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杏花天·病來自是於春懶

病來自是於春懶,但別院、笙歌一片。蛛絲網遍玻璃盞,更問舞裙歌扇。

有多少鶯愁蝶怨。甚夢裏、春歸不管。楊花也笑人情淺,故故沾衣撲面。

賞析

首句“病來自是於春懶”。病了,自然是於春事就懶得管了。這“病”,也許是生理的,窮愁潦倒嘛,病也不新鮮。但古來病字多作憂患貧窮的同義詞。人一窮困了,當然於春事也就勤快不了。自己於春事爲懶,然而別院此時的笙歌,正響成一片。兩兩對照,何等鮮明。這不僅想起昔日的繁華、熱鬧都衰歇了,更傷心的是,既然主戰派落到了如此地步,那個笙歌一片的別院,作爲政治對立物,當然就是主和派了。自己這裏既然是酒杯塵封,那麼昔日的清客此時也都過到那邊去了吧。當“下官歌舞轉悽惶,剩得幾支笛”都不得不作爲貨幣而付作酬勞的時候,就不用談什麼歌舞了。歌妓雲散,酒杯塵封,則無人上門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時唯一和以前一樣的就只有楊花,對他是依舊是熱情地沾衣撲面,沒有因他這麼窮病而嫌棄得遠遠地離開他。而且當作者正感到辛酸時,倒感到一如平時的楊花,反而因憤世俗之澆薄,似更故意的親熱了。這親熱,正表現在它“笑人情淺”。這一“笑”字,冷峻極。人們往往以水性楊花比喻薄情,他這裏卻認爲楊花反而比人之情是更爲深厚的。對輕薄的楊花,居然有不能承受之重的感慨,則這個世道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軟如輕絮的楊花,在他手裏卻成了沉重的鞭撻。寄慨之深,不止翻案文章寫得好而已。

創作背景

這闋詞鄧廣銘先生附於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原因說是由於詞中“病來自是於春懶”等語,和是年所作之“病笑春先到,閒知懶是真”的《南歌子》所述意興正相合之故。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出自吳融《途中見杏花》

途中見杏花

吳融

一枝紅豔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翻譯】

一枝淡紅的杏花探出牆頭,而牆外的行人(作者)正傷春惆悵。這枝杏花的樣子好像跟我一樣傷春惆悵,我們哪裏禁受得了相逢在這春去匆匆難相留的時節?天色已晚,寂靜的樹林中黃鸝鳥最先歸來,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獨自綻放,卻沒有蜂飛蝶舞。這時候我更懷念長安的千萬株桃濃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經籠罩住了夕陽的光輝,整個神州一片黯淡。

【賞析】

詩人漂泊在外,偶然見到一枝杏花,觸動他滿懷愁緒和聯翩浮想,寫下這首動人的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名句。杏花開在農曆二月,正是春天到來的時候,那嬌豔的紅色就彷彿青春和生命的象徵。經歷過嚴冬漫長蟄居生活的人,早春季節走出戶外,忽然望見鄰家牆頭上伸出一枝俏麗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無比欣喜激動。葉紹翁的詩句就反映了這樣的心理。可是吳融對此卻別有衷懷。他正獨自奔波於茫茫的旅途中,各種憂思盤結胸間,那枝昭示着青春與生命的杏花映入眼簾,卻在他心頭留下異樣的苦澀滋味。

他並不是不愛鮮花,不愛春天,但他想到,花開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遠守着這枝鮮花觀賞,也看不了得多少時間。想到這裏,不免牽惹起無名的惆悵情緒。更何況自己行色匆匆,難以駐留,等不及花朵開盡,即刻就要離去。緣分如此短淺,令人倍覺難堪。

由於節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豔春意濃的時分,一般樹木枝梢上還是空疏疏的,空氣裏的花香仍夾帶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見飛來採蜜,只有歸巢的黃鶯聊相陪伴。在這種情景下獨自盛開的杏花,當會感到有幾分孤獨寂寞。這裏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報春使者,轉化爲詩人的自我寫照。

