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歲暮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

原文:

歲暮

唐代: 杜甫

歲暮遠爲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譯文:

歲暮遠爲客,邊隅還用兵。

作客異鄉,年關已經臨近;邊防前線,戰爭還在進行。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警報傳來,敵人進犯雪嶺;軍鼓號角,響聲振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前方將士,日夜流血犧牲;朝廷大員,可有一人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國難當頭,豈敢吝惜性命;報效無路,空有一片豪情!

註釋:

歲暮遠爲客,邊隅(yú)還用兵。

“歲暮”句: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雪嶺: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終年積雪得名。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臺縣),梓州濱臨涪江。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yīng)?

請纓:將士自告奮勇請命殺敵。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賞析:

詩題“歲暮”二字,在直觀上有一種“歲雲暮矣多北風”的淒涼之感,且二字均仄聲,讀來更抑鬱寡歡,彷彿給全詩定了一種低沉的調子,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這首詩通過描寫邊境戰爭,時局艱難,朝廷卻無人請纓抗敵,而自己漂泊異鄉,孤獨寂寞;表達了詩人對朝廷裏懦弱無能的大臣們的譴責;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全詩語言簡潔,感情真摯。

首聯“歲暮遠爲客”,“遠”字不是對成都草堂言,而是對河南老家言。詩人流寓西蜀,一直過着寄人籬下的羈旅生活,故有“遠爲客”之嘆。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靜,所以接下去便說“邊隅還用兵”。“還用兵”之“還”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雖避地西蜀,暫得一席安身之所,沒想到這裏仍有戰爭。另外,“還”字又有又、複意,意謂中原戰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亂剛平,而吐蕃之侵襲又至,戰亂似永無寧日。 “還”字隱含詩人對生活和時局的失望與嘆息。於此可見杜甫煉字的功力,極爲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辭警意豐,耐人咀嚼。當時吐蕃的威脅日益嚴重,當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隴,十月攻入長安,唐代宗出奔陝州,十二月又攻陷鬆維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抵禦,全川爲之震動。

頷聯“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體寫吐蕃侵蜀之事。“煙塵”,吐蕃兵馬過處塵土蔽天,代指吐蕃軍隊。“鼓角動江城”寫備戰情形。“動”字既顯出戰爭的緊迫,形勢的嚴重,又寫出吐蕃入侵給社會帶來的動盪。這一聯相當警策生動,前句寫雪嶺,後句寫江城;前句寫吐蕃,後句寫唐軍;前句是所聞,後句是親見;一遠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寫出吐蕃來勢之猛和在社會上引起的震動。

頸聯“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來的情況,又是對安史之亂以來時局的高度概括。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國家處於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杜甫和他們不同,他早年就懷有“致君堯舜”的宏願,當此國家危殆、生民塗炭之際,更激發了他捨身報國的意願。

尾聯“濟時敢愛死”,爲濟時活民,豈敢愛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請纓”的,但是雖有捐軀之志,卻無報國之門。自從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籬下,連生活尚且經常發生危機,哪有機會和條件過問國事。“寂寞壯心驚”,在客居邊隅的寂寞歲月中,壯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詩人便感到憤激,不由得拍案驚起,心如刀割。

這首詩,前四句主要陳時事,後四句主要抒懷抱,層次清楚,結構井然,語無虛設,字字中包含着詩人對時局的殷憂和關注,對國家的熱愛,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員的失望和譴責,也抒發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壯志難酬的苦悶。

這首詩的藝術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辭手法,頷聯中的“煙塵”代邊境戰爭;與後文“鼓角”相應,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而且還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爲國分憂,藉以表達詩人杜甫對國事的深深憂慮。又如“對偶”和“雙關”手法,詩題“歲暮”表面指的是時序歲末,深層指杜甫已進入人生暮年,還指唐帝國由盛而衰進入風雨飄搖的晚唐。

本詩還運用了虛實結合描寫手法,如“邊偶還用兵,煙塵犯雪嶺”“朝廷誰請纓”是杜甫的想象,是虛寫;“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寫。表現手法中有對比,如朝廷之臣無人請纓與江湖之士的杜甫“敢愛死”對比;杜甫高遠的心志與報國無門對比。“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對比;“鼓角動江城”暗含戰爭前後對比;詩歌開頭“遠爲客”與結尾“寂寞壯心驚”思想感情對比。

