痛飲。祕密安排了壯健軍卒,命令他們聽行酒的信號而砍殺鄭寶。鄭寶生性不喜歡飲酒,對室內動靜看得十分清楚,行酒的人不敢發出信號。劉曄只得自己拔出佩刀砍殺了鄭寶,衆人都非常震驚害怕,逃回軍營去了。劉曄將這些軍隊託付給廬江太守劉勳。

這時劉勳的兵力在江淮之間是很強大的。孫策非常厭惡他,便派遣使者攜帶厚禮,送信勸說劉勳說:“上繚的土著宗族屢次欺負我方,我惱恨他們已有好幾年。現在我去襲擊它,路途多有不便,希望藉助您的力量來討伐它。上繚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國庫富足,請允許我出兵作爲外援。”劉勳相信了孫策的.話,又得到孫策送來的珠寶、葛布等珍貴禮物,很是高興。內外官員都來慶賀,而劉曄獨獨不這樣認爲。劉勳詢問他爲什麼,劉曄回答說:“上繚雖小,但城池堅固,很難進攻,防守容易,不是十幾天就能攻克的,攻擊太久了就會造成在外作戰的士兵疲憊,而自己國時孫策乘虛襲擊我們,我們的後方肯定堅守不住。這樣將軍前進則被敵人挫敗,後退又沒有歸路。如果您執意出兵,災禍現在就到了。”劉勳不聽從劉曄的勸阻,興兵攻打上繚,孫策果然襲擊劉勳的後方。劉勳窮困窘迫,只好投奔太祖。

太祖到達壽春縣,這時廬江郡境內有山賊陳策,手下有幾萬民衆,依憑險要地勢據守。以前曾經派遣副將前去進剿,沒有能夠攻克。太祖詢問部下可不可以討伐山賊。劉曄說:“陳策這些賊,是趁着動亂而跑到這裏的,他們依靠險惡的地形而形成強大的力量,而且沒有什麼爵位來得到民衆信服的。以前派去剿滅他們的副將資望太輕,而中原地區又尚未平定,所以陳策敢於憑藉險要堅守。現在天下初步平定,可以先征討後降服。大凡畏懼死亡、追求獎賞的心理,無論上面的智者和下面的愚民都是相同的,更何況明公如此仁德,已是向東征討而西方抱怨大軍不來,現在先公開進行賞賜招募,以大軍相威逼,只要詔令一宣佈,陳策軍營就會大門四開而賊兵自行潰散了。”太祖笑着說:“您說的還頗有些道理!”隨即派遣猛將在前先行,大軍殿後,一到那裏就收服了陳策,完全如同劉曄所預料的那樣。

太和六年,劉曄因病拜官太中大夫。在職兩年便辭官了,就在這時他去世了,諡號爲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