想象進一步馳騁,從眼前的鮮花更聯想及往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紅杏。那一片濛濛的煙霞,輝映着陽光,瀰漫、覆蓋在神州(指中國)大地上,景象是絢麗奪目的。浮現於腦海的這幅長安杏花圖,實際上代表着他深心憶念的長安生活。詩人被迫離開朝廷,到處飄零,心思仍然縈注於朝中。末尾這一聯想的飛躍,恰恰泄露了他內心的祕密,點出了他的愁懷所在。

詩篇借杏花托興,展開多方面的聯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離之感、身世之悲、故國之思,一層深一層地抒寫出來,筆法特別委婉細膩。晚唐詩人中,吳融作爲溫(庭筠)李(商隱)詩風的追隨者,其最大特色則在於將溫李的縟麗溫馨引向了淒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視爲這方面的代表作。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柺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爲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說: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柺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說藜杖扶着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說:我扶着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兩句主要寫春遊經過,於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在後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爲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爲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啓發。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人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悅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爲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裏、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裏,在那沾而欲溼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裏,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買得杏花,十載歸來方始坼。假山西畔藥闌東,滿枝紅。

旋開旋落旋成空,白髮多情人更惜。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

翻譯

買來的杏花,離家十年歸來剛剛看到她開放。假山的西面,藥圃的東頭,滿枝開得正紅。

花兒開得快也落得快,一忽兒全都成空。白髮年老卻多情,人就是這樣憐惜感傷。黃昏時舉酒祈禱東風,願你對她稍加寬厚,吹拂從容。

註釋

坼:綻開,詞中指花蕾綻放。

藥闌:籬笆、花欄。唐李匡乂《資暇集》:“今園廷中藥欄.欄即藥,藥即欄,猶言同援,非花葯之欄也。”一說指芍藥圍成的花欄。

旋:急忙、匆匆。

把酒:執酒。

祝:祝禱、祈願。

從容:悠閒舒緩的樣子。

賞析

詞的上片敘事寫景。首兩句敘栽種杏花的經過:自買杏栽種到自己親眼看到杏花開放,竟已隔了十年的時間。作者自鹹通十年(869年)登進士第以後,便宦遊在外,到返鄉,其間共隔十一年時間。“十年”當是舉其成數而言。“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說:花亦多情,競知待歸始放。作者寫作詩詞每每超越經驗世界而注重眼前直覺,因此此杏去年開花與否,完全可以丟開不管;反正是眼前開了,便可以盡情吟賞。“假山西畔藥闌東,滿枝紅”兩句,一是說杏花在園中的位置適中,東邊是假山,西邊是芍藥闌,景物配置合宜,使人感到它在主人的心目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二是說盛開的杏花噴紅溢豔,令人感到賞心悅目。上片四句雖然投有直接描寫作者對杏花的態度,但愛杏之心已經不言而喻了。

下片主要抒發感慨。“旋開旋落旋成空”一句疊用三個“旋”字,把昨天的花開、眼前的花落和若干天以後的枝上花空三個階段飛快掃過,極言好景不長,韶華易逝。從創作上看,詞人是一個很善於把自己的心曲外物化的詞人。十載功名,霎那間成爲過眼雲煙。這與杏花“旋開旋落旋成空”的現象可謂“妙契同塵”。悲物,正所以悲己,因而讀者不準從中聽到作者悵惘、失意、痛楚的心聲。“白髮多情人更惜”,多情人易生華髮,緣於善感。值此花開花落的時節,當然更是如此。由於詞人入世之心未泯,惜時,表明他尚有所待。“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詞人的政治前途與唐王朝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唐王朝的命運“旋成空”的話,詞人就無所指望了。“且從容”三字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字字爲焦慮、憂思所浸漬,因而可以說是“味無窮而炙愈出”了。

全詞由種花、賞花、惜花,寫到祝告東風,乞駐春光護花,始終未離杏花一步,而憂國之思儼若可捫。這就巧妙地體現了詞人在《詩品·含蓄》中提出來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的藝術要求,因而是耐人尋味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唐僖宗廣明二年(881年)春。上年冬,黃巢攻佔長安,僖宗奔蜀。司空圖扈駕不及,只好避居故鄉河中(今山西永濟)。其時司空圖入世之心未泯,突然遭此大變故,感到十分愕然,產生很多感慨。這首詞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而成。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江神子·杏花村館酒旗風

