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玉筆筒的鑑賞短文

在中國玉器史上,玉質文房用具出現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遼時期,例如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中就出土了玉筆山、兔形玉鎮、玉墨瓶、玉筆洗等;內蒙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墓裏出土了玉硯。這些玉質文房用具的出現與當時書畫藝術的成熟以及文人以崇尚和追求美玉來抒發閒情逸致的風氣有關。明清時期的文人非常重視文房用具與陳設,筆筒用來插筆,是文房必備的用具,同時筆筒上面還飾有各種圖案,因此也是重要的文房陳設品,其中以竹雕筆筒和玉筆筒數量較多。清代的玉筆筒數量很多,這是因爲玉筆筒體積較大,外表適宜雕琢圖案,特別是按照文人繪畫底稿雕琢的玉圖畫題材的流行,使玉筆筒成爲表現玉雕工藝的重要載體,更促進了玉筆筒的生產。

玉質筆筒多見乾隆朝

清代的皇家御用玉筆筒,則代表了當時玉筆筒製作的最高水平,以康熙、乾隆兩朝的作品最爲精湛。康乾時期的玉筆筒一般以和田白玉和碧玉(或青玉)製成,有圓筒形、方鬥形、竹節形和樹樁形等,其中以圓筒形最爲常見,外表往往淺浮雕山水人物紋,並陰刻御製詩和年款。乾隆皇帝對玉器的熱愛幾乎已達“癡迷”的境界,特別喜愛玉器又自負文采風流的乾隆皇帝令造辦處打造了許多皇室御用的筆筒,成爲中國曆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

縱觀乾隆一朝,玉器產量雖因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後,玉材出產漸增,但供入朝廷的玉材一般還是以青玉、碧玉居多,脂玉稀罕最不易見,更別論羊脂白玉大料。例如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中出現的清乾隆碧玉御製石室藏書筆筒,成交價爲672萬元,雖然價格不是最高,但是極富乾隆時期玉質筆筒的特點,該筆筒爲碧玉質,使用整塊玉雕琢而成,圓筒形、厚實、圓口,以深雕及陰雕而成,雕琢層次分明、佈局古樸典雅、不帶俗氣。在器壁上,玉匠運用多層次浮雕技法,巧妙的'完成繁密的構圖,將浮雲、山石、樹木、人物穿插其間,筆筒正前方雕刻“石室藏書”四字,代表整個筆筒的故事涵義,筆筒左下角有二個書僮,前者揹着書,而後者卻用挑的,再往前看,三棵古鬆立於山丘上,旁邊又有一書僮挑着書籍往前走,接着在筆筒後方是一間堆滿書籍的石室,五位可愛的書僮小心翼翼的將放在几案上珍貴書冊搬運藏於石室中,此筆筒共雕琢了十一位可愛的書僮,神態動作生動自然,此種多層次浮雕法應是承襲於明朝竹雕風格。 根據清宮檔案記錄乾隆五十九年,乾隆皇帝在爲“石室藏書圖”筆筒題詩時,曾大力讚揚“此器作石室藏書圖,刻鏤而不傷古雅,可供文房之玩”,可見乾隆對此類題材之推崇。

此筆筒所用玉材爲典型的清代中期宮廷制玉採用的新疆和闐碧玉玉料,其特點爲玉料中間夾雜有顏色較淺的“青玉斑”和顏色翠綠的“銅鏽斑”。雖有瑕斑,但經由雕玉高手運用高招的巧妙構思、與不可思議的智慧精心佈局,反將玉材的缺點轉雕成如國畫般令人讚歎的秋意畫面,此等巧思運用及巧奪天工的雕工,非造辦處頂尖雕玉高手莫辦。

白玉筆筒精品難求

隨着近兩年藏家對擁有“皇家血統”拍品的重視,這類拍品的價格逐年呈現走高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爲御製的玉器、工藝品選材講究、工藝精湛、保存狀況較好,大都傳承有緒,所以藏家對這類拍品敢於出手競價。玉質筆筒多爲清代所制,尤其是皇家御製,其挑選十分講究,除雕工外,還要講究玉質,成爲拍賣會上的一大亮點。相對於瓷質和竹雕筆筒,玉質筆筒的數量較少,比較少見,其中又以白玉筆筒價值最高,每有精品都能拍出高價。

在目前所有材質的筆筒拍賣成交價前10位中,就有4件是玉質筆筒,(其中一件兩次登上排行榜),都爲皇家御製,且成交價格都破千萬元。排在第一位的是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瑰玉清雕-Alan and Simone Hartman 重要玉器珍藏 II”專場中,清乾隆白玉鹿鶴同春筆筒以5408.75萬港元成交,高出估價5倍還多,也成爲歷年所有材質筆筒拍賣成交價格第三高,至今無法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