歲暮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2

原文:

和傅郎歲暮還湘洲詩

南北朝:陰鏗

蒼落歲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靜猶浪,扁舟獨且徵。

棠枯絳葉盡,蘆凍白花輕。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驚。

湘波各深淺,空軫念歸情。

譯文:

蒼落歲欲晚,辛苦客方行。

天氣寒冷歲月已晚,傅郎卻不辭勞苦出發遠行。

大江靜猶浪,扁舟獨且徵。

長江在平靜的時候仍有風浪,而傅郎偏偏在這歲暮時分駕一葉偏舟孤單單地走了。

棠枯絳葉盡,蘆凍白花輕。

江邊枯萎的野棠花葉子已經凋落完,冰冷的蘆花在風中輕搖。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驚。

天寒地凍,守望的.士兵已經不出來瞭望,沙洲上的鳥離行船很遠,因此不驚動。

湘波各深淺,空軫念歸情。

湘水各處深淺不同,傅郎此去可以親自踐歷,君行我仍滯留於此,空添思歸悲傷情緒而已。

註釋:

蒼落歲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靜猶浪,扁(piān)舟獨且徵。

扁舟:小船。

棠枯絳葉盡,蘆凍白花輕。

戍(shù)人寒不望,沙禽迥(jiǒng)未驚。

戍人:古代守邊官兵的通稱。迥:遠。

湘波各深淺,空軫(zhěn)念歸情。

軫:傷痛。

賞析:

陰鏗詩集中較好的詩篇往往都是寫江上景色的,這是他喜愛寫、也是寫得較爲成功的題材。本詩寫的是歲暮送一位姓傅的朋友到湘州(今長沙市)去的情景。

首二句“蒼落歲欲晚,辛苦客方行”,是說天氣寒冷歲月已晚,傅郎卻不辭勞苦出發遠行。

次二句“大江靜猶浪,扁舟獨且徵”,是說長江在平靜的時候仍有風浪,而傅郎偏偏在這歲暮時分駕一葉偏舟孤單單地走了。這四句表現詩人對傅郎孤帆遠去的深切關心。詩人勾勒描繪出江上風波險惡而眼下又暮色蒼茫的景象,雖未正面寫情,而愛護之情如見。

“棠枯絳葉盡”以下四句,按照張玉谷的說法是詩人想象傅郎舟行所見,我們認爲此說可取。這四句寫的是寒江夜景。詩人不僅寫棠及蘆葦的情狀以表明風力凜烈,而且更用“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驚”極寫冬夜之寒。由於寒冷,守望的士兵已經不出來瞭望。“沙禽迥未驚”一句,通常人們理解爲沙洲上的鳥離行船很遠,因此不驚動。那麼,詩人寫這樣一個細節到底要表達什麼呢?這裏可以作兩方面的理解:一是表明行舟路途上的荒涼和孤寂,二是點明景色嚴寒。

蘇東坡曾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的詞,末二句寫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似乎可以移爲此句註腳。詩中寫寒夜沙洲的禽鳥未被驚動,正是要寫出寒江孤舟行旅的寂寞、荒涼和陰冷,仍然與前一句一樣是寫其寒苦。末二句是說湘水各處深淺不同,傅郎此去可以親自踐歷。君行我仍滯留於此,空添思歸悲傷情緒而已。此處,湘波的深淺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的是傅郎此去的親歷,兼有對他行旅的關切;虛寫則是隨着注目於客行湘水的波浪激起自己思想情緒的風濤,湘水的深淺也是詩人思歸程度的高低,它只在詩人內心深處迴流激盪,真是思歸人苦只自知了。

本詩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構思的多角度轉換。起四句是從詩人眼中景寫出,中間“棠枯絳葉盡”四句是想象對方客行中的所見,最後結句又轉爲寫自己的身邊之事。通過視角的轉換,正可把詩人浮想聯翩的因送友而思歸的情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來。此外,寫景的着眼點在渲染氛圍,並非爲寫景而寫景。寫冬夜舟行孤寂與寒苦,其結穴仍在寫主人公的苦苦思歸之情上。