[宋代]謝逸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

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峯。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杏花村館酒旗迎風。江水溶溶,落紅輕揚。野渡無人舟自橫,兩岸楊柳綠蔭濃。遙望江南山色遠,人影不見。

惟有芳草連碧空。樓外夕陽晚煙籠。粉香四溢淡眉峯。記得去年,與你相見畫屏中。今夜關山萬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與君共。

註釋

“江城子”:詞牌名也有稱《江神子》。

“杏花村館”:即杏花村驛館。據說位於湖北麻城岐亭鎮。“酒旗風”──使酒旗擺動的和風。

“溶溶”:指河水盪漾、緩緩流動的樣子。颺:意爲飛揚,此指飄散的樣子。“殘紅”:喻指凋殘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斷”:指一直望到看不見。

“人不見,草連空”:意爲不見所懷念的故人,唯見草色接連到天際。

“晚煙籠”:指黃昏時煙氣籠罩的景象。

“融”:融合,勻融,勻合。此句另有解釋爲:粉香融,是描寫景物中空氣之美;淡眉峯,是描寫煙氣籠罩遠山之美。愚不以爲然,倒傾向理解爲寫人。因爲此句亦賓屬於後面的“記得”“相見”語句;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卻會意淺明。煉句精湛如此,不遜神來之筆。

“年時”:此指“當年那時”。“畫屏中”,應指“如詩畫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樓上擺放的有畫圖題詩的屏風或屏障。

“關山”:據《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引《復齋漫錄》所云,應指黃州關山。

“素光”:此指皎潔清素的月光。

賞析:

詞的主題是懷人,於憶舊中抒寫相思之情。首先從空間着筆,展開一個立體空間境界。杏花村館的酒旗在微風中輕輕飄動,清清的流水,靜靜地淌着。花,已經謝了,春風吹過,捲起陣陣殘紅。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處的具體環境。這一切都顯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態上抹上了一層淡淡的惆悵色彩。杏花村與酒連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後來酒店多以杏花村爲名。

“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野渡”句用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野渡舟橫”顯出了環境的悽幽荒涼。而一見到“楊柳綠陰濃”,又不免給詞人增添了一絲絲離愁。楊柳往往與離愁別恨聯在一起,楊柳成爲了離別的象徵物。“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綠陰濃”,也含有綠暗之意。清幽荒寂的野渡,象徵離愁別恨的楊柳,與上文所形成的淡淡的惆悵色彩是和諧一致的。這一切又爲下文“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的懷人悵別作了鋪墊,渲染了環境氛圍。經過上文渲染、鋪墊之後,“人不見”的“人”就不是憑空出現的了。“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謝逸是江西臨川人,也是江南人了。他一生雖工詩能文,卻科場不利,屢試不第,以布衣終老。這樣一位落拓文人,身在異鄉,心情悽苦,自不待言,遠望江南,青山隱隱,連綿無際,相思離別之情,油然而生。意中人遠在江南,可望而不可見,可見的惟有無窮無盡的春草,與天相接,延伸到無限遙遠的遠方。而春草又是容易引起離別相思的物象。《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人用了一個遠鏡頭,遠望春草連天,伊人缺不知在何處,心馳神往,離恨倍增。

過片緊接上片,由望斷江南而人不見的相思之苦,自然轉入到回憶往事。“夕陽……畫屏中”五句全是回憶往事,由上片的從空間着筆轉入到下片的時間追憶。五句都是“記得”的內容,都應由“記得”領起。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詞尤忌全用平鋪直敘,所以作者從回憶開始,馬上描繪形象,而不從敘事入手。在一個夕陽西下的美好時刻,樓外晚煙輕籠,在這漫馨旖旎的環境裏,一位絕色佳人出現了。融融脂粉,香氣宜人,淡淡眉峯,遠山凝翠。詞人不多作鋪敘筆法寫她的面容、體態,而採用以部分代整體的借代修辭法,只寫她的眉峯、粉香,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較之盡情鋪敘,一覽無餘,更令人神往。這是很鮮明的形象,在詞人記憶的熒光屏上永遠不會消失。然後再用補寫辦法,補敘往事:“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這說明上面的一切都發生在樓上的畫屏中。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相見以後是很快就離別了呢,還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作者卻不再作任何說明。填詞也如繪畫,繪畫不能把整個紙面全部畫滿,什麼都畫盡,而應該留下適當的空白,筆盡而意不盡。填詞也要留有空白,留有讓讀者想象的餘地。

回憶至此,一筆頓住,將時間拉回到眼前,“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回憶的風帆駛過之後,詞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關山迢遞,春草連天,遠望佳人,無由再見。詞人心想:只有今夜天上的一輪明月照着他鄉作客的我,也照着遠隔千里的她,我們只有共同嚮明月傾訴相思,讓我們通過明月交流心曲吧!“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謝莊《月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詞人此時的心境也許與此相似。謝逸着《溪堂詞》。毛子晉雲:“溪堂小令,皆輕倩可人。”《詞苑叢談》稱其詞“標緻雋永。”此詞亦頗近之。

此詞寫完之後,凡是住到這個房問的人,都反覆吟詠這首詞,並紛紛向驛卒索要筆墨紙張將其抄寫下來。驛卒覺得很麻煩,便偷偷用白粉將此詞塗抹掉,這才制止了人們的抄寫。可見,這首詞在當時是多麼受人歡迎。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朝 宋徽宗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閒院一作:問院)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譯文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塗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豔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的仙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淒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裏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阻隔,哪裏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註釋

宴山亭:詞牌名。一作《燕山亭》。與《山亭宴》無涉。以宋徽宋趙佶詞爲準。雙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上片第八句爲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爲感嘆詞語,第十句首字領格,引領兩個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領格。下片第八句爲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爲感嘆詞語。第十句爲上三下四句式。此調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張雨諸詞可校。

冰綃:潔白的絲綢,比喻花瓣。

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

靚(jìng)裝:美麗的妝飾。

蕊珠宮女:指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宮。

憑寄:憑誰寄,託誰寄。

者:同“這”。

無據:無所依憑。

和:連。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賞析

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藉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詞之上花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兩,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爲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豔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裏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於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者所云:“正豔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爲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於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淒涼冷寂。這裏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爲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兒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者的無窮慨恨。”兒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兒,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彷彿。

詞之下花,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託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麼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裏藉着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後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了降爲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餘人被驅趕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者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於夢寐之間了。夢者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花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者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於世。這種手法於此詞的景物刻畫者也有所體現,尤其上花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點評

這首詞以杏花的美麗易得凋零,抒發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使他唱出了家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豔及遭受風雨摧殘後的凋零。下片寫離恨。抒發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爲趙佶被俘北行見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實寫杏花。前三句,寫花片重疊,紅白相間。後三句,寫花容豔麗,花氣濃郁。“羞殺”一句,總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轉變徵之音,憐花憐己,語帶雙關。花易凋零一層、風雨摧殘一層、院落無人一層,愈轉愈深,愈深愈痛。換頭,因見雙燕穿花,又興孤棲羶幕之感。燕不會人言語一層、望不見故宮一層、夢裏思量一層、和夢不做一層,且問且嘆,如泣如訴。總是以心中有萬分委曲,故有此無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嚥,忽綿邈,促節繁音,迴腸蕩氣。況蕙風雲:“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後主之作,皆以“真”勝者。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工書善畫,知樂能詞,爲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父子雙雙爲敵國所俘,蒙受奇恥大辱。這首詞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樣同屬亡國之音,本詞是徽宗皇帝被虜北行見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擄北行途中,宋徽宗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上片明寫杏花,借杏花的嬌豔及被風雨摧殘的衰敗景象象徵美好事物的逝去,寄託着對帝王生活的痛苦回憶。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憐花憐已,語帶雙關。

“愁苦”後一“問”字,使人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下片抒寫離恨哀情,借燕子與做夢層層深入,道出從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的哀痛心情,用“雙燕何曾,會人言語”烘托極度的孤獨憂傷。末尾幾句寫連在夢裏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爲連夢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遞進關係,真摯深沉,真可說是字字泣血,斷腸之音。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創作背景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於1127年覆國後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五國城時途中,途中見杏花而託物興感而作,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翻譯

圍繞着杏花的是滿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麼地鮮豔動人。

即使被無情的東風吹落,飄飄似雪,也應飛入清澈的水中,勝過那路旁的花,落了,還被車馬碾作灰塵。

註釋

陂:池塘。

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縱:即使。

絕勝:遠遠勝過。

南陌:指道路邊上。

鑑賞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後,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後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着杏樹,預示着勃發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又在《鐘山即事》中說“澗水無聲繞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於寫人,這裏移用於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鬥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豔、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雲:‘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於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着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鍾。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託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悽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於言表。這一對比啓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南陌”繁華,“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麼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麼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後退居江寧,寄情於半山。罷相之後,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絕句由於篇幅短小,很忌一氣直下,沒有波折。這首詩句句寫臨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卻宕開一層,以“縱被”領句,用“絕勝”作呼應,便使全詩跌宕有致,富於曲折變化。這樣佈局,有直寫,有側寫,有描繪,有議論,詩人自己愛好高潔的品格也就貫注其中了。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杏花 宋朝 王安石

石樑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杏花》譯文

攔水的石壩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俯看嬌豔富麗的杏花,並不覺得花兒勝過水中的倒影。

巧笑嫣然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進宮井之中。

水面漣漪,將水中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讓人惆悵不已。

《杏花》註釋

石樑: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嬌饒:即嬌嬈。嬌豔富麗貌。

景陽妃:指南朝陳後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臺城。後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怊悵(chāochàng):惆悵。

殘妝:被損壞了的化妝。

《杏花》賞析

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於花的自身;後半首由水中花影,聯想及南朝陳後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構思的獨到之處在於,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豔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首聯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裏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徵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說石樑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頷聯說俯看嬌美豔麗的杏花,似乎並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箇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頸聯以張、孔作比,說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裏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尾聯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盪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說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爲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裏的“殘妝”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殘妝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的美,情韻絕勝。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着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於他表現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想。

《杏花》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宋人王銓《默記》卷下曰:“荊公暮年賦《臨水桃花》詩:‘還如景陽妃,含嘆墮宮井’”云云,可證此爲老年之作。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杏花

[宋代]王安石

石樑度空曠,茅屋臨清炯。

俯窺嬌饒杏,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

譯文

攔水的石壩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就坐落在溪水清明的小溪旁。

俯看嬌豔富孔的杏花,並不覺得花兒勝過水中的倒影。

巧笑嫣然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進宮井之中。

水面漣漪,將水中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讓人惆悵不已。

註釋

石樑: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嬌饒:即嬌嬈。嬌豔富孔貌。

景陽妃:指南朝陳後主的嬪妃張孔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臺城。後主避之,與張孔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唿,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孔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怊悵(chāo chàng):惆悵。

殘妝:被損壞了的化妝。

賞析:

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於花的自身;後半首由水中花影,聯想及南朝陳後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構思的獨到之處在於,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豔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首聯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裏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徵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說石樑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頷聯說俯看嬌美豔麗的杏花,似乎並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箇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頸聯以張、孔作比,說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裏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尾聯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盪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說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爲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裏的“殘妝”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殘妝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的美,情韻絕勝。

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着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於他表現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想。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輕陰池館水平橋,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處不勝嬌,此際魂銷。

憶昔青門堤外,粉香零亂朝朝。玉顏寂寞淡紅飄,無那今宵

翻譯

清明前後,雲淡天陰,池塘和小橋邊上,只見那毛毛細雨滋潤着盛放的杏花,在微寒的天氣下更顯嬌豔,也更爲婀娜多姿。

想當年在那京師門外的堤岸上,一陣狂風暴雨過後,幾日之間,杏花身殞香滅。花朵已經落盡的杏花,連蜂蝶都不來光顧了,只好守着寂寞過日子,它哪裏還有一刻千金的春宵?

註釋

青門:漢長安東南門,本名霸城門,因其色青,故俗稱爲青門。

玉顏:指杏花。

無那:無奈。

賞析

首二句“輕陰池館水平橋,一番弄雨花梢”,勾勒出“池館”的氣象景物:天色微陰,春雨綿綿,池塘水漲,已與橋平,細雨又把杏花浸洗一番。這二句似乎實寫南園橋邊雨中杏花,卻分明是虛寫風雨摧殘中的柳如是,以實寫虛,從而得到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緊接着二句“微寒着處不勝嬌,此際魂銷”,描繪了一幅杏花嬌弱,好象承受不住春寒風雨的景象,這讓傷名的詩人黯然銷魂。

上片一反詩詞中用杏花裝點熱鬧繁榮場面的慣常手法,用重筆描寫它在春寒冷雨之中的“不勝嬌”。在作者渲染的這種令人黯然神傷的情景中,作爲虛影疊印的柳如是,則已綽約其中了。

下片則借杏花的“零亂’’寫柳如是的飄零身世,以抒發一己的“無那”心緒。

“憶昔青門堤外,粉香零亂朝朝。玉顏寂寞淡紅飄。”一個“憶”字,引出城門外長堤邊這一派紅顏憔悴、玉蕊凋零的殘敗景象。幾句中三次寫花,三次寫法各不同:一曰“粉香”;二曰“玉顏”;三曰“淡紅”。從“味”、“形”、“色”描繪之,美的確美矣。只可惜紅顏薄命,生不逢地,只能用“寂寞”打發日子。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中所詠的,是春雨微寒中的杏花。但吟味再三,雨中花間,總依稀晃動着一位佳人的倩影:她就是江南名妓柳如是。詞人筆下的“雨中杏花”,就是他心中的情人柳如是:當年的賣笑生涯,留下了“青門堤外,粉香零亂朝朝”的記憶;如今,與詞人同居,承受種種歡愛,卻也遭遇無邊的壓力,彷彿“奔雨花梢”,“微寒著處不勝嬌”。她以“寂寞”抗爭,在無聲中忍受巨大的精神摧殘,任憑“玉顏”“淡紅飄”,讓青春年華流逝。詞人對柳氏的遭際黯然“魂銷”,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徒喚“無那”。

創作背景

明思宗崇禎八年(1635)春季至夏初,陳子龍和其外婦柳如是在松江徐致遠的別墅中鴛鴦樓同居讀書。從原文中可以看出這首詞當是此時所寫,乃詞人排憂解愁之作。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原文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譯文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塗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豔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 ,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淒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 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裏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阻隔,哪裏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註釋

詞牌【燕山亭】 雙調九十九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以宋徽宗趙佶這首詞爲最有名。或作《燕山亭》,非。冰綃:潔白的綢。蕊珠宮女:指仙女。憑寄:憑誰寄,託誰寄。無據:不知何故。和:連。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賞析

此詞爲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國被擄往北方五國城,北行途中見杏花而託物興感而作。上片摹寫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寫杏花之花質冰潔如白綢剪裁剪,花瓣簇綻輕柔重疊,花色淡雅似胭脂勻染。“新樣”三句以擬人手法將杏花比喻爲“靚妝”新穎,豔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宮仙女爲之羞慚汗顏。“易得凋零”,筆勢陡轉,寫盡杏花遭受風雨摧折之淒涼愁苦。下片由感嘆杏花凋落,轉入自擄離恨。雙燕不解人語,故宮天遙地遠,懷鄉思國,只有求之夢寐,如今夢亦不成,悽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傷江山之陸沉;以歸夢之難成,寓復國之絕望。全詞託物詠懷,抒寫故國淪亡之悲慨,幽咽委曲,傷感無奈,對故國淪亡一句悔恨與反思,又顯見其情雖真而骨力乏弱。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鑑賞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於1127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途中所寫,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全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藉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爲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豔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裏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於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云:“正豔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爲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於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淒涼冷寂。這裏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爲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彷彿。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託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麼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裏藉着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後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爲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餘人被驅趕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於夢寐之間了。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於世。這種手法於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點評

這首詞以杏花的美麗易得凋零,抒發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與俘虜兩種生活的對比,使他唱出了家國淪亡的哀音。上片描繪杏花開放時的嬌豔及遭受風雨摧殘後的凋零。下片寫離恨。抒發內心的故國之思。詞中以花喻人,抒寫真情實感。百折千回,悲涼哀婉。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爲趙佶被俘北行見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實寫杏花。前三句,寫花片重疊,紅白相間。後三句,寫花容豔麗,花氣濃郁。“羞殺”一句,總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轉變徵之音,憐花憐己,語帶雙關。花易凋零一層、風雨摧殘一層、院落無人一層,愈轉愈深,愈深愈痛。換頭,因見雙燕穿花,又興孤棲羶幕之感。燕不會人言語一層、望不見故宮一層、夢裏思量一層、和夢不做一層,且問且嘆,如泣如訴。總是以心中有萬分委曲,故有此無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嚥,忽綿邈,促節繁音,迴腸蕩氣。況蕙風雲:“真”字是詞骨,若此詞及後主之作,皆以“真”勝者。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工書善畫,知樂能詞,爲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父子雙雙爲敵國所俘,蒙受奇恥大辱。這首詞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樣同屬亡國之音,本詞是徽宗皇帝被虜北行見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擄北行途中,宋徽宗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下這首如泣如訴之詞。上片明寫杏花,借杏花的嬌豔及被風雨摧殘的衰敗景象象徵美好事物的逝去,寄託着對帝王生活的痛苦回憶。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憐花憐已,語帶雙關。

“愁苦”後一“問”字,使人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下片抒寫離恨哀情,借燕子與做夢層層深入,道出從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的哀痛心情,用“雙燕何曾,會人言語”烘托極度的孤獨憂傷。末尾幾句寫連在夢裏見一見故國宮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爲連夢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遞進關係,真摯深沉,真可說是字字泣血,斷腸之音。

杏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杏花天影·綠絲低拂鴛鴦浦

丙午之冬,發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風日清淑,小舟掛席,容與波上。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翻譯

鴛鴦浦口,綠柳絲條低垂飄逸,我想起桃葉,她曾呼喚小舟擺渡。楊柳又將含愁的柳眼送與春風,我正待揚帆上路。倚着木蘭船槳,又泊舟稍作停駐。

金陵的道路,處處有鶯歌燕舞。我想那無情的潮水,知道我心情最苦。芳草長滿汀洲,歸去合肥的打算尚未成行,此刻已黃昏日暮。重新移舟漂泊,何處是歸宿?

註釋

沔口:漢沔本一水,漢入江處謂之沔口,即今湖北漢口。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

風日:風光。

清淑:清美,秀美。

掛席:掛帆。

容與:隨水波起伏動盪的樣子。

綠絲:柳絲。

鴛鴦浦:鴛鴦棲息的水濱。比喻美色薈萃之所。

桃葉:晉王獻之愛妾名。借指愛妾或所愛戀的女子。

蘭橈:小舟的美稱。

少駐:短暫停留。

鶯吟燕舞:鶯啼如歌,燕飛若舞。形容春光明媚,萬物歡悅。

汀:水邊平地,小洲。

創作背景

詞序中所說丁未,爲公元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白石於上年冬自漢陽隨蕭德藻乘船東下赴湖州,此年正月初一抵金陵,泊舟江上。當夜有所夢,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輕盈》詞,次日又寫了這首《杏花天影》。

賞析

詞是詞人在旅途思人時寫下的作品,與《踏莎行·燕燕輕盈》作於同時。可以將這兩首詞看做是姊妹篇,一爲在舟中觸景生情而作,一爲感夢而作,不過所思者同爲合肥姊妹。此篇辭藻華麗,所表達的情感非常真摯。

起首三句寫當地實有之物,詠當地曾有之事。然所云“綠絲”,卻非眼中之柳,而是心中之柳。因爲江南雖屬春早,但正月初頭決不能柳垂綠絲,惟青青柳眼,或已依約可見。故首句因青青柳眼而想到垂垂綠絲,而念及巷陌多種柳的合肥。引起懷人之思此因柳起興,而非摹寫實景,但也不是憑空落筆;金陵自古多柳,南朝樂府《楊叛兒》雲:“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是其明證。“鴛鴦浦”,江邊船泊之地。以鴛鴦名浦,不僅使詞藻華美,亦藉以興起懷人之思。

“想桃葉、當時喚渡”,明點所思之人。桃葉是東晉王獻之的妾。獻之曾作歌送桃葉渡江雲:“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來迎接。”此借指合肥情侶。古桃葉渡在金陵秦淮河畔,也是本地風光。見渡口青青楊柳,想前朝桃葉典故,再“北望淮楚”,益動懷人之思,這是非常符合生活邏輯的。“又將愁眼與春風”一句,又回到柳眼,與起句“綠絲”相呼應。這一句有兩重含意:愁人所見的柳眼,自然也成爲“愁眼”;春風乍到,柳眼欲綻還閉,恍似含愁。王國維曰:“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間詞話》),這是一種移情作用。詞人此處所云之愁,蓋寓柳可再見而人難重覓景物猶在,情事已非之恨也,故着一“愁”字,可見含蓄得妙。“待去;倚蘭橈,更少駐”,先是一縱,繼而一收,波折頓生,感情極其婉曲。白石此番到金陵本是路過,所謂“解鞍少駐初程”(《揚州慢》);但此行一路所經,以金陵距合肥爲最近,一經解纜,即將愈駛愈遠,故而情勢上是“待去”,而行動上則是“少駐”。其心之癡,其意之苦,其情之深,其思之切,雖未明言,已然“盡在不言中”了。這幾句刻畫極其之細,心理極其微妙。

過片“金陵路”句又一提頓。自然界的“鶯吟燕舞”,於此尚非其時,所指的當然是秦淮佳麗的妙舞清歌。詞人北望淮楚,心繫伊人,在想象中,“金陵路”遂幻化爲合肥楊柳依依的巷陌,眼前的“鶯吟燕舞”也幻化爲他魂牽夢縈的往日情人(白石於前一日所作《踏莎行》有“燕燕輕盈,鶯鶯嬌軟”,似與此有關)。然回首處已是前緣不再,舊俗難逢了。“算潮水、知人最苦”,着力一跌,與上句若不相承,一金陵一波上,空間不同;一歡樂,一悲苦,悲歡異趣,這是白石詞中的一種暗線結構。“最苦”二字,用語最明白,最平淡,寫其此際心情亦最深刻。“此恨誰知”?有“潮水”知。蓋此時詞人“小舟掛席,容與波上”,唯與潮水爲最近。此“潮”,是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潮打空城寂寞回”之潮。它閱歷千百年業事滄桑,無所不察,無所不知。詞人認爲唯潮水能知其“最苦”處,亦兼以潮聲嗚咽,好像與自己交流心聲。一“算”字亦非虛下,其意即“算唯有”,包含了除此以外別無知他心者之意。但“潮水”是詞人給予人格化了的自然物,然則當前真無知他心之人矣!託喻微妙,感慨亦深。“滿汀”一句推想將來。

此行千里依人,而此時小泊金陵,行將東邊,去心心相繫之合肥亦將日遠,歸計難成,故曰“不成歸”。“汀”指江中小洲,寫舟中所見:“芳草不成歸”,用《楚辭》含思悽惻,離散之愁,漂泊之感,一時畢觀。結尾三句,襯足“苦”字。“日暮”二字,依律爲短句叶韻,連上讀;然依文意當屬下。天已向晚,暮色四合,然心中惘然,今宵移舟何處?此化用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而又有所不同。

“向甚處”,此問非問,乃表現心中惘然若有所失的神態。蓋雖小駐,爲時亦已無多,勢成欲不去而不能,欲去又不忍,徘徊回顧,有不知身寄何處之概。無限痛楚,均注於詞意轉折之中,神情刻畫之內。

張炎稱姜白石等數家之詞“格調不侔,句法挺異,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刪削靡曼之詞”(《詞源》卷下)。這首詞懷念合肥情侶,以健筆寫柔情,託意隱微,情深調苦,而又格高語健,空靈清遠,讀後但覺清空騷雅,無一點塵俗氣。此詞爲小令,然佈局與慢詞相似,在有限的五十八個字中,筆意縱橫,繁音促節,迴環往復,曲折多變,令人一